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及物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务英语,承诺类双及物动词,搭配特征,语义分析
双及物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张婧[1](2018)在《商务英语承诺类双及物动词的搭配特征和语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商务英语语料库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发展趋于成熟,作为商务领域的专用语料库,是反映某些语言特征、揭示某些语言现象的重要方式,开始被应用于商务英语词汇搭配特征的研究。“承诺”意义的表达与动词的运用息息相关,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些承诺类言语行为动词语用分析的探讨,目前,基于语料库对商务英语中承诺类动词的搭配研究仍不多见。此外,理论体系日益呈现多元化,以往大多以语用学理论为视角的研究倾向于分析承诺类动词所表达的意义,然而并没有注意到形式方面的特征,而某些承诺类动词的意义可能因忽略双及物构式的特征不能正确表达,因而需要以双及物构式理论为基本框架,界定承诺类双及物动词的语义范畴,归纳分析该类动词的语义特征。一方面,商务英语语料库重视英语语言的真实性和流动性,客观地呈现商务英语领域中承诺类动词的搭配词汇,另一方面,Goldberg(1995)~([1])构式理论认为构式多义性的存在独立于动词意义的表述方式,双及物表达式的意义涵盖了中心意义和每一个从中心意义扩展出来的边缘意义。因此,为了更科学地反映承诺类双及物动词在商务英语中的实际运用,首先,本研究尝试基于商务英语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选取典型的承诺类双及物动词作为研究语料,依据MI值、MI3值、T值和DSC值四种统计量,观察动词的显着性搭配词项、搭配强度和关联强度,并与通用英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该类词汇的搭配特征,经实证研究发现承诺类双及物动词在商务英语和通用英语中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商务英语中主要体现在:(1)多与情态动词搭配,表示说话者承担某种义务并向对方做出命令、保证等;(2)多与古体词搭配,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或歧义,凸显商务英语语言的正式性和严肃性;(3)多与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等搭配使用,避免产生歧义,保证商务英语语言的严谨性。其次,本研究尝试以双及物构式理论为基本框架,构建承诺类双及物动词构式模型,对构式中“施事”、“受事”、“接受者”以及相关联转移物的转移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承诺类双及物动词的意义会因双及物构式的存在而表达出“施事”成功致使“接受者”收到“受事”的自愿性语义和对“接受者”的语义限制——即第一宾语必须被识解为一个自愿的接受者。承诺类双及物动词主要呈现以“持续致使”、“给予类”、“拒绝类”、“未来转移类”、“允许类”为特征的语义网络。本研究系统地描述了承诺类双及物动词在商务英语中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网络,有助于研究者和学习者从双及物构式理论的角度基于语料库技术了解和掌握承诺类动词在商务英语中的实际运用情况,遵循商务英语语言的正式性和严谨性,同时增强双及物构式多义性的意识。此外,为相关学者和商务人士依托商务英语借助语料库技术进行商务英语词典编纂、拟定商务英文文件和规范商务用语等方面提供了建议。(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张婧,郭印[2](2018)在《商务英语承诺类双及物动词的搭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语料库数据对承诺类动词的搭配特征进行实证性研究发现,这类动词:(1)在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中存在显着性差异;(2)常与情态动词搭配,表示说话者承担某种义务并向对方做出命令、保证等;(3)多与古体词搭配,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或歧义,凸显正式性和严肃性;(4)多与副词、介词搭配使用,避免产生歧义,保证其严谨性。(本文来源于《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期刊2018年11期)
曹波[3](2017)在《认知视角下英汉双及物动词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双及物动词进入双及物构式前后发生了有趣的变化:部分动词本身并不表示给予或获取意义,进入双及物构式后似乎变得能够表达这些意思;部分动词本身表达给予、取得、或中性方向意义的动词,进入构式后表达取得、给予、或多向方向。很多学者研究过双及物动词的这些变化,但目前对这些变化较为深入的跨语言研究较少。本文意欲在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以自建数据库语料为基础,分析并比较英汉双及物动词进入双及物构式的过程,及期间动词语义发生的变化,以便更进一步地揭示两种语言的异同。本文将英汉双及物构式分解为两个分构式:一为双及物构式,即致使取得构式;一为变体双及物构式,即致使失去构式;并对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和“英国国家语料库”检索与筛选搜集到的62个英语、168个汉语双及物动词,进行叁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动词所表达的事件类型、动词事件中的参与者角色、以及动词与双及物构式的融合。此种分类及研究主要基于Goldberg关于构式的理念。Goldberg认为构式是对人类经验基本情景进行概括总结的抽象语言表达。它既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对客观世界某类特定事件的一种描述,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另外,构式有独立于其内动词的独特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通过对构式成分意义的简单加减得出,也不与其他构式分享,是一种需要习得的意义。最后,动词进入相应构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期间需要动词与构式在各自角色,各自所表达的事件两方面进行互动。本研究有四点发现:第一,汉语双及物动词较英语双及物来说,种类更丰富;第二,英汉双及物动词进入双及物构式时,构式对其都有四个方面的影响,包括限定动词事件的句法表达、从动词事件的相邻事件中提取可与论元角色融合的参与者角色、改变动词事件中参与者角色的性质,和为动词事件提供某些参与者角色,然而每类影响在两种语言中所占的比重有差异;第叁,英汉双及物动词并不从双及物构式那里得到给予或取得义,入式后动词意义保持不变;第四,英语双及物动词更易于在给予类双及物构式的影响下改变自身之方向义,而汉语双及物动词则可较为自由选择自己在双及物构式中的方向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黄海霞[4](2017)在《构式语法视角下的英语双及物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式语法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上的研究方法,自诞生以就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今这一理论已日趋成熟。本文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对英语双及物动词进行分析研究,来揭示构式语法下英语双及物动词的本质特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2期)
王乐[5](2014)在《英语学习词典中双及物动词的构式信息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兴盛,中外语言学家对于构式的研究热度有增无减,其中双及物构式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不论是英语双及物构式还是汉语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特征和类别划分,抑或是两者之间的对比与差异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双及物构式过程中常犯错误的研究也比较多。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善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双及物构式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语言学家并没有将其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实践中。同时,词典学研究者大多也没有考虑如何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词典编纂的实践之中,对二语学习者这方面的帮助不够充分。本文基于双及物构式的相关文献研究,重点就英语学习词典中双及物动词的构式信息表征的实践状况进行了文本分析,同时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开展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些较为系统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以改善学习词典中双及物构式信息呈现的状况。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本文作者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结论:首先,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双及物动词和双及物构式掌握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与格构式中介词使用不当;2)英汉语双及物构式中由客体传递方向的不同导致误用;3)对于一些动词是否可以用于双及物构式怀有疑惑。其次,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受制于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以及英汉语之间的概念化差异。第叁,现有英语学习词典在呈现双及物构式信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双及物构式信息在词条内部分布较散乱;2)动词的句型和语法代码不易理解;3)缺少双及物构式和与格构式之间相互转换的信息;4)缺少关于双及物构式的用法信息和错误提示;5)双语/双解学习词典中动词的双及物构式语义标注不明确。第四,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改进现有英语学习词典中双及物动词的构式信息呈现方面的不足:1)在动词词条开始处列出该词的所有句型语法代码,且代码需简单易懂;2)为所有句型语法代码配上典型例证以示其用法;3)提供大量的用法信息和学习者错误提示,使学习者更清楚动词双及物构式的用法;4)在学习插页中加入英语双及物动词和双及物构式简介,可以简述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特征、英汉语之间的系统差异、以及双及物动词的分类等;5)双语/双解词典的释义/译义中嵌入表明动词双及物构式用法的词语(如“为”、“给”等)。最后,作者基于上述建议设计了一个词典样条,以说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词典文本分析和实证调查探讨了英语学习词典中双及物构式信息的呈现及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且提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有效的建议,为今后的英汉双语词典编纂提供了相关的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01)
牛儒雅[6](2013)在《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对双及物构式语义建构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一种由一个射体和两个界标组成的关系。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对双及物构式的语义建构有叁个作用:选择能够进入双及物构式的成分;将这些成分联结为合成结构;限定双及物构式合成结构的语义凸显。因此,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是双及物构式语义建构的动因。(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晶[7](2013)在《英语双及物动词补足结构: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及物动词及其补足语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夸克等人(1985:54)曾将英语双及物动词定义为“双及物动词就是出现在SVOO结构中的动词。”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从各个角度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夸克(1985)提出英语双及物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词后接两个名词短语作为间宾语和直接宾语的结构(VNN),一种是动词后接名词短语为直接宾语再跟上一个介词短语充当间接宾语的结构(VNPN)。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双及物动词都包含有VNN和VNPN这两种结构。有的词同时有VNN和与VNPN结构而有的词只有VNN或者VNPN一种结构。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作者将双及物动词分为了叁类:种类一(Pattern1)即可以有VNN形式,也可以有VNPN形式;种类二(Pattern2)只能有VNN形式的双及物动词;种类叁(Pattern3)则是只能有VNPN形式的双及物动词。本文基于夸克的《英语语法大全》(2005)一书以及Mukherjee(2005)对双及物动词的研究,应对每一种类型选取了五个双及物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种类一中有bring, give, offer, show, tell这五个词;种类二中有allow, charge, fine, refuse, wish这五个词;种类叁中有address, announce, communicate, explain, say这五个词。作者还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下载了动词的使用频率表以此确保这些选用的词语都是在真实语料中的高频率词汇。作者在整个BNC语料库中对每个目标词都进行了查询。由于在BNC语料库中没有对双及物动词有具体的语法标记,双及物动词的结构没法直接从BNC中搜集出来,因此作者不得不将这些目的词作为实意动词通过词条查询的方法搜索出所有的语料然后手动挑选出满足双及物结构(VNN或者VNPN)的例子。作者通过在语料库中对目的词的语料收集将各个类别中目的词进行了类别内和类别间的对比,总结了各类别中的双及物动词的特征以及不同类别间的双及物动词的异同。为了解释这些异同,作者采用了兰盖克的使用基础模式和复杂范畴化模式来分析理解。此外,除了在整个BNC语料库的语料搜集,作者还在BNC语料库中建立了包含英国口语文本和英国笔语文本的两个子语料库,并对give一词进行了个案研究并找出两个子语料库中双及物动词的不同用法。种类一中所有目的词都在BNC中进行了搜索,并且每一个目的词都在1000个例子中找出20个包含VNN或者VNPN结构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give是双及物结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offer, bring, show和tell则次之。同时还观察到这个种类中的目的词及其补足语都包含物体从施事者(agent)到接受者(recipient)或受惠者(beneficiary)的移动转移(motion of transfer)(大多是实体的转移)。通过对种类二和种类叁的目的词在整个BNC语料库的观察发现,这些目的词在双及物结构的使用上比种类一的动词频率低。种类二的动词结构常常表示为一种权利的转移(transfer of privilege),而种类叁中动词结构则指信息的转移(transfer of massage)。而通过在子语料库中对give一词的观察可以发现,在口笔语中,give的VNN结构都比VNPN结构更为常用。这结果暗示了人们在使用give一词时更关注于受事的对象(patient)而非接受者(recipient).该文不仅强调了语料库研究能辅助教学的潜在性,同时文章中对双及物动词的分类也能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双及物动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10)
徐金秀[8](2012)在《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动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一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称为双及物动词。英汉双及物动词在结构上存在较多的异同点。双及物动词根据语义可以分为多种,其中以给予类双宾语最为典型,此文通过真实的语料,从宾语隐现和宾语移位等方面对英汉双及物动词的用法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张丽葳[9](2011)在《高中生英语“给予”双及物动词使用的构式语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及物构式作为英语语法中的一种常见构式,已受到了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回顾以往对构式以及英语双及物构式的研究,本研究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旨在探索中国高中生在表达“给予”意义时对叁类不同类型英语双及物动词(即,“显性给予动词”、“隐性给予动词”以及“空给予动词”)以及两种英语双及物构式(即,“核心双及物构式”及“介词与格构式”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学生对叁类不同类型英语双及物动词的使用频率以及对英语双及两种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在叁类英语双及物动词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即在表达“给予”意义时,学生对“隐性给予动词”的使用最为频繁,而对“空给予动词”的使用最少,对“显性给予动词”的使用频率居中。反映出中国高中生对英语“隐性给予动词”的习得要好于对“空给予动词”及对“显性给予动词”的习得。此外,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在运用英语双及物构式时,较倾向于运用“介词与格结构”,反映出了中国高中生对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介词与格构式”的习得要好于对“核心双及物构式”的习得。本论文共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为本研究的引论,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第叁部分为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第四部分为本研究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为本研究的文献综述,共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构式及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定义;第二部分详述了对英语双及物构式的研究,包括对英语双及物构式题元语义约束条件的研究以及对不同派别对英语双及物构式的研究;第叁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对构式的研究。第叁章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构式语法的介绍,主要包括构式语法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研究构式语法的不同流派。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对英语双及物构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英语双及物动词分类的研究以及本研究中对英语双及物动词分类。第四章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共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前测情况;第二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第叁部分介绍了本研究受试对象;第四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第五部分描述了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情况;第六部分是对本研究所收集数据的分析。第五章为本研究的研究结构及讨论,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本研究研究问题一的研究结果及讨论;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研究问题而的研究结果及讨论。第六章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第二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研究不足。(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王奇[10](2010)在《复杂双及物动词的语法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和汉语都有双及物动词,而汉语与英语等语言不同的一点是,汉语有含"给"的复杂双及物动词。学者们对这类动词的性质提出了不同见解,本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在描写语料,特别是有关"拿"类动词语料的基础上,提出"‘给'前成分修饰‘给'"的观点。无论"给"前成分单用表何义,该成分与"给"构成复杂动词后该复杂动词的表现跟简单动词"给"一样,而且只表给予义。重要的是,以"拿"为代表的词作单及物动词时只表索取义,而与"给"构成复杂动词后,与其他含"给"复杂动词一样,也只表"给予"义,这是由这类词的特殊语义所决定的:这类词可以表示从"自己"索取,因此可以与"给"构成复杂动词。(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双及物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语料库数据对承诺类动词的搭配特征进行实证性研究发现,这类动词:(1)在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中存在显着性差异;(2)常与情态动词搭配,表示说话者承担某种义务并向对方做出命令、保证等;(3)多与古体词搭配,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或歧义,凸显正式性和严肃性;(4)多与副词、介词搭配使用,避免产生歧义,保证其严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及物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婧.商务英语承诺类双及物动词的搭配特征和语义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8
[2].张婧,郭印.商务英语承诺类双及物动词的搭配研究[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
[3].曹波.认知视角下英汉双及物动词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黄海霞.构式语法视角下的英语双及物动词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
[5].王乐.英语学习词典中双及物动词的构式信息表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4
[6].牛儒雅.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对双及物构式语义建构的贡献[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
[7].李晶.英语双及物动词补足结构:基于语料库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徐金秀.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动词比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
[9].张丽葳.高中生英语“给予”双及物动词使用的构式语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0].王奇.复杂双及物动词的语法性质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