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人口弱势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弱势群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保护
流动人口弱势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沙莉[1](2013)在《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不仅与一般弱势群体一样面临各种生活困境,而且因为其独特的民族宗教信仰和习俗更被"排斥"和"歧视"。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不仅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建设、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邰秀军[2](2011)在《谁是性别失衡下的弱势群体——对农村流动人口和驻村人口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对农村流动人口和驻村人口中已婚男性、大龄未婚男性、小龄未婚男性、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所做的有关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等特征的调查信息,通过分性别、婚姻状态、流动状态、年龄、地域进行的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不同群体在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和社会交往等特征方面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性别失衡背景下,男性比女性弱势,非婚人群比在婚人群弱势,非流动人员比流动人员弱势,28岁以下人群和50岁以上的人群比28~50岁人群弱势,中、西部人群比东部人群弱势。(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1年11期)
武善亮[3](2011)在《我国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以下简称流动弱势群体)进行法律保护。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对流动弱势群体进行界定;由于流动弱势群体的界定需要以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两大概念的界定作为基础,所以在对流动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前先分别对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流动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其中两大典型群体:进城农民工和流动在非户籍地未就业或无稳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流动高校毕业生)为例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第叁部份着重阐述了流动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理基础和意义,法理基础着重从公平、正义理论和人权理论进行论述,保护意义着重从促进社会公平、共享改革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和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第四部分指出了目前我国流动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现状和不足,此部分内容着重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叁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第五部分着重探讨了对我国流动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建议,分别从户籍制度的改革、立法完善、加强执法、司法方面设置特殊的诉讼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结语部分,该部分对本文进行了简单总结,指出了本文对流动弱势群体进行法律保护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1-05-01)
纪含笑[4](2008)在《弱势中的弱势群体——标签化越轨视角下流动人口家庭内部的双重去权》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家庭内部矛盾引发的弱势群体双重去权问题是一个标签化社会结构制约下的微观领域的越轨行为所造成的。这一弱势地位突出的表现为亲子关系和家庭暴力等方面,对此需要一些服务干预措施,达到人文关怀下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8年32期)
夏青,孙雯雯[5](2006)在《天津市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居住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状调查和资料搜集,分析和研究了这部分人群在城市中的居住状态,提出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居住状态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孙雯雯[6](2006)在《天津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居住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五个章节调查研究了天津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以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状调查和资料搜集、分析和研究了这部分人群在城市中的居住状态,提出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居住状态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居住问题的背景,及不同学科的相关研究,指出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引出了文章涉及到的几个基本概念,界定了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范围:蓝领合同工族群、散工族群和自我雇用者族群。第二章从理论研究、宏观政策、中观住区、微观居所四个方面,总结归纳了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外流动人口住区产生和改造过程,为第六章天津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居住问题解决对策的提出提供经验和教训。第叁章阐明了天津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对居住产生的影响,天津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群体特征、就业和经济状况、社会心理和生活观念。第四章从宏观政策上介绍了天津市有关流动人口的人口和住房政策;从中观住区上对天津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居住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类,归纳为流动聚落和廉租聚点两类,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不同居住模式流动人口族群的居住状态,指出了现有居住状态存在的问题;从微观居所上对流动人口现有住宅及存在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说明。第五章吸取第二章总结的经验教训,结合第叁章分析的天津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针对第四章的流动人口政策、房源和不同居住模式的流动人口族群住区和流动人口现在居所四个方面从宏观政策、中观住区、微观居所叁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6-01)
张宝敏[7](2005)在《2005,天津教育要提升优质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张宝敏)1月7日,天津市教委召开会议,部署了2005年全市教育系统的重点工作,该市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统筹协调,突出内涵发展,提升优质水平,把力量下在增强教育“软实力”、提高辐射力和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市委常委、市教卫工(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05-01-09)
段媛媛,殷京生[8](2002)在《城市流动人口:中国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本文以南京为个案 ,从就业权、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保障、执法侵害、生活状态等方面展开分析 ,以求全面深入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本文来源于《新疆社科论坛》期刊2002年06期)
孙伯辉,张璋[9](2002)在《“城市之光”下的流浪者——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中的“陌生人”在北京朝阳区城乡结合部某庄,有一群来自四川省同一山乡的人,他们栖居在租来的平房内,生活环境类似想像中的“贫民窟”。他们从事的都是城里人认为最苦的、脏的、差的、重的、危险的活计。他们大多老实传统、安分守己,其口头禅是“叁得”,即“干活要苦得,平时(本文来源于《百科知识》期刊2002年08期)
流动人口弱势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对农村流动人口和驻村人口中已婚男性、大龄未婚男性、小龄未婚男性、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所做的有关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等特征的调查信息,通过分性别、婚姻状态、流动状态、年龄、地域进行的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不同群体在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和社会交往等特征方面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性别失衡背景下,男性比女性弱势,非婚人群比在婚人群弱势,非流动人员比流动人员弱势,28岁以下人群和50岁以上的人群比28~50岁人群弱势,中、西部人群比东部人群弱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人口弱势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沙莉.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邰秀军.谁是性别失衡下的弱势群体——对农村流动人口和驻村人口的调查[J].未来与发展.2011
[3].武善亮.我国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D].重庆大学.2011
[4].纪含笑.弱势中的弱势群体——标签化越轨视角下流动人口家庭内部的双重去权[J].法制与社会.2008
[5].夏青,孙雯雯.天津市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居住状态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
[6].孙雯雯.天津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居住状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6
[7].张宝敏.2005,天津教育要提升优质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5
[8].段媛媛,殷京生.城市流动人口:中国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J].新疆社科论坛.2002
[9].孙伯辉,张璋.“城市之光”下的流浪者——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J].百科知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