创造力测评论文_韩建涛,刘文令,庞维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创造力测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创造力,评分,认知,方法,表征,同感,主观。

创造力测评论文文献综述

韩建涛,刘文令,庞维国[1](2019)在《创造力测评中的评分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力测评中的评分者效应(ratereffects)是指在创造性测评过程中,由于评分者参与而对测评结果造成的影响。评分者效应本质上源于评分者内在认知加工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其评分结果的差异。本文首先概述了评分者认知的相关研究,以及评分者、创作者、社会文化因素对测评的影响。其次在评分结果层面梳理了评分者一致性信度的指标及其局限,以及测验概化理论和多面Rasch模型在量化、控制该效应中的应用。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化评分者认知研究、整合不同层面评分者效应的研究,以及拓展创造力测评方法和技术等。(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吕莉莉[2](2017)在《课堂创造力氛围的测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国先后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不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创造力的研究重心从"什么是创造力"转变为"哪里有创造力",即什么样的氛围能够激发创造力。课堂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以及目前的课堂氛围是否具备了支持创造力表达的特征,是教育者所关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欲开发课堂创造力氛围测评工具,以期作为今后课堂创造力氛围研究的工具基础,方便教育者了解如何构建支持创造力表达的环境以及目前课堂创造力氛围现状如何。首先,本文经文献梳理,构建我国课堂创造力氛围理论框架;其次,充分考虑传统与新型课堂特征,建立课堂创造力氛围理论框架——课堂模式双向细目表。基于该表,编制课堂创造力氛围观察表、学生量表和教师量表,并以上海市初中师生为被试,经认知访谈、试测等修订量表和观察表;然后,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验证学生和教师量表信效度,其后检验观察表的重测信度、评分一致性、与学生量表等的关系,以验证观察表测量学质量;最后,基于测试数据,总结分析课堂创造力氛围现状。主要结论如下:1.经相关研究梳理、比较与分析,构建出课堂创造力氛围理论框架,包含6维度:合作互助、鼓励自评、允许接受、自主参与、无时间压力、充分思考。该理论框架的合理性能得到数据验证。2.学生与教师量表总体结构清晰合理,题目拟合较好,内部一致性较高。因教师样本量少,故教师量表的SEM拟合有待进一步检验。观察表与学生量表各维度呈中相关,分数分布较一致;观察表与教研室主任评价相对一致,能有效区分课堂创造力氛围的高低;观察表具备较高的重测信度和评分者一致性。3.教师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缺乏生生互动,如学生自我评价不足、合作学习缺失、思考时间不够,导致课堂创造力氛围较低;高年级、理科课堂创造力氛围分别低于低年级、文科课堂;观察表能够提供较教师判断更真实客观的课堂创造力氛围数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晶,邢红军[3](2016)在《初中生科学创造力发展的测评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成为物理教学的一大要务。在深入探讨创造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原始物理问题引入初中生创造力的研究中,并利用原始物理问题为测量工具,对初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进行了对比测试,希冀对初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所启迪。(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学物理》期刊2016年12期)

张晓,陈维凤,刘月[4](2015)在《国外青少年创造力测评工具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创造力测评的研究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青少年创造力的相关文献,整理了创造力测评工具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脉络,简要概述了从创造性个人、创造性过程、创造性产品、创造性环境角度入手的四类测评工具以及综合性测评工具的评价维度,指出了这些测评工具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普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李艺潇[5](2014)在《创造力测评方法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力测评是研究创造力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解决了评价问题,才能更好地探讨创造力。然而,虽然创造力的重要性已人所共知,但是其测评方法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体系。本文先对目前已有的创造力测评方法,即创造力测验法、创造力实验法、作品分析法和主观评定法进行了综合论述,然后作了简要评价,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为进一步发展创造力测评方法起到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姚远[6](2013)在《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及其测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一方面,从教育学视角而言,促进人的创造力发展,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一种目标追求;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科技的革命性发展,对21世纪的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如何激发和培养工程人才的创造力就成为当今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对创造力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是结合新形势和特定领域下的关于工程人才创造力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比如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内部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又是怎样体现的?如何去更好的测量和评价工程人才的创造力?上述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今高校在培养工程人才创造力方面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的研究较为缺乏。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回顾了对创造力的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人才的特殊属性,提出了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内涵,即具有拥有科技或工程相关背景知识的个人或团队,在一定的工程资源限制下,依赖于其人格特质、动机并凭借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同时提出了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所包含的叁个维度,分别是创造性知识、创造性技能、以及创造性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测量工程人才创造力的量表。并最终分别从国家政策层面,学校层面,以及个人层面提出关于培养和开发的工程人才创造力的政策建议。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理解了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及其结构,有助于工程人才创造力的提高。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高校更好的培养工程人才创造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5-26)

陈德辉,王续琨[7](2012)在《基于同感评估的工科大学生创造力测评:理论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想以阿迈布利教授的同感评估手段,通过几组不同类型的领域专家评估刚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工科大学生作品的创造性,来验证其理论引申出的几个假设:同感评估技术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专家对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创造性的评价具有高度的共识性,组内专家对大学生创造力评估具有高度共识性,不同专家组对大学生创造力的评价具有高度的共识性。(本文来源于《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聂辉,罗照盛[8](2009)在《浅议创造力的本质和测评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一直是制约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发展及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在当今全球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创新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创造力,自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提出创造力概念以来,众多心理学家便开始这一领域的探索。如今人们却常说世界上没有比创造力研究得更多而理解得更少的东西了。本文首先通过回顾过去60年来心理(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黄柔昌[9](2009)在《论高校美术专业成绩测评方法与创造力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技能是为了展示技能,还是为了促进创造?在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因而在高校专业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重新审读高校美术专业成绩测评方法就显得极为关键。(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2009年04期)

沈真君,汤家骏,张晖,吴敏[10](2007)在《建构理工大学生科学创造力测评体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创造力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从一个整合的框架中去理解它。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创造力测评方法加以修改和组合,尝试建构一个多维度和全面的量表测评体系来测评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并以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教育与现代化》期刊2007年02期)

创造力测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各国先后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不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创造力的研究重心从"什么是创造力"转变为"哪里有创造力",即什么样的氛围能够激发创造力。课堂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以及目前的课堂氛围是否具备了支持创造力表达的特征,是教育者所关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欲开发课堂创造力氛围测评工具,以期作为今后课堂创造力氛围研究的工具基础,方便教育者了解如何构建支持创造力表达的环境以及目前课堂创造力氛围现状如何。首先,本文经文献梳理,构建我国课堂创造力氛围理论框架;其次,充分考虑传统与新型课堂特征,建立课堂创造力氛围理论框架——课堂模式双向细目表。基于该表,编制课堂创造力氛围观察表、学生量表和教师量表,并以上海市初中师生为被试,经认知访谈、试测等修订量表和观察表;然后,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验证学生和教师量表信效度,其后检验观察表的重测信度、评分一致性、与学生量表等的关系,以验证观察表测量学质量;最后,基于测试数据,总结分析课堂创造力氛围现状。主要结论如下:1.经相关研究梳理、比较与分析,构建出课堂创造力氛围理论框架,包含6维度:合作互助、鼓励自评、允许接受、自主参与、无时间压力、充分思考。该理论框架的合理性能得到数据验证。2.学生与教师量表总体结构清晰合理,题目拟合较好,内部一致性较高。因教师样本量少,故教师量表的SEM拟合有待进一步检验。观察表与学生量表各维度呈中相关,分数分布较一致;观察表与教研室主任评价相对一致,能有效区分课堂创造力氛围的高低;观察表具备较高的重测信度和评分者一致性。3.教师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缺乏生生互动,如学生自我评价不足、合作学习缺失、思考时间不够,导致课堂创造力氛围较低;高年级、理科课堂创造力氛围分别低于低年级、文科课堂;观察表能够提供较教师判断更真实客观的课堂创造力氛围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造力测评论文参考文献

[1].韩建涛,刘文令,庞维国.创造力测评中的评分者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9

[2].吕莉莉.课堂创造力氛围的测评[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张晶,邢红军.初中生科学创造力发展的测评与启示[J].湖南中学物理.2016

[4].张晓,陈维凤,刘月.国外青少年创造力测评工具的研究综述[J].科普研究.2015

[5].李艺潇.创造力测评方法述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6].姚远.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及其测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7].陈德辉,王续琨.基于同感评估的工科大学生创造力测评:理论与设计[C].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2012

[8].聂辉,罗照盛.浅议创造力的本质和测评形式[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9].黄柔昌.论高校美术专业成绩测评方法与创造力培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

[10].沈真君,汤家骏,张晖,吴敏.建构理工大学生科学创造力测评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07

论文知识图

3创造力测评3.国外留学经历与创...2学习经历测评2.创造力测评规则库管理3)绩效评价包含权重设置和...1:大学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1实证研究框架对创造能力进行测评的模型

标签:;  ;  ;  ;  ;  ;  ;  

创造力测评论文_韩建涛,刘文令,庞维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