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汽车,离线,电流,关键技术,蓄能器。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黄岩[1](2019)在《汽车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安全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制动系统的性能与驾驶员的行驶安全存在密切联系,传统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距离加长,响应速度较慢,硬件的重量较高,不能满足驾驶安全的相关要求。而电子制动机械制动系统可以改善此类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针对于此,下文分析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应用现状与结构特点,提出几点安全设计的相关建议,旨在为提升相关电器机械式制动系统安全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9年24期)
王勇,陈梦龙[2](2019)在《浅议汽车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安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机械制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好坏,影响车辆驾驶的安全。通过合理的设计制造出高性能的电子机械制动控制体系,全面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设计出符合制动性能指标的安全电子机械控制系统。(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8期)
杨许[3](2019)在《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关键技术及前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电子汽车技术发展至今,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汽车制动技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得到了不断地改进与发展,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愈加多的新科技电子制动系统被设计出来,更加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为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革新与优化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与挑战。笔者就汽车电子机械制动技术的未来展望及其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为提高我国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技术做出努力。(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17期)
陈梦龙,王勇[4](2019)在《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安全性能的保障是未来汽车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采用电子机械制动,提高汽车整体制动性能,改变传统汽车制动系统中存在的相应速度慢、线路复杂、制动效果无法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等问题,基于CAN总线系统,对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达到智能化、一体化控制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汽车驾驶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6期)
马锦荣[5](2019)在《汽车电子机械制动(EMB)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的行驶速度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汽车在行驶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舒适感。对汽车行驶进行控制,需要采用相应的控制系统,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对汽车行驶进行控制的必要性,之后分析了在汽车电子机械制动控制系统中所采用的控制算法,最后对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13期)
周健[6](2019)在《新型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大踏步的提升,相对于汽车这一出行工具也提出了很高的安全性标准。衡量汽车安全性能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是汽车机械制动系统,只有设计好新型汽车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就能推动企业安稳的运营。(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16期)
胡志强[7](2019)在《新能源汽车电子机械助力制动系统解耦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的能源与环境危机下,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不仅在使用的能量源上具有减排优势,还能利用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效果。再生制动技术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技术。然而,汽车再生制动时会引入再生制动力,对整车制动性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制动踏板解耦,即切断或者弱化制动踏板与制动轮缸的耦合关系。目前许多厂商以及高校科研人员提出了多种能够实现踏板解耦的制动系统设计方案及相应的踏板解耦策略,其中,使用电子机械助力器的解耦方案对现有的助力制动系统改动最小,在推广上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主要针对电子机械助力制动系统的踏板解耦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完成踏板解耦方案设计,其次建立电子机械助力制动系统模型以及整车模型,然后研究基于新型解耦方案下的踏板解耦策略,最后进行仿真与试验验证。涉及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踏板解耦方案设计与主要元件特性测试。首先对真空助力器、电子机械助力器、电子稳定性程序(Ele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及主动蓄能器的结构原理和工作特性进行介绍。接着利用四种元件的不同组合方式得到了叁种踏板解耦方案。然后设计了特性测试试验台。最后进行液压特性测试、真空助力器特性测试、电子机械助力器特性测试以及ESP储液特性测试。(2)电子机械助力制动系统及整车建模。首先分析了电子机械助力制动系统模型以及整车模型的框架,电子机械助力制动系统模型包括电子机械助力器模型和液压制动系统模型。然后分别建立了电子机械助力器模型(包含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和传动机构模型)、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包含制动主缸模型、ESP液压控制单元(Hydraulic Control Unit,HCU)模型和制动轮缸模型)。最后建立了整车模型(包含纵向动力学模型、驱动电机模型和电池模型)。(3)新型踏板解耦控制策略研究。首先分析了整车制动力分配约束。然后针对基于电子机械助力制动器与ESP的解耦方案,设计了电-液制动力分配策略、踏板解耦策略以及电子机械助力器助力电机控制策略。最后针对基于真空助力器与主动蓄能器的解耦方案,设计了该方案下的电-液制动力分配策略和踏板解耦策略。(4)助力制动系统仿真与试验验证。首先针对电子机械助力器助力电机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然后针对基于电子机械助力器和ESP协调的解耦策略进行仿真与台架试验验证,证明了该解耦方案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针对基于真空助力器与主动蓄能器的解耦策略进行实车试验,验证了该解耦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峥峰,郭洪强[8](2019)在《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等效模糊滑模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电子机械制动(EMB)系统的车辆单轴模型。针对制动过程非线性和路面状况复杂多样的特点,提出以滑移率为控制目标,设计了基于等效控制的模糊滑模控制器。利用模糊规则对滑模控制的抖振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消除。对该控制器进行了一定初速度下引入模糊逻辑前后的仿真对比和一定初速度下不同路面制动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黄钰,孙仁云[9](2019)在《基于模型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达到通过控制电流幅值的大小来实现精确跟随车辆目标制动力的目的,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整个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并在几种典型的工况下进行了离线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具有响应速度快、动态性能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钰[10](2019)在《无力传感器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控制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已有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使用传感器较多,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在没有力传感器的前提下,通过检测电机电流大小实现车辆制动力的精确跟随的方法,通过分析所提出的通过检测电流幅值来跟随车轮制动力的方案能够满足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控制系统设计要求,具有响应速度快,动态性能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子机械制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好坏,影响车辆驾驶的安全。通过合理的设计制造出高性能的电子机械制动控制体系,全面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设计出符合制动性能指标的安全电子机械控制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黄岩.汽车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安全设计分析[J].电子测试.2019
[2].王勇,陈梦龙.浅议汽车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安全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9
[3].杨许.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关键技术及前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
[4].陈梦龙,王勇.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设计研究[J].南方农机.2019
[5].马锦荣.汽车电子机械制动(EMB)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时代汽车.2019
[6].周健.新型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J].居舍.2019
[7].胡志强.新能源汽车电子机械助力制动系统解耦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陈峥峰,郭洪强.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等效模糊滑模控制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9
[9].黄钰,孙仁云.基于模型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9
[10].黄钰.无力传感器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控制问题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