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市公安局召开全市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沈忱[1](2021)在《大数据环境下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后,社会发展迈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大数据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开始引领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新业态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竞争资源之一,在此背景下,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有效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丰富社会治理内容显得刻不容缓。公安智慧中心作为公安机关的科技大脑,具有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指挥警务的优势,也是公安机关在新时代更好的履行职责、丰富科技强警的重要部门。因此,本文选取大数据环境下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角度展开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主要以作者所在的合肥市公安局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三种研究方法与大数据理论和治理理论,在对我国智慧警务的总体状况与合肥市公安局智慧中心建设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目前存在对“大数据”认识不足,信息更新能力不强,实战水平不高,数据壁垒严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比较分析贵阳、上海、广州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经验,得出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突破传统公安工作模式,建立分局直达基层的智慧中心,打破传统工作手段,使提前预警成为可能等经验。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民警信息化技能培训与考核监督;加快破除数据壁垒;注重人才培养;加强拓展应用范围。希望对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有所裨益。
王文娟[2](2020)在《上海市监狱内部警力资源配置优化问题研究 ——以N监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警力无增长改善理论和双因素理论为指导,以上海N监狱为例,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上海市监狱内部警力资源配置优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上海市监狱系统自实施两级管理模式以来,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警务运行模式,警力下沉明显,狱警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文明执法,确保了监狱警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警力配置及运行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警力资源短缺、专业人才配置不足、专业人才的工作安排使用不够合理以及狱警工作技能水平无法完全满足岗位需求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警力分布结构不合理、岗位设置专业性欠缺、警力使用欠科学、科技手段运用少、工作技能培训效果差、工作激励有效性缺失、狱警的工作忠诚度不高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警力无增长改善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启示,结合国外同行及国内公安系统解决警力配置不足的经验,提出了优化上海市监狱系统内部警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一是科学合理分配使用警力:调整优化男女警工作岗位、对监狱工作进行合理分解;二是运用合理手段弥补监狱警察数量的不足:招收监狱辅警从事辅助性监狱管理工作,鼓励部分民警提前退休以适时补充新生力量;三是通过改革培训制度提升在岗狱警的工作能力:创新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充实培训师资力量;四是借助科技手段解放监狱警力:推进警务装备现代化,着力推进监狱智慧化建设;五是改革激励机制激发狱警工作潜能:改进现有考核制度、完善狱警基本保障制度、从狱警基本需求出发实施有效激励。
李佳凝[3](2020)在《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塑造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是新时代赋予公安机关的重大课题。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塑造,在新中国警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懈努力,树立起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恒久持续的形象,创造出不同时期的时代内容且以特定的形式与形态显示出特定时期的巨大成就。本文列举了“民警马天民”、“枫桥经验”、“东莱精神”、“漳州110”等一系列带有浓郁公安特色与警察风格且影响深远的品牌,并通过新时代首批100个创建命名的“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和“派出所好民警”等案例,展示了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在人民警察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本文指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中存在形象塑造缺乏整体设计、标准不够全面、运用智能警务技术意识不强、形象塑造环境不理想、个别民警缺乏形象塑造意识等局限性,并作出分析。新时代对人民警察形象塑造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成为新时代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的总指引。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先进典型范例、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形象塑造的创新,以及对延安市公安局形象塑造规范性文件的剖析,归纳和例证了新时代警察形象塑造的新探索与新成效。通过问题分析、案例分析和对实例剖析,借鉴了组织行为学、新公共服务理论、警察公共关系理论和标杆理论等,从形象塑造途径的视角,对警察形象塑造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第一要完善形象塑造的顶层设计,以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和价值理念上对形象塑造的引领。第二要强化组织引导,加强有序与规范的组织引导,以多种引导形态与方式方法实现形象塑造,为警察形象塑造营造良好环境。第三通过树立典型、强化宣传、加强纪律等,提升民警形象塑造的自我意识与主动性。通过上述措施,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提升警务工作美誉度,使警民关系更加和谐,树立起新时代“公安铁军”的光辉形象。
张敏[4](2019)在《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以太原市公安局S分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治安环境,公安机关容不得有半点懈怠和自满,必须紧跟形势,不断分析工作,查找不足,用“新视角、新思路”去应对“新期待、新要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而社区警务建设不仅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公安业务建设的有效载体。只有不断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才能打牢公安工作的根基,营造更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为人民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下坚实的基础。社区警务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前进,社区警务建设作为一种新的警务理念和实践方式,在中国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近些年,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治安形势更加复杂,传统警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社区警务建设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以太原市公安局S分局为例,就如何加强社区警务建设,从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太原市公安局S分局改革开放以来社区警务建设的发展及成效、太原市公安局S分局目前社区警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建议四个部分进行阐述,其中第四部分,借鉴了目前国内在社区警务建设方面走在前列的上海、青岛、重庆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总结了如何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太原市公安局S分局目前在社区警务建设方面有走在前列的方面,但是,在理念、保障、绩效考核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不断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转变社区警务建设工作理念、健全警务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加强创新社区警务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懈努力。
王锟[5](2019)在《法治公安:权力控制与权益保障》文中提出警察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组成之一,就如同其他公权力一般,该权力极易因为被滥用而发生异化,表现为警察权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侵害,有悖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警察行为准则。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警察权益保障的不足,暴力袭警、阻碍警察正常履行职务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导致警察权力的正常行使遇到各种各样的诘难。如何能有效破除这种困局,成为本文研究的论题,契合当下研究热点并紧扣时代背景,文章将研究的视角确定在法治公安这一全新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政法机关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搭建出了法治公安的顶层架构,而法治公安的基本内容应仅仅围绕这一顶层设计进行展开。文章从行政法的角度运用行政权的控制理论和行政优益权理论作为解读法治公安的理论支撑,创新性地对法治公安作出新解。本文由导论、五个章节和结语七部分组成,主体结构安排是:第一章阐述了法治公安的形成和基本理论,详细论证了法治公安的核心内容是权力控制和权益保障。论文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紧紧围绕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一的警察权控制展开论述,而论文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则以法治公安另一核心内容即警察权益保障为主线展开研究。文章的基本内容如下:论文的导论部分通过对民众热论已久的雷洋涉嫌嫖娼案为例,通过对雷洋案中警察执法存在的九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个案分析折射出影响我国警察权规范、正常运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警察权未得以有效的控制和警察权益未得以充分的保障。建设法治公安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规范警察权的规范、正常运行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目的。论文的第一章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话语体系的梳理,就法治公安的提出进行了系统性地介绍,再通过对现有关于法治公安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论证了法治公安的内涵、法治公安的本质特征与核心内容,在得出法治公安的核心内容既是警察的权力控制和权益保障这一基本论断后,对于这两个核心内容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警察权力控制是以权力控制理论为支撑,通过警察角色的方式形象地研究警察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所具备的特征:一是奉行古典自由主义的“守夜人”警察角色;二是奉行国家主义的“监护人”角色;三是奉行现代自由主义的“经理人”警察角色,并以此论述我国警察的实然状态和应然归属,得出我国警察应当采用“经理人”角色的判断。警察权益保障是以行政优益权理论为支撑,所谓行政优益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或是履行职责,赋予行政主体职务上或物质上的优先权力和物质生活受益条件。警察权益保障的研究内容正是国家保障警察有效地行使警察权所需要的优先权和物质生活受益条件,在厘清警察权益保障的概念和类型的基础上提出警察权保障的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二章中围绕着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一警察权控制展开论述,引入了警察权失范的概念,并将“警察权失范”定义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反法律规范和合理性要求行使警察权而产生的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在对实际中发生的警察权失范现象进行了分类研究,将其表现形式概括为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行政不作为、错误地履行职责、通过“立法”扩权和违反法定程序共六大类。经过对警察权失范的具体表现全方位地剖析之后,警察权失范的原因是:公民价值理念得以迅速提高、警察权自身过于“强大”与“自主”、公民权利弱小、行政复议监督制约作用不足等,通过我国警察权与域外警察权的比较后,我国警察权自身过于“强大”与“自主”是警察权失范的根本原因。论文的第三章立足于我国警察权失范的原因,从警察权的立法控制、司法控制、社会控制、内部控制等四个方面深刻地阐述警察权控制的进路。立法控制警察权的进路包括:一是坚持科学立法,结合实践提高立法质量;二是加快立法进程,构建系统性的警察行政程序制度。司法控制警察权包括:一是明确司法审查的统一标准,坚持全面审查原则;二是引入比例原则,促进合理性审查机制的完善;三是警察行政处罚接受事前司法审查。社会控制警察权是从社会舆论监督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健全法律规定,增强社会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二是提升舆论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营造积极的警务舆论。内部控制警察权是从警务督察制度完善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树立正确的警务督察理念;二是规范警务督察的机构设置,合理配置警务督察的职能权限;三是健全警务督察的法律规范;四是切实加强警务督察的责任追究力度。论文的第四章紧紧围绕法治公安的另一核心内容即警察权益保障展开论述。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考察了警察权益保障的立法现状和警察权益受到侵害的实际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得出警察权益未得以充分保障的七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转型期中的社会失范导致执法环境恶化、警察维权意识薄弱、警力配置不足、警察执法理念有偏差且执法专业性不强、警察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警察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警察执法装备保障机制不健全。论文的第五章是对警察权益保障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该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进行展开,因此文章先详细介绍了域外警察权益保护的概况,分别执法权益保护、临战物质保障、设立警察权益保护组织、职业薪酬待遇保障、伤亡抚恤保障、休假保障、医疗及职业心理干预保障等七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警察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我国警察权益保障制度的具体路径,主要是从我国警察体制的完善、健全警察权益职业制度制度保障、明确警察权益司法救济制度、健全警力资源配置制度、健全警察执法物质保障制度、建立维权机制的组织保障、健全警察教育培训保障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完善建议。在上述各项保障措施中,当务之急就是对《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立法完善。
王巧倩[6](2017)在《基层公安局警务实战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W区公安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矛盾日益凸显,导致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各类案件频发,对警察这一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中,由于基层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的执法水平偏低,出现一些因执法不当导致重大后果的事件,如何提升基层警务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一个极其紧要的问题,基层警务人员的培训的意义日渐为警界和社会重视,也渐被纳入研究视野。研究警务实战培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较全面较系统地总结我国警务实战培训的宝贵经验;二是可以更好地运用警务实战培训研究成果指导警务实战培训实践;三是形成和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警务实战培训学。本研究从基层警务执法培训现状出发,以大量实战培训的成败案例为基础,总结基层警务实战培训的现状、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以期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以更科学的培训理念和实战培训方式,找到切实提高基层公安实战技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以W区公安局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基层公安警务实战现状,深入分析基层警务实战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1)公权力的合理、规范行使;(2)建立警务实战教官制度;(3)遵从技能战术形成规律、分级实施民警实战训练;(4)加强学习交流。
伍玉功[7](201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警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神圣职责,是“坚强的共和国之盾”。因此,人民警察一定要研究并找准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是指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过程中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保护权益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之一。同时,也对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要求:即树立科学执法的理念、提高民主执法的素质和加强依法执法的技能。从整体上说,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是较强的,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服务群众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人民警察自身素质不高、现行公安体制存在弊端、公安教育与培训体制存在问题、公安经费保障不力、警力严重不足、公安立法存在缺陷以及人民警察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法律运用能力不高、专业技能较弱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等,已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威胁社会的稳定。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要求、人民警察自身职业特点以及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能力、侦查能力、法律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擒拿格斗能力等。只有通过改革人民警察录用培养体制;加强人民警察正规化建设;完善人民警察执法考核监督机制;转变人民警察执法理念;改善执法环境,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等等;才能提升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文章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瓮安事件”严重侵犯了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削弱了党的领导,动摇了党的执政地位。而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差是“瓮安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既有现实价值,又能弥补理论上的一大空白。第二部分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第三部分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要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之一。同时,也对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要求:即树立科学执法的理念、提高民主执法的素质和加强依法执法的技能。第四部分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现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围绕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问题,各级公安机关加大了队伍建设和为民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力度,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但由于人民警察自身素质不高、现行公安体制存在弊端、公安教育与培训体制存在问题、公安经费保障不力、警力严重不足、公安立法存在缺陷以及人民警察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法律运用能力不高、专业技能较弱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等,急需提升。第五部分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很多,但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要求、人民警察自身的职业特点以及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能力、侦查能力、法律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擒拿格斗能力等。第六部分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途径。由于制约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原因颇多,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途径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改革人民警察录用培养体制;加强人民警察正规化建设;完善人民警察执法考核监督机制;转变人民警察执法理念;改善执法环境,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等等;才能提升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
程世平,龙毅[8](2009)在《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探索构建具有重庆公安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训”体系》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重庆市公安机关主抓教育训练工作的职能部门,积极投身于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解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对于思考谋划今后5年的全市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很强的指导作用。
汤琼,郭旭[9](2008)在《发挥《公安教育》的主导作用 推动公安教育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公安教育》2008年度工作会议综述》文中认为本刊讯:为了交流各地公安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公安教育》如何在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明年《公安教育》的改版
张旭[10](2007)在《蒙鄂湘渝:保安服务业调查纪实》文中研究表明保安服务业的发展,应该是东、中、西部地区保安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整体行业水平发展怎么样,往往不是由最发达的地区决定的,而是由欠发达乃至不发达的地区决定的。中西部地区保安服务业产生多年来,现状怎么样?这一次,本刊调查的行程来到了内蒙古、湖北、湖南和重庆。
二、重庆市公安局召开全市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公安局召开全市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环境下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与评析 |
1.3.1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析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大数据及公安智慧中心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大数据有关概念 |
2.1.1 大数据 |
2.1.2 公安大数据 |
2.1.3 公安信息化 |
2.1.4 智慧警务 |
2.1.5 公安智慧中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大数据理论 |
2.2.2 治理理论 |
3 大数据环境下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大数据环境下我国公安智慧警务的总体状况 |
3.1.1 我国公安智慧警务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现状 |
3.2 大数据环境下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的总体状况 |
3.2.1 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发展历程 |
3.2.2 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3.2.3 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机构设置情况 |
3.2.4 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实战应用情况 |
3.3 大数据环境下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
3.3.1 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问卷调查分析 |
3.3.2 对大数据的认识存在误区 |
3.3.3 采集录入数据质量不高 |
3.3.4 数据壁垒严重存在 |
3.3.5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
3.3.6 服务实战水平不高 |
4 大数据环境下国内有关城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经验 |
4.1 大数据环境下贵阳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经验 |
4.1.1 依托智慧中心合成作战打击 |
4.1.2 拓宽智慧中心便民利民渠道 |
4.1.3 强化智慧中心执法监督管理 |
4.2 大数据环境下上海市宝山区公安数据中心建设经验 |
4.2.1 依托数据中心实时量化考核 |
4.2.2 围绕数据中心提升实战效能 |
4.2.3 建设基层智慧警务室 |
4.2.4 围绕数据中心共建共治 |
4.3 大数据环境下广州市公安信息中心建设经验 |
4.3.1 强化信息中心数据整合功能 |
4.3.2 拓宽信息中心运用领域 |
4.3.3 公安信息中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 |
4.3.4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战运用 |
4.4 国内相关地区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经验对合肥公安的启示 |
4.4.1 利用智慧中心分析研判,强化指挥管控效果 |
4.4.2 利用智慧中心合成作战,提升公安实战效能 |
4.4.3 利用智慧中心整合资源,强化科学共治能力 |
5 大数据环境下合肥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顶层设计 |
5.1.1 加快推进“智慧”大脑建设 |
5.1.2 健全公安大数据制度 |
5.2 加强民警信息化技能培训与考核监督 |
5.2.1 利用手机软件拓宽信息考核途径 |
5.2.2 分类分级进行信息化培训 |
5.2.3 创新培训考核方式 |
5.3 加快破除数据壁垒 |
5.3.1 破除数据内部壁垒 |
5.3.2 破除数据外部壁垒 |
5.3.3 搭建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数据安全性 |
5.4 注重人才培养 |
5.4.1 加强内部人才培养 |
5.4.2 吸收外部人才加入 |
5.5 加强拓展应用范围 |
5.5.1 优化数据算法 |
5.5.2 强化大数据模型构建 |
5.5.3 建立整体联动的信息化治理模式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2)上海市监狱内部警力资源配置优化问题研究 ——以N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个别访谈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5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警力的含义 |
2.1.2 警力资源配置的含义 |
2.1.3 监狱内部警力资源配置的含义 |
2.2 基本理论概述 |
2.2.1 无增长改善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3 上述理论对上海市监狱内部警力配置优化的启示 |
第3章 上海市监狱及内部警力配置的现状 |
3.1 上海市监狱的基本情况 |
3.1.1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所辖的监狱 |
3.1.2 上海市监狱管理的组织架构 |
3.1.3 监狱内警察岗位的构成及岗位职责 |
3.1.4 监狱警察工作的特点 |
3.2 上海市监狱警力运行的现状分析 |
3.2.1 监狱警力运行基本情况 |
3.2.2 上海市监狱警力配置的特点 |
第4章 上海市N监狱内部警力配置及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上海市N监狱的概况 |
4.2 N监狱警力配置及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警力资源短缺 |
4.2.2 警力分布结构不合理 |
4.2.3 专业人才的工作安排使用不够合理 |
4.2.4 狱警工作技能水平无法完全满足岗位需求 |
4.3 N监狱内部警力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任务加重而警力配置未相应增长 |
4.3.2 岗位设置专业性欠缺 |
4.3.3 警力使用欠科学 |
4.3.4 科技手段运用少 |
4.3.5 工作技能培训效果差 |
4.3.6 工作激励有效性缺失 |
第5章 我国公安部门解决警力配置不足问题的经验 |
5.1 我国公安部门破解警力配置不足的做法 |
5.1.1 建设智慧公安辅助执法 |
5.1.2 购买社会服务分流压力 |
5.1.3 通过强化业务训练提升警员素质 |
5.2 公安部门解决警力不足配置问题的经验借鉴 |
5.2.1 以先进科技增强警力 |
5.2.2 以人力资源统筹弥补警力 |
5.2.3 以内部挖潜盘活警力 |
第6章 上海市监狱内部警力配置优化的对策建议 |
6.1 科学合理分配使用警力 |
6.1.1 调整优化男女警工作岗位 |
6.1.2 根据监狱岗位性质合理配置警员 |
6.2 运用合理手段弥补监狱警察数量的不足 |
6.2.1 招收监狱辅警从事辅助性监狱管理工作 |
6.2.2 鼓励部分民警提前退休以适时补充新生力量 |
6.3 通过改革培训制度提升在岗狱警的工作能力 |
6.3.1 创新培训内容 |
6.3.2 丰富培训形式 |
6.3.3 充实培训师资力量 |
6.4 借助科技手段解放监狱警力 |
6.4.1 推进警务装备现代化 |
6.4.2 着力推进监狱智慧化建设 |
6.5 改革激励机制激发监狱狱警工作潜能 |
6.5.1 改进现有考核制度 |
6.5.2 完善狱警基本保障制度 |
6.5.3 从监狱狱警成长需要出发实施有效激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上海市N监狱警力运行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访谈提纲》 |
致谢 |
(3)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警察形象 |
2.1.2 警察形象塑造 |
2.2 理论依据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警察公共关系理论 |
2.2.3 标杆管理理论 |
3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状况分析 |
3.1 警察形象塑造既往的举措与成效 |
3.2 警察形象塑造中的局限性分析 |
3.2.1 警察形象塑造缺乏整体设计 |
3.2.2 警察形象塑造标准不够全面 |
3.2.3 运用智能警务技术意识不足 |
3.2.4 警察形象塑造的环境不理想 |
3.2.5 个别民警缺乏形象意识 |
4 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的新定位与新探索 |
4.1 新时代警察形象塑造的新定位 |
4.1.1 警察形象塑造新定位的根据 |
4.1.2 警察形象塑造新定位的目标 |
4.2 新时代警察形象塑造的范例 |
4.2.1 先进典型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
4.2.2 先进模范民警——“派出所好民警” |
4.3 新时代警察形象塑造的新探索 |
4.3.1 探索形象塑造的新局面 |
4.3.2 延安市公安局的新《规范》 |
5 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的途径 |
5.1 完善形象塑造的顶层设计 |
5.1.1 强化形象塑造的思想引领 |
5.1.2 完善制度规范的支撑保障 |
5.2 强化形象塑造的组织引导 |
5.2.1 强化组织引导的有序与规范 |
5.2.2 强化组织引导的形态与方式 |
5.2.3 强化宣传形式内容的多元化 |
5.2.4 营造形象塑造的良好环境 |
5.3 提升民警形象塑造的自我意识与主动性 |
5.3.1 树立典型激发民警自塑 |
5.3.2 借助他塑强化民警自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延安市公安机关文明形象规范》【节选】 |
附录B 《全国公安机关执法为民先进事迹选编》【节选】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以太原市公安局S分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
1.1 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背景 |
1.1.1 社区警务的由来 |
1.1.2 社区警务建设对传统警务建设的突破 |
1.1.3 社区警务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
1.2 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意义 |
1.2.1 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理论意义 |
1.2.2 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公安局S分局社区警务建设发展历程与成效 |
2.1 社区警务建设探索阶段及成效 |
2.1.1 探索阶段 |
2.1.2 探索阶段的成效 |
2.2 正式进入社区警务建设发展时期及成效 |
2.2.1 正式进入社区警务建设发展时期 |
2.2.2 正式进入社区警务建设发展时期成效 |
2.3 社区警务建设在社区和农村全面实施阶段及成效 |
2.3.1 全面实施阶段 |
2.3.2 全面实施阶段成效 |
第三章 太原市公安局S分局目前社区警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 部分群体社区警务建设理念陈旧 |
3.1.1 社区警务建设理念尚未深入群众心中 |
3.1.2 部分社区民警“服务群众”理念淡薄 |
3.1.3 社区民警创新意识匮乏 |
3.2 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
3.2.1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
3.2.2 缺乏健全的物质保障 |
3.2.3 缺乏完善的警力保障 |
3.3 考核机制落后 |
3.3.1 考核指标因循守旧,机械僵化 |
3.3.2 绩效考核指标系统性不强 |
3.3.3 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不佳 |
第四章 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建议 |
4.1 转变社区警务建设理念 |
4.1.1 强化“社区治理,人人有责”理念 |
4.1.2 深化“服务群众,从我做起”理念 |
4.1.3 明确“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理念 |
4.2 健全警务保障机制 |
4.2.1 健全必要的法律保障机制 |
4.2.2 完善物质保障机制 |
4.2.3 完善警力保障机制 |
4.3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
4.3.1 绩效考核指标要与时俱进 |
4.3.2 增强绩效考核指标系统性 |
4.3.3 有效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
4.4 创新社区警务方式方法 |
4.4.1 全力推进大数据实现社区警务建设的高效整合 |
4.4.2 打造智慧社区 |
4.4.3 推进掌上警务室 |
4.4.4 实现2+1+N社区警务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法治公安:权力控制与权益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辨析 |
第一章 法治公安的形成及相关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法治公安的源与流 |
一、法治公安的提出:基于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梳理 |
二、法治公安的概念:基于对现有理论研究的梳理 |
三、法治公安新解:以人民为中心之警察的权力控制和权益保障 |
第二节 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一:权力控制 |
一、权力控制理论 |
二、角色视角下的警察权 |
三、我国警察角色的实然状态与应然归属 |
第三节 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二:权益保障 |
一、行政优益权的基本理论 |
二、警察权益的内涵和类型 |
三、警察权益保障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我国警察权失范问题的实证考察与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关于警察权失范的基本概念 |
一、关于失范的界定 |
二、关于警察权失范的概念 |
第二节 当前警察权失范的具体表现 |
一、超越职权 |
二、权力滥用 |
三、不作为或怠于履职 |
四、错误履行法定职责 |
五、行政立法进行随意扩权 |
六、违反法定的程序规定 |
第三节 警察权失范的原因 |
一、警察权失范原因的现有学术观点 |
二、警察权失范的主要原因 |
三、警察权失范的根本原因 |
第三章 警察权控制的进路 |
第一节 立法控制的不足及应对 |
一、立法控制警察权不足之分析 |
二、立法控制警察权的应对 |
第二节 司法控制警察权存在的局限性及完善 |
一、司法控制警察权的局限性 |
二、司法控制警察权的完善 |
第三节 社会舆论控制的缺陷及完善 |
一、社会舆论控制警察权存在缺陷 |
二、社会舆论控制警察权的完善 |
第四节 内部控制:警务督察制度的阙如和健全 |
一、警务督察制度之阙如 |
二、警务督察制度的健全 |
第四章 警察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现状考察 |
一、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的立法现状 |
二、警察权益遭受侵害的现状考察 |
第二节 警察权益遭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
一、转型期中的社会失范导致警察执法环境恶化 |
二、警察维权意识薄弱 |
三、警力配置不足 |
四、警察执法理念有偏差,执法专业性不强 |
五、警察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 |
六、警察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 |
七、警用装备保障不健全 |
第五章 我国警察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域外警察权益保护概况 |
一、执法权益保护 |
二、临战物质保障 |
三、设立警察权益保护组织 |
四、职业薪酬待遇保障 |
五、伤亡抚恤保障 |
六、休假保障 |
七、医疗及职业心理干预保障 |
第二节 健全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相关制度 |
一、我国警察体制的完善 |
二、健全我国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
三、明确警察权益司法救济制度 |
四、健全警力资源配置制度 |
五、健全我国警察执法物质保障制度 |
六、建立维权机制的组织保障 |
七、健全警察教育培训保障制度 |
第三节 我国警察权益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 |
一、修订完善《人民警察法》 |
二、修订完善《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
三、完善“袭警”犯罪的刑事立法 |
四、修订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6)基层公安局警务实战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W区公安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1.5.1 理论创新点 |
1.5.2 独特的应用意义 |
1.5.3 基层警务实战培训对W区的现实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警务培训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重庆市警务实战培训现状及应用效果 |
3.1 我国警务实战培训的历史发展 |
3.1.1 古代以体能训练和军事技能为主的培训 |
3.1.2 国民党时期警务与特工技能的一体化培训 |
3.1.3 建国时期以解放军军事体育为主的培训 |
3.1.4 改革开放以后以警察实战技能为主的培训 |
3.2 重庆市警务实战培训情况 |
3.2.1 主要培训内容 |
3.2.2 主要培训对象 |
3.2.3 主要培训制度 |
3.3 警务实战培训在实战中的效果分析 |
3.3.1 正面案例分析 |
3.3.2 反面案例分析 |
3.3.3 案例访谈 |
4 基层公安局警务实战培训现状——以重庆市W区为例 |
4.1 W区公安局及实战培训的基本情况 |
4.2 基于培训内容的分析 |
4.2.1 课程内容及其重点 |
4.2.2 综合评估 |
4.3 基于培训目标的分析 |
4.3.1 依法训练的规范性 |
4.3.2 安全理念的保障性 |
4.3.3 基础训练的实战性 |
4.4 基于培训对象的分析 |
4.4.1 培训对象基本情况 |
4.4.2 培训对象参训情况 |
4.4.3 培训对象参训效果 |
4.5 基于培训主体的分析 |
4.5.1 教官团队的专业性 |
4.5.2 教官职责的明确性 |
5 基层公安局警务实战培训存在问题及原因 |
5.1 基层公安局警务实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5.1.2 培训方法还需规范 |
5.1.3 考评机制不够健全 |
5.2 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
5.2.2 理论水平跟不上 |
5.2.3 装备配置不合理 |
6 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安局警务实战培训效果的对策 |
6.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健全考核制度 |
6.2 完善警察实战训练的教官制度 |
6.3 遵从技能战术分级实施的警察实战训练 |
6.4 继续加强实战培训的对外交流学习 |
6.5 成立“警务实战行动专业委员会”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基层民警参加实战训练的调查问卷 |
(7)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
第一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概述 |
二、人民警察发展历程的呼唤 |
三、人民警察性质的内在规定 |
第二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一、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政治保证 |
二、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构筑稳定的安全保障 |
三、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实良好的社会基础 |
第三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要求 |
二、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应有之义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要求 |
第一节 树立科学执法的理念 |
一、人民警察树立科学执法理念的理性依据 |
二、人民警察树立科学执法理念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提高民主执法的素质 |
一、人民警察提高民主执法素质的理论依据 |
二、人民警察提高民主执法素质的基本要求 |
第三节 加强依法执法的技能 |
一、人民警察加强依法执法技能的法理依据 |
二、人民警察加强依法执法技能的基本要求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现状 |
第一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现状 |
一、人民警察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
二、人民警察的法律运用能力不高 |
三、人民警察的专业技能较弱 |
四、人民警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
第二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人民警察自身素质不高 |
二、现行公安体制存在弊端 |
三、公安教育与培训体制存在问题 |
四、公安经费保障不力 |
五、警力严重不足 |
六、公安立法存在缺陷 |
七、人民警察绩效考核不合理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 |
第一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概述 |
第二节 公共服务能力 |
一、人民警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必要性 |
二、人民警察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 |
第三节 侦查能力 |
一、人民警察提升侦查能力的必要性 |
二、人民警察侦查能力的界定 |
三、人民警察侦查能力的构成 |
四、人民警察侦查能力的特点 |
五、人民警察侦查能力的分类 |
第四节 法律运用能力 |
一、人民警察提升法律运用能力的必要性 |
二、人民警察法律运用能力的构成 |
第五节 人际交往能力 |
一、人民警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必要性 |
二、人民警察人际交往能力概述 |
第六节 语言表达能力 |
一、人民警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
二、人民警察语言表达能力概述 |
第七节 擒拿格斗能力 |
一、人民警察提升擒拿格斗能力的必要性 |
二、人民警察擒拿格斗能力概述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途径 |
第一节 改革人民警察录用培养体制 |
一、改革人民警察的录用体制 |
二、改革人民警察的培养体制 |
第二节 加强人民警察正规化建设 |
一、人民警察正规化的涵义 |
二、加强人民警察正规化建设的构想 |
第三节 完善人民警察执法考核监督机制 |
一、构建科学规范的人民警察绩效考核体系 |
二、加强监督,依法治警,从严治警 |
第四节 转变人民警察执法理念 |
一、人民警察人性化执法的理论概述 |
二、人民警察人性化执法存在的误区 |
第五节 改善执法环境,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 |
一、人民警察执法环境的现状 |
二、改善执法环境,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探索构建具有重庆公安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训”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3年-2008年重庆市公安教育训练的基本情况 |
二、影响重庆市公安系统构建“大教育、大培训”格局的主要因素 |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工作开展不平衡 |
(二) 教育培训管理不归口, 培训有重复 |
(三) 重庆市公安局的训练基地尚未建成, 区县 (市) 公安局战训基地还需规范 |
(四) 在职培训师资匮乏, 教官队伍量少质弱 |
(五) 实战技能训练滞后岗位训练缺乏标准 |
(六) 分灶吃饭不统一, 经费保障不均衡 |
三、构建重庆市“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的几点思考 |
(一)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打牢教育培训思想基础 |
(二) 整合资源, 加强管理, 构建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
1. 完善制度。 |
2. 健全机构。 |
3. 归口管理。 |
(三) 按照“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 建立完善市、区 (县) 两级公安民警战训基地 |
(四) 探索建立教官制度,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官队伍。 |
1. 充实完善重庆市公安局教官库。 |
2. 强化教官培训工作。 |
3. 实行专兼职教官轮岗学习交流制度。 |
4. 建立和完善教官考核激励机制。 |
(五) 创新教育训练模式, 着力构建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 |
1. 提升一批现有人才专业水平。 |
2. 培养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
3. 引进一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
4. 制定一套各级各类民警岗位的能力标准。 |
5. 编写一套适应现实斗争需要和民警实际工作需求的实用性辅助教材。 |
6. |
(六) 完善教育训练的考核体系, 建立教育培训与评优评先、职级警衔晋升、提拔使用有机结合的激励机制 |
1. 制定和颁布一个时期的训练大纲, 据此分解成年度、月份训练计划。 |
2. 建立一套科学的训练考核考评体系。 |
3. 探索建立教育训练与单位评优创先、民警职级警衔晋升、干部提拔使用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
(10)蒙鄂湘渝:保安服务业调查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 |
监管:积极作为才有大事业 |
保安企业经营:把握机会, 主动出击 |
队伍管理:一手硬, 一手软 |
规范培训:保证“源头”“销路”两旺 |
全心求发展:内蒙古也“外向” |
湖北省 |
高层重视, 政策力推 |
业务多元发展, 各有声色 |
提高待遇稳定队伍 |
扎实推进保安培训 |
“保安业要和中部一道崛起” |
湖南省 |
监管:重视、落实、实事 |
多元发展服务先行 |
抓队伍:夯实发展的基础 |
建设保安发展“动力系统” |
举措到位才有发展到位 |
重庆市 |
政策搭台, 体制理顺 |
多元业务展现雏形 |
严进、优待, 稳定队伍 |
培训有待新提高 |
自我完善求跨越 |
编后: |
四、重庆市公安局召开全市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环境下合肥市公安智慧中心建设研究[D]. 沈忱. 东华大学, 2021(12)
- [2]上海市监狱内部警力资源配置优化问题研究 ——以N监狱为例[D]. 王文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3]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研究[D]. 李佳凝.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以太原市公安局S分局为例[D]. 张敏. 山西大学, 2019(02)
- [5]法治公安:权力控制与权益保障[D]. 王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基层公安局警务实战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W区公安局为例[D]. 王巧倩. 重庆大学, 2017(06)
- [7]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研究[D]. 伍玉功.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5)
- [8]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探索构建具有重庆公安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训”体系[J]. 程世平,龙毅. 公安教育, 2009(03)
- [9]发挥《公安教育》的主导作用 推动公安教育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公安教育》2008年度工作会议综述[J]. 汤琼,郭旭. 公安教育, 2008(12)
- [10]蒙鄂湘渝:保安服务业调查纪实[J]. 张旭. 中国保安,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