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系统论文_魏榕,何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话语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话语,系统,语言学,生态,法治,理论,主要矛盾。

话语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魏榕,何伟[1](2019)在《国际生态话语之介入系统分析模式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的大部分介入研究主要关注语言本体,未能体现话语的生态意义,无法体现话语者的生态意识,不适合作为国际生态话语的介入分析模式。因此,本研究提出介入系统建构的超学科理论框架,结合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之哲学指导思想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介入理论,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之生态哲学观与介入系统的词汇语法资源融合为一体,建构出适合国际生态话语的介入系统分析模式。(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单理扬[2](2019)在《论复杂系统理论在隐喻研究中的运用——以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系统理论来源于自然科学研究,倡导将分析对象视作复杂联结、动态发展并且产生非线性变化的动态系统。近年来,Cameron和Gibbs等研究者将该理论运用至隐喻研究,提出了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初步构筑了隐喻研究的复杂系统转向。国内对该重要动态有少量理论层面介绍,但无针对研究范式的述评。本文梳理复杂系统理论与隐喻研究的契合点,以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为例,从隐喻的识别、标记、描写、解释四个环节来归纳复杂系统理论视域下的隐喻研究范式特征,指出该理论运用于隐喻研究的独特优势与其面临的挑战,为隐喻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运用拓宽视野、扩展路径。(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6期)

刘峰存,丁为祥[3](2019)在《从“体”到“本体”:理学话语系统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体与用、本体与工夫不仅代表着宋明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学家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但从历史角度看,它们又具有先后继起并相互生成的特色。在中国思想史中,"体"最早是作为指谓肢体、状貌的名词出现的,以后又由人之自觉运用而成为动词,以指谓对某种性质的分有性,当然也代表着这种性质的普遍性;但当此动词再次名词化后,"体"就不断地凸显主体的涵义,并以主体作为其存在的基础。佛教传入后,由于对人生世界整体性把握的需要,所以"体"也就成为拟对象化的"本然之体";与之相应,原本作为"体"之属性的"用",也就成为"体"之存在表现的现象了。但如果立基于"体"之主体动用的涵义,则"用"既可作为拟对象化的现象来运用,同时也有专门指谓主体性能的"工夫"一义。这一过程,既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儒、玄、佛相融合的理论表现。(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瑛[4](2019)在《运用“叁讲”模型来讲题——“小老师话语系统”在四年级习题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四年级数学组在进行"小老师话语系统"在四年级习题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时,运用"叁讲"模型训练学生讲解习题:讲清信息点、讲全解题点、讲好拓展点,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与数学语言表达情感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教师》期刊2019年31期)

张德禄,胡瑞云[5](2019)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系统、选择与供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力图证明在多模态话语的建构和分析中应该重视对符号系统及其符号的供用特征的研究和认识。虽然许多学者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更喜欢用"资源",而不是"系统",但我们认为,"系统"这个术语从对符号系统进行研究和从系统中选择符号及其供用特征上讲,更加合适。本文首先探讨了符号系统及其符号的供用特征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促动的,接着探讨了在建构多模态话语中符号的供用特征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其次探讨了如何从相关的符号系统中选择合适的符号及其供用特征;最后,是实例分析。本文发现,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有大量符号系统可用,但它们不总是规则性的、稳定的。从符号系统中选择特征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受语境因素,包括交际目的和兴趣的促动和制约,设计者根据情景语境,从整个文化语境(包括语域和体裁)组成的意义系统中选择多模态语篇的意义构型,从而激发从不同的符号系统中根据供用特征的特点对合适模态符号的选择,包括对符号意义的扩展和制约,最后,所选择的各种符号的供用特征融合为一体构建多模态话语。(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9年05期)

吴祥军[6](2019)在《异域话语系统下的娱思——评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他山的石头记》是宇文所安先生的一部自选集,共收入了17篇文章,囊括了从先秦至当代、从传统到现代、从局域到全球等各种层面和角度下,作者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文化的深层次思索,异域的独特视角和超越时间与地域限制的大视野,以及关于学科本身和其发展预期的深切关注等,都足以唤起国内同行对作者所涉及的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层反思。(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王启辰[7](2019)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生态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语言学框架下的生态话语分析关注话语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语言学韩礼德模式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角。选取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结构、作格结构、语法隐喻等视角,对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揭示作者在批判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在话语构建过程中也难以冲破人类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的限制。(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9年09期)

陈金钊[8](2019)在《“用法治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话语系统融贯》一文中研究指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式是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确定的。我们对社会的平衡发展主要运用了革命、改革方式,而对法治方式不够重视。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处理好法治与革命、改革方式的关系,否则,法治话语难以转变成话语权,推进法治建设就会面临诸多困惑。法治事关政治、经济、社会等重要领域,属于政治的范畴,然而实施法治则需要在法律思维的基础上塑造法治思维。现代法治与传统的权力政治有很大的区别。法治不仅要促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之间的平衡发展,而且还要为民主、自由、民生、环境等方面的充分发展提供路径,从而减少革命周期性爆发的频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康俊英[9](2019)在《基于及物系统的中国国家形象“他塑”批评性分析解读——以美国官方文件涉华话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力相对衰落、民粹主义高涨、国内政治需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外交政策"孤立主义"抬头,中美大国关系走向引发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美国近期发布的四份官方文件自建语料库,通过考察涉华话语的及物系统表征及分布,批评性分析解读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物质过程占比远高于关系过程、言语过程等,及物性物质过程肆意诽谤中方的正当国家行为,妖魔化中国形象;识别类关系过程则视中国崛起为严峻挑战,把对华定位从"战略竞争者"快速升级为"对手"。分析表明,美国涉华言论的"他塑""中国国家形象"凸显了美方"国强必霸"发展逻辑下的对华战略焦虑和霸权主义意识形态。(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朱曦[10](2019)在《20世纪早期“美术”话语系统中的词物啮合现象初论——以《东方杂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以前,新型词语大量涌现,传统词语逐渐完成现代化的词意变动。当时具体的词和物的对应啮合~([1])都停留在一种想象层面,无法形成知识链间的连接。那么,词与物之间是怎样彼此信息互换,相互建构修正,最终彼此定义的呢?现今各大院校的美术学科标准都各树一帜而非系统化一,显而易见当下的"美术"话语系统仍然是错综复杂的。这不禁让人追问,"美术"话语系统是怎样从模糊走向成形的?笔者试图通过对《东方杂志》等文献中新词语的追溯,呈现出"美术"这一学科画像~([2])逐渐明晰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期刊2019年05期)

话语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杂系统理论来源于自然科学研究,倡导将分析对象视作复杂联结、动态发展并且产生非线性变化的动态系统。近年来,Cameron和Gibbs等研究者将该理论运用至隐喻研究,提出了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初步构筑了隐喻研究的复杂系统转向。国内对该重要动态有少量理论层面介绍,但无针对研究范式的述评。本文梳理复杂系统理论与隐喻研究的契合点,以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为例,从隐喻的识别、标记、描写、解释四个环节来归纳复杂系统理论视域下的隐喻研究范式特征,指出该理论运用于隐喻研究的独特优势与其面临的挑战,为隐喻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运用拓宽视野、扩展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话语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魏榕,何伟.国际生态话语之介入系统分析模式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2].单理扬.论复杂系统理论在隐喻研究中的运用——以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为例[J].外国语文.2019

[3].刘峰存,丁为祥.从“体”到“本体”:理学话语系统的形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孙瑛.运用“叁讲”模型来讲题——“小老师话语系统”在四年级习题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9

[5].张德禄,胡瑞云.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系统、选择与供用特征[J].当代修辞学.2019

[6].吴祥军.异域话语系统下的娱思——评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J].名作欣赏.2019

[7].王启辰.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生态话语分析[J].北极光.2019

[8].陈金钊.“用法治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话语系统融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9].康俊英.基于及物系统的中国国家形象“他塑”批评性分析解读——以美国官方文件涉华话语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朱曦.20世纪早期“美术”话语系统中的词物啮合现象初论——以《东方杂志》为例[J].中国美术.2019

论文知识图

表1的框架可以看出:译学词典话语系统开放大学话语系统(范畴)示意图专文关于中国音乐资料的高文化开发设想及其...专文关于中国音乐资料的高文化开发设想及其...专文关于中国音乐资料的高文化开发设想及其...专文关于中国音乐资料的高文化开发设想及其...

标签:;  ;  ;  ;  ;  ;  ;  

话语系统论文_魏榕,何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