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礼制论文-郭平

祭祀礼制论文-郭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祭祀礼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山文化,东山嘴,文明起源,玉器,国家文物局,墓地,半拉山,玉人,玉雕,着名考古学家

祭祀礼制论文文献综述

郭平[1](2019)在《红山先民的人形雕塑有特定的礼仪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提示40年前,也是接近岁尾,辽宁考古界第一次发掘红山文化遗址,在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妇女小雕像”,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首次发现。由此,人们似乎打开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约定,东山嘴、牛河梁、半拉山……5000年前,红山先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19-12-26)

王榆芳[2](2019)在《魏晋时期祭祀礼制与儒家教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期的祭天礼制,主要以郑玄的经学思想为基础。魏晋时期的宗庙祭祀主要承续两汉礼制,在围绕"孝"和"礼","私"和"公"的问题上,曹操从"公"的角度主张遵从"礼",晋元帝从"私"的立场寻求"孝",这有助于从儒家教化角度建构社会民风。魏晋时期民间层面的祭祀,随着佛道两教逐渐推广,新的神灵崇拜祭祀模式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徐来[3](2017)在《从盛京坛庙祭祀看中原文化对满洲礼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皇太极登基称帝之后,其国家大典由“堂子祭天”逐渐转化为中原地区“敬天法祖”的宗法制度,建圜丘、兴太庙,以正天子名分。随着皇权的发展,堂子祭的祭祀规格虽然不断提高,但国祭地位逐渐减弱,逐渐恢复为爱新觉罗氏族祭的性质。相应地,盛京太庙的肇建将满洲帝王先祖纳入皇室宗庙,这是新兴地方政权适应新环境的主动选择,也是中原文化对满洲礼制文化渗透和影响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期刊2017年02期)

陈关心[4](2018)在《礼县鸾亭山祭祀遗址及其礼制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祭祀在整个政治活动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祭天。它是统治者用来治国安邦的一大法宝。畤祭是秦人创造的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祭天形式,历经东周、秦代、汉代叁个历史阶段,对后世祭天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考古材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并通过实地调查对礼县鸾亭山祭祀遗址从选址、形制、出土器物、祭祀用牲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它是秦襄公于公元前770年设立的西畤,西汉武帝时期,此处举行过两次祭天活动。接着对出土与祭祀有关的玉器、陶器进行了文化分析,发现其中的玉壁、玉圭、玉人正是西汉时期玉器工艺造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的集中反映,陶器亦是西汉经济状况、工艺水平、文化特征、审美观念下的产物。然后,对畤祭的源流作了梳理并对其礼仪作了分析,再对该遗址中出土的祭祀用器、祭祀用牲以及附属建筑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揭示出西畤中的祭祀礼制是因时、因人而异的,早期秦人的祭祀并未用到玉器,祭祀用牲为马、牛、羊,并采用坛祭的方式,对牺牲的处理方式也不是瘗埋。到了汉武帝时期,祭祀用玉是圭、壁组合,还有男、女玉人,对其处理方式有燔燎,也有瘗埋,祭祀用牲主要是牛、羊、猪、狗,对其处理方式是瘗埋,还有专门用于祭祀的附属建筑。最后,对血池遗址作了探讨,并从选址、形制、祭祀用器、祭祀用牲、附属建筑等方面与鸾亭山遗址进行了比较,从中发现畤祭礼制具有可变通性,它是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连秀丽[5](2018)在《祭祀礼制与祝文兴衰——对《文心雕龙》祝文评论的补充》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雕龙·祝盟》对齐梁之前的祝体文的源流和基本特征做了概要描述,但关于祝体文产生的历史土壤以及祝文兴衰变化的深层原因,并没有详尽阐释。祝文的产生、兴盛和衰落是与祭祀文化和祭祀礼制密切相关的,祭祀礼制的建立与瓦解深刻地影响着祝文的繁荣兴衰。上古时期的祝文,起源于古老的祭祀礼仪。周代礼乐制度的建立和祭祀礼制的大盛以及祝官体制的成熟,使祝体文在周代达到了繁盛阶段。春秋中叶以后,随着礼乐体制的瓦解,祝体文渐渐走下神圣的祭坛,走向了民间。(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03期)

吴天华,潘星辉[6](2018)在《礼制、巫术与风尚:古代丧葬、祭祀中的女性真容》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以来,女性容像在墓室壁画及祠堂祭祀图像中出现的数量可与男性等量齐观,且多与男性共同绘制,这正是礼制所赋予部分女性的权利。丧葬、祭祀中的容像并非普通意义的绘画,通常掺杂着神秘性与巫术性,表现了古人事死如生观。不同历史时期女性容像的绘画风尚不尽相同,其中包含着社会风尚变化、图像主人身份等级变化等因素,最终直观地体现在绘画风尚的变化上。(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张兵娟,王闯[7](2018)在《传播史上的孔庙祭祀礼制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标志和文明象征,祭礼是中国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庙(文庙)既是祭祀空间,也是文化载体,同时还是中国祭祀礼制的实体化显现。从传播史的研究视角切入,考察孔庙祭祀礼制和儒家文化传播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及作用,指出孔庙作为传播媒介兼具"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是一个"隐形的传承者";孔庙祭祀礼制具有教化天下和传承文明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在当代中国,积极发挥孔庙及祭孔礼制的文化传播功能,对增进文化自信,建构文化共同体,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怀仁[8](2015)在《明初礼制与明中都祭祀建筑的布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初有叁都:南京、中都、北京,又称"两京一都"。其中的明中都,坐落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它于洪武二年九月癸卯下诏营建,后于洪武八年四月罢建,前后历时近6年之久。明中都拥有一整套与祭祀有关的建筑群。追溯明中都祭祀建筑布局的理念依据,应与明初中国传统文化的恢复有关,更与朱元璋在洪武年间所制定的礼制有关。一明初礼制的建立及朱元璋的孝道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鉴于元朝蒙古族统治汉人、中华传统文化受冷落近百年的历史现实,朱元璋称帝后,开始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封建秩序的重新建设。(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8-21)

赵旭[9](2015)在《朝鲜王朝宗庙祭祀礼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朝鲜王朝宗庙礼制的基本格局在成宗时代的《国朝五礼仪》和肃宗时代的《宗庙仪轨》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宋代礼学,尤其是《朱子家礼》对朝鲜半岛影响深远,朝鲜王朝强调施行追荐当世王和开国太祖之"四代"祖妣的宗庙礼制(分别以单独建立的景灵殿和永宁殿来实现其奉祀),既符合朱熹《家礼》"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的规制,也与明代官僚和士大夫家庙的追荐世数相同。朝鲜王朝创建永宁殿以奉祀太祖的四代祖先考妣及历代祧迁诸王考妣之神主。其宗庙在祭祀诸先王考妣时于祭祀世数及祧迁之制上都充分顾及了与明廷的"宗藩"关系,以传统礼制中的"诸侯"之地位自律去规定和执行宗庙祭祀活动,但随着诸王世系的增加与繁杂,也不得不做出权变之法。燕山君时期"五代十一室"的祭祀世数规制乃是对"诸侯五庙"礼制的变通(将其中的"五"理解为"五代"),肃宗大王时宗庙奉祀"十二代十一室"王的神主——"十一室"的常数得以维持。朝鲜王朝的宗庙有祧迁之制,考查诸先王考妣的祧迁情况可以洞悉礼制与政治和人情方面的密切关联。(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吕昕娱[10](2015)在《红山文化的祭祀礼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多年来,随着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大量考古材料的不断出现,红山文化备受学术界关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最具典型性,以祭祀天地为核心内容,同时也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女神崇拜等诸多方面。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研究表明,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中,祭祀礼制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向礼制发展,为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祭祀礼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晋时期的祭天礼制,主要以郑玄的经学思想为基础。魏晋时期的宗庙祭祀主要承续两汉礼制,在围绕"孝"和"礼","私"和"公"的问题上,曹操从"公"的角度主张遵从"礼",晋元帝从"私"的立场寻求"孝",这有助于从儒家教化角度建构社会民风。魏晋时期民间层面的祭祀,随着佛道两教逐渐推广,新的神灵崇拜祭祀模式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祭祀礼制论文参考文献

[1].郭平.红山先民的人形雕塑有特定的礼仪内涵[N].辽宁日报.2019

[2].王榆芳.魏晋时期祭祀礼制与儒家教化[J].中州学刊.2019

[3].徐来.从盛京坛庙祭祀看中原文化对满洲礼制的影响[J].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

[4].陈关心.礼县鸾亭山祭祀遗址及其礼制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5].连秀丽.祭祀礼制与祝文兴衰——对《文心雕龙》祝文评论的补充[J].学术交流.2018

[6].吴天华,潘星辉.礼制、巫术与风尚:古代丧葬、祭祀中的女性真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

[7].张兵娟,王闯.传播史上的孔庙祭祀礼制及其当代价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8].陈怀仁.明初礼制与明中都祭祀建筑的布局[C].第十六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9].赵旭.朝鲜王朝宗庙祭祀礼制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吕昕娱.红山文化的祭祀礼制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  ;  ;  ;  ;  ;  

祭祀礼制论文-郭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