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派论文-乔丽华

语丝派论文-乔丽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丝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革命文学论争,胡秋原,《语丝》,创造社论

语丝派论文文献综述

乔丽华[1](2018)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语丝派”》一文中研究指出1928年初创造社、太阳社一批作家打出革命文学的旗号,宣布"五四"一代作家已经落伍,阿Q的时代已经死去,鼓吹所谓第四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文学。鲁迅以《语丝》为阵地,与他们展开了长达半年多的论争,不仅鲁迅等老一代作家出面论战,更有一批年轻作者充当"急先锋",与创造社展开激烈辩论。创造社的何大白(即郑伯奇)在《文坛的五月》一文中就指出:"我们所批评的不是(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倪玲颖[2](2014)在《“语丝派”与中国民俗学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语丝派”因《语丝》周刊而得名。《语丝》周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10年中产生的重要刊物之一。当年《语丝》旗下聚集了一批声名赫赫的作家和学者,除了当时的文坛巨擘鲁迅、周作人兄弟之外,尚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江绍原、顾颉刚(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4-01-20)

薛寅寅[3](2013)在《1920年代中期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论争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发生在1920年代中期的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为对象,试图通过提取论战之中的关键词,以论争话语分析为入口,探知双方的思想分歧。发生在“五四”落潮期的这场论战,既是“新文化”阵营解体的表征,又是这一解体的集中体现。分析论战中双方关注的不同焦点以及话题的错位,有助于从根本上理解两派知识分子的不同关怀和选择。全文共分五部分,以话题为区块划分章节。引言交待前研究成果,提出研究策略,说明章节安排,并对若干概念有所界定。第一章以女师大风潮为背景。现代评论派先支持校长,后支援女大,认为学生运动屡出“常轨”,不合“公理”。“公理”对现代评论派来说是无须论证的概念,但却为周氏兄弟所不接受。周氏兄弟以其对“思想革命”的关注独树一帜,而伦理问题又是其中的核心。因此,这场论战其实是两套思想话语的不兼容:现代评论派视作天然成立的原则甚至信仰,在周氏兄弟看来却是空洞的名词而已。第二章关注五卅惨案和“叁·一八”惨案后,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各自的言论。从1925年6月起,长达近一年的时间内,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中包含了一系列涉及“压迫-反抗”的话题,问题的焦点都是如何对待权力者、如何看待群众的反抗。从以体力相抗,到直面枪炮,愈发残酷的现实迫使论者进行更为本质的思考。第叁章将章士钊纳入视野。章士钊最初因“整顿学风”成为两方的话题之一,后来则因强令解散女师大、与鲁迅对簿公堂、牵涉“叁·一八”惨案等一系列事件,被卷入论战,成为第叁方。在周氏兄弟看来,出任要职的章士钊代表着官方权力。现代评论派则出于维护治安和教育秩序的角度,对章士钊的各项举措表示出更大程度的理解。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事件性的收束,亦有话题的延伸。论战结束后,当事人对待此期交战文字的不同态度,预示着日后各自不同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期刊2013-06-01)

黄嫣[4](2006)在《历史与美学视野中的语丝派》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丝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为代表的语丝派作家,以散文创作为特色,在中国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学创造上做出了重要建树。迄今为止,对语丝派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不少值得探究与开拓的空间。本文拟按恩格斯关于“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相一致的批评方法和评价标准,力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对该流派的整体面貌进行考察与分析,尽可能挖掘长期以来被研究界遮蔽甚至是误读的东西。 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历史视野观照语丝派,认为语丝派是“五四”落潮以后最为纯正地承续了“五四”精神的文学派别。他们自觉地以“五四”的启蒙精神为纽带将开展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作为自身在思想文化领域承担的最为重要的历史任务,以“五四”开创的平民意识为价值指归创建起亲和民众的平民知识分子文化立场,以“五四”的自由精神为内核构建起现代知识分子不主附和的铮铮铁骨,是名副其实的虔诚的“五四”之子。 下篇从审美的角度分析语丝派作家的审美创造——语丝文体。文章从语丝文体的审美特质、内外生成机质、多样格局及其开创性意义这叁个方面探询了语丝派作家创作实绩的美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6-11-01)

吴中杰[5](1996)在《语丝派与抗争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丝派与抗争文学吴中杰《语丝》周刊的创办,本身就是抗争的产物。直接的导因是:鲁迅的打油诗《我的失恋》被《晨报》主事者抽下,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徐文长的故事》,主事者又下令禁止续载;接着,孙伏园的《晨报》副刊编辑的饭碗也被敲破了。他们创办《语丝》周...(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1996年03期)

张梁[6](1980)在《评“语丝派”(续)——兼谈周作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语丝》创刊前,孙伏园邀集了十六个人作为长期撰稿人。这十六个人是: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江绍原、章川岛、壬品青、李小峰、顾颉刚、曙天女士(吴曙天)、淦女士(冯沅君)、斐君女士(孙斐君)、章衣萍、林兰女士(蔡漱六)、春台(孙福熙),加上孙伏园自己。其中有的是撰稿人的女友,列名其间,以壮(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80年04期)

张梁[7](1980)在《评“语丝派”——兼谈周作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相近的作家联合起来,组成文学团体,发表共同的宣言或主张,并依此从事创作活动,在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这样就逐渐形成为某种派别。我国新文学史上的“语丝派”,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这样的一个派别。但是,“文学团体不是豆荚,包含在里面的,始终都是豆。大约集成时本已各个不同,后来更有种种的变化。”这就是说,即使是同一派别的成员,(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80年03期)

语丝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语丝派”因《语丝》周刊而得名。《语丝》周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10年中产生的重要刊物之一。当年《语丝》旗下聚集了一批声名赫赫的作家和学者,除了当时的文坛巨擘鲁迅、周作人兄弟之外,尚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江绍原、顾颉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丝派论文参考文献

[1].乔丽华.革命文学论争中的“语丝派”[J].上海鲁迅研究.2018

[2].倪玲颖.“语丝派”与中国民俗学的兴起[N].文艺报.2014

[3].薛寅寅.1920年代中期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论争话语研究[D].北京大学.2013

[4].黄嫣.历史与美学视野中的语丝派[D].浙江师范大学.2006

[5].吴中杰.语丝派与抗争文学[J].鲁迅研究月刊.1996

[6].张梁.评“语丝派”(续)——兼谈周作人[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

[7].张梁.评“语丝派”——兼谈周作人[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

标签:;  ;  ;  ;  

语丝派论文-乔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