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青史传岗
(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疼痛科江苏南通226600)
【摘要】目的:观察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015年于我科就诊56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观察术后患者颈部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均明显缓解,其间具有统计学差(P<0.05)。出院后1月、3月、6月随访评定优良率分别为82.1%、87.5%、83.9%。结论:CT引导下选择性椎间孔神经阻滞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颈椎病椎间孔阻滞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082-02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又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约占颈椎病发病率50%~60%。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对此,现在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口服药物、颈椎牵引、推拿、理疗等诸多方法,但绝大部分疗效欠佳。我院自2013年开始通过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2015年我院门诊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56例,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31岁~72岁,病程3个月~6年。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与体征:单侧或双侧前臂酸胀痛,手指麻木伴有颈部不适、颈部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C3、C4、C5颈椎横突压痛;颈椎平片有阳性发现(生理弧度变直、反弓,颈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隙变窄),颈椎MRI无颈髓变性、无骨性椎管狭窄;入院常规检查中无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无凝血功能障碍、无失代偿性代谢性疾病、无颈部皮肤感染、无怀孕者。
1.2治疗方法
采用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采用颈椎侧方入路法,患者俯卧位,胸部垫枕使得颈椎椎体充分展开。根据相应的体征定位相应的椎间隙。CT扫描定位椎间隙、穿刺点及穿刺路径。局麻下用10cm长、7号穿刺针在CT监视下穿刺至相应椎间孔。如穿刺针接近或穿刺到神经根时患者可诉有触电感,退出0.5cm,回抽无血、脑脊液后注入消炎痛液(配方:2%利多卡因4ml、腺苷钴胺1.5mg、生理盐水15ml、复方倍他米松7mg),每个椎间孔注射消炎痛液5ml。每7日治疗一次,共3次。
1.3疗效评定
治疗结束后第2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定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疼痛。作配对样本t检验。
患者出院后随访1~6个月,采用odom标准评定疗效。优:症状、体征消失;良: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可恢复原来工作,不需要药物治疗;差: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较明显的疼痛,需要药物治疗消除疼痛;无效:症状、体征与功能无好转甚至加重。
2.结果
治疗前后VAS评定结果见表1,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均明显缓解,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1月、3月、6月随访评定优良率分别为82.1%、87.5%、83.9%(见表2)。所有病例每次治疗后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感染及大出血等并发症。
3.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骨性或纤维性嵌压或刺激因素导致神经根发生无菌性炎症。有研究表明神经根性颈椎病症状轻重并不取决于椎间孔的狭窄程度,主要取决于椎间孔内神经根无菌性炎症的程度。因此,治疗该疾病的重点在于减轻或消除受累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得无菌性炎症。
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穿刺可将药物准确的送至病变部位,其中低浓度局麻药物有助于阻滞神经根对疼痛信号的传导,解除血管及肌肉的反射性痉挛,改善局部血运和肌肉、神经组织供氧及代谢,切断“疼痛-肌紧张或小血管平滑肌痉挛-疼痛加剧”恶性循环;复方倍他米松含倍他米松和二丙酸倍他米松,前者可溶性强、起效快,后者是微溶的缓释倍他米松,可持续产生治疗作用,具有减少炎症介质产生,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在炎症急性期可消除水肿,对慢性炎症则能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和粘连,局部注射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仅使注射局部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同是可减少药物全身性不良反应;腺苷钴胺具有营养神经细胞,辅助修复神经鞘与促进其再生作用,利于恢复神经干、末梢的正常传导功能。
本组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选择性颈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临床显示显示治疗后第2天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又明显缓解,提示该法具有较迅速缓解或减轻神经根性前臂酸胀痛的效果;出院随访1~6月优良率达80%以上,提示中期疗效较好。治疗过程中和随访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回报,表明次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可以认为选择性椎间孔神经阻滞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