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论文-李丹青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论文-李丹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就业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人社,职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参保人,税收递延,替代率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青[1](2018)在《第叁支柱能否为灵活就业者补齐保障短板?》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召开会议,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叁支柱工作。何为养老保险第叁支柱?建立第叁支柱将带来哪些好处?针对这些职工关心的问题,《工人日报》采访了人社(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8-02-24)

戚成蹊[2](2017)在《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国纷纷掀起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浪潮。与此同时,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不同的研究模型对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的相关性做出了不同结论,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改革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本文来源于《经济》期刊2017年Z1期)

董雪,冯钰宸[3](2016)在《加快构建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基于各国经验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养老保障结构失衡,基本养老保险一家独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面小,想要保障老年生活还得依靠其他的补充养老保险。本文通过介绍加拿大、新西兰、印度、德国、美国和英国等6个国家的私人养老金计划,比较分析6个国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对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建立提出建设性建议。一、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现状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职工个人根据(本文来源于《上海保险》期刊2016年10期)

李平[4](2016)在《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的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养老保障问题日益严峻,目前需要支出的退休金已经超出养老公积金的支付能力,而作为增加养老基金的重要渠道之一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却还没有得到最大效率的释放。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保险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服务需求,多渠道补充养老金基金来源,缓解即将加速到来的养老金支付高峰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6年10期)

代明甫[5](2016)在《上海城镇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如何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叁支柱养老模式。在这个体系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行,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属于社会再分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一种个人行为,是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辅助组成部分。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我国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特别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的关注度较低。上海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个税递延政策,规定在企业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2015年商业健康保险试行,个人税收优惠政策正式在上海实施,规定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上海也推出了相应的匹配措施,旨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说明上海在完善“叁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力争构建使全体人员都积极参与的社会保险制度。本研究选取对上海城镇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进行研究,依上海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状况为导向,梳理了新加坡、美国和智利等典型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经验,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适合上海城镇职工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并从优惠模式的选择、优惠模型的建立、缴费额度的设定、税基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对缴费率、成本-收益、替代率的测算验证了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从政府层面和机构及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完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6-01-01)

李方[6](2015)在《加快发展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支柱模式是世界各国养老金体制的主流模式。从国外经验来看,叁支柱养老金体系中,第叁支柱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我国第叁支柱的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养老金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专家对我国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的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保障报》期刊2015-09-11)

齐桂珍[7](2015)在《养老保险:可像发达国家一样引入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受《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理论的影响,都把“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作为追求目标,曾创造长达27年的景气期。但自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石油危机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养老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一度出现了养老金缺口占GDP20%~30%(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期刊2015-04-28)

于秀伟[8](2013)在《德国新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新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里斯特养老金和吕库普养老金)通过税收优惠和直接补贴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个人购买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的热情,多角度分析上述两种养老金计划,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我国促进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社会保障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陈曦[9](2013)在《我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在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领域研究中,我国学者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的相对比较广泛,从法学视角进行的研究很少。即使出现了法学层面的研究成果,但是也不能满足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扩大,政府在养老保险金问题上的负债将越来越大。政府为了安全考虑限制投资和个人账户基金的空帐,以及计划生育等政策导致未来负担养老保险的人口减少加剧了负债的增加,这必将影响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叁个层次的养老保险金制度,其中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政府通过降低税收等各种措施鼓励职工个人购买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以减少收入差距。职工个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有意愿主动投保,获得更多的收益,以提高老年的生活水平,减轻社会和子女的负担。职工个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商业保险品种,以满足个人多样化和需求的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探索我国养老保险的运作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首先通过绪论,对论文的选题背景、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论文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阐述。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基本理论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概念、特征,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点和价值取向。第二章主要分析我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叁章对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得出国外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第四章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通过对国内外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分析,从我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险法出台等方面出发,更好地完善我国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张玉明[10](2013)在《对我国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认识——以天津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正在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及其运行状况的分析,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提出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3年09期)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国纷纷掀起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浪潮。与此同时,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不同的研究模型对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的相关性做出了不同结论,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改革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丹青.第叁支柱能否为灵活就业者补齐保障短板?[N].工人日报.2018

[2].戚成蹊.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关系初探[J].经济.2017

[3].董雪,冯钰宸.加快构建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基于各国经验的比较分析[J].上海保险.2016

[4].李平.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的路径探析[J].当代经济.2016

[5].代明甫.上海城镇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

[6].李方.加快发展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

[7].齐桂珍.养老保险:可像发达国家一样引入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15

[8].于秀伟.德国新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述评[J].社会保障研究.2013

[9].陈曦.我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

[10].张玉明.对我国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认识——以天津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3

标签:;  ;  ;  ;  ;  ;  ;  ;  ;  ;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论文-李丹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