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论文_高原,陈杰,梁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朊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折迭,蛋白,线粒体,错误,蛋白质,脑脊液。

朊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高原,陈杰,梁毅[1](2019)在《兔、犬、马抵御朊病毒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或朊病毒疾病是一类致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的错误折迭而引起,影响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朊病毒蛋白由宿主基因PRNP编码,正确折迭的蛋白质不仅没有致病性和感染性,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错误折迭后则会转变为具有感染性的朊病毒(prion),能够使许多哺乳动物患病。但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报道兔、犬、马可以抵御朊病毒疾病。由于种群内自然病例的缺乏和朊病毒感染动物实验的失败,这叁种哺乳动物被公认为具有朊病毒抗性。现简要介绍朊病毒疾病的概念和分类,对抵御朊病毒感染的兔、犬、马可能的抗病机制进行综述,并讨论与展望当前对朊病毒疾病有特殊抗性物种的研究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周冬花[2](2019)在《芷类对朊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藜芦醇(Res)、紫檀芪(Pte)和白皮杉醇(Pic)是叁种常见的芷类化合物。研究发现Res能够抑制羊瘙痒因子感染的SMB-S15细胞系中朊病毒(PrPSc)复制的活性,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经白藜芦醇处理后的细胞裂解液对小鼠失去了感染性。但其他芷类化合物是否具有类似的效果,以及可能的作用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观察了Res、Pte和Pic对细胞培养、蛋白质体外错误折迭循环扩增(PMCA)和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RT-QuIC)中PrPSc复制增殖的抑制效果,并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Biacore)系统检测不同重组朊蛋白(PrPs)与Res和Pte的分子结合能力。结果显示叁种芷类均能有效抑制SMB-S15细胞中PrPSc的复制,在相同工作浓度下Res的抑制效果最强,其次分别是Pic和Pte。小鼠PMCA使用的种子是细胞朊病毒(SMB-S15细胞裂解液)和脑朊病毒(S15、139A或ME7感染小鼠的脑组织匀浆)。结果显示,叁种药物均对朊病毒扩增有抑制活性,其中Res的抑制活性最高,其次分别为Pic和Pte。小鼠RT-QuIC结果也证明了这叁种芷类化合物均能有效抑制体系中朊蛋白纤维的形成,但作用效果最强的是Pic,其次是Res,Pte作用效果最弱。此外,还利用PMCA和RT-QuIC检测了Res、Pte和Pic对另一种啮齿动物(仓鼠)脑源性朊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Pic是作用效果最强的,然后依次是Res、Pte。另外Biacore的结果显示,Res对小鼠和仓鼠重组PrP的亲和力强于Pte;小鼠重组PrP与这两种化合物的亲和力比仓鼠重组PrP强。这些数据表明,芷类化合物具有抑制不同种类PrPSc体外复制的能力。抑制作用可能跟化合物与PrPs的分子结合活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9-06-30)

阿达莱提·买买提明[3](2019)在《SIRT3及相关蛋白乙酰化的变化在朊病毒致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朊病毒病(Priondiseases)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和其他多种哺乳动物生命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类疾病中错误结构的朊蛋白聚集和纤维化,使神经元大量死亡,并使大脑组织形成空泡样病变。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损伤与包括朊病毒病在内的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SIRT3作为线粒体内主要的去乙酰化酶,能够从多个方面调节线粒体的功能。尽管研究显示SIRT3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系,但该蛋白是否参与朊病毒病发病过程到目前为止是未知的。本研究中,我们首先证明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系SMB-S15以及SMB-S15细胞裂解物感染的动物脑组织中线粒体主要去乙酰化酶SIRT3表达及活性下降,这意味着该蛋白在细胞中的去乙酰化作用下降。然后,我们在上述朊病毒感染细胞和动物模型中检测了SIRT3重要的底物SOD2的乙酰化水平。我们发现朊病毒感染的细胞和动物脑组织中,SOD2在K68和K122两个重要乙酰化位点的乙酰化水平升高。SOD2的过度乙酰化理论上会引起该蛋白活性的下降,而SOD2是细胞中很重要的抗氧化酶,其活性下降,很有可能会导致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不足。为了检验这一点,我们在感染的细胞模型SMB-S15中检测了SOD2蛋白活性以及ROS水平。实验结果符合我们预期,朊病毒感染细胞模型中SOD2活性下降,ROS水平升高。SIRT3另一重要底物ATP5β是ATP酶重要的亚基。我们发现在感染的细胞模型SMB-S15中,ATP5β乙酰化水平升高。ATP5β的过度乙酰化理论上会引起ATP酶活性的下降,最终导致ATP生成减少。为了检验这一点,我们在感染的细胞模型SMB-S15中检测了ATP水平。跟我们的预期一致,感染细胞中ATP水平是降低的。最后,我们发现用白藜芦醇清除朊病毒感染的细胞SMB-S15中的PrPSc后,SIRT3活性得到部分恢复。综上,这些结果表明朊病毒感染引起了SIRT3蛋白表达和活性的下降,同时朊病毒的感染与SIRT3介导的线粒体蛋白的去乙酰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朊病毒病中出现的线粒体功能异常。(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9-06-30)

胡超[4](2019)在《白藜芦醇清除朊病毒前后神经生长因子及相关激酶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又称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是一类侵袭人和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其潜伏期长,致死率100%。神经生长因子(neurogrowth factor,NGF)对神经的生长、分化、发育以及神经元存活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NGF对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在朊病毒病中研究甚少。近期研究显示,白藜芦醇具有清除朊病毒复制的能力,对朊病毒病有一定的治疗潜力。为了明确朊病毒感染前后和白藜芦醇清除朊病毒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上游级联反应调控因子的潜在变化。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织荧光、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了小鼠中胚层脑(SMB)细胞系及细胞裂解液颅内接种的小鼠中NGF及其上游调控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朊病毒感染后NGF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经白藜芦醇处理去除朊病毒后NGF含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颅内NGF信号主要与神经元共定位,与增殖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不存在共定位现象。在朊病毒感染的神经细胞和小鼠脑组织中,NGF上游的调节激酶如磷酸化的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磷酸化的钙调蛋白激酶IV(p-CaMKIV)、钙调蛋白激酶的激酶2(CaMKK2)的表达水平也呈显着的降低趋势,而CaMKK2负调节激酶磷酸化CaMKK2(p-CaMKK2)表达水平上升。我们发现在朊病毒感染的神经细胞系或小鼠脑组织中异常降低的激酶均可通过白藜芦醇清除朊病毒后部分恢复。同时,我们发现CaMKK2和p-CaMKK2主要分布在脑组织的神经元中。本研究证明了NGF及其上游调节激酶的异常与朊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而白藜芦醇不仅具有抑制朊病毒复制的能力,还具有通过CaMKK2/CaMKIV级联反应改善NGF表达的能力,这可能改善脑组织中的微环境并为朊病毒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严普[5](2019)在《朊病毒病患者脑脊液特异性tau蛋白ELIS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朊病毒(Prion Disease,PrD),又称为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是一种侵袭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传染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潜伏期长和100%致死率的特点。目前人类朊病毒病主要分为:克-雅病(Creutzefeldt-Jakob Disease,CJD)、库鲁病(Kuru)、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症(Gerstmann-Straüssler-Scheinker syndrome,GSS)和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以CJD最为常见。CJD又可分为散发型(sCJD)、医源型(iCJD)、家族或遗传型(fCJD or gCJD)及变异型克-雅病(vCJD)。目前临床检测方法有对患者脑组织进行活检,通过检测血液中PRNP基因突变情况判断遗传型克-雅病,以及检测sCJD患者脑脊液中14-3-3蛋白含量的升高来辅助疾病的诊断。脑组织活检对病人身体损伤极大,根据血液中PRNP基因是否突变只可判断遗传型克-雅病,存在很大局限性,而脑脊液中14-3-3蛋白的检测则特异性不强。因此,临床急需有效的朊病毒病诊断方法。微管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组成,其中tau蛋白是含量最高的微管相关蛋白,微管系统是神经细胞骨架成分,可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研究证明,tau蛋白与多种神经性疾病存在紧密联系,并在朊病毒病患者及啮齿动物模型脑组织中明显升高,其中含外显子2(tau-exon 2)和外显子10(tau-exon 10)的特异型tau蛋白占总tau蛋白含量的大部分,因此本研究建立tau蛋白ELISA方法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朊病毒病患者脑脊液中。在本研究中,用含有pGEX-2T-E2和pGEX-2T-E10质粒的原核菌体表达出目的蛋白GST tau-exon 2/10,测定目的蛋白浓度,GST tau-exon 2蛋白浓度为0.166μg/uL,GST tau-exon 10蛋白浓度为0.473μg/μL,制备单克隆抗体。制备完成的GST tau-exon 2蛋白单克隆抗体编号为1-4(1.8 mg/mL),4-1(1.7 mg/mL),GST tau-exon 10蛋白单克隆抗体编号为6-4(2.6 mg/mL),5-6(1.8 mg/mL)。用已制备的小鼠单克隆抗体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GST tau-exon 2/10蛋白,证明所制备抗体特异性,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在神经细胞模型和小鼠脑组织分别检测tau蛋白证明抗体敏感性。使用已制备的抗体建立更强敏感性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最终GST tau-exon 2/10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条件确定如下:包被抗体H-150浓度为8μg/ml,检测抗体GST tau-exon 2(1-4)蛋白鼠源单克隆抗体、GST tau-exon 2(4-1)蛋白鼠源单克隆抗体、GST tau-exon 10(6-4)蛋白鼠源单克隆抗体、GST tau-exon 10(5-6)蛋白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工作浓度分别选定为1μg/mL,1μg/mL,0.8μg/mL,1μg/mL。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二抗稀释比例为1:5,000。应用已建立好的双抗夹心ELISA法对包括sCJD、GSS、FFI、T188K位点突变的gCJD及非CJD患者脑脊液中tau-exon 2/10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CJD患者脑脊液中含外显子2的tau蛋白相比于非CJD患者明显升高,具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sCJD患者脑脊液中含外显子10的tau蛋白相比于非CJD患者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T188K位点突变的gCJD患者脑脊液中tau-exon 2/10蛋白含量相对于非CJD患者明显增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而GSS和FFI患者脑脊液中tau-exon 2/10蛋白含量相对于非CJD患者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NS)。本研究建立的特异性tau蛋白双抗夹心ELISA方法可以有效的检测出不同类型朊病毒患者脑脊液中tau-exon 2/10蛋白含量的水平变化,为朊病毒病的检测提供有效的检验方法并对朊病毒病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于洋[6](2019)在《朊病毒:把斑比变成僵尸,美食变成杀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野生动物疾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从距离上说可能的确如此,但它们却能直接在我们的生活中投下死亡阴影。今年早些时候,北美"僵尸鹿"火了一把。实际上,去年它们就已经上过头条。其实"僵尸鹿"的出现,能追溯到几十年前了。这些出现了僵尸症状——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站不稳等——的鹿,实际上是感染了慢性消耗疾病。在慢性消耗疾病的重灾区美国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和威斯康星州,超过40%的野生鹿科动物被(本文来源于《中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魏顺雄[7](2019)在《朊病毒在小鼠和仓鼠之间传播屏障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朊病毒疾病是由朊蛋白错误折迭引起的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也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错构的朊蛋白结构中α螺旋结构比例下降,β折叠结构比例上升,造成这种错构朊蛋白积聚成纤维状,引发神经细胞的凋亡。这种错构的朊蛋白被称为朊病毒,可通过食物、血液等在动物中传播,进入宿主内的朊病毒可诱导宿主正常朊蛋白错构,从而完成疾病的传染。朊病毒在小鼠和仓鼠之间传播具有屏障作用,表现为实验动物的发病的潜伏期延长,发病率低下。除了株系的原因之外,朊病毒的传播屏障主要是由异源朊蛋白的氨基酸位点的差异造成的。小鼠和仓鼠存在11个氨基酸位点的不同,且每个位点对小鼠和仓鼠之间朊病毒传播的影响程度不同。我们在仓鼠朊蛋白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的向小鼠朊蛋白氨基酸突变的多位点突变体朊蛋白,利用PMC A技术和体外重组朊蛋白技术,探究不同位点组合能否跨越朊病毒在小鼠和仓鼠之间传播的种属屏障。方法:在合成的质粒模板上,设计多个位点的突变引物,由仓鼠向小鼠突变。得到的突变载体模板经测序正确后,转化进BL21大肠杆菌,挑选单克隆并进一步诱导表达重组朊蛋白。将得到的重组朊蛋白与小鼠朊病毒(PrP~(Sc))一起进行PM CA实验,观察小鼠朊病毒能否诱导多点位突变仓鼠朊蛋白产生错构,通过PK消化处理PMCA产物检测其PK抗性进行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7个多点突变的重组朊蛋白基因,其中包括4个3突变位点、2个4突变位点和1个5突变位点。经测序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经过Ni-NTA亲和层析后得到重组蛋白。在配制底物体系后,与小鼠PrP~(Sc)进行P MCA实验,检验转化结果。结果显示HaPrP(M111V-M138I-I204M)转化的构象得到了经PK消化后具有致病能力的17 kD片段,其他突变体都出现了经PK消化后的无致病能力的14 kD片段。结论:PMCA结果显示,经过PK消化后,在7种突变体里面只有HaPrP(M111V-M138I-I204M)这个突变体得到了17 kD片段的致病构象,没有出现无致病的14 kD片段无致病构象。而其他3突变体及更多位点的4突变体和5突变体既得到经PK消化的无致病构象14 kD片段也得到了经PK消化有致病构象的17 kD片段,这2种不同构象的同时存在可能不会使接种的动物患病,无法实现跨越种属屏障。同时M111V、M138I和I204M与先前得到的影响小鼠-仓鼠朊病毒传播的G54ins、I138M和M204I 3个位点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单个氨基酸位点作用并不是简单的迭加效果,有可能这些位点还存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重组朊蛋白和PMCA技术,得到了克服小鼠和仓鼠种属屏障的3突变朊蛋白,阐述了小鼠和仓鼠朊病毒种属间传播的关键氨基酸位点,进一步验证了构象选择理论。(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6)

杨俊伟[8](2019)在《Anti-PD-1对朊病毒疾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朊病毒疾病(Prion disease)又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一类致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早记载于十八世纪;朊病毒学说(Protein-only)认为朊病毒疾病是由体内正常的朊蛋白(Cellular Prion Protein,PrP~C)错误折迭形成的致病性的朊蛋白(Scrapie Prion Protein,PrP~(Sc))所造成的,在这种构象转变中,其α-螺旋含量降低,β-折迭含量显着升高,使得其C-末端球状结构域聚集成纤维状结构,并具有一定的蛋白水解酶K(Protease K)抗性,这也是本实验中检测PrP~(Sc)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为避免混淆,在本文以下的部分统一用PrP指代正常朊蛋白,用Prion指代具有致病能力的朊蛋白)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又称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主要表达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是机体免疫反应的负向调节开关,为防止机体免疫反应过强而对机体自身造成损伤;正常情况下,当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时,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就会被诱导表达而与APCs(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s,APCs)表面的PD-L(Programed cell death protein 1ligand,PD-L)结合,从而下调机体的免疫反应,充当机体免疫反应的“刹车”。本实验中我们对小鼠使用PD-1抗体使其与机体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结合,从而阻断PD-1/PD-L信号通路,使得机体免疫系统被重新激活而有效发挥免疫杀伤作用;近些年,这一免疫疗法在癌症特别是实体瘤的治疗中大放异彩。也有研究表明在AD(Alzheimer’s disease,AD)动物模型中,PD-1抗体的使用可有效的清除脑组织中的Aβ(Amyloid-β,Aβ)沉积,可极大地改善小鼠的生存状况,而在本试验中我们将其引入到朊病毒疾病中来,希冀其在朊病毒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本实验工作主要分为叁部分:首先,我们以原核表达产物重组朊蛋白为底物,利用sPMCA(serial 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sPMCA)来制备朊病毒,通过Protease K对PMCA产物进行检测;筛选出具有Protease K抗性的Prion。其次,我们进行了预实验以验证PD-1抗体的免疫激活效应,即PD-1抗体在黑色素瘤模型中的作用。实验分为叁组,分别为Control组、IgG组和anti-PD-1组。实验结果显示,IgG组和Control组小鼠均全部长瘤,长瘤率为100%,anti-PD-1组8只小鼠只有叁只长瘤,长瘤率仅为37.5%;并且anti-PD-1组和Control组、IgG组小鼠的平均长瘤时间(从癌细胞移植到肿瘤长出所需的时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和极为显着性差异(P<0.05和P<0.01);同时anti-PD-1组和Control组、IgG组小鼠的生存曲线均存在极为显着的差异(P<0.001);综上,anti-PD-1的使用有效抑制了黑色素瘤的生长,显着改善了黑色素瘤小鼠的生存状况。最后,我们运用Prion感染C57BL/6J野生型雌性小鼠,观察PD-1抗体对朊病毒感染小鼠的影响。结果显示i.p Prion-anti-PD-1(腹腔感染Prion后使用PD-1抗体)组和i.p Prion-IgG(腹腔感染Prion后使用对照抗体)组两组小鼠的潜伏期均为180天左右,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218天和216天,生存曲线并无显着性差异;通过HE染色所呈现的脑组织中的海绵状空泡损伤、免疫印迹所鉴定的PK抗性的Prion以及免疫组化所检测的胶质细胞增生亦无显着性差异。综上,anti-PD-1的使用虽然可以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改善黑色素瘤小鼠的生存状况,但是并不会对朊病毒疾病的发病进程及病理性损伤产生显着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0)

周冬花,王晶,肖康,武月章,石琦[9](2019)在《SMB-S15细胞中朊病毒PMCA方法的建立及对白藜芦醇抗朊病毒作用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人或动物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感染因子。蛋白质错误折迭循环扩增(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是一种常见的朊病毒体外扩增技术。白藜芦醇是一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植物抗菌素。为了建立SMB-S15细胞中朊病毒的PMCA体系,并探索PMCA技术在评价白藜芦醇抗朊病毒作用的意义,本研究以朊病毒感染细胞系SMB-S15细胞匀浆为种子,健康小鼠脑组织匀浆为底物,建立PMCA技术平台。将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导入PMCA体系,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MCA产物中异常朊蛋白(PrPSc)的生成和变化。结果显示:SMB-S15细胞中PrPSc可以在建立的PMCA体系有效地复制。新生成的PrPSc分子的糖基化特征与原始细胞中的PrPSc不同,其双糖基化分子比例明显增加。同时也有别于羊瘙痒因子139A和ME7感染小鼠脑组织中的PrPSc分子。加入白藜芦醇后,PrPSc在PMCA体系中的复制明显被抑制,呈现出剂量依赖效应,其EC50约为4.616μM。这些结果表明:SMB-S15细胞中的PrPSc可以通过PMCA大量扩增,建立的PMCA技术可有效地反映白藜芦醇对PrPSc在体外复制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阿达莱提·买买提明,武月章,谢姆斯耶·吾拉音,胡超,陈嘉[10](2019)在《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quinone和积雪草酸对朊病毒感染的神经细胞的治疗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s)是一类具有致死性、传染性和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发现朊病毒感染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均存在着线粒体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这很有可能在朊病毒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对朊病毒感染是否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我们选出两种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以一定浓度作用于朊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系,并观察细胞活性和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Mitoquinone(MitoQ)和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这两种药物能够显着提高朊病毒感染细胞的活性,降低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上调ATP5β的表达水平,提示这两种药物对朊病毒感染细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为朊病毒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朊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藜芦醇(Res)、紫檀芪(Pte)和白皮杉醇(Pic)是叁种常见的芷类化合物。研究发现Res能够抑制羊瘙痒因子感染的SMB-S15细胞系中朊病毒(PrPSc)复制的活性,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经白藜芦醇处理后的细胞裂解液对小鼠失去了感染性。但其他芷类化合物是否具有类似的效果,以及可能的作用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观察了Res、Pte和Pic对细胞培养、蛋白质体外错误折迭循环扩增(PMCA)和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RT-QuIC)中PrPSc复制增殖的抑制效果,并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Biacore)系统检测不同重组朊蛋白(PrPs)与Res和Pte的分子结合能力。结果显示叁种芷类均能有效抑制SMB-S15细胞中PrPSc的复制,在相同工作浓度下Res的抑制效果最强,其次分别是Pic和Pte。小鼠PMCA使用的种子是细胞朊病毒(SMB-S15细胞裂解液)和脑朊病毒(S15、139A或ME7感染小鼠的脑组织匀浆)。结果显示,叁种药物均对朊病毒扩增有抑制活性,其中Res的抑制活性最高,其次分别为Pic和Pte。小鼠RT-QuIC结果也证明了这叁种芷类化合物均能有效抑制体系中朊蛋白纤维的形成,但作用效果最强的是Pic,其次是Res,Pte作用效果最弱。此外,还利用PMCA和RT-QuIC检测了Res、Pte和Pic对另一种啮齿动物(仓鼠)脑源性朊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Pic是作用效果最强的,然后依次是Res、Pte。另外Biacore的结果显示,Res对小鼠和仓鼠重组PrP的亲和力强于Pte;小鼠重组PrP与这两种化合物的亲和力比仓鼠重组PrP强。这些数据表明,芷类化合物具有抑制不同种类PrPSc体外复制的能力。抑制作用可能跟化合物与PrPs的分子结合活性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朊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高原,陈杰,梁毅.兔、犬、马抵御朊病毒疾病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9

[2].周冬花.芷类对朊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3].阿达莱提·买买提明.SIRT3及相关蛋白乙酰化的变化在朊病毒致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4].胡超.白藜芦醇清除朊病毒前后神经生长因子及相关激酶变化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5].严普.朊病毒病患者脑脊液特异性tau蛋白ELIS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6].于洋.朊病毒:把斑比变成僵尸,美食变成杀手[J].中华环境.2019

[7].魏顺雄.朊病毒在小鼠和仓鼠之间传播屏障的分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8].杨俊伟.Anti-PD-1对朊病毒疾病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周冬花,王晶,肖康,武月章,石琦.SMB-S15细胞中朊病毒PMCA方法的建立及对白藜芦醇抗朊病毒作用的评价[J].病毒学报.2019

[10].阿达莱提·买买提明,武月章,谢姆斯耶·吾拉音,胡超,陈嘉.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quinone和积雪草酸对朊病毒感染的神经细胞的治疗作用研究[J].病毒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在乙醇溶液中孵育48小时后...朊病毒错误构象的传播方式1 鼠朊病毒蛋白 PrP朊病毒受体LRP/LR基因及内参基...钩藤醇提物的抗酵母朊病毒效果钩藤醇提液不同组分对酵母朊病毒

标签:;  ;  ;  ;  ;  ;  ;  

朊病毒论文_高原,陈杰,梁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