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现代美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美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学,现代性,精神,意象,弗洛伊德,尼采,儒家。

现代美学精神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曾文韬[1](2019)在《浅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精神分析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析美学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着重于关注文艺作品中体现的性本能与幻梦等因素,自20世纪以来对各国文学带来了极大的轰动。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之后,精神分析美学思想亦进一步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文坛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中精神分析美学的踪迹,并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两个方面浅作举隅。(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1期)

莫玲玲[2](2019)在《中华现代美学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包含着美学精神传承的发展体系。传统美学精神博大精深,在当前美学发展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美学精神的变化。在中华现代美学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现代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内涵改变了美学的标准与认可方式。(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07期)

汪文忠,石竹霞[3](2018)在《王国维治学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基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是一个纯粹的大师巨子,但在家国危亡之际,王国维用一位纯粹学者的方式表达和实践自己的救国热忱和济世情怀,弃科举而趋新学,坚持"学无中西""中西化合"的开放学术思维等。王国维对于美学思想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引进了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内涵:开放、自由和进步意识,从而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在当下"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王国维的治学精神对中国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12期)

李明慧[4](2018)在《“力”与中国现代艺术美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王国维、梁启超和鲁迅是促成中国传统艺术“力”范畴向现代审美范畴转换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学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艺术美学精神的现代转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论文以王国维、梁启超、鲁迅关于艺术审美之力的相关思想理论为重要范例,探讨“力”在中国现代艺术美学思想中的重要面貌和演化特点,探析“力”范畴对中国艺术美学精神现代转换的意义。绪论梳理了学界对王国维、梁启超、鲁迅艺术美学思想中“力”范畴的主要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与难点,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分析了王国维关于“力”范畴的核心认识,重点阐发了王国维对“力”的宣泄、解脱等艺术慰藉功能的认识。第二章探讨了梁启超关于“力”范畴的主要观点,着重阐发了梁启超对“力”与情感之真、与艺术“移人”等关系的见解。第叁章探究了鲁迅关于“力”范畴的基本见解,重点阐发了鲁迅关于“摩罗诗力”与“刚健雄强”、“真实有力”与“雄桀伟美”等艺术风格关系的观点。第四章探讨了“力”与中国艺术美学精神现代转换的关系,着重总结了“力”对中国现代艺术美学的崇高精神、艺术主体觉醒等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4)

宋伟[5](2018)在《现代性隐忧与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今通变的意义上说,传统并不意味着亘古不变的过去,真正的传统应该鲜活地存活于当下,同时也孕育着未来。惟其如此,传统才会充满生机活力;而正因充满生机活力,传统才堪称伟大。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传承绵延、历久弥新,至今依然作为构筑中华民(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8-09-12)

刘建平[6](2018)在《人生体验与生命安顿——现代新儒家的美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调,主要表现为中国美学家们从现实的生存体验和个体感性生命的视角去思考美学问题,这种立足现实生存的美学理论在人生体验、生活改造和生命安顿这几个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现代新儒家美学源于地理疏离、情感疏离和文化疏离;作为体验之学,审美是对人生意义普遍性的发现;作为生命安顿,审美是对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超越;由"感"而"信"则彰显了儒学的超越向度。现代新儒家以审美来重塑中国人的生活品格和精神世界,体现了现代中国美学精神的价值旨趣。(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宋伟,马雪[7](2018)在《意象性摄影:古典美学精神的现代性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影像,作为一种图像,作为一种画面,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简单再现模仿,其中总是蕴藉着某种意蕴,表达着某种思想感情,传递着摄影家的感觉体验。因为,摄影照片总是摄影家主体的一种视看,纯粹意义上的机械客观的"看"并不存在,即便是所谓绝对客观写实的记录摄影,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摄影家的感觉体验和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摄影影像总是不同程度地具有意象性的特征。(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8年03期)

孙周兴[8](2018)在《尼采与现代性美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尼采早期着作《悲剧的诞生》被认为是现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开山之作,对现代主义艺术影响深远;但尼采美学不限于《悲剧的诞生》,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关注贯穿了尼采哲思的终生。尤其在晚期(《权力意志》时期),尼采又重归艺术,重又赋予艺术以特别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一种以权力意志为基石的生命美学。尼采的美学观主要传达在冲突、复魅(神话)、身体、力感、瞬间、创造等词语中,对现代美学的规定性作用表现在,以冲突论反对和谐论,以神话性抵抗启蒙理性,以身体性反对观念性,以艺术性反对真理性和道德性,以瞬间论反对永恒论,以及对艺术—哲学关系的重构。(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8年06期)

严敬华[9](2018)在《林徽因诗歌中精神的现代性及美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新诗史上林徽因是极具经典魅力的一位诗人,林徽因用她对艺术的真诚的态度写出了她对生命的感想和理解,对生活中人的本质就进行了深刻的书写,对人生的哲理进行了灵魂的思考,对艺术体现的是一种不断的追求完美的精神。本文将重点对林徽因诗歌中精神的现代性及美学意蕴进行探析。(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8年05期)

鄂霞[10](2018)在《中国近代美学范畴体系的生成与现代学术精神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代学术意义的视角来看,中国美学学科的产生应该追溯到近代社会西学东渐的时代大潮。中国近代学者通过翻译的途径引进西方美学理论,从术语、范畴的译介到学科体系的构建,逐步完善了美学学科的理论系统。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近代学者就开始了对美学基本范畴的翻译与引进历程,到20世纪20年代美的分类子范畴已经基本齐备,范畴名称的使用也趋于统一,美的范畴系统至此已基本确立。通过对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考察与梳理可以看出,这些范畴从(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4期)

现代美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包含着美学精神传承的发展体系。传统美学精神博大精深,在当前美学发展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美学精神的变化。在中华现代美学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现代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内涵改变了美学的标准与认可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美学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曾文韬.浅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精神分析美学[J].北方文学.2019

[2].莫玲玲.中华现代美学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才智.2019

[3].汪文忠,石竹霞.王国维治学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基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8

[4].李明慧.“力”与中国现代艺术美学精神[D].浙江理工大学.2018

[5].宋伟.现代性隐忧与中华传统美学精神[N].中国艺术报.2018

[6].刘建平.人生体验与生命安顿——现代新儒家的美学精神[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宋伟,马雪.意象性摄影:古典美学精神的现代性转换[J].艺术工作.2018

[8].孙周兴.尼采与现代性美学精神[J].学术界.2018

[9].严敬华.林徽因诗歌中精神的现代性及美学意蕴[J].散文百家.2018

[10].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体系的生成与现代学术精神的确立[J].文艺争鸣.2018

标签:;  ;  ;  ;  ;  ;  ;  

现代美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