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侵蚀论文-张赢,李晓丽,常平,郭雒敏,邬尚贇

水力侵蚀论文-张赢,李晓丽,常平,郭雒敏,邬尚贇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力侵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坡面侵蚀,砒砂岩风化物,模拟降雨,灰色关联分析

水力侵蚀论文文献综述

张赢,李晓丽,常平,郭雒敏,邬尚贇[1](2019)在《砒砂岩风化物坡面水力侵蚀影响因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理解降雨产生的坡面流的水动力学特性与砒砂岩侵蚀的关系是研究鄂尔多斯红色砒砂岩侵蚀机理的基础。采用降雨模拟系统进行不同雨强和坡度下降雨侵蚀试验,研究了水动力学参数与砒砂岩风化物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侵蚀量随坡度和雨强的增大均呈指数型增大;灰色关联分析下各水动力学参数与侵蚀量的关联度值在0.685~0.733之间,其中水流功率的关联度最高;以水动力学参数为变量,利用赤池信息量准则编程得到侵蚀量预测模型。综合灰色关联分析和赤池信息量准则都表明水流功率是影响鄂尔多斯砒砂岩风化物侵蚀产沙的重要参数。(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9年05期)

刘健,王宇,赵占军,沈海鸥,赵强[2](2019)在《黑土区坡耕地田间道路的水力侵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土质平坦路面、土质车辙路面、砂石平坦路面3种黑土区常见农用道路类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黑土区不同农用道路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常见农用道路径流系数为0. 87~0. 90,产流过程相似,可分为迅速增长与相对稳定2个阶段。3种路面产沙过程有明显区别,侵蚀量表现为土质车辙路面>土质平坦路面>砂石平坦路面。3种路面细沟发育情况均不相同,土质车辙路面细沟发育较快,土质平坦路面产生细沟多于土质车辙路面且细沟发育结束较早,砂石平坦路面产生细沟较少且发育缓慢。可见,砂石平坦路面抗侵蚀效果较好,适合在东北黑土区农用道路建设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赢[3](2019)在《降雨条件下砒砂岩风化物坡面水力侵蚀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专家将砒砂岩地区的土壤侵蚀称为“地球生态癌症”,鄂尔多斯丘陵地区的砒砂岩侵蚀问题尤为突出,当地暴雨集中强度大,造成该区域侵蚀类型以水蚀和水蚀伴随的重力侵蚀为主。降雨和径流是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侵蚀产沙的主要驱动力,深入研究降雨造成的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与砒砂岩侵蚀的关系是研究鄂尔多斯砒砂岩水力侵蚀机理的基础。论文采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首先开展不同雨强、不同坡度下的降雨侵蚀试验,建立了砒砂岩风化物饱和坡面的侵蚀量与雨强、坡度及水动力学参数的关系。其次进行了不同雨强、不同密度下降雨侵蚀试验,并采用直剪仪直接测定砒砂岩风化物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力学指标,揭示了不同密度坡面入渗产流以及侵蚀特点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砒砂岩风化物饱和坡面,薄层水流的流速在雨强介于0~80mm/h时变化不明显,但在雨强大于85mm/h左右后流速增长迅速;雷诺数和水流功率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水流剪切力呈现先增加后小幅降低的趋势,在雨强90mm/h时达到峰值;降雨侵蚀量均随坡度和雨强的增大呈指数关系增大。2、灰色关联分析各水动力学参数与侵蚀量的关联度值在0.685~0.733之间,其中水流功率的关联度最高;以水动力学参数为变量,利用赤池信息量准则编程建立了砒砂岩风化物饱和坡面降雨侵蚀量预测模型;综合灰色关联分析和赤池信息量准则都表明水流功率是影响鄂尔多斯红色砒砂岩侵蚀产沙的重要参数。3、各坡度在试验条件下的起动流速均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大,表明雨滴对坡面的击实作用更明显。通过受力分析,建立了饱和砒砂岩风化物坡面起动流速公式,经验证公式的计算值和实测值较为一致。4、通过不同密度坡面侵蚀的分析得出,对于密度为1.5g/cm3、1.6g/cm3、1.7g/cm3的坡面,降雨侵蚀量分别对入渗速率、累积入渗深度、产流量的敏感率最高,综合敏感度分析和直剪试验都表明水流冲刷是密度为1.7g/cm3的坡面的侵蚀主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曹鹏会[4](2019)在《新建崇礼铁路施工期水力侵蚀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建崇礼铁路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的降雨情况、侵蚀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径流小区法、侵蚀沟测量法对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进行监测。从而对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四种施工地貌单元(路堑区、路堤区、弃土场区、施工便道区)内的水力侵蚀规律进行研究。对铁路工程施工期内水力侵蚀预测方法进行研究,构建铁路工程施工期内不同施工地貌部位水力侵蚀预测模型。主要结论有:(1)路堑内边坡产流量与次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路堑边坡的次降雨土壤流失量与次降雨最大30min降雨强度成幂函数关系;路堑边坡的坡度从38°增大到45°,坡面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均减小;2018年6-9月内1、2号径流小区侵蚀量分别为9250.68(t/km2)和7537.60(t/km2),1、2号径流小区的单位面积上的产流量分别为 0.041m3/m2和 0.043m3/m2。(2)路堤内的侵蚀量与半宽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在监测期间6-9月路堤边坡的土壤侵蚀量为6712.45(t/km2)。(3)弃土场内的坡面侵蚀量与降雨量和最大30min降雨强度的乘积呈线性正相关;实施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在监测期间6-9月后洼村3号弃土场的侵蚀量为14110.96(t/m2)。(4)施工便道内的侵蚀量与降雨量和最大30min降雨强度的乘积呈线性正相关性;在监测期间后洼村1号弃土场施工便道8674.68(t/km2)。(5)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对于路堑、路堤内水土流失的预测误差值较大;分别构建了路堑区、路堤区、弃土场区、施工便道区的水力侵蚀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28)

姜程,霍艾迪,朱兴华,韦红,郑小路[5](2019)在《黄土水力侵蚀-滑坡-泥流灾害链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其具水敏性、湿陷性、结构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因黄土特性诱发的原生灾害及其引起的次生灾害组成的灾害序列往往存在时间上先后顺序,空间上彼此相依,成因上相互关联的灾害链式关系。灾害链一旦发展演化,致灾能力极强,致灾规模极大。本文通过分析黄土水力侵蚀-滑坡-泥流灾害链的链式结构、演化机理及条件、防治措施等研究现状,阐述了黄土水力侵蚀-滑坡-泥流灾害链的诱因、演化机理及放大效应等。对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大致的研究思路以期为后续的灾害链研究提供科学建议。旨在找寻合理有效的工程措施,以求能降低灾害的发生概率及破坏能力。(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义霞[6](2018)在《黄土丘陵区水力侵蚀和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输移及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碳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在生态系统脆弱的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和植被恢复是影响区域有机碳循环的重要驱动因子。然而,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引发的“源汇”争议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影响有机碳稳定性的内部因素,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对土壤侵蚀和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是研究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中部埝堰沟和沙雁沟两个典型的坝控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的历史长时间序列气象水文数据和淤地坝沉积旋回泥沙样品以及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通过分析样品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和稳定性以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量化了淤地坝侵蚀泥沙中有机碳来源,评估了侵蚀引起的小流域有机碳的收支变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土壤侵蚀在流域尺度碳循环中的“源汇”效应;同时,以退耕还林(草)政策影响下的植被恢复为背景,阐述了土壤侵蚀和植被恢复的综合作用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定量分析了小流域侵蚀泥沙中的有机碳来源,明晰了淤地坝不同沉积阶段有机碳来源的差异。在埝堰沟小流域,利用碳同位素比值(δ~(13)C)二元混合模型定量的分析了该小流域侵蚀有机碳的两种不同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淤地坝沉积泥沙中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占有机碳总储量的81.3%,沟道贡献率相对较低,仅占有机碳总储量的18.7%。此外,淤地坝在1980~1990年期间沉积泥沙中的有机碳来自坡耕地的比例最高,为87.5%,这主要是受当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实施的影响。(2)阐明了淤地坝的固碳作用以及由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的迁移、再分布在研究区小流域尺度上的“碳源”效应。在埝堰沟小流域,因侵蚀引起的淤地坝中泥沙总淤积量为9.9万t,有机碳的储存量为172.6 t,约占坡面输出有机碳总量的70%,这一结果验证了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有效碳库;而由侵蚀导致的该流域有机碳的损失速率为为0.17 t ha~(-1) a~(-1),淤地坝运行期间有机碳累积损失的总量达到89.7 t,约占总输出有机碳的30%,表明土壤侵导致的有机碳的迁移、再分布过程是小流域的主要“碳源”。(3)不同侵蚀性降雨类型引起的侵蚀过程对团聚体的分选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影响有机碳的分布和动态变化。在埝堰沟流域,基于叁种不同粒级微团聚体含量的差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沉积剖面75层沉积旋回划分为叁种不同的沉积旋回类型。根据不同粒级微团聚体分布及不同沉积旋回对应的日降雨量和强度指标,反演流域内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研究表明,由较大降雨量和(或)较大雨强引起的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是影响该流域的主要侵蚀类型,在该侵蚀类型影响下,有机碳含量高的大粒级微团聚体组分被搬运至淤地坝中。相反,片蚀和细沟间侵蚀引起的是有机碳含量低的小粒级团聚体的运移。(4)植被恢复显着增加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的累积,在区域碳循环中是明显的“碳汇”。同时,植被恢复明显降低了因土壤侵蚀引起的泥沙的运移,降低了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地退化。在沙雁沟流域,通过对坡耕地和退耕草地不同粒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退耕草地中大团聚体含量较坡耕地增加了78%,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MGD)分别增加了27%和9%,表明农地退耕是增加土壤稳定性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坡耕地和退耕草地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地退耕显着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大团聚体贡献最为突出;通过分析对比淤地坝在退耕还林(草)前后的泥沙淤积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降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农地退耕减少了侵蚀过程对坡面泥沙的搬运从而引起淤地坝中泥沙淤积量减少;退耕后淤地坝泥沙中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降低表明植被恢复增加了有机碳的固定从而减少了随泥沙进入淤地坝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进而影响到泥沙中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累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8-12-01)

王计磊,李子忠[7](2018)在《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力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为更加有效地防治黑土区水力侵蚀,保护当地生态安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到黑土区水力侵蚀发生机理、影响因素、预测预报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较为全面、深入,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领域:水力侵蚀机理的定量化研究、水力侵蚀效应系统评价研究、黑土区水力侵蚀预测预报研究和黑土区水力侵蚀综合防治体系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洋[8](2018)在《东柳沟流域风力—水力侵蚀动力过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的主要环境问题。相比单一的侵蚀方式,风水复合侵蚀是最常见的一种复合侵蚀方式,其造成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其中:黄河上游的多沙粗沙区是典型的风蚀水蚀复合侵蚀。本论文以黄河上游多沙粗沙区东柳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模拟试验和和“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风蚀提供侵蚀物质,水蚀提供入河动力的研究思路入手,基于流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特征,研究了流域土壤侵蚀及其下垫面响应关系;建立野外风蚀-水蚀动态监测系统,系统分析了风力-水力复合侵蚀动力特征与风沙输移沉积过程。以风沙沉积坡面为研究对象,结合放水冲刷试验,阐明了风沙沉积坡面水沙输移规律,揭示了覆沙黄土坡面水蚀动力过程,建立了覆沙黄土坡面微地貌与侵蚀产沙的响应关系。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东柳沟流域土壤侵蚀产沙与土地利用、地形地貌因子的关系。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沙地、草地和耕地,其中沙地、草地、耕地各占24%、47%、19%;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在中度及其以上。研究表明1980~2013年流域的耕地、城镇居民用地和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增长明显,而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沙地有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中上游区域;1990~2013年流域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和侵蚀模数逐渐递减,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小12.50km2且全部转化为微度和轻度。通过计算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的变化,耕地适宜转化为覆盖度较高的草地和林地;林地适宜转化为高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适宜于转化为林地和较高覆盖度草地,部分区域也适合转化为耕地;沙地为最劣地类,根据政策和条件可转移为耕地、林地和草地。通过分析流域土塘侵蚀空间分布特征,风水复合侵蚀主要发生在0~3°缓坡、东北坡向、起伏度和粗糙度较小的区域。(2)阐明了东柳沟流域风蚀动力过程及其地形响应关系。流域的主风向为西风,年内3~5月平均风速为6.5 m/s达到年季最大值,计算流域上、中、下游的风蚀模数分别为4002t/(km2·a)、5256t/(km2·a)、31-5t/(km2·a);流域风蚀强度与月平均风速呈指数增长趋势,且相关性显着(R2>0.56,P<0.05);计算得到流域上游(低山丘陵沟壑风蚀区)、中游(半固定、流动沙丘区)、下游(洪冲积平原区)土壤风蚀可蚀性颗粒含量大小分别为62.19%、94.96%%、44.500%,估算其年累积风蚀量分别为11.84、229.87和50.71万t。采用野外监测,流域中游流动沙丘移动方向为东南且移动速率达0.9 m/a。建立风蚀量与地形因子关系,风蚀量与地表粗糙度、起伏度线性拟合程度最高(R2>0.75,P<0.01);通过逐步回归构建了基于起伏度(RA)和坡向变率(SOS)的风蚀量预报经验模型。(3)揭示了覆沙后黄土坡面侵蚀产沙过程机制,阐明了风蚀-水蚀复合加剧土壤侵蚀产沙的特征。覆沙能够延长黄土坡面的初始出流时间,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相对黄土坡面,覆沙能够使出流时间延长2~3倍且随覆沙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覆沙坡面的径流总量是黄土坡面的1.05~1.8倍,产沙总量是黄土坡面的1.6~7.5倍;在整个出流阶段,随放水流量增大,覆沙坡面的初始产沙强度显着增加,而同一放水流量下,初始产沙强度随覆沙厚度的增加不明显。覆沙黄土坡面的产沙强度随放水历时增长呈对数增大趋势,累积径流量与累积产沙量呈幂函数相关。建立了出流量、侵蚀量与放水流量-覆沙厚度交互作用模型:R=0.935Q+0.058IQh、S=0.715Q+0.257IQhGR为坡面出流量,L;S为侵蚀总量,kg;Q为放水流量,L;IQh为出流量和覆沙厚度的交互作用,明确了放水流量是影响侵蚀量的主要动力,而覆沙厚度对坡面侵蚀量的影响与放水流量有关,因此放水流量-覆沙厚度交互作用明显,加剧了土壤侵蚀产沙。(4)放水冲刷试验条件下,解析了坡面覆沙后输沙率与水动力参数及其侵蚀动力因子的关系,建立了基于不同覆沙厚度下坡面输沙率的侵蚀预测模型。覆沙坡面的雷诺数Re、阻力系数f、曼宁糙率n均大于裸坡,且波动性较大;水流功率与Re、b=(Re2+Fr2)1/2呈线性数显着相关,而与佛洛德数Fr、流速V、水深曼宁糙率a=n/h呈对数函数显着相关。分析覆沙黄土坡面对侵蚀动力的响应关系得到:覆沙黄土坡面输沙率与径流剪切力、水流功率之间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覆沙厚度为5 mm、15 mm、25 mm的输沙率与单位水流功率、断面单位能量之间分别呈显着的幂函数、对数函数关系,而覆沙厚度为35 mm的覆沙黄土坡面输沙率与单位水流功率、断面单位能量之间分别呈显着的幂函数、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对坡面输沙率与5个侵蚀动力因子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断面单位能量(E)和单位径流功率(T)的覆沙坡面输沙率的计算方程Dr=1.061+0.739E-3.941T(R2=0.901,P<0.01)。(5)阐明了覆沙黄土坡面地形微地貌因子与坡面水蚀产沙的响应关系。通过比较坡度、地表起伏度,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发现地表起伏度对坡面地形变化影响较大;通过对各地形因子与径流产沙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到地形因子对侵蚀因子响应的优先程度依次为产沙量和径流量。对不同冲刷流量下的出流量、产沙量与单一地形因子进行分析,在10 L/min下地形因子对出流量的响应作用最强,而15 L/min下地形因子对出流量的响应作用最弱。坡长、地表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叁个地形因子对侵蚀量的响应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而坡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运用多元回归,基于放水流量、覆沙厚度以及8个地形因子分别建立了径流量和侵蚀量的预估算公式,为进一步研究风力-水力复合侵蚀动力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王秋霞[9](2018)在《花岗岩区崩壁土体水力侵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五里镇一发育典型的花岗岩区崩壁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崩壁A层、B层、BC层、C层土样,开展模拟降雨试验和冲刷试验。研究花岗岩区崩壁土体的产流产沙特征、可蚀性空间变化特征、抗冲性影响因素和水动力学侵蚀特征。进而揭示花岗岩区崩壁各层次土体侵蚀的产流产沙机理、抗侵蚀性能和水力侵蚀规律。为崩壁水蚀过程研究和模型建立奠定基础,为丰富崩岗侵蚀理论、有效治理崩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花岗岩区崩壁各层次土体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在整个降雨时间段内差异显着。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各层次土体入渗率均表现出先快速减小后逐渐趋于稳定,累积入渗量则相差越来越大;B层的稳定入渗率最大为0.27 mm/min,是A层的1.13倍,C层的1.76倍;Horton模型能对各层次土体入渗率很好的拟合(R~2>0.922),且拟合结果证实了模拟降雨条件下各层次土体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降雨条件下花岗岩区崩壁各层次土体产沙率和累积产沙量在整个降雨时间段内差异显着。C层平均产沙率为40.43 g/L?min,是B层的1.79倍,A层的3.11倍;B层的累积产沙量增加较快,A层的累积产沙量较缓慢增长,C层的累积产沙量在整个降雨时间段内不断增加且远远大于A层和B层的累积产沙量。各层次土体<0.2 mm粒径的流失量最多,0.2~1 mm粒径次之,>1 mm粒径流失量最小;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A层各粒径流失量均逐渐减小,B层各粒径流失量逐渐增多,C层各粒径流失量逐渐趋于稳定。(3)冲刷条件下花岗岩区崩壁各层次土体产沙率存在很大差异,产沙率变化规律和降雨条件下一致,C层产沙率最大,BC层次之,A层最小;同一流量下,各层次土体产沙率均随冲刷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同一坡度下,土体产沙率随径流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产沙率受坡度和流量的复合影响且可用二元幂函数方程很好的拟合(R~2>0.878)。其中,坡度对A层、B层、BC层产沙率的影响大于流量,而C层反之。(4)花岗岩区崩壁各层次土体可蚀性差异显着,C层平均K值最大,是A层的1.20倍,B层的1.03倍;诺莫法估算的各层次土壤的可蚀性K比值与40 min每层土的稳定产沙率之比最接近,诺莫法估算各层次土壤可蚀性K值的灵敏度最高,为修正诺莫的1.5倍,EPIC模型法的6倍。因此,针对花岗岩区崩壁土体可采用诺莫法准确评价土壤可蚀性K值。(5)花岗岩区崩壁各层次土体抗冲指数差异明显,且均随流量和坡度的增大逐渐减小,A层抗冲指数变化范围是2.603~12.705 S/g,B层抗冲指数变化范围是0.279~5.099 S/g,BC层抗冲指数变化范围是0.125~0.823 S/g,C层抗冲指数变化范围是0.018~0.110 S/g,在同一坡度和流量条件下,A层的抗冲指数最大,B层次之,C层最小,各层次土体抗冲指数与坡度、流量的关系能用二元幂函数方程很好地拟合(R~2>0.89)。崩壁各层次土体理化性质、矿物组成及力学特性对抗冲性均有影响。其中,土体容重、有机质含量、粘聚力及抗剪强度与崩壁土体抗冲性呈显着正相关,而0.2~0.02 mm颗粒含量与崩壁土体抗冲性呈显着负相关,且相关性均较高。因此,土体容重、有机质含量、0.2~0.02 mm颗粒含量、粘聚力和抗剪强度均可作为花岗岩区崩壁土体抗冲性的评价指标。(6)径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对崩壁各层次土体产沙率的影响均可采用线性方程很好地描述(R~2>0.926),相比用单位水流功率拟合的多项式方程的相关性(R~2<0.830)要高,径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均可作为描述崩岗各层次土体土壤侵蚀的水动力学参数。A层、B层、BC层、C层土体的临界径流剪切力依次减小,分别为0.28Pa、0.13 Pa、0.10 Pa、0.07 Pa,各层次土体细沟可蚀性参数差异明显,C层的最大,BC层次之,A层最小。(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常平[10](2018)在《冲蚀条件下砒砂岩坡面水力侵蚀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砒砂岩属于低成岩,孔隙率高,内部结构松散,稳定性差、亲水性强,极易遭受水力的侵蚀,再加上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为不当的开发,使得该地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成为黄河粗沙的主要物质来源地。论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红色砒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冲刷试验,针对不同坡度、不同流量条件下砒砂岩坡面的侵蚀形态、径流特性、产沙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冲蚀条件下砒砂岩坡面侵蚀以细沟侵蚀为主,细沟在发育的过程中,发生弯曲、分叉、交汇和合并的现象,最终呈现的是一个沿坡长方向的带状细沟网络。2、砒砂岩冲蚀过程中坡面薄层水流流态属于层流中的急流,而且冲蚀细沟的产生不仅受F_r的影响,与R_e也同样密切相关。3、通过灰色关联对砒砂岩坡面产沙的动力因子分析知,能坡和单宽流量是坡面冲蚀的主控因素,并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冲蚀条件下砒砂岩坡面侵蚀冲蚀率的双因子模型。4、基于WEPP土壤水蚀预报模型,对砒砂岩细沟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得到了冲蚀条件下砒砂岩的可蚀性参数和临界抗剪切应力:坡面5°时砒砂岩可蚀性参数仅为0.002 kg/(N·s),10°及以上坡面的砒砂岩可蚀性参数为0.0482kg/N·s,因此坡度小于5°的砒砂岩坡面较难发生冲蚀。5、建立了冲蚀条件下以坡度、水流剪切力、单宽流量为变量的砒砂岩细沟侵蚀产沙数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该模型对冲蚀条件下砒砂岩细沟剥蚀具有良好预测结果,可以对该区域砒砂岩径流冲刷进行预测分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水力侵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土质平坦路面、土质车辙路面、砂石平坦路面3种黑土区常见农用道路类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黑土区不同农用道路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常见农用道路径流系数为0. 87~0. 90,产流过程相似,可分为迅速增长与相对稳定2个阶段。3种路面产沙过程有明显区别,侵蚀量表现为土质车辙路面>土质平坦路面>砂石平坦路面。3种路面细沟发育情况均不相同,土质车辙路面细沟发育较快,土质平坦路面产生细沟多于土质车辙路面且细沟发育结束较早,砂石平坦路面产生细沟较少且发育缓慢。可见,砂石平坦路面抗侵蚀效果较好,适合在东北黑土区农用道路建设中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力侵蚀论文参考文献

[1].张赢,李晓丽,常平,郭雒敏,邬尚贇.砒砂岩风化物坡面水力侵蚀影响因素探究[J].水文.2019

[2].刘健,王宇,赵占军,沈海鸥,赵强.黑土区坡耕地田间道路的水力侵蚀特征[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张赢.降雨条件下砒砂岩风化物坡面水力侵蚀特性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4].曹鹏会.新建崇礼铁路施工期水力侵蚀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5].姜程,霍艾迪,朱兴华,韦红,郑小路.黄土水力侵蚀-滑坡-泥流灾害链的研究现状[J].自然灾害学报.2019

[6].王义霞.黄土丘陵区水力侵蚀和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输移及分布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

[7].王计磊,李子忠.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进展[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8].张洋.东柳沟流域风力—水力侵蚀动力过程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9].王秋霞.花岗岩区崩壁土体水力侵蚀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10].常平.冲蚀条件下砒砂岩坡面水力侵蚀特性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标签:;  ;  ;  ;  

水力侵蚀论文-张赢,李晓丽,常平,郭雒敏,邬尚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