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地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形,动态,多样性,无人机,重庆市,队形,遥感。
动态地形论文文献综述
张李平[1](2019)在《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对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提出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方法。采用无人机遥感动态成像方法进行大规模地形变化的遥感影像采集,对采集的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滤波处理,根据无人机遥感影像对动态信息融合检测,实现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对地形变化的动态监测准确性较好,具有很好的地形变化动态检测识别能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11期)
张瑞雷,丑永新,丁卫[2](2019)在《起伏地形环境下多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起伏地形的环境特点,提出一种考虑地形坡度的多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首先,依据坡度阈值对地形图进行区域分类,简化地形特征;然后,使用改进的RRT算法规划出一条全局路径,将全局路径传递给领航机器人,并在编队运动中利用深度视觉信息进行局部路径修正,对于狭窄地形通过队形切换算法保证编队成功通过.通过两组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笑莹,张学雷,任圆圆[3](2019)在《地形及土壤多样性与耕地动态变化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河南豫北、豫中和豫南3个典型样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方法,从多样性、相关性角度定量分析了地形、土壤的多样性特征及其与耕地变化(2001年、2007年和2017年)面积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的关系,以期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及合理利用提供新的研究角度。研究表明:1)豫北和豫中样区的地形构成组分多样性呈现出均匀性,豫南样区表现为相对单一性;各研究区的地形空间分布多样性为平原>丘陵>山地。2)豫南的土壤构成组分最为均匀且丰富,豫中的土壤构成组分相对单一;各研究区的典型土壤各异但总体上分布皆较均匀,各样区的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的显着差异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3)研究尺度影响地形、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的表达, 3 km×3 km网格是相对适宜的研究尺度。4)地形和土壤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与耕地变化面积空间分布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地形中平原相关性较大,达0.95左右;各样区典型土壤如豫南的水稻土,豫中、豫北的褐土以及豫北的潮土的相关性更为明显,达0.9以上。综合来看,典型样区的地形、土壤因子的构成组分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有显着差别;在不同网格尺度下,耕地的变化面积与地形、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1期)
郑文哲,卜京,张宁宇,周前,刘建坤[4](2019)在《考虑地形因素的风电场动态同调分群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风电场动态等值方法因不考虑复杂地形影响而出现的等值精度偏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馈风电机组同调判别的风电场动态分群方法。首先,分析了地形因素对风电场输入风速及风电机组动态特性的影响,其中包括风速分布的影响、尾流效应的影响、机组不规则排布造成的集电线路阻抗影响等;然后,通过分析双馈风电机组多阶模型的特征量对其主导模式的影响作用,提出了以机组转子电流作为观测量进行同调性判别,并根据风电场内各台机组的转子电流动态受扰轨线相似度,利用层级聚类算法完成对场内机组的分群聚类。仿真结果验证了文章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07期)
黄玉成[5](2019)在《全地形移动机器人悬架机构动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地形移动机器人在户外探测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研究与关注。目前,对于全地形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大多数关注其控制系统,而对机械结构特别是机器人的悬架机构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设计一款带有独立悬架减振机构的全地形移动机器人,建立其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研制了实物样机,针对不同路况测试整车动态特性,验证了悬架减振机构设计的合理性。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机器人结构设计。针对全地形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设计一款具有独立悬架减振机构的移动机器人,该悬架减振机构具有很好的可调节性,通过调节机构,可以方便地设定减振器初始预紧力;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机械强度,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铝合金材料制造车身零部件,满足机械强度要求,符合轻量化设计目标;针对不同运行场景,计算了机器人驱动机构进行动力参数,确定了运动所需最大扭矩,完成电机与减速器的选型。(2)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建立全地形移动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分析机器人转向时车身姿态变化;利用拉格朗日法分析了悬架系统动力学特性,确定影响悬架机构减振性能的主要因素,得出弹簧刚度与机器人减振性能之间的变化关系。(3)仿真分析。利用Adams(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建立机器人虚拟样机并完成了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确定了减振器参数取值范围;分别建立机器人在平坦路面和坑洼路面运动时的仿真模型,测试机器人的车轮纵向振幅、车身纵向振幅以及弹簧变形量;仿真结果表明,比较机器人在坑洼路面与在平坦路面运动状况,其整体振动幅值变化不大,表明该悬架减振机构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同时,通过仿真分析了机器人转向运动,得出在满足电机扭矩和机器人振两个约束条件下时的最大自转速度。(4)实验测试。根据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完成机器人实验样机加工与安装;分别在泊油路面、水泥路面、鹅卵石路面以及草地路面,分别测试了移动机器人和另一款不带有悬架减振机构移动机器人,利用陀螺仪传感器测得车身振动数据。实验数据表明,本文研究的移动机器人在以上几种路面行驶时,车身振动均小于不带悬架减振机构的移动机器人,说明该悬架机构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分析机器人爬坡以及转弯时电机电流变化,根据电机电流大小判断电机是否发生过载;实验结果表明,该移动机器人在转弯与爬坡时的电机电流均小于额定电流,机器人驱动动力参数满足实际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0)
李英民,王肖巍,宋维举[6](2019)在《动态子结构法在凸起地形地震动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山地地形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满足实际工程中山地建筑地震动设计的需要,以单峰凸起地形为例,引入动态子结构法,计算地形坡角在30~60°,凸起高度20~80 m和平台段宽度50~600 m共60个不同尺寸岩质凸起地形在地震动输入下的响应,得到不同尺寸凸起地形下模型各点加速度和频谱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传统有限元分析方法相比,动态子结构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能很大程度提高计算效率;凸起地形对地震动放大效应影响较大,坡脚到坡顶地震动响应不断增大,坡顶平台中点放大效应最为明显;随地形坡角和坡高增加,地形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呈增大趋势;坡角和坡高一定时,随地形宽度增加,地形凸起高度较小时,地震放大效应呈增大趋势,反之凸起高度较大时,地震放大效应呈降低趋势;地形凸起尺寸的增加会激发高频段反应的加剧,同时降低低频段反应峰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利维[7](2019)在《基于动态缝合带的多层次地形渲染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形模型是虚拟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地球、飞行模拟、电脑游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地形模型可视化效果的好坏对虚拟地理场景的真实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保持地形模型视觉效果与渲染效率之间的平衡是众多地形可视化算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早期的地形渲染算法中,地形模型的构建以及更新过程完全在CPU完成,这些算法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如何减少传输到GPU中的数据量,这无疑给CPU带来了极大的计算负担。随着现代图形硬件性能的提升以及可编程渲染管线的发展,GPU的新特性为地形可视化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早期的地形渲染算法相比,现代GPU强大的性能使得我们可以实时地在GPU中生成并处理成千上万的叁角形。在渲染大规模地形场景时,使用Level of Detail(LOD)策略来生成多层次地形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做法。但由于LOD级别之间的不连续性,在浏览过程中随着视点位置以及方位的改变,地形模型在不同级别之间的切换将导致明显的视觉跳变现象,严重影响场景的真实感。针对叁维地形浏览过程中出现的视觉跳变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GPU曲面细分的地形渲染框架。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缝合带的多层次地形表示模型。随着视点位置和视角方位的改变,整个地形基于四叉树被划分成了不同层级的主要地形块,主要地形块基于GPU曲面细分被细分为不同分辨率的网格。在多线程的策略下,动态缝合带在实时浏览过程中生成,用以填补相邻主要地形块间的缝隙。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基于动态缝合带的多层次地形模型。为了构建多层次地形模型,选用四叉树组织地形,四叉树的每个节点对应着构成地形主体部分的地形块。在利用四叉树完成对地形的划分后,主要地形块被裂缝分割,为了填补这些缝隙并最终使得多层次地形模型能够在不同LOD级别之间连续变化,本研究引入了动态缝合带结构,该结构在运行过程中动态生成,无需复杂的预处理操作。(2)研究基于视点的多层次地形模型实时更新策略。本研究采用不同LOD级别的粗略模型和原始模型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差,作为地形模型的物体空间误差。根据视锥体比例关系并综合考虑视点位置和视角方向对物体空间误差的影响,在浏览过程中将物体空间误差转化为屏幕空间误差。多层次地形模型的更新包含两个阶段:四叉树层次结构更新与主要地形块细分级别计算。通过比较设定的屏幕空间误差阈值与当前视点条件下主要地形块的屏幕空间误差,判断主要地形块是否需要分裂并重新计算其内部细分级别。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程序运行效率,设计了一种多级视锥体裁剪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实时更新阶段的负担。(3)研究动态缝合带实时构建算法。在地形模型多层次更新过程中,寻找与所要构建的动态缝合带邻接的主要地形块;采用与主要地形块一致的细分方式,对动态缝合带的边进行细分,保证公共边界上顶点的一致性;考虑动态缝合带顶点分布的规则性对其叁角化,形成完整无缝的叁角网格。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地形渲染方法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渲染大规模的地形场景,在浏览过程中,地形模型能够在不同级别之间连续过渡。和其它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能够显着减少浏览过程中的视觉突变瑕疵,提升了地形的真实感,并能满足实时交互浏览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1)
李笑莹,张学雷,任圆圆[8](2019)在《河南典型样区地形对耕地动态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河南省豫北、豫中和豫南3个典型样区,将土壤多样性理论引入耕地动态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与地形多样性分析中.在1km×1km网格尺度下计算2001、2007和2017年间耕地动态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形空间分布多样性的关系,分析地形和耕地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典型样区在不同的研究时期,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均大于0.95,呈现出整体均匀状态;地形的空间分布离散程度是山地>丘陵>平原;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地形和耕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F=89.242>Fcrit=3.285);由互熵关联分析可得平原与耕地的相关性最强,丘陵次之,山地最弱;以地形为基础,各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变化有显着差异,豫北耕地变化相对最稳定且多样性指数变化小,豫中耕地不断减少但多样性指数变化较稳定,豫南耕地变化明显且多样性指数有较大起伏.(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温莉,周廷刚,刘晓璐,吴浪[9](2019)在《地形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重庆市2001~2016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动态变化研究,为该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以Landsat影像为基础,借助RS和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15 a来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地理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林地最小。②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主要存在于耕地和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③耕地、草地、林地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变慢,未利用地和水域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变快,建设用地在各级坡度上面积变化都快。④建筑用地在各级高程范围内面积增加都十分迅速,在高程小于200 m的地区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最大的区域,各种土地类型在该区域存在最大的竞争关系。(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4期)
路强,查金星[10](2019)在《叁维地形支撑的不规则动态水面模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叁维地形中,水面以纹理贴图的方式表示,该方法表示的水面是静态的,不能满足各应用场景对动态水面的需求,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叁维地形支撑的不规则动态水面模拟方法。该方法采用动态水面替换原有静态纹理水面,分析深水区与浅水区水面的波动模型,在水面边界的约束下以迭加Gerstner波的方式实现水面的动态效果,获得具有较好视觉效果的动态水面和与地形完美结合的场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各种不规则动态水面,做到形状定制,且与叁维地形完美结合,较大幅度地提升了叁维地形中水面动态特征的表现力,增强了场景真实感,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动态地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起伏地形的环境特点,提出一种考虑地形坡度的多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首先,依据坡度阈值对地形图进行区域分类,简化地形特征;然后,使用改进的RRT算法规划出一条全局路径,将全局路径传递给领航机器人,并在编队运动中利用深度视觉信息进行局部路径修正,对于狭窄地形通过队形切换算法保证编队成功通过.通过两组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地形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李平.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大规模地形变化动态监测方法[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2].张瑞雷,丑永新,丁卫.起伏地形环境下多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算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3].李笑莹,张学雷,任圆圆.地形及土壤多样性与耕地动态变化的相关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4].郑文哲,卜京,张宁宇,周前,刘建坤.考虑地形因素的风电场动态同调分群方法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9
[5].黄玉成.全地形移动机器人悬架机构动态特性分析[D].安徽工程大学.2019
[6].李英民,王肖巍,宋维举.动态子结构法在凸起地形地震动响应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7].张利维.基于动态缝合带的多层次地形渲染算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9
[8].李笑莹,张学雷,任圆圆.河南典型样区地形对耕地动态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温莉,周廷刚,刘晓璐,吴浪.地形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2019
[10].路强,查金星.叁维地形支撑的不规则动态水面模拟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