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复合薄膜论文-何龙

聚合物复合薄膜论文-何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物复合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壳结构,介电复合材料,储能密度,击穿场强

聚合物复合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何龙[1](2019)在《聚合物-稀土掺杂钛酸钡颗粒复合薄膜的制备、结构设计及储能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为聚偏氟乙烯(PVDF)基复合膜介电储能性能的研究。为了制备具有低损耗、高击穿场强、高储能的介电储能材料,本研究以高介电的Nd-BaTiO_3作为原料,制备了Nd-BaTiO_3@Al_2O_3(NBT@AO)颗粒,通过探究不同的溶液温度与退火温度,发现70°C溶液温度与300°C退火温度下制备Nd-BaTiO_3@Al_2O_3@Dopamine(NBT@AO@PDA)颗粒表现出了良好的形貌与分散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备了NBT@AO@PDA颗粒。采用流延法将这两种颗粒与PVDF进行复合,对复合膜的相结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探究了颗粒对复合膜介电性能、击穿性能、储能性能的影响。NBT@AO颗粒对PVDF的相结构没有产生影响,在小填充比下NBT@AO颗粒在复合膜中有着较好的分散性,但随着颗粒填充比的增加其在PVDF基体中分散性变差。探究了1~4 vol%的PVDF/NBT@AO复合膜的介电性能。结果表明:NBT@AO颗粒可以提升复合膜的介电常数,NBT@AO颗粒在小添加量对介电损耗有抑制作用。在412 kV/mm的电场下,填充比为1 vol%的PVDF/NBT@AO复合膜的可释放储能密度达到了8.58 J/cm~3,储能效率为59%。在PVDF/NBT@AO@PDA复合膜中颗粒与PVDF有着紧密的结合,颗粒对复合膜的相结构没有产生影响,在小填充比下NBT@AO@PDA颗粒可以抑制复合膜的介电损耗。其中1 vol%的复合膜表现出最优性能:在472 kV/mm的电场强度下,填充比为1vol%的PVDF@AO@PDA复合膜的可释放储能密度达到了10.94 J/cm~3,储能效率为65%,比无多巴胺包覆的复合膜提升了6%。(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欧阳密,朱睿,吕晓静,曲星星,李维军[2](2019)在《多色显示电致变色聚合物迭层复合薄膜的可控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氧化铟锡透明导电玻璃(ITO)电极上电化学聚合依次得到聚4,4',4″-叁[4-(2-联噻吩基)苯基]胺(PTBTPA)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薄膜,从而可控制备出迭层复合薄膜.由红外光谱(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复合薄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PTBTPA薄膜(中性态橙色到氧化态深灰色)与PEDOT薄膜(中性态深蓝色到氧化态浅蓝色)的颜色变化,迭层复合薄膜在不同的电压下能够展现出从橙色→蓝色→墨绿色的颜色变化,并保持了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和光学对比度.这主要源于中性态吸收光谱和颜色显示互补的电致变色材料的选择.本文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多色乃至全色显示的电致变色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体系.(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蔡安江,周嘉玮,叶向东[3](2018)在《基于压印工艺的聚合物包覆高含量纳米粒子微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将纳米粒子引入到聚合物的方法中,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的组分较少。为了制备具有高含量纳米粒子的聚合物基微纳复合结构薄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压印工艺的新方法。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聚合物材料,将Si O2纳米粒子填充到硅模板的腔体中,通过压印力做功使PDMS完全渗入到硅模板腔体内,从而将Si O2纳米粒子用PDMS包覆起来,形成了一种具有高含量纳米粒子的微纳复合结构薄膜。通过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和接触角测量仪对压印后所制备薄膜的形貌和接触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大占空比的模板有利于聚合物向模板腔体内的填充,适当的聚合物膜厚有利于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内的均匀分布,纳米粒子的分散性随着聚合物黏度的降低而显着提高。所制备的薄膜具有超疏水特性,薄膜与水的静态接触角达到151°。(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张哲维[4](2018)在《基于氰芪基感光基元的液晶聚合物复合薄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有氰芪基元的有机共轭荧光分子是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的一类材料。由于其丰富的光学性质,含有氰芪结构的荧光分子成为荧光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含有氰芪荧光基元的分子具有光致异构化特性和光热效应,并且氰芪分子荧光的波段或颜色会根据分子的相态发生变化。光子晶体结构是介电常数在空间呈周期性分布的一种特殊结构,是可以控制和改变光线传播的材料。具有叁维光子晶体结构的材料会反射特定波段的光而具有结构色。由于光子带隙可通过外场来调控,光子复合的响应型功能材料一直是光电功能材料中一个活跃的分支。在本课题中,我们首先合成了一种含有双氰芪基团的可聚合液晶分子。并以此为基础,制备了反蛋白石光子结构复合的液晶聚合物薄膜。薄膜的一侧具有反蛋白石结构,另一侧是液晶聚合物交联网络,是一种同时具有荧光和反射结构色的类双层结构液晶聚合物薄膜。研究表明,在液晶聚合物薄膜中的氰芪光敏基元可发生不可逆的光致Z/E异构化,基于此可对荧光聚合物的光子带隙进行调控。并且,反蛋白石结构对荧光液晶聚合物具有荧光增强作用。基于以上的研究,进一步制备了反射/荧光双模式的微阵列图案,写入的微阵列图案可以分别在荧光模式及反射模式下观察到。另一方面,我们对液晶聚合物光子薄膜的光致叁维形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氰芪光敏基元的Z/E异构化,薄膜热应力的释放以及光热效应共同对薄膜的叁维形变产生影响。在第一个曝光周期,氰芪基元发生Z/E光致异构化,同时内部热应力释放,发生不可逆的弯曲形变,在随后多个曝光周期中,薄膜由于氰芪基元的光热效应,发生可逆的弯曲形变。同时,我们制备了杂化取向的氰芪基液晶聚合物薄膜作为对照组进行了光致形变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液晶聚合物光子薄膜的形变机理给出了解释。综上所述,我们制备了含反蛋白石结构的类双层荧光液晶聚合物薄膜;并分别研究了其荧光调控以及弯曲形变性能。本研究为荧光聚合物材料的构建及调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液晶聚合物的特种光学薄膜及光致驱动器件等应用等领域具有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8)

王嘉杰[5](2018)在《聚合物/水滑石复合薄膜的组装及其气体选择性透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选择性透过薄膜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富氧、浓氮、天然气提纯、有机蒸汽脱除和回收、净化工业废气等领域。透过率与选择性是气体选择性透过薄膜材料的两个重要参数。通常来讲,聚合物材料的最大缺点是高渗透性、高选择性二者不能兼顾。通过将无机二维纳米材料添加入有机薄膜中,利用物理阻隔和界面化学相互作用,可以选择性阻隔某些气体分子而使特定气体分子可以通过,提升薄膜的气体选择性透过性能。但是,该类有机/无机复合薄膜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在高湿度环境中,薄膜中的聚合物容易发生塑化作用,导致其气体阻隔性能大幅下降,不利于实现对含水蒸汽混合气体的分离;受通透性和选择性相互制约的影响,现有的薄膜材料很难突破“trade-off”效应的限制,实现对特定气体的高选择性、高渗透性分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选取二维无机纳米材料水滑石(LDHs)为构筑基元,采用层层自组装的方式将不同聚合物和LDHs复合成膜,研究了薄膜材料的气体选择性透过行为,通过调控薄膜结构、组成及界面相互作用,强化了其气体选择性透过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LDH/CMC)n薄膜的组装及水蒸汽选择性透过性能研究首先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大粒径的MgAl(C03)-LDHs片状粒子,再依次通过阴离子交换和层板剥离得到单层的LDHs纳米片。随后采用层层自组装(LBL)法将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在聚丙烯(PP)基底上进行组装,得到了(LDH/CMC)n复合薄膜。对其气体透过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LDH/CMC)30薄膜具有较低的氧气透过速率(OTR),为0.106 cm3 m-2 day-1 atm-1,较基底下降了 99.89%。其优异气体阻隔性能是由于LDHs纳米片的大长径比和高度取向延长了气体分子的透过路径。与对气体分子的阻隔作用相反,该薄膜对水蒸汽表现出促进渗透作用,与空白基底的水蒸气透过速率(1.95 cm3 m-2 day-1 atm-1)相比,薄膜的透水速率得到了显着提升(2.32 cm3 m-2 day-1 atm-1)。进一步研究了水蒸气分别与四种气体(O2,CO2,N2,CH4)混合组分的透过速率,薄膜对四种混合气体均表现出水蒸气选择性透过性能,其选择性透过因子(F)分别为:F(H2O/O2)=21.877,F(H2O/CO2)=19.496,F(H2O/N2)=193.333,F(H2O/CH4)=36.825。这是由于薄膜内丰富的亲水性基团可以吸收环境中水分子并与其形成氢键,构筑了水分子透过的通道,并且其在100%湿度环境下的含水量达到约70.1%,增大了基底两侧的水蒸汽渗透压。优异的水蒸汽选择透过性能使得该薄膜在空气除湿和天然气开采加工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LDH/FAC)如-PDMS薄膜的组装及CO2选择性透过性能研究采用LBL技术将单片层LDH与甲脒亚磺酸(FAC)在聚四氟乙烯(PTFE)基底上复合成膜,随后在其表面喷涂一层PDMS,得到了具有高度取向分布结构的(LDH/FAC)n-PDMS薄膜,研究了气体选择性透过性能。N2、H2、CH4和CO2气体在(LDH/FAC)25-PDMS薄膜中的透过速度分别为1.92、3.78、2.61和162.70Barrer,CO2的透过速度远大于其他叁种气体。其C02选择性透过因子分别为85.63(CO2/N2)、43.04(CO2/H2)和62.34(CO2/CH4),说明(LDH/FAC)n-PDMS薄膜对CO2气体的透过表现出高选择性。更为重要的是,与罗宾逊曲线进行对照后发现,其CO2选择性透过性能突破了“trade-off”效应,表明(LDH/FAC)25-PDMS同时具备了高选择性与渗透性。该薄膜优异的气体选择性透过性能归因于:首先,CO2可与FAC发生质子化反应,生成的HCO3-被带正电的LDHs吸引并与层板上丰富的碱性位点产生相互作用。同时,质子化反应的另一产物FAC+所带电荷扰乱了附近LDH的取向分布,为LDH层板上附着的CO2分子的透过提供了通道。(LDH/FAC)n-PDMS薄膜突出的CO2选择透过性能使得其在烟道气净化、提纯天然气和抑制温室效应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0)

王素瑞[6](2017)在《等离子相沉积聚合物基复合薄膜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意义。根据聚合物材料本身所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能,可制备出各种功能薄膜材料以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聚苯胺(PANI)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备高电导率的薄膜;聚氯乙烯(PVC)独特的双键结构,在高温作用下脱氯化氢可以形成石墨状结构的薄膜。本文的目的是采用低功率电子束蒸发法(EBD),研究基于聚苯胺和聚氯乙烯原材料添加掺杂剂形成聚合物基复合薄膜的等离子相制备技术,分析所制备复合薄膜的成分、相结构、形貌及其性能。主要内容如下:采用EBD法,以聚苯胺,氯金酸及其机械混合物为靶材,制备了 PANI,HAuC14和PANI-Au复合膜。这些薄膜是使用石英、硅、PMMA、溴化钾和叉指电极作为基底制备的。通过红外(FTIR)和拉曼光谱(Raman)分析薄膜表面的成分和相结构,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薄膜的元素组成,通过透射电镜(TEM)分析薄膜的表面形貌,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薄膜表面粗糙度对PANI-Au复合薄膜表面电阻的影响,采用叉指电容器测试PANI-Au复合薄膜的电导率。结果表明,HAuC14薄膜中Au元素以Aug和AuCl4-的形式存在,PANI-Au复合薄膜则只含有Au0,PANI对金纳米粒子的重建起着重要的作用;PANI薄膜没有导电性,而PANI-Au复合薄膜为半导体特性。采用EBD法以PVC粉末为靶材,制备PVC1薄膜。然后分别以PVC1粉末和PVC1粉末与环丙沙星(CIP)的混合物为靶材制备PVC2和PVC2-CIP复合膜。这些薄膜是使用单晶硅、石英玻璃、钛片和KBr盐片作为基底制备的。在不同温度下对PVC1粉末、PVC2薄膜和PVC2-CIP复合薄膜进行退火处理。结果表明,对PVC1粉末进行真空500℃热处理,不饱和键C=C的含量增加;在真空条件下对PVC2薄膜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热处理,C=C不饱和键的含量也增加。PVC2-CIP复合薄膜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效果,且PVC2-CIP复合薄膜中环丙沙星成分的释放有良好的均匀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张晓华[7](2017)在《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薄膜中纳米孔道内离子传输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的传输在光电转换、药物传输以及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纳米管作为离子传输通道在水处理、能源和仿天然离子通道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利用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制备了内径为14nm的纳米通道。通过电场下碳纳米管的电润湿作用,使纳米孔道的润湿性大大提高。另外,电场作用下,在碳纳米管的端口处以及在碳纳米管内壁产生亲水基团,这些亲水基团的引入进一步增加了纳米孔道的亲水性,同时也降低了高表面张力液体进入纳米孔道内的阻力。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经过电处理过后,在碳纳米管内形成了水通道,水通道的形成大大增加了离子在纳米孔道内的传输速度。由于碳纳米管壁的保护作用,碳纳米管内的水通道呈现出很高的稳定性,在40℃真空环境下热处理12小时后,碳纳米管内的水通道仍然稳定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李立东,王晓瑜[8](2017)在《新型荧光共轭聚合物复合薄膜的设计制备及其生物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共轭聚合物因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己成为一类重要的光学传感材料,并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及细胞成像等领域。设计并制备基于荧光共轭聚合物的新型复合薄膜体系,将有利于实现生物分子的高效、快捷及高通量分析。将荧光共轭聚合物与贵金属纳米材料相复合,利用贵金属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荧光效应,可有效调控共轭聚合物的光物理与光化学过程,提高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发光性能和活性氧产生能力。~([1-3])这类新型的光功能复合薄膜体系在生物检测和微生物杀伤等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孙艳梅[9](2017)在《基于有机聚合物基复合薄膜的忆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的传统存储技术逐渐接近其物理极限,计算机存储墙问题日益严重,这严重阻碍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忆阻器是除电阻、电容、电感之外的第四种电路元件,可同时应用于信息存储和逻辑运算,是新型非挥发存储技术的有力竞争者,也是缓解甚至解决计算机存储墙问题的相当有前景的一种新技术。有机聚合物基忆阻器材料具很多优点,如:种类多,分子可设计,柔性等。有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可通过利用基体材料与客体材料间简单而丰富的调制关系控制存储特性。有机聚合物基复合薄膜具有工艺简单、便于通过改变混合比实现电学特性的调整。但一些关键的问题还没有澄清和解决,尤其是阻变转换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此外,目前的忆阻性能还无法满足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求,仍需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关键的忆阻特性,如参数的均一性、操作电流电压的一致性、元件的可靠性、多态阻变存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细致研究。本文利用旋转涂膜法制备了基于有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纳米薄膜,并制备出ITO/有机聚合物基复合薄膜/Al叁明治结构的忆阻元件,研究了元件的忆阻特性。对提高聚乙烯咔唑基Flash存储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不同的旋涂速度和时间,制备了不同厚度的薄膜,并对薄膜厚度对忆阻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依据复合薄膜的吸收光谱数据,结合双对数坐标系中I-V曲线斜率的分析对ITO/聚乙烯咔唑施主和恶二唑受主复合薄膜/Al忆阻元件的忆阻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关态电流与薄膜厚度间的关系验证了关态载流子传输模型。咔唑施主与恶二唑受主之间的场致电荷转移效应有效的提高了元件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对聚氨酯基Flash存储元件的忆阻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旋涂法制备了含恶二唑与不含恶二唑的两种元件,并对两种元件的忆阻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聚氨酯中添加恶二唑可有效降低关态电流,从而可有效增大开关态电流比。分别利用聚氨酯薄膜和恶二唑溶液的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数据,计算出能带的HOMO和LUMO,利用聚氨酯、恶二唑以及上下电极材料的能带图,结合双对数坐标系下I-V曲线分析,对基于该复合材料的忆阻机制进行了分析。对聚乙烯苯酚基非挥发型存储特性转换进行了研究。利用旋涂法制备了同一厚度不同恶二唑含量的聚乙烯苯酚与恶二唑复合薄膜,并对基于该复合薄膜的忆阻特性进行了研究。随着恶二唑含量的变化基于该复合薄膜的忆阻元件展现了不同的存储类型,包括:可再写的Flash存储特性;WORM存储特性以及绝缘特性。并对恶二唑在复合材料中的含量对关态电流、开关态电流比以及开启电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开、关态电阻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复合溶液吸收光谱结合双对数坐标系中I-V曲线斜率的拟合,对该元件的忆阻机制进行了分析。对聚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基WORM特性及其电阻比的调制进行了研究。利用透射电镜对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红外光谱对碳纳米管中存在的化学键进行了表征,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复合薄膜进行了表征,还利用热重分析法对该复合材料的热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并对复合薄膜的初始电导率进行了测试。利用旋涂法制备了不同碳纳米管含量的复合薄膜。通过改变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的含量,研究了碳纳米管在基体中的含量对特性的影响。在该材料中发现了擦一次读多次的WORM特性。利用双对数坐标系中I-V曲线斜率的拟合,对ITO/PEDOT:PSS与碳纳米管复合薄膜/Al元件的忆阻机制进行了分析。对甲基丙烯酸环氧树脂基多电平Flash存储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旋转涂抹法制备了基于甲基丙烯酸环氧树脂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薄膜,在基于该薄膜的忆阻元件中发现了新型的多电平阻变存储特性,该器件展现了可再写的非挥发型Flash特性。而且,基于该复合材料的存储元件展现了多电平的导电态,在外加电压的激励下中间态能保持稳定。通过设置不同的限制电流和复合材料中不同的碳纳米管含量,可实现多电平的开态和关态。发现多电平的阻变特性中不同的电阻态之间具有稳定的电阻比。(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05-20)

朱国涛[10](2017)在《纳米氧化锌—聚合物复合薄膜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无机金属氧化物材料如ZnO在气体检测领域运用得到了深入研究,这类材料气敏响应性能优异、价格低廉且可以与微电子电路兼容。但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传感器往往需要安装额外加热装置,无法用于易燃气体的检测,同时选择性也较差,这些缺陷极大限制了其广泛使用。聚合物材料如PANI(聚苯胺)等用于气体检测时可工作在室温条件下。在制备PANI材料过程中使用掺杂、改性等手段,可以灵活调节聚合物的气敏性能,使其可以仅仅对特定气体具有良好的响应。本文主要思路是通过将无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与聚合物结合,合成复合材料,制备纳米复合敏感薄膜,最大程度发挥两种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纳米尺度下表面效应等,克服固有缺陷,降低器件工作温度,尽可能优化对检测对象的敏感特性,改进对特定气体的选择性。此外,文章也使用紫外光照射手段改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复合薄膜室温气敏性能。主要研究了所制备敏感薄膜室温下的NH_3、NO_2敏感特性,使用SEM、XRD、UV-vis、FT-IR等手段表征分析本文所制备敏感材料的表面形貌、内在微观结构,为气敏性能改善提供有力支撑。(1)首先,本文用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在洁净叉指电极上制备ZnO纳米棒阵列,用喷涂法将PANI分散液沉积在ZnO薄膜表面,制备ZnO-PANI纳米复合薄膜,研究薄膜室温NH_3敏感特性。同时,使用喷涂法沉积单层ZnO、PANI薄膜,测试、对比、分析各薄膜传感器的气敏响应。其次,改变纳米棒水热生长时间,对比分析不同形貌、结构对复合薄膜气敏性能的影响。最后,进一步探索复合薄膜对多种干扰对象的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六方纤锌矿ZnO纳米棒垂直生长在基片表面,纳米棒之间相互接触连接且存在一些纳米尺度缝隙,红外光谱表明ZnO与PANI之间有一定相互作用。ZnO-PANI薄膜和PANI薄膜接触NH_3后电阻均增加,由于纳米棒比表面积极大,可以提供充足的吸附位点,同时有机无机材料之间形成p-n结,降低了气体吸附所需活化能,所以前者对NH_3气敏响应更为出色。随着水热时间增加,纳米棒垂直高度显着增加。纳米棒阵列表面平整度变差,缝隙变大,更易于气体分子扩散,复合薄膜对NH_3的灵敏度得以提升。水热时间每增加1.5 h,灵敏度增加10%。(2)本文又以ZnO纳米颗粒为敏感材料,制备ZnO纳米薄膜,探究了薄膜在紫外光照射下NO_2敏感特性。其次,加入PANI材料,制备不同结构、不同参数条件的ZnO-PANI复合薄膜,研究所用工艺条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结构、参数。然后,测试最佳参数条件敏感薄膜对多种干扰气体响应,评估期器件选择性。最后,提出紫外光增强NO_2传感器的敏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光激发可以增加ZnO材料中的载流子浓度,改善敏感材料表面活性,使其获得良好室温NO_2气敏表现。对于纯ZnO薄膜而言,随着沉积量增加,纳米粒子出现团聚,无法充分吸收紫外光,气敏响应值出现一定程度下降。ZnO-PANI复合薄膜综合了ZnO和PANI材料的优势,在获得良好气敏响应同时降低基线漂移。保持敏感材料使用量相同,电阻值大小合适的PANI-ZnO分层结构薄膜的气敏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3)

聚合物复合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氧化铟锡透明导电玻璃(ITO)电极上电化学聚合依次得到聚4,4',4″-叁[4-(2-联噻吩基)苯基]胺(PTBTPA)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薄膜,从而可控制备出迭层复合薄膜.由红外光谱(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复合薄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PTBTPA薄膜(中性态橙色到氧化态深灰色)与PEDOT薄膜(中性态深蓝色到氧化态浅蓝色)的颜色变化,迭层复合薄膜在不同的电压下能够展现出从橙色→蓝色→墨绿色的颜色变化,并保持了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和光学对比度.这主要源于中性态吸收光谱和颜色显示互补的电致变色材料的选择.本文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多色乃至全色显示的电致变色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物复合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何龙.聚合物-稀土掺杂钛酸钡颗粒复合薄膜的制备、结构设计及储能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9

[2].欧阳密,朱睿,吕晓静,曲星星,李维军.多色显示电致变色聚合物迭层复合薄膜的可控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蔡安江,周嘉玮,叶向东.基于压印工艺的聚合物包覆高含量纳米粒子微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应用[J].化工进展.2018

[4].张哲维.基于氰芪基感光基元的液晶聚合物复合薄膜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5].王嘉杰.聚合物/水滑石复合薄膜的组装及其气体选择性透过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6].王素瑞.等离子相沉积聚合物基复合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张晓华.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薄膜中纳米孔道内离子传输行为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8].李立东,王晓瑜.新型荧光共轭聚合物复合薄膜的设计制备及其生物应用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9].孙艳梅.基于有机聚合物基复合薄膜的忆阻特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10].朱国涛.纳米氧化锌—聚合物复合薄膜气体传感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聚合物复合薄膜论文-何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