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聚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落,农村,乡村,形态,景观,植物群落,无人机。
农村聚落论文文献综述
王珏[1](2019)在《移民文化对于川西林盘农村聚落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四川省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展的一系列关于川西林盘保护性建设规划的工作中,因此四川居民对于林盘有了基本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但这种保护意识仅停留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层面上,却没意识到移民文化对于川西林盘发展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历史考察、田野调研相结合对移民文化进行一定的研究,希望可以对延续川西林盘独特的农村聚落风貌做出一点贡献。(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5期)
王若菲,李君,王涛,陈长瑶[2](2019)在《多民族共生区农村聚落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而农村聚落是我国居住空间的主要形态。民族自治、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多民族社区建设等政策和措施的相继出台,使多民族共生关系下的农村聚落研究越来越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对近年来关于多民族共生区农村聚落区位、规模形态与等级、空间结构与功能、空间演变机理、优化调控与重构和多民族地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机理、理论和模式、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和文化共生、社区建设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详细梳理,指出学界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村聚落研究在基础理论、对象、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展望了国内未来多民族共生区农村聚落研究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03期)
张磊,武友德,李君[3](2019)在《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及预测分析——以大理市洱海东岸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理市洱海东岸地区为例,运用地理集中度、脱钩指数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从村域尺度分析1988—2015年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状况及原因,并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对2015—2024年的变动态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随时间的演进,农村人口空间分布变动较小且集中于洱海沿岸,而聚落用地集聚区呈远离洱海态势;(2)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的空间分布由扩张与衰退脱钩状态并举向以扩张脱钩状态为主演变,二者地理集中度的变动由以人口上升为主转为以聚落用地上升为主;(3)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状况受农业生产力因子变动的影响减弱而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人口结构因子变动的影响增强;(4) 2015—2024年,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将以国道G320-G5611一线为界,继续呈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点,人口地理集中度将整体提升,并以衰退强绝对负脱钩和扩张相对负脱钩两类村庄为主。(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1期)
顾安琪[4](2018)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推动下,乡村建设正开展得正如火如荼。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背景下,有着发达社会经济与区位交通优势的浙江省,乡村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并带动了乡村景观改造实践的发展。浙江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经历了较为完整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过程,并在过程中完成了修正与创新,成果显着。美丽乡村建设是浙江省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新工程,是新农村建设在实践方面的重要创新。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在以新农村建设为指导思想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安吉县的创新实践显示,以美丽乡村为引领,以成线分片区的方式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农房改造建设和乡村生态建设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有着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将有着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中国首个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等荣誉与称号安吉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风景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型乡村和产业多元的综合创意体验型乡村的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的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论文框架等内容;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文献的参考,为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背景及浙江安吉县乡村聚落改造实践相关概述。首先对安吉县乡村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相关政策与理论进行整理与分析,之后总述安吉县地理特征与历史背景、土地水域环境资源概况以及安吉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特色产业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总结安吉县乡村聚落景观改造模式。最后基于景观设计规划的角度,将安吉县乡村改造类型分类,分为自然风景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型乡村和产业多元的综合创意体验型乡村。第叁、四、五章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对以上叁个类型的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进行研究,从乡村总体特色与背景开始逐步分析村落改造实践的总体情况,研究其原则、功能定位、布局结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规划到细节节点,分析实际案例以及分析改造手法等方面入手,逐层递进地进行研究。第六章对安吉县新农村建设景观聚落改造实践进行反思,先对总体格局与原则进行总结,探讨新农村建设对安吉县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最终得出改造应构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为主导的规划理念,在改造中对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并保留乡土民俗特色、传承文保理念的启示。最后是论文的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12-01)
寇相玮,李伟芳,姜文达,毛菁旭,赵柯[5](2018)在《宁波四明山区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理解农村聚落格局和影响因素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宁波四明山区为例,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分析、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四明山区农村聚落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北部和东部集聚,主要受海拔、坡度、河流、道路、耕地等因素影响沿线错落分布。以梨洲街道、陆埠镇、河姆渡镇、横街镇为主是高密度区,向西部和南部依次为以溪口镇、四明山镇为主的低密度区。该研究可为宁波四明山区农村聚落的土地整理及规划提供新依据,也能为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慧[6](2018)在《上海新农村建设中乡村聚落植物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乡村聚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地位构成了独特的景观特征,挖掘上海乡村本土的特色,优化乡村聚落植物配置,使其成为具有本土风貌的特色乡村是我们索要考虑的。研究通过对乡村聚落中现有植物资源的调查,总结现下新农村中的绿地植物资源与群落模式,希望为新农村的景观改良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20期)
井垚[7](2018)在《审破坏与整合农村聚落形态发展与变迁——以河北省高碑店历史研究为例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农村聚落形态也有其不断变迁发展的过程,农村聚落形态作为一个比较脆弱的形式存在,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常面临毁灭性的破坏,与其重新整合。本文以高碑店地区历史发展为研究,通过不同经济时期社会现状探究农村聚落形态的变迁与发展,从而映射出整个华北平原地区农村聚落形态的变迁。(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17期)
张宁[8](2018)在《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的农村聚落空间信息提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可获取到的地理信息数据比单一的卫星遥感数据更加丰富,数据处理的能力也得到大大提升,使得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近些年来得到广泛应用。虽然以卫星、大飞机为主的遥感技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主要遥感手段,但对于西南多山多雾地区卫星通常情况下就难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而运用无人机则可以在这些地区进行低空飞行,从而获得高分辨率影像数据,从中还可以判别出地物的类别属性信息,更好地实现对农村土地空间信息的提取。传统的遥感影像分类技术普遍精度不高,很难实现对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信息的有效提取,如何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提高提取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农村聚落空间信息的精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论述了利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获取测区影像数据以及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得到了清晰、质量良好的影像。论文选择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部分农村聚落为实验区域,在论文中详细说明了无人机航摄系统的构成、外业航飞流程以及内业影像数据的处理过程。选择了研究区的部分无人机影像数据,利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SVS软件得到了精度较好的正射影像图。针对研究区农村聚落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论文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研究区影像做了分割试验,不断尝试后取得了最优的分割阈值、合并阈值以及纹理卷积核参数。在分析各种参数分割的影像结果,根据不同的地物的合适的分割尺度,对影像分类建立对象分块结构,根据研究区影像上的房屋、林地、水面、裸地、农田的光谱信息和空间结构等特征信息运用最邻近法进行自动提取,通过混淆矩阵对提取结果做了精度评价。论文总结了从无人机数据的获取处理到提取农村聚落空间信息的整个流程,归纳出农村聚落空间信息的分类规则。论文的研究为利用无人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魏志崴[9](2018)在《基于建筑生成设计的农村聚落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落形态是传统农村聚落的重要景观资源,也是承载传统农村聚落文化的重要载体。成都平原以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出具有特有形态特征的林盘聚落。而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城镇化的加速,这种随田而居的林盘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尽管近些年以来,成都平原成为城乡统筹配套试验区之后,农村的居民开始从相对比较分散的聚居方式转变为相对集中的聚居方式,既符合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又促进了农业土地集中经营,为农村居民创收增收;聚居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也逐渐完善,使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但成都平原特有的林盘聚落形态正在主流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失去原有的生长动力。因此,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将“乡愁”赋予成都林盘聚落规划设计,并让世人记住“乡愁”。首先,从传承林盘聚落形态内在规律的视角出发,基于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的特征,总结归纳当前林盘聚落规划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现状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即使用数字化技术介入成都平原林盘聚落规划设计的方法。其次,详细分析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原型的内涵与影响因素,根据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的相关参数,构建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数字化模型。结合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生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量化转译为计算机语言,制定迭代停止条件,再运用基于Rhino&Grasshopper平台建立多智能体系统,旨在实现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的定量优化模型。最后,通过总结第四章模拟优化得到的成果,探讨模拟优化成果的形式,并提出模拟优化成果应用于设计的相关策略,为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合理规划布局提供决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农村生产方式与聚落形态的耦合性研究”支持,使论文在获取案例资料及调研数据上获得了充分的支持,同时也为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思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晴[10](2018)在《近叁十年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聚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物质文化,也是体现本土风情的精神文化之一。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是其传统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研究农村聚落形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度,弘扬地域精神。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起源很早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在成都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长期磨合与影响下的必然性选择,表现在其形态体系、空间布局和整体风貌等方面。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在近叁十年间正经历着历史时期从未发生过的快速更迭。随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农村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家庭结构、聚居观念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形态也随之进行快速的发展演变。在新形势下,探寻农村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模式,分析其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农村聚落空间布局、引导尊重成都平原区域特征和符合生产生活规律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首先以人类聚居学、农村聚落地理学以及农村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本文理论研究的需求,梳理了成都平原传统农村聚落的演变过程分为先秦至近代五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各自的特征;介绍了影响传统农村聚落形态发展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对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对农村聚落形态的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对于研究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的传承与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ArcGIS10.2软件的技术支撑,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核密度估计、规模等级划分和缓冲区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农村聚落的规模与形态、空间分布模式两种角度近30年的发展演变对典型案例展开深入研究,从四个方面总结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并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的驱动机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上文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归纳提出新时期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的优化原则及其具体优化措施的建议。将本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落实到实践意义上来。(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农村聚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而农村聚落是我国居住空间的主要形态。民族自治、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多民族社区建设等政策和措施的相继出台,使多民族共生关系下的农村聚落研究越来越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对近年来关于多民族共生区农村聚落区位、规模形态与等级、空间结构与功能、空间演变机理、优化调控与重构和多民族地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机理、理论和模式、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和文化共生、社区建设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详细梳理,指出学界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村聚落研究在基础理论、对象、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展望了国内未来多民族共生区农村聚落研究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聚落论文参考文献
[1].王珏.移民文化对于川西林盘农村聚落形态的影响[J].时代报告.2019
[2].王若菲,李君,王涛,陈长瑶.多民族共生区农村聚落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3].张磊,武友德,李君.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及预测分析——以大理市洱海东岸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
[4].顾安琪.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研究[D].江南大学.2018
[5].寇相玮,李伟芳,姜文达,毛菁旭,赵柯.宁波四明山区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山地学报.2018
[6].陈慧.上海新农村建设中乡村聚落植物资源研究[J].科技视界.2018
[7].井垚.审破坏与整合农村聚落形态发展与变迁——以河北省高碑店历史研究为例子[J].艺术品鉴.2018
[8].张宁.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的农村聚落空间信息提取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9].魏志崴.基于建筑生成设计的农村聚落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张晴.近叁十年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演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