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负载模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拟器,负载,力矩,刚度,摩擦,多余,惯量。
负载模拟器论文文献综述
潘卫东,范元勋,雷建杰,曹大伟,陆鹏程[1](2019)在《摩擦对电动直线负载模拟器的影响及其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抑制摩擦非线性因素对电动直线负载模拟器(ELLS)的影响,采用仿真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分析摩擦对ELLS的影响。利用遗传算法对系统中的摩擦模型进行辨识,并得出了系统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摩擦前馈加变增益PID的混合控制方法,摩擦前馈用于消除摩擦对系统的影响,变增益PID用于进一步抑制系统在低速时的相位滞后;进行了对比仿真与实验。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相比,采用摩擦前馈加变增益PID控制的ELLS加载波形畸变被抑制、加载误差与相位滞后均明显减少;所提出控制方法能够较好地抑制摩擦对ELLS的影响,提高加载精度。(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陶登阳,金晓宏,张旭,陈帅杰[2](2019)在《复杂加载力的电液负载模拟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电液负载模拟器能够实现复杂的加载力,借助PLC在程序上实现所需要的加载规律,并加入PID控制指令改善系统被控制量品质,为电液负载模拟器实现复杂加载力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案;在实现复杂加载力的过程中,采用定时器延时输出位置系统位移控制信号的方法,解决了力系统加载力滞后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9期)
侯鹏飞,高健,于丹,王贺龙,黄海忠[3](2019)在《绳传动型舵机反操纵负载模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扭矩、大加载梯度、高精度等加载指标,开展了舵机抗反操纵负载能力研究.首次提出基于绳传动的曲柄-压簧构型方案,相比于传统平面四连杆型方案,其具有传动效率高、数学模型简单、动态响应快、无工作死点、安装方便等优势.经仿真分析,模拟器静态加载误差不大于0.67%,相比于滑块固定状态,滑块随动状态可显着提高加载精度;模拟器动态加载误差不大于6.17%,当加载梯度较小时,宜选用刚度相对较低的压簧,以提高动态加载精度.最后,开展了反操纵力矩标定试验并采用最小二乘法修正,加载偏差可控制在1%以内.研究成果对于飞行器用舵机的大扭矩反操纵负载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伟良[4](2019)在《电动负载模拟器动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载模拟器是能在室内环境下模拟飞行器舵机所受到的负载力矩,并测试舵机性能的半实物仿真设备。电动负载模拟器具有加载精度高、惯性小、响应快、易操作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武器制导、科研实验、航空航天等领域。但由于加工精度、润滑条件、安装精度等条件的制约,电动负载模拟器的刚度、惯量、间隙、摩擦因素都会影响系统的加载性能。随着机械结构向着轻量化发展,在运动过程中零件更容易发生弹性形变,而零件的弹性形变也会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加载性能。因此,了解电动负载模拟器结构的动态特性,研究刚度、惯量、间隙、摩擦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并选用合适的方法来改善这些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论文建立了电动负载模拟器扭矩加载系统的3D模型,通过有限元的方法对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分析了前六阶的模态频率和振型,获得扭矩加载系统中变形量最大的部分,即系统在响应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和非线性因数特点,建立了包含刚度、惯量、摩擦、间隙的完整性数学模型,深入研究了这四个因素对系统加载性能的影响。基于结构优化设计方面,分析和确定了系统最佳刚度和惯量。针对摩擦和间隙降低系统加载性能的问题,采用了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前馈补偿算法和间隙逆模型补偿算法来抑制摩擦和间隙对系统的影响,从而改善电动负载模拟器的动态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最佳刚度和惯量的合理性,间隙补偿算法和摩擦补偿算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针对系统结构动态特性,通过模态分析得到系统响应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针对系统动态特性优化,提出了基于结构优化设计的最佳刚度和惯量,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前馈补偿算法与逆间隙模型补偿算法。研究结果对未来电动负载模拟器动态特性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5-30)
于振中,周枫[5](2019)在《粒子群优化模糊PID的电动负载模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多余力矩对电动负载模拟器强干扰,影响加载指令跟踪精度的问题,将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模糊PID控制方法用于加载电机控制器的设计。首先在分析加载电机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动加载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结构不变性原理进行前馈补偿推导;其次针对常规PID控制器无法通过变参数来应对复杂的非线性环境,以及模糊PID量化因子、比例因子难以依靠经验调整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复合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在对多余力矩消除上要优于常规的模糊PID控制。(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闫时军,高强,张建学,王经纬[6](2019)在《某随动负载模拟器GM/SN-PID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某随动负载模拟器加载系统的加载精度,设计一种基于灰预测单神经元PID自适应(grey prediction single neuron PID,GM/SN-PID)控制策略。通过分析随动负载模拟器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简化加载电机模型,根据转动惯量盘模型,建立随动负载模拟器模型。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引入灰预测模型用于初始化PID参数的整定,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器用于在线调节PID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高加载系统的加载精度,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优于传统PID控制。(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19年05期)
刘伟良,杨瑞峰,郭晨霞,葛双超[7](2019)在《电动负载模拟器加载系统动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加载系统对电动负载模拟器的稳定性、加载精度、响应速度等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其动态特性,建立了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系统的固有频率及振型;改变系统中弹簧杆的刚度,得到弹簧杆刚度与固有频率和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系统的前6阶模态中,其振型主要是绕Z轴的扭转和摆动振型,且幅值最大部分主要是两个联轴器和弹簧杆;弹簧杆刚度越大,系统固有频率越大,系统的频宽越宽,响应速度越快,但会造成系统机械谐振,多余力矩增加,影响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弹簧杆刚度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和多余力矩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帅杰[8](2019)在《负载中含变刚度的电液负载模拟器系统稳定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防科技领域及精密工业中,电液伺服系统被广泛应用,且对其伺服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运行稳定性、超低速性能、跟踪精度及动态频宽等方面。电液负载模拟器作为电液伺服系统的重要发展与应用方向,是一种高度非线性和时变复杂系统,其不仅受到源自电液位置控制系统扰动因素的干扰,更受到实际工况中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如负载弹性刚度及液压弹簧刚度的可变性等,使系统不能具有良好的品质特性。另外在位置扰动因素忽略的情况下,电液力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分子中存在振荡频率较低的二阶微分环节,使系统特性趋于振荡甚至不稳定的状态。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在总结前人科研成果基础上,对电液负载模拟器进行了如下工作。(1)研究在含有变负载刚度和变液压刚度条件下电液负载模拟器的工作机理,建立其精确的物理模型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对电液位置系统即承载对象和电液力控制系统模型进行简化,探寻影响系统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响应性的因素。(2)利用流量连续性方程和系统动力学运动方程建立位置扰动型电液力控制系统的控制框图、数学模型,并分离出了多余力方程,设计可行的抑制多余力产生的方案。(3)本文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电液力控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整理出关于液压缸输出力的叁阶线性微分方程,利用李雅普诺夫直接法的反演方式求解系统稳定的相关条件,将其转变为二阶液压补偿器,以期来抵消或者削弱不稳定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品质。同时给出了具体的推导过程和构造方案,并通过劳斯判据证明了二阶液压补偿器的稳定性。(4)通过仿真软件搭建系统仿真模型,在液压缸活塞接近行程终端位置的工况下,通过仿真来验证抑制多余力和提高稳定性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设计传统的双惯性控制器用以对比分析,探讨二阶液压补偿器与传统双惯性环节校正下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动态特性,验证系统响应的快速性和跟踪的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电液负载模拟器,经校正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较为准确的复现指令力,对多余力的抑制也有良好表现。引入前置速度补偿器可以使多余力减小,减少量最少为96%;采用二阶液压补偿器后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抑制谐振峰值,在液压缸活塞接近行程终端位置的工况下,通过与传统校正系统稳定性的双惯性环节的对比,系统响应时间缩短50%以上,稳态误差减小0.1%,系统最慢在0.12 s内达到稳态,最大稳态误差在3.7%以内。(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经纬,侯远龙,高强,项军,张建学[9](2019)在《炮控系统电动负载模拟器神经网络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炮控系统电动负载模拟器存在多余力矩的问题,对其神经网络自适应滑模控制进行研究。结合滑模控制器的特点,构建电动负载模拟器系统模型,通过滑模控制器对复杂非线性系统建立控制器,采用RBF神经网络与滑模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利用RBF神经网络对系统摄动参数和未建模动态进行自适应逼近,可降低切换增益及有效地抑制抖振,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与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且鲁棒性好,满足系统的控制要求。(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19年04期)
闫时军,高强,侯远龙,项军,胡达[10](2019)在《某随动系统负载模拟器灰预测模糊PID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某随动系统负载模拟器加载系统的力矩跟踪精度,设计了一种灰预测模糊PID复合控制方法。通过分析随动负载模拟器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简化力矩电机模型,根据扭矩传感器模型和转动惯量盘模型,建立了随动负载模拟器等效模型,推导出力矩电机输出力矩的传递函数。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模糊控制器,用于在线调节PID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使系统响应时间缩短,稳定误差减小,并具有抗干扰能力;同时,加入灰预测模型对加载系统输出力矩补偿。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方法能够提高加载系统的力矩跟踪精度,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优于传统PID控制。(本文来源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负载模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使电液负载模拟器能够实现复杂的加载力,借助PLC在程序上实现所需要的加载规律,并加入PID控制指令改善系统被控制量品质,为电液负载模拟器实现复杂加载力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案;在实现复杂加载力的过程中,采用定时器延时输出位置系统位移控制信号的方法,解决了力系统加载力滞后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载模拟器论文参考文献
[1].潘卫东,范元勋,雷建杰,曹大伟,陆鹏程.摩擦对电动直线负载模拟器的影响及其抑制研究[J].兵工学报.2019
[2].陶登阳,金晓宏,张旭,陈帅杰.复杂加载力的电液负载模拟器控制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9
[3].侯鹏飞,高健,于丹,王贺龙,黄海忠.绳传动型舵机反操纵负载模拟器[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伟良.电动负载模拟器动态特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9
[5].于振中,周枫.粒子群优化模糊PID的电动负载模拟器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9
[6].闫时军,高强,张建学,王经纬.某随动负载模拟器GM/SN-PID自适应控制[J].兵工自动化.2019
[7].刘伟良,杨瑞峰,郭晨霞,葛双超.电动负载模拟器加载系统动态特性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陈帅杰.负载中含变刚度的电液负载模拟器系统稳定性探讨[D].武汉科技大学.2019
[9].王经纬,侯远龙,高强,项军,张建学.炮控系统电动负载模拟器神经网络滑模控制[J].兵工自动化.2019
[10].闫时军,高强,侯远龙,项军,胡达.某随动系统负载模拟器灰预测模糊PID控制[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