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北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李胜男[2](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有效地指导了高校体育课的实践发展方向,其中要将体育课程的设置适当地调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所占比例,体育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武术散打作为一项具有中华武术传统特色的项目,其技术成熟、动作丰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攻防理论十分全面,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方法多样,趣味性强,对大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宣泄方面也有积极的帮助,其运动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江西省自2008年开始就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增加了大学生组比赛,江西省高校组常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参赛队伍多、成绩突出,赢得了全国高校的好评和声誉,基于这种良好趋势应该保持武术散打在江西省高校中的优势,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特色课程,不仅推广武术散打,更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和武术自信,更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下才能源远流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1所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高校中随机抽取了372名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和13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师,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发展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2.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3.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4.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针对目前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以下对策促进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1.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2.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度;3.根据武术散打的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4.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5.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6.提高领导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7.“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8.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发现目前江西省普通高校在武术散打公选课中存在一些改革的契机:1.撰写一本专门针对散打公共选修课零基础学生的适用教材,将教学经验和训练比赛经验整合成一本教材范本供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使用;2.在后疫情时代,学会利用互联网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填补武术散打专业教师随着年纪的增大,部分教师的动作技术不到位、不规范,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损伤问题;3.将VR技术应用到目前的武术散打教学中,减少或避免武术训练过程中的意外发生,减少在进行高难度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器材设备设施不足给学习者带来的感官上缺陷。
魏德琦[3](2021)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之中,对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需求愈发增加。但我国大学生“好身材、差体质”矛盾愈发明显,“外强中干”问题暴露,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关注。2019年9月2日,国务院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到2035年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着提升。大学生是今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参与者、领导者和受益者,大学生体育素养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体育强国纲要》的有效实施。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成为目前体育改革建设中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体育素养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溯,较为系统地界定了体育素养的概念。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并对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基于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的具体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体育素养界定是一种关于体质水平、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体育技能、体育个性等与体育活动息息相关的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它是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和体育教育的影响下产生的综合实践产物,暗含着终身体育的体育理念与体育行为。2.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包括体质水平、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等7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3.通过对太原市6所普通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身体素质整体偏低;体育意识淡薄、终身体育意识模糊;缺乏体育锻炼知识和体育保健知识;体育道德较好,仍需加强;体育活动参与度较低;学习技能途径单一、掌握项目程度较浅;体育个性不太明显。4.提升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具体对策如下:加强各项服务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体教结合,丰富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储备;文体结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道德;全方位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多举措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关注个体差异,塑造多样化的体育个性。
周鑫[4](2020)在《兰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现阶段人才资源中的宝贵资源。同时,大学这一时期也是培养人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期。在我国,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家喻户晓的运动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近年来,羽毛球运动已成为高校日常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与我国发达城市的高校相比,无论是大学生羽毛球运动的参与行为还是运动氛围,兰州市都不容乐观。承上所述,为了掌握兰州市大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体育态度,提高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促进兰州市高校羽毛球运动的蓬勃发展。本文以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从行为学的角度对爱好者行为的时间、空间、动机、组织形式、运动方式、体育消费及运动效果等七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运用特尔菲法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方面来看,爱好者闲暇时间较为充足,但参与羽毛球运动的频次和坚持性方面还不够合理,尤其体现在女生这一人群中;在空间方面,他们以校内活动为主,高峰期时会出现场地紧缺的现象,男生更倾向于在馆内打球。2.在组织形式方面,体现出集群性特征,以同学结伴为主,网络报名为辅,女生的组织形式更为保守;在运动方式方面则体现出竞技性特征,以打比赛为主。比赛内容较为单一,双打是他们最主要的方式。女生与男生的运动方式相比更为随意。3.消费水平整体呈现出合理性特征,不同生源学生在羽毛球项目上的消费水平差异不显着,月支出总金额与羽毛球项目支出金额呈正相关。消费结构以基础性消费为主,这与当前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4.动机与行为效果均呈现出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特征,爱好者的内部动机较为匮乏,不同性别爱好者的动机呈现出显着性差异;运动心率范围基本符合最佳运动心率控制范围,行为效果显着,但还是有少部分人出现不良的行为效果。5.影响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体因素是首要因素,而学校因素是关键因素。
张龙龙[5](2020)在《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在强大的经济体系支撑下跃居世界前三,也在国际社会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地位。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胜利,保持一定的国际地位,国家的经济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提升综合国力需要靠各类人才的贡献。人才是建设国家的保证,而高校则承担着家园建设者培养任务。所以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的上限,也影响着国家建设者新老更替,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决定了国家发展命运,这也契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一国家政策方针。而体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教育和适应能力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要做到成为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首先自身得保持一个健康体魄,然后才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合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以适当方式纳入考核成绩。严格进行学生体育考核,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线以上者不能如期毕业,体现了国家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视,关注学生身体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促进了体育专业领域创新发展,推动质量标准提档升级[1]。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教学过程枯燥泛味,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本文抽取陕西省10所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种类、领导态度及实施目的、管理结构、项目的设置、场地设备情况、师资结构、经费运作以及学生参与俱乐部的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出本论文相应的研究结果。调查结果如下: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分为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及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三种类型,其中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为主要活动形式;体育项目设置传统化,达不到学生实际锻炼需要,场地开放程度不高以及现有的场馆配备不完善,场馆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存在部分场地不够用,部分场地处于空闲的现象,场地设施不能完全满足体育项目开设的需要;经费来源单一,以学校财政支出为主,自我创收和社会赞助以及学生会费等方式保证经费开支,导致经费不足;师资结构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教授和副教授年龄偏大、人数较少,从职称、学历、年龄等几方面综合来看,师资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本文就以上问题给出相应合理的建议,进一步提高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会和政府教育部门等多方面积极响应,积极参与,共同努力。
任丽娟[6](2020)在《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SWOT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意见的提出,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有了更符合时代特征的要求,要把学生兴趣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学生茁壮健康成长。新时代的体育课程不仅要锻炼身体,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能力以及既能培养艺术气息、又能陶冶情操。排舞推广中心自2014年起在我国持续开展“阳光排舞进校园”活动,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帮助青少年体质健康,为学生体育贡献力量。本研究以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其问题的所在,探讨影响开展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yaahp10.0软件构建了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对SWOT中各个因素的定量评价,选择适合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对策。根据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排舞运动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符合学生需要。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具有良好的教师、学生基础,教学场地设施完善。但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开课率低,未举办或参加过任何排舞比赛或活动,失去了宣传推广的有效途径,制约其在大学体育中的开展。2.影响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因素有:排舞运动的特点、排舞运动的价值、良好的开展基础、场地设施完善;缺乏专业教师、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排舞运动普及程度不高、排舞运动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社会大众对体育文化的新需求及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排舞运动进校园的推广策略;激励竞赛和奖励制度不完善、宣传力度与广度不够、培训及活动比赛数量不理想、对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不重视。3.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SWOT分析,内部优势权重最高,其次是外部机会,内部劣势排在第三,最后是外部威胁。4.从排舞运动开展的长远考虑,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对策应着重考虑SO增长型。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以下相关建议:1.对本研究所建立的影响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指标体系的利用,推动排舞运动在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的积极开展。2.组织培训,增强宣传及师资力量。大学生体育协会应主要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定期组织和举办各种形式的排舞学习班、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等,以促进开展与推广。3.建立以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为核心的竞赛体系,在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中增设排舞比赛项目,有助于加速推进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的开展、普及、推广。4.重视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展现排舞,方便人们了解和学习,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实现资源共享,缩小排舞运动开展中的地区差异。5.提升排舞运动自身的竞争力。开发竞争力,促进排舞运动隐形价值向显性价值转变,使其能够满足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有助于排舞运动的可持续发展。6.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新兴体育运动的利用与支持。在课程设置管理中,以学生兴趣需要及学校实际为切入点,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入排舞教学,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温梦如[7](2020)在《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四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提出在仔细研读过大量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相关内容的资料之后,对“消费”、“体育消费”等概念进行理解和总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借鉴,设计了《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表》并进行发放调查,对参与体育消费的大学生以及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使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使用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借助SWOT分析对苏州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挑战进行了归纳。本文主要对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一些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绝大部分苏州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都具有比较强的体育消费意识并在合理范围内参与了体育消费,“愉悦心情”和“强身健体”和是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2)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水平总体上属于正常水平,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每个月用于体育方面的开销金额在50元以上;体育消费结构较为清晰,他们主要的体育消费还是集中在实物消费方面;体育消费相关运动项目涉及到各个方面,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喜欢的运动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电子竞技和田径,这五项运动依次排在前五位。(3)在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这部分,从积极影响因素和消极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也考虑到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他们把愉悦身心和受校园环境方面的影响分别作为最主要的主观积极因素和最主要的客观积极因素,同时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是最主要的主观消极因素,运动场地和器材分布不均匀则是最主要的客观消极因素。(4)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将会非常广阔,他们在未来体育消费方向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在专业场所锻炼、参加健身俱乐部以及去现场观看体育赛事。
王晴[8](2020)在《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文中提出体育舞蹈作为一种集体育、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其不仅在改善人体心肺功能、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很高的运动学和生理学价值,还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心理学和艺术学价值。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其他省市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体系已趋于成熟,但相比之下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发展仍然处于起始阶段。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优化内蒙古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与课程结构,本研究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地理特征、教育经济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出发,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SWOT-PEST模型构建出内蒙古自治区17所本科院校(以下简称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对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该指标体系中优势因素与机遇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31和0.806,二者系数均大于0.8,表明该指标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82和0.740,二者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指标也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指标体系的KMO值为0.764,Bartlett值为450.365,p值接近0,表明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研究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目前,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本科高校暂未达到全面性的覆盖,虽然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校数量趋增,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也达到了9所,但各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普遍存在教学问题。(3)73.91%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入职再培训和专业化程度对该课程的开设有着巨大影响;除此外,内蒙古高校能否成功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与国家政策的推动、体育舞蹈行的发展、教育经费和学生可支配资金的增加、体育舞蹈人才市场扩大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等优势因素有直接关系。(4)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监督管理措施不健全、场馆设施创收低、培训参赛费用过高、发展经费不足、宣传渠道过少、相关资源匮乏、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规范性教学缺失、师资配置缺乏合理性等劣势因素,是限制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开设的主要因素。(5)教育资源的中西部倾斜、“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文化自信”政策的实施、“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推广和体育训练方法科学化等因素为内蒙古高校设置此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6)场地设施不足严重的影响到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82.61%的教师和81.72%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且已开设和未开设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1)。除此外,内蒙古高校开设此课程的困境还与场馆运营与管理不畅、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其他运动项目竞争、体育舞蹈人口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技术学习难度较大等威胁因素有关。因此,要想优化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就必须从体育舞蹈自身优势、劣势、挑战和挑战等微观因素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因素两层面出发。本研究为促进内蒙古高校开设此程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解决体育舞蹈人才、技术和其他资源需求窘境为突破口,以发展体育舞蹈运动为目标,制定“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创造有利经济条件。(2)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充分利用现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等资源,制定“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在体育舞蹈中融入独特的内蒙民族文化,创造“内蒙特色式”体育舞蹈,为体育舞蹈文化注入新活力。(3)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从根源问题入手,制定“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群体和统一教学教材大纲等措施,来克服自身隐藏问题和降低外部潜在要素对它的威胁。(4)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制定“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即正视内蒙古高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协助解决学校领导不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增加资金投入、深化课程改革,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5)从具体措施的制定来看应从四个层面出发:即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首先,应该加强政府的导向和保障功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督管理及保障体系;其次,高校应该寻求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发展平衡点,协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避免教育“木桶效应”的出现;再次,应该引导教师不断参加学科教研与各种职后培训,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素养;最后,要转变学生原有的传统体育观念,帮助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舞蹈运动。
陈汇颖[9](2020)在《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现状及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我国推出了“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鼓励支持各地各高校要从实际出发,建设成高水平院校。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明确提出,要率先提高上海市高校的教育办学实力和综合水平,特别是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以此带动其他区域高校发展。体育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基础作用。而体育社团活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有益延伸,体育社团活动具体实施的水平,也严重影响着其锻炼效果。从长远来看,体育社团存在的一些问题,将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双一流高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双一流高校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了高校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现状,并对学生参与社团满意度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研究结果。本研究将从双一流高校的体育社团角度进行研究,该如何提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满意度,吸引双一流高校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笔者对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参与社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意见,以期能更好的促进体育社团发展和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求。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结论如下:1.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中,大一大二学生为首要参与者,但是在社团管理职位上主要是由大三大四学生担任,大一大二学生占少数,导致低年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存在积极性不高;社团规模也主要集中在31-61人这个区间范围;理科和工科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人数比文科参与的人数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理工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2.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现状:绝大部分社团成员都能够保证每次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为2-3小时;在指导与考核方面主要是由社团内部技术优秀的成员担任指导老师的角色,少部分高校社团活动由教师指导;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参与大球类的人数最多,户外和游泳类社团的人数最少;学生选择参与体育社团的原因主要以增强自身体质和休闲娱乐为主;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中,学生反馈的主要问题是场地缺乏,器材数量不足以及管理不完善等。3.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满意程度中等偏下,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在学校行政管理、社团的组织管理、体育场地、社团指导与考核、社团的认知以及自我认知满意六个维度满意程度并不是相统一的。4.通过满意度维度与基本信息做差异性分析,性别与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满意度在自我认知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属性学校的学生在学校行政手段的满意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考核满意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活动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不同籍贯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满意度上存在差异性。5.影响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满意度因子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学校政策、组织活动、体育场地、教师指导与考核、社团认知、自我认知。因此,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强化学校对体育社团管理与服务;重视社团的建设,科学管理体育社团;建立教师聘用制度;创新社团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营造良好的社团氛围。
赖旺[10](2020)在《西北民族大学体育选项必修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大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理论知识外还得拥有好的身体素质。从目前学生的体质现状来看,在学校体育层面,体育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2017级公体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调查影响学生在体育选项必修课中参与的积极性与影响因素,以及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情况,通过调查结果全面衡量目前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状态,重点寻找公共体育必修课教学改进、改革的设计依据和着力点,达到学生体质增强教学目标的实效性。研究结果显示:1.纵向追踪调查样本两年来的三项(50米、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体测成绩,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2018总样本比2017年总样本的三项体测成绩均值均有所提高,各项体测成绩的提高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女生800米耐力成绩2018年总样本均值比2017年总样本均值有下降趋势,其它两项素质成绩均有所提高,各项成绩变化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这种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可能与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堂运动强度密切相关,而运动强度的高低,客观上是由课堂的强度要求和课堂参与的意愿决定的,课堂参与意愿心理强度的高低外在表现为主体积极性的高低状态。因此,需要做相应的课内外锻炼情况和课堂积极性情况调查确定原因,以改进和提高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现状。2.对调查样本课外锻炼频次、强度与课堂运动强度选项百分比统计结果表明:(1)一周几乎不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一周只进行1次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71.20%,一周进行2次和3次以上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28.80%。课外体育锻炼强度不高和非常低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76.50%,课外体育锻炼强度非常高和锻炼强度高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23.50%,客观说明大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实现的。(2)体育课堂运动强度非常高和高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27.10%,体育课堂运动强度不高和非常低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72.90%,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体育课堂运动强度较低,对体质测试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效果。3.课堂运动强度低可能与学生的参与活动愿望低有关系,客观表现为课堂参与积极性的不高或较低状态有关系。对调查样本课堂参与积极性分三个维度来考察: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调查样本中男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为7.68、女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为6.97。根据积极性总均值评价标准表明男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女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间接说明,男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上水平,运动强度可能得到中等偏上水平的保证;女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下水平,运动强度可能得到中等偏下水平的保证。4.通过对不同选项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体质测试情况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篮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是8.09,女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7.63。排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79。羽毛球选项课男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都是7.77。根据积极性总均值评价标准表明以上不同选项课男女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间接推出男女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上水平。导致除课外锻炼情形外,成为体质测试成绩变化的主要原因。(2)排球选项课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40。足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23,女生参与积极性是7.03。乒乓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36,女生参与积极性是7.14。健美操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6.93,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21。武术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14,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6.86。根据积极性总均值评价标准表明以上不同选项课男女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间接推出男女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下水平。在排除课外锻炼情况不容乐观的调查结果情形以外,成为体质测试成绩变化的主要原因。5.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程度原因的选项百分比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内部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自身兴趣(81.30%)>自身体育动机(80.60%)>自身惰性(77.90%)>自身运动需求(77.20%)>自身技术水平(76.60%)。(2)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85.00%)>教学内容的趣味性(84.90%)>环境要素(82.60%)>教师个人言行(82.20%)>教师的亲和力(82.00%)。表明内外部因素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作用在总体样本中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的兴趣、运动需求、体育动机、自身技术水平和自身惰性;而教师的个人言行、教师的亲和力、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及环境要素成为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单个或共同对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产生影响,因项目不同而存在差异。提示我们:大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课外体育锻炼共同影响着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如何根据调查结果,注重影响课堂参与积极性各因素的有效改进,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提高,对大学期间学生体质健康改善和提高,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改进路径,乃至学生今后是否成为体育人群,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西北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北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
1.1.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发展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理论及概念 |
2.1.1 武术散打 |
2.1.2 散打选修课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可行性 |
2.2.2 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状况研究 |
2.2.3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2.2.4 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质量因素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师资情况分析 |
4.1.1 武术散打教师性别与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
4.1.2 武术散打打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
4.1.3 武术散打教师的专业与运动等级调查分析 |
4.1.4 武术散打教师的科研及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现状分析 |
4.2.1 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知 |
4.2.2 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兴趣 |
4.2.3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目的 |
4.2.4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基础水平 |
4.2.5 武术散打对大学生的影响 |
4.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
4.3.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目标 |
4.3.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分析 |
4.3.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方法 |
4.3.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课时分配情况 |
4.3.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开设学期安排情况 |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
4.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的教学设施情况分析 |
4.5.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条件情况分析 |
4.5.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师生满意度分析 |
4.5.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分析 |
4.6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比赛频率的情况分析 |
4.7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
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对策 |
5.1 加大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师的师资投入力度 |
5.2 加强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
5.3 改善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场地设施 |
5.4 加大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课时量,由学期制转为学年制 |
5.5 优化教学评价内容,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
5.6 后疫情时代鼓励武术散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5.7 将VR技术应用到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活动中 |
5.8 多渠道开展散打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 |
6.1.2 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 |
6.1.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 |
6.1.4 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 |
6.1.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 |
6.2 建议 |
6.2.1 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 |
6.2.2 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认识度 |
6.2.3 根据武术散打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 |
6.2.4 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 |
6.2.5 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 |
6.2.6 提高领导的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
6.2.7 “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 |
6.2.8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7.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体育强国”背景下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
1.1.2 社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出新要求,大学生体育素养问题日渐凸显 |
1.1.3 提高体育素养是大学生健康促进的需求,是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有力抓手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相关研究 |
1.4.2 关于体育素养概念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
1.4.4 关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
1.4.5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下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
3.1.1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总要求 |
3.1.2 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1 体质水平现状分析 |
3.2.2 体育意识现状分析 |
3.2.3 体育知识现状分析 |
3.2.4 体育道德现状分析 |
3.2.5 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
3.2.6 体育技能现状分析 |
3.2.7 体育个性现状分析 |
3.3 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问题 |
3.3.1 身体素质整体偏低 |
3.3.2 体育意识淡薄、终身体育意识模糊 |
3.3.3 缺乏体育锻炼知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
3.3.4 体育道德较好,仍需加强 |
3.3.5 体育活动参与度较低 |
3.3.6 学习技能途径单一、掌握项目程度较浅 |
3.3.7 体育个性不太明显 |
4 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对策 |
4.1 加强各项服务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
4.2 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 |
4.3 体教结合,丰富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储备 |
4.4 文体结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道德 |
4.5 全方位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
4.6 多举措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 |
4.7 关注个体差异,塑造多样化的体育个性 |
5 结论与建议 |
附录1《太原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兰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特尔菲法 |
2.2.4 实地观察法 |
2.2.5 访谈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样本的基本情况 |
3.1.1 爱好者的性别、生源和年级 |
3.1.2 爱好者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 |
3.2 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的行为特征 |
3.2.1 爱好者行为的时间特征 |
3.2.2 爱好者行为的空间特征 |
3.2.3 爱好者行为的动机特征 |
3.2.4 爱好者的组织形式特征 |
3.2.5 爱好者的运动方式特征 |
3.2.6 爱好者的消费行为特征 |
3.2.7 爱好者行为的效果特征 |
3.3 影响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的因素分析 |
3.3.1 指标初选 |
3.3.2 指标筛选 |
3.3.3 指标权重确定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体育俱乐部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现状 |
3.1.1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种类现状 |
3.1.2 陕西省高校领导对体育俱乐部实施的态度及目的 |
3.1.3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项目设置与组织形式现状 |
3.1.4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场馆设施与经费运作现状 |
3.1.5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师资结构现状 |
3.1.6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现状 |
3.2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和运行现状 |
3.2.1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现状 |
3.2.2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运行现状 |
3.3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学生参与现状 |
3.3.1 学生课余生活现状 |
3.3.2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动机与态度现状 |
3.3.3 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情况现状 |
3.3.4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频率和时间现状 |
3.3.5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因素现状 |
3.3.6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运动效果和满意度现状 |
3.4 影响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因素 |
3.4.1 体育项目设置结构,经费渠道及场馆建设 |
3.4.2 师资层次结构 |
3.4.3 学生个体参与度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需求 |
1.1.2 高校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 |
1.1.3 排舞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排舞的概念 |
2.1.2 SWOT分析法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排舞的兴起与发展相关研究 |
2.2.2 关于排舞价值、功能相关研究 |
2.2.3 关于排舞赛事相关研究 |
2.2.4 关于普通高校排舞开展的相关研究 |
2.2.5 关于SWOT分析体育项目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2.3.1 关于排舞的研究 |
2.3.2 关于SWOT分析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SWOT分析法 |
3.2.5 层次分析法(AHP)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1.1 任课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1.2 学生认知等情况调查分析 |
4.1.3 教学场地设施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1.4 师资培训及活动、比赛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2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SWOT分析 |
4.2.1 内部优势因素分析(S) |
4.2.2 内部劣势因素分析(W) |
4.2.3 外部机会因素分析(O) |
4.2.4 外部威胁因素分析(T) |
4.3 SWOT矩阵构建及分析 |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 |
4.3.2 构建判断矩阵 |
4.3.3 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4.3.4 层次总排序 |
4.3.5 SWOT战略四边形 |
4.3.6 战略类型的确定 |
4.4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路径研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四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依据 |
1.1 提出问题 |
1.1.1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苏州普通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影响 |
1.1.2 苏州普通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体育消费群体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消费有关研究 |
2.1.1 研究概况 |
2.1.2 关于消费的概念 |
2.1.3 关于消费的影响因素 |
2.2 体育消费有关研究 |
2.2.1 研究概况 |
2.2.2 关于体育消费的概念 |
2.2.3 关于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3 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综述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5 逻辑分析法 |
3.3.6 SWOT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对参与调查的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性别结构情况分析 |
4.1.2 对参与调查的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源的结构情况分析 |
4.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消费的意识和动机 |
4.2.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 |
4.2.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 |
4.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体育消费项目 |
4.3.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 |
4.3.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情况 |
4.3.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类型 |
4.3.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消费项目 |
4.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
4.4.1 促进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 |
4.4.2 促进体育消费的客观积极因素 |
4.4.3 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 |
4.4.4 影响体育消费的客观消极因素 |
4.4.5 普通高校学生对学校体育消费满意度 |
4.4.6 校内社团组织对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
4.4.7 体育消费产品本身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
4.5 苏州市高校大学生未来消费趋势的预测 |
4.5.1 未来消费方向情况统计 |
4.5.2 在收入允许的情况下,更愿意进行的体育消费方向 |
4.6 对策 |
4.6.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自身因素的引导对策 |
4.6.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外部因素的引导对策 |
5 SWOT分析与结论 |
5.1 SWOT分析 |
5.1.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
5.1.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
5.1.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5.1.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挑战(Threats)分析 |
5.2 结论 |
5.2.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消费的意识和动机 |
5.2.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消费项目 |
5.2.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
5.2.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题目概要 |
附录三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致谢 |
(8)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是实现国家政策的必要保障 |
1.1.2 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课程结构存在问题 |
1.1.3 体育舞蹈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价值 |
1.1.4 SWOT-PEST分析法的独特研究视角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2.1 研究观点创新 |
1.3.2.2 研究方法创新 |
1.4 研究不足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2.1 文献资料法 |
1.5.2.2 实地调查法 |
1.5.2.3 问卷调查法 |
1.5.2.3 数理统计法 |
1.5.2.5 专家访谈法 |
1.5.2.6 SWOT-PEST分析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舞蹈 |
2.1.2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 |
2.1.3 SWOT-PEST分析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体育舞蹈的历程研究 |
2.2.1.1 体育舞蹈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2.2.1.2 体育舞蹈课程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2.2.2 体育舞蹈价值的研究 |
2.2.2.1 体育舞蹈的运动学价值研究 |
2.2.2.2 体育舞蹈的生理学价值研究 |
2.2.2.3 体育舞蹈的心理学价值研究 |
2.2.2.4 体育舞蹈的艺术学价值研究 |
2.2.3 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
2.2.3.1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价值研究 |
2.2.3.2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趋势研究 |
2.2.3.3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开展研究 |
2.2.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
2.2.4.1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研究 |
2.2.4.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 |
2.2.5 SWOT-PEST分析模型应用于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 |
2.2.5.1 体育教学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
2.2.5.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SWOT-PEST分析的环境界定、模型确立及指标体系构建 |
3.1.1 环境界定 |
3.1.2 模型确立 |
3.1.3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3.2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优势因素分析 |
3.2.1 政治优势 |
3.2.1.1 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对推广体育舞蹈的支持 |
3.2.1.2 内蒙古高校对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响应 |
3.2.2 经济优势 |
3.2.2.1 内蒙大学生注重对体质健康投资 |
3.2.2.2 内蒙古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 |
3.2.3 社会优势 |
3.2.3.1 近年来体育舞蹈快速发展 |
3.2.3.2 内蒙体育舞蹈人才市场巨大 |
3.2.3.3 内蒙举办体育舞蹈赛事增多 |
3.2.3.4 内蒙古高校学生需求层次提高 |
3.2.4 技术优势 |
3.2.4.1 教师队伍专业化有助于技术专业化发展 |
3.2.4.2 现代传媒技术有益于体育舞蹈技术的创新发展 |
3.2.4.3 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体育舞蹈技术多元化发展 |
3.3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劣势因素分析 |
3.3.1 政治劣势 |
3.3.1.1 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 |
3.3.1.2 监督管理措施、体系不健全 |
3.3.1.3 高校领导对体育舞蹈不重视 |
3.3.1.4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宣传不足 |
3.3.2 经济劣势 |
3.3.2.1 体育舞蹈相关场馆设施浪费、创收低 |
3.3.2.2 体育舞蹈培训、参赛等相关费用较高 |
3.3.2.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经费占比过少 |
3.3.3 社会劣势 |
3.3.3.1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资源匮乏 |
3.3.3.2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
3.3.4 技术劣势 |
3.3.4.1 内蒙古高校师资配备缺乏合理性 |
3.3.4.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少规范性 |
3.3.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忽视竞技性 |
3.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机遇因素分析 |
3.4.1 政治机遇 |
3.4.1.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 |
3.4.1.2 我国推行教育资源中西部倾斜的政策 |
3.4.1.3 内蒙对“文化自信”政策号召积极响应 |
3.4.2 经济机遇 |
3.4.2.1 “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 |
3.4.2.2 体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反哺体育舞蹈 |
3.4.2.3 体育产业成为内蒙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3.4.3 社会机遇 |
3.4.3.1 内蒙群众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
3.4.3.2 内蒙古高校周边体育舞蹈机构增多 |
3.4.4 技术机遇 |
3.4.4.1 5G时代打造体育舞蹈虚拟现实技术使用 |
3.4.4.2 训练方法科学化助力体育舞蹈技术发展 |
3.4.4.3 “东西合璧”使体育蹈展现东方魅力 |
3.5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挑战因素分析 |
3.5.1 政治挑战 |
3.5.1.1 我国对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
3.5.1.2 内蒙部分高校对开设体育舞蹈扶持政策不完善 |
3.5.1.3 内蒙对其他运动项目政策支持力度的消极影响 |
3.5.2 经济挑战 |
3.5.2.1 内蒙各体育项目资金投入不平衡 |
3.5.2.2 内蒙古高校的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 |
3.5.3 社会挑战 |
3.5.3.1 内蒙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负影响作用 |
3.5.3.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 |
3.5.4 技术挑战 |
3.5.4.1 体育舞蹈自身运动技术难度比较大 |
3.5.4.2 内蒙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配备不合理 |
3.5.4.3 内蒙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赛事较缺乏 |
3.6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策略与思考分析 |
3.6.1 “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
3.6.2 “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 |
3.6.3 “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 |
3.6.4 “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现状及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依据 |
1.2.1 推进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举措 |
1.2.2 推动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1.2.3 推动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发展的需要 |
1.2.4 促进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一流大学概念界定 |
2.1.2 双一流高校的概念界定 |
2.1.3 社团的概念界定 |
2.1.4 体育社团的概念界定 |
2.1.5 高校体育社团概念界定 |
2.1.6 满意度的概念界定 |
2.2 关于满意度现状概述 |
2.2.1 满意度理论基础 |
2.2.2 有关学生满意度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概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基本情况描述 |
4.1.1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性别、学校情况描述 |
4.1.2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学科描述 |
4.1.3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年级情况描述分析 |
4.1.4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社团身份、规模情况描述分析 |
4.1.5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户籍调查情况描述 |
4.2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现状描述分析 |
4.2.1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频率、时长情况描述分析 |
4.2.2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指导人员描述分析 |
4.2.3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项目情况描述分析 |
4.2.4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原因情况描述 |
4.2.5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存在问题情况描述 |
4.3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满意度分析 |
4.3.1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满意度因子统计分析 |
4.3.2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满意度特征分析 |
4.3.3 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
4.3.4 影响满意度因子的确权 |
5.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2.1 加强学校对体育社团管理与服务 |
5.2.2 重视社团的建设,科学管理体育社团 |
5.2.3 建立教师聘任制度,提高教师积极性 |
5.2.4 创新体育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营造良好的社团氛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近一 |
(10)西北民族大学体育选项必修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有关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的研究 |
1.2.2 不同项目选项课对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影响 |
1.2.3 有关体育选项课具体项目教学模式的研究 |
1.2.4 有关体育选项课积极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体育选项必修课的概念 |
1.3.2 参与积极性的定义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追踪研究法 |
2.2.3 测量法 |
2.2.4 访谈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追踪样本体质改善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1 男生两年身体素质追踪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2 女生两年身体素质追踪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3 小结 |
3.2 追踪样本课外锻炼与课堂运动强度情况的调查分析 |
3.2.1 追踪样本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追踪样本体育课堂运动强度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课堂参与积极性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性别学生课堂课参与积极性调查结果分析 |
3.4 不同选项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1 篮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2 足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3 排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4 乒乓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5 羽毛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6 健美操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7 武术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8 小结 |
3.5 影响课堂参与积极性致因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1 影响追踪样本课堂参与积极性内部因素分析 |
3.5.2 影响追踪样本课堂参与积极性外部因素分析 |
3.6 总体内外部因素对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程度 |
3.6.1 总体内部因素对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程度 |
3.6.2 总体外部因素对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程度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四、西北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胜男.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体育强国”背景下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 魏德琦. 中北大学, 2021(01)
- [4]兰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鑫.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 张龙龙. 延安大学, 2020(12)
- [6]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SWOT分析[D]. 任丽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7]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四所本科院校为例[D]. 温梦如. 苏州大学, 2020(03)
- [8]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D]. 王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现状及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 陈汇颖.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10]西北民族大学体育选项必修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赖旺.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