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易成本政治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抗争行为,交易成本政治学,利益相关群体
交易成本政治学论文文献综述
林民望[1](2016)在《群体性事件中民众抗争行为的微观解构:一个交易成本政治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频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激发的主要表现形式。现有体制的"裂度"导致群体性事件成为民众维权的主要手段。以交易成本政治学分析抗争行为主体的划分,以及抗争民众的行为动机和特征,发现:利益相关群体需要承担大部分交易成本,因此抗争周期也是最长;机会主义群体只需承担小部分交易成本,他们的抗争周期较短,参与动机会逐渐减弱。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6年05期)
周盛[2](2016)在《廉政制度的有效性及其提升策略——基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有效性是提升腐败治理绩效的关键变量,也是我国反腐败实践中亟待重视的"短板"所在。当前,中国廉政制度体系已基本建构完成,但很多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廉政制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在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框架之下,造成廉政制度运行高成本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弹性的立法形式凸显了制度设计者的有限理性、"强监督—弱制约"的控权模式之下超高的信息成本、权力关系复杂性和模糊性滋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基于资产专用性的道德风险。提高廉政制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在于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具体包括强调信息公开基础上的程序锁定,形成对机会主义行为的过程控制;完善可操作化的责任机制,强化权力主体的可信承诺;提高权力主体的竞争性,降低因资产专用性导致的制度运行成本;构建政府信誉机制,为廉政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可持续支持。(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6年07期)
蔡长昆[3](2015)在《从“大政府”到“精明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利用整合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框架,分析了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机制。整体而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是由政府自身利益驱动的,但经济社会组织也会就政府在经济社会事务治理中的边界进行再协商。其中,经济社会组织的相对议价能力确定了经济社会组织与政府进行政治交易的可能性,政治契约被治理的可能性也影响了再协商的结果。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政府利益最大化,经济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政治交易达成的可能性以及相对议价能力叁者互动的结果。与此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也嵌入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之中的。在不同的经济社会事务领域内,政府的收益、经济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相对议价能力和政治交易治理机制的系统性差异,使得不同经济社会事务领域之内政府职能转型的速度、路径和结果呈现出系统性差异。以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村治理叁个领域的差异为基础,论文界定了叁种不同的政府权力转移机制:建构性放权、吸纳型放权和隔离型放权,说明了在不同经济社会事务领域内,政府职能转变逻辑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公共行政评论》期刊2015年02期)
黄新华,李凯[4](2011)在《公共选择理论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择理论与交易成本政治学存在着共识,但是,兴起于公共选择理论之后的交易成本政治学增进了对政治领域的交易及制度的理解,弥补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不足。换言之,交易成本政治学提高了对于政治世界的理解水平。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比较分析,厘清二者之间的共识与差异,有助于辨析政治学和经济学整合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陈志青[5](2010)在《经济政策制定的交易成本分析——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思想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易成本政治学是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在其专着《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一书中将交易成本经济学运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提出较为完整的政治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并形成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基本思想。本文在分析迪克西特的政治交易成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框架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并尝试指出了交易成本政治学未来可能的研究问题。(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0年05期)
袁胜育,郑飞[6](2010)在《交易成本国际政治学:一种新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易成本分析视角是分析国际组织、制度结构变迁的重要工具。在当代,许多国际关系学者借用威廉姆森关系性缔约模式来解释国际制度选择,然而,现有交易成本研究存在局限性,原封不动地把制度经济学逻辑移植到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来,其适用性存在疑问。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一切是做不到的,因此,必须继续深化对国际政治领域中组织与制度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黄新华[7](2009)在《政治交易的经济分析——当代西方交易成本政治学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易成本政治学是最近20年来政治学与经济整合研究的新成果,是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围绕政治交易成本、政治合同、政治治理结构、政治委托代理和有限理性等范畴,交易成本政治学建构了自身的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国家问题、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公共预算、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中。交易成本政治学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新桥梁,提供了分析政治问题的一个新视角,增进了人们对于政治领域的交易及制度的理解。但是用经济市场的逻辑看待政治过程,交易成本政治学也引发了争议和批评。(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钱洁[8](2009)在《我国当代户籍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项人口管理制度已经延续上千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的户籍制度从来都不是单纯用于人口管理和人口统计。在古代户籍制度是财税制度的一部分,而在1949年以后逐步形成的当代户籍制度则是公共资源的分配制度。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必须找到一种高效率、低成本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分配方式。如果把公共政策看成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协议,那么以户籍为标准分配公共资源,则是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有益尝试。制度形成之后,除了路径依赖,各方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一定的历史原因和政治体制下,农民不能有效的予以反对,导致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既缺乏动力,又有很多阻力,因此户籍制度一直得以延续下去。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因不断要求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各地户籍制度调整政策先后出台。特别是近年城市化的发展,土地的增值量超过了一个城市户口的经济价值,对于给予农民城市户籍的政策改革而言,原有的交易成本已经消除,部分发达地区的户籍改革得以顺利实行。(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09-04-01)
刘桂玲[9](2007)在《教育政策的交易成本政治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政策的政治属性已为大家所认可,在适当考虑教育政策特殊性的前提下,交易成本政治学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教育政策。本文首先对政治交易成本进行了分类,然后分析了教育政策过程中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来源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李鹏[10](2007)在《从“排蓝民调”看民进党政治生态的滑轨与嬗变——一种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观察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民进党在2007年的"总统"和"立委"初选中首次采用"排蓝民调"。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角度看,"排蓝民调"的制度设计在客观上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实质是民进党内某些政治势力和政治人物以实现最大的胜选利益为借口,修改党内初选政治市场的制度规则,来谋求实现党内政治权力和利益资源的再分配。"排蓝民调"并没有摆脱民进党路线之争和权力之争的既有轨道,但却使民进党的政治生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并影响到民进党未来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07年04期)
交易成本政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度有效性是提升腐败治理绩效的关键变量,也是我国反腐败实践中亟待重视的"短板"所在。当前,中国廉政制度体系已基本建构完成,但很多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廉政制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在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框架之下,造成廉政制度运行高成本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弹性的立法形式凸显了制度设计者的有限理性、"强监督—弱制约"的控权模式之下超高的信息成本、权力关系复杂性和模糊性滋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基于资产专用性的道德风险。提高廉政制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在于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具体包括强调信息公开基础上的程序锁定,形成对机会主义行为的过程控制;完善可操作化的责任机制,强化权力主体的可信承诺;提高权力主体的竞争性,降低因资产专用性导致的制度运行成本;构建政府信誉机制,为廉政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可持续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易成本政治学论文参考文献
[1].林民望.群体性事件中民众抗争行为的微观解构:一个交易成本政治学视角[J].天府新论.2016
[2].周盛.廉政制度的有效性及其提升策略——基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
[3].蔡长昆.从“大政府”到“精明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J].公共行政评论.2015
[4].黄新华,李凯.公共选择理论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比较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
[5].陈志青.经济政策制定的交易成本分析——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思想述评[J].江淮论坛.2010
[6].袁胜育,郑飞.交易成本国际政治学:一种新的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7].黄新华.政治交易的经济分析——当代西方交易成本政治学述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钱洁.我国当代户籍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
[9].刘桂玲.教育政策的交易成本政治学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0].李鹏.从“排蓝民调”看民进党政治生态的滑轨与嬗变——一种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观察视角[J].台湾研究集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