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降膜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溴化锂,传质,数值,雷诺,实验研究,状态,波形。
降膜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贾晓朵,张伟,李卫俊,祁生铭,龚晓龙[1](2019)在《降膜吸收在TDI合成副产物HCl吸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TDI合成中会产生副产物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再用水吸收成盐酸作为产品出售,但是由于吸收效率不高,导致盐酸浓度无法达到质量指标范围内,盐酸产品不合格不能正常销售。为了进一步提高吸收效率,优化工艺,将原来的吸收塔吸收改为降膜吸收,不仅使盐酸浓度达到工艺指标内,而且减少了吸收剂使用量,提高了经济收益。(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高洪涛,孙玮廷,祖德洲,洪嘉驹[2](2019)在《摇摆对TFE-TEGDME降膜吸收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搭建以TFE-TEGDME溶液为制冷工质对的摇摆吸收式制冷实验台,对竖直管降膜吸收器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静止状态下实验表明:当溶液质量流量为0.1~0.2 kg/min时,液膜呈层流和单色波状态;当流量为0.5 kg/min和0.8 kg/min时,液膜表面出现稳定波状流与合并波状流;当质量流量为1.2 kg/min时,液膜出现脱落现象。在不同波形下吸收器的吸收效果差别很大。摇摆状态下实验表明:随着摇摆幅度的增大或摇摆周期的减小,液膜受到的扰动越大,当摇摆幅度达到15°或摇摆周期达到4 s时将出现合并波状流和脱落现象;在同一个摇摆幅度和周期下,液膜在摆幅边缘受到扰动较大,在摆幅中间流动较为平缓;当溶液质量流量为0.28 kg/min时,在摇摆幅度为8°或摇摆周期为10 s时系统COP最大,而当质量流量为0.14 kg/min时,COP峰值出现在摇摆幅度10°或摇摆周期8 s时,同时说明溶液质量流量更大时液膜受到摇摆的扰动就更大。(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梁翛,蔡德华,何国庚,蒋京楷[3](2019)在《氨-硝酸锂在多根竖管内的降膜吸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含多根竖管的降膜式吸收器,以氨-硝酸锂作为吸收实验的工质对,对吸收器内氨蒸汽压力及其对应的饱和温度、吸收压力势、溶液进口温度、溶液进口质量分数和溶液喷淋密度等对氨的平均吸收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吸收速率变化范围为2.2×10~(-6)~4.8×10~(-6) g·m~(-2)·s~(-1)·Pa~(-1)时,吸收速率随吸收压力的变化趋于线性;吸收速率随吸收器溶液进口温度的增大而降低;吸收速率随吸收器进口溶液喷淋质量分数的降低而增大;并且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大,吸收速率先增大后趋于平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天[4](2018)在《水平管外重力降膜吸收过程传热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CFD软件对溴冷机Li Br溶液水平管外重力降膜吸收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该过程的传热特性,分析不同条件下液膜厚度,温度及换热量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吸收器中溴化锂溶液喷淋密度的选取应适当,喷淋密度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传热传质效果。(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8年10期)
张芳芳,郑飞飞,张永海,吴学红,陈更[5](2018)在《吸收器水平管外降膜流动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吸收式制冷机组吸收器水平管外气液降膜流动数值模型,分析了布液高度、布液孔大小、水平管直径及液体入口速度对液膜流动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液体入口温度下液膜表面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液体铺展过程中液膜前端出现小液滴的分离;液膜厚度随周向角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液膜Y方向速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液体入口流速的增加,液膜厚度增加,管壁下方的"干区"面积随之增加;随布液孔孔径的增大,液膜厚度及Y方向速度增加;随布液高度及降膜管直径的增加,液膜厚度减小,Y方向速度增加;随周向角的增加,液膜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并随着温差的增加,液膜温度降低幅度较大。(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8年07期)
祖德洲[6](2018)在《摇摆状态下H_2O-LiBr降膜吸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化石燃料仍然占据着全球能源的主导地位,但是化石燃料同样存在不可再生、污染环境等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节能和减排。在船舶制冷方面,吸收式制冷系统拥有可以利用船舶柴油机余热和不会破坏臭氧层的优点,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的需求。本文将对建立在六自由度摇摆台之上的H_2O-LiBr降膜吸收式制冷机组进行研究,探讨船舶运行条件对吸收式制冷机组特性的影响。本文对H_2O-LiBr降膜吸收式制冷机组进行了理论计算,利用一台搭建于电动六自由度摇摆平台上的单效降膜吸收式制冷机,研究了静止与摇摆状态下不同因素对制冷效果的影响。实验首先研究了静止状态下溶液循环量对降膜吸收器的传质通量、热通量,以及机组制冷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大溶液循环量有助于提高机组的制冷量;但溶液循环量过大会使机组的制冷效果恶化。摇摆状态下,利用正交实验研究溶液流量与多种摇摆参数对COP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摇摆因素中,对系统COP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是摇摆周期和角度。随后研究了二者对不同溶液流量下制冷机制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周期较短时,小角度的摇摆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制冷效果;如果摇摆角度过大,机组的制冷效果会恶化,以至于降到静止状态以下。(2)周期较长时,机组的制冷效果始终随摇摆角度的增大而变差。(3)摇摆角度较小时,机组制冷量同样随着周期的延长而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4)摇摆角度较大时,机组的制冷效果始终随摇摆周期的增大而变差。(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8-06-01)
孙玮廷[7](2018)在《摇摆状态下TFE-TEGDME降膜吸收的可视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化石燃料仍然占全球能源的主导地位,但是化石燃料同样存在不可再生、污染环境等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节能和减排。在船舶制冷方面,吸收式制冷系统拥有可以利用船舶柴油机余热和不会破坏臭氧层的优点,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的需求。本文将对建立在六自由度摇摆台之上的以TFE-TEGDME(叁氟乙醇-二甲醚四甘醇)为制冷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本实验装置主要部件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发生器、吸收器和溶液热交换器等,其中为了进行可视化实验,将吸收器叁根降膜管中的一根加工为可视化玻璃管,同时在吸收器之前设计一个预冷储液罐对进入吸收器的溶液进行预冷。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竖直降膜管的流型实验和制冷机组的整体性能实验。竖直降膜管的流型实验主要是通过高速摄像机对不同流量和不同运动状态下吸收器的可视化降膜管内的降膜流型进行拍摄,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降膜流型对吸收器吸收效果和制冷机组整体的制冷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流量较小的静止状态下,管内液膜主要呈层流形式,此时吸收效果一般:随着摇摆幅度的增大或摇摆周期的减小,液膜逐渐呈现单色波和稳定波状流形式,此时的吸收效果也随着增大;而当摇摆幅度过大或摇摆周期过小时,液膜将呈现合并波状流的形式并出现脱落现象,此时吸收效果大幅度降低。制冷机组的整体性能试验主要是通过数据采集仪对系统各部分的参数进行采集分析,进一步得到机组的COP等性能。结果表明:1)当摇摆幅度不太大或摇摆周期不太小时,吸收器的传热通量、传质通量要优于静止状态,系统的COP也优于静止状态;2)当摇摆幅度过大或摇摆周期过小时,吸收器的传热通量、传质通量大幅度降低,系统的COP也将大幅度降低;3)当溶液流量较大时,摇摆状态对液膜的影响也更大,机组性能受到的影响也将变大。(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8-03-01)
石玉琦[8](2018)在《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流动的液体表面吸收是吸收式制冷和热泵系统中最为被广泛应用的吸收方式,吸收剂多采用液膜的形式分布于吸收器换热表面。具有气体-液体接触表面积大、换热效率高、流量小且容易控制等优点。根据吸收式制冷的吸收器结构,即液膜空间分布,吸收器吸收分有以下一些结构形式:水平管降膜吸收、竖直管/版降膜吸收、螺旋管降膜吸收、倾斜板式降膜吸收等,其中以竖直管降膜吸收最为常见。竖直下降的液膜通常被假设为均匀光滑的层流流动,但实际过程中,层流流动仅仅发生在小Re数、流动初始段。对于一定长度的下降管,液膜会发展成为波态流动,典型的竖直降膜吸收器尺寸中,液膜会发展成为具有长程的周期行波以及孤立波。吸收的过程受到液膜波动性影响一般无法反映在理论中,模型偏差都比较大。因此一般采用实验关联式的形式表示,而实验关联式无法从机理上反应液膜实际的吸收状态(包括液膜内温度和浓度的分布情况),物性以及热力学参数变化(前者如表面张力、添加剂导致的内部扩散系数的变化;后者如入口处的过热度、平衡压力等的变化)的影响,液膜沿着降膜管轴向的状态发展情况(从而优化降膜管排布),以及波动对降膜流动实际发生影响的作用范围等。为了深入了解降膜吸收理论机理、对降膜吸收进行定量的描述,需要从物理机理对降膜吸收进行建模、求解以及实验验证。本文首先采用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对降膜流动的稳定性进行了纯理论上的解析,通过求解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获得降膜流动波动性的微分方程的解,通过对解中波动性发生情况与初始值的比较,可以还原出波动性在实际流体中的发生情况与实际流动状态的对应关系。其次,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降膜流动过程中受到随机扰动和受迫扰动两种情况液膜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该数值模拟方法具有气液界面清晰、物理机理明确、计算速度快计算方法精度高等显着优点。通过该方法获取在一定Re数下的波动液膜的速度场分布。然后,在固定网格位置的层流降膜吸收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波动性速度分布,对降膜吸收过程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模拟,模拟液膜内部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情况,获得波动性降膜吸收的数值结果。最后,自行搭建了可视化降膜流动和降膜吸收实验装置,采用流动测试装置分别进行水和吸收剂溶液的降膜流动测试实验,采用溶液发生-吸收实验装置测试了溶液吸收水蒸气的传热和传质性能的实验,并与数值方法获得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通过物理建模和数值求解,对吸收式制冷降膜吸收常规应用范围的波态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相应的流动状态下的降膜吸收进行了实验研究。与以往研究相似,波动性对降膜吸收过程有显着的强化作用,本文将该作用采用速度分量的形式表示,能够较好地预测吸收器的传热和传质性能。基于此,可进一步提出对降膜吸收器的优化理论方法。在相应的流动对流动波形下的竖直降膜吸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尝试揭示波态降膜传热、传质的内在机理,分析不同形式的波动情况对吸收过程传热、传质的影响。针对波态液膜流动对传热、传质的强化作用,提出可采用定量地强化吸收器的吸收效果的理论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张联英,李杨,王远,杨肖虎,金立文[9](2017)在《低雷诺数下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热质传递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是吸收式空调系统中常见的热质传递形式之一。本文对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热质耦合传递分析,建立了溴化锂溶液垂直降膜吸收热质传递的二维数学物理模型,采用CFD-Fluent对模型进行求解。计算得到不同Re下的液膜界面温度、液膜内浓度分布、传热传质通量及传热传质系数等。分析了Re对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膜Re<150时,液膜界面平均温度与平均传质系数随着Re的增大而增大,而平均传热系数随着Re的增大而减少;平均传热传质通量均是随着Re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最佳液膜Re使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通量达到最大,即Re=50时,平均传热和传质通量分别达到最大值7.2 k W/m~2与2.9×10~(-3)kg/(m~2·s)。(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梁之琦[10](2017)在《双工质对垂直管外降膜发生/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因综合太阳能清洁、可再生且易获取等特点,以及吸收式制冷对环境友好且技术成熟的优势,目前已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为提高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对太阳能等低位能源的利用率和循环工质对的热质传递性能。本文提出垂直管逆流降膜发生/吸收装置,使管内冷/热源温度变化和管外溶液所需温度变化相匹配,有助于提高降膜过程的传热传质性能。为了探索LiCl水溶液和LiBr水溶液垂直管降膜吸收/发生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设计搭建了内冷/热源降膜吸收/发生实验平台,并针对两种工质对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通过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文献,设计并搭建了降膜吸收/发生实验平台。本文主要针对实验台的组成,包括降膜实验系统、溶液循环子系统、冷/热源循环子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做了介绍,并着重描述了降膜装置主体的设计。另外,简单说明了降膜发生实验方法和降膜吸收实验方法的操作流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其次,从实验方面主要对LiCl水溶液和LiBr水溶液的降膜发生性能进行了研究。液膜在实验工况范围内均处于波状层流状态。实验研究了低压级工况下不同热水温度和流量、不同溶液浓度、不同压力,以及不同溶液流量对溶液的降膜发生性能以及热源利用温差的影响。另外,实验还进行了高压级工况下,LiBr水溶液和LiCl水溶液降膜发生过程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溶液降膜发生过程有着相近的传热传质性能。为了便于今后垂直管外LiCl水溶液降膜发生装置的设计,本文根据实验测量结果拟合得到LiCl水溶液降膜发生过程传热努塞尔数和传质舍伍德数的实验关联式。然后,对LiCl水溶液降膜吸收过程传热传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样实验研究了不同工况条件对LiCl水溶液的降膜吸收性能的影响,为建立LiCl-H2O吸收工质对的吸收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实验还进行了 2.5~3kPa压力下,LiBr水溶液和LiCl水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条件下LiCl水溶液吸收速率高于LiBr水溶液。这说明LiCl水溶液的传质能力强于LiBr水溶液,使用LiCl水溶液作为吸收工质将有利吸收器小型化设计。本文同样对LiCl水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得到传热传质实验关联式。最后,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内冷源逆流LiCl水溶液降膜吸收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可以获得溶液侧的沿程温度、浓度分布以及冷却水侧的温度分布。结合所测得的变工况实验数据,LiCl水溶液的对流换热系数在510W·m-2·K-1变化到710W·m-2·K-1之间变化。溶液的对流换热系数是影响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建议强化管外侧对流换热系数以提升冷却水与溶液之间换热,提高对冷源的利用率。通过模型扩展了溶液流量的变化范围,并发现溶液因为膜厚的影响,吸收率随溶液流量的增大而趋于一稳定值。(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降膜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搭建以TFE-TEGDME溶液为制冷工质对的摇摆吸收式制冷实验台,对竖直管降膜吸收器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静止状态下实验表明:当溶液质量流量为0.1~0.2 kg/min时,液膜呈层流和单色波状态;当流量为0.5 kg/min和0.8 kg/min时,液膜表面出现稳定波状流与合并波状流;当质量流量为1.2 kg/min时,液膜出现脱落现象。在不同波形下吸收器的吸收效果差别很大。摇摆状态下实验表明:随着摇摆幅度的增大或摇摆周期的减小,液膜受到的扰动越大,当摇摆幅度达到15°或摇摆周期达到4 s时将出现合并波状流和脱落现象;在同一个摇摆幅度和周期下,液膜在摆幅边缘受到扰动较大,在摆幅中间流动较为平缓;当溶液质量流量为0.28 kg/min时,在摇摆幅度为8°或摇摆周期为10 s时系统COP最大,而当质量流量为0.14 kg/min时,COP峰值出现在摇摆幅度10°或摇摆周期8 s时,同时说明溶液质量流量更大时液膜受到摇摆的扰动就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膜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贾晓朵,张伟,李卫俊,祁生铭,龚晓龙.降膜吸收在TDI合成副产物HCl吸收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9
[2].高洪涛,孙玮廷,祖德洲,洪嘉驹.摇摆对TFE-TEGDME降膜吸收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9
[3].梁翛,蔡德华,何国庚,蒋京楷.氨-硝酸锂在多根竖管内的降膜吸收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天.水平管外重力降膜吸收过程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8
[5].张芳芳,郑飞飞,张永海,吴学红,陈更.吸收器水平管外降膜流动数值模拟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8
[6].祖德洲.摇摆状态下H_2O-LiBr降膜吸收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
[7].孙玮廷.摇摆状态下TFE-TEGDME降膜吸收的可视化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
[8].石玉琦.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8
[9].张联英,李杨,王远,杨肖虎,金立文.低雷诺数下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热质传递的数值研究[J].制冷学报.2017
[10].梁之琦.双工质对垂直管外降膜发生/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