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和两个固定板;其中,两个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并且,自下至上,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向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倾斜设置,用以引导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夹设在两个所述固定板上,并且,通过所述支撑板将所述床板支撑架固定至床板支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撑板上的两个固定板倾斜设置,以便引导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卡设固定至两个固定板之间,以便确保床板支撑架的稳固性,避免床板支撑架的翻转、倾斜或滑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21)和两个固定板(22);其中,两个所述固定板(22)设置在所述支撑板(21)的上方,并且,自下至上,两个所述固定板(22)分别向所述支撑板(21)的两侧倾斜设置,用以引导底面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1)或床板(4)夹设在两个所述固定板(22)上,并且,通过所述支撑板(21)将所述床板支撑架(1)或床板(4)固定至床板支腿上。
设计方案
1.一种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21)和两个固定板(22);其中,
两个所述固定板(22)设置在所述支撑板(21)的上方,并且,自下至上,两个所述固定板(22)分别向所述支撑板(21)的两侧倾斜设置,用以引导底面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1)或床板(4)夹设在两个所述固定板(22)上,并且,通过所述支撑板(21)将所述床板支撑架(1)或床板(4)固定至床板支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固定板(22)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板(21)的两侧,并且,均沿所述支撑板(21)的长度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板(22)之间呈钝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板(22)和所述支撑板(21)之间沿所述支撑板(2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支撑柱(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固定板(22)与所述支撑板(21)之间的支撑柱(23)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1)上设有镂空结构(2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结构(211)为方形通孔、腰型通孔或圆形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上设有床板驱动组件(7),用于驱动所述床板(4)相对于所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沿所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以带动所述床板(4)上承载的载荷随所述床板(4)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驱动组件(7)包括:动力源(71)、带轮组件(72)和同步带(73);其中,
所述带轮组件(72)与所述动力源(7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同步带(73)在所述床板(4)的底部沿所述床板(4)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同步带(73)绕过所述带轮组件(7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轮组件(72)包括:锥齿轮换向器(721)、同步带轮(722)和两个惰轮(723);其中,
所述同步带轮(722)通过锥齿轮换向器(721)与所述动力源(7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锥齿轮换向器(721)用于对所述动力源(71)的输出方向进行换向;
两个所述惰轮(723)与所述同步带轮(722)的连接线构成倒三角形,并且,所述同步带轮(722)位于最低点,所述同步带(73)从所述同步带轮(722)和两个所述惰轮(723)之间绕过。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升降床包括升降台和放置在升降台上方的床体,通过升降台来调节床体高度,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偏好和需求,尤其有利于病人和老年人上下床,此外,通过调节升降床的床体高度还能有利于整理床铺和打扫地面,以及有助于减少使用者在整理床铺和打扫地面时因经常大幅度弯腰而出现腰肌劳损的风险出现。
现有的升降床的升降台通常是整体设计的,即一款升降台只能安装在一台升降床的床体上,因而兼容性较差,无法满足用户对个性化定制体验的需求,例如,有些楼道狭窄,尺寸较大的床体无法搬运到户,用户不得不更换整台升降床,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然而,有的床板的底面或者支撑床板的床板支撑架的底面为圆弧面结构,致使其稳固性差,极易进行翻转或滑动。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旨在解决现有床板的底面或者床板支撑架的底面为圆弧面结构极易出现翻转或滑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和两个固定板;其中,两个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并且,自下至上,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向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倾斜设置,用以引导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夹设在两个所述固定板上,并且,通过所述支撑板将所述床板支撑架固定至床板支腿上。
进一步地,上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两个所述固定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并且,均沿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呈钝角设置,用以减小所述床板支撑架的重心与所述固定板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上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沿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支撑柱。
进一步地,上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各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支撑柱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所述支撑板上设有镂空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所述镂空结构为方形通孔、腰型通孔或圆形通孔。
进一步地,上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所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上设有床板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床板相对于所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沿所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以带动所述床板上承载的载荷随所述床板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所述床板驱动组件包括:动力源、带轮组件和同步带;其中,所述带轮组件与所述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同步带在所述床板的底部沿所述床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同步带绕过所述带轮组件。
进一步地,上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所述带轮组件包括:锥齿轮换向器、同步带轮和两个惰轮;其中,所述同步带轮通过锥齿轮换向器与所述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锥齿轮换向器用于对所述动力源的输出方向进行换向;两个所述惰轮与所述同步带轮的连接线构成倒三角形,并且,所述同步带轮位于最低点,所述同步带从所述同步带轮和两个所述惰轮之间绕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通过支撑板将床板支撑架与床板支腿例如升降床的升降台固定连接;通过在支撑板上的两个固定板倾斜设置,以便引导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卡设固定至两个固定板之间,以便确保床板支撑架的稳固性,避免床板支撑架的翻转、倾斜或滑动。
尤其是,两个固定板均通过支撑柱与支撑板相连接,以使固定板和支撑板之间间隔设置,以避免固定板和支撑板的直接接触连接,进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振动的传递,同时,在确保支撑板支撑高度的前提下,两者之间通过支撑柱与两者直接接触连接相比,两者直接接触连接为线性接触或面接触,而通过支撑柱连接,不仅可确保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可减小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的重量,进行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和床板支撑架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板运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板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板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2,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包括:支撑板21和两个固定板22;其中,
自下至上(相对于图1所示的位置而言),两个固定板22在支撑板21的上方(相对于图1所示的位置而言)分别向支撑板21的两侧倾斜,用以引导底面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1或床板4固定至两个固定板22上,以便确保床板支撑架1或床板4的稳固性,并且,通过支撑板21将床板支撑架1或床板4固定至床板支腿3上。即两个固定板22的倾斜方向相反,并且,两个固定板22之间的开口端朝向远离支撑板21的方向(如图1所示的下方)设置,以使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1或床板4卡设在两个固定板22上。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以底面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1固定至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上方为例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床板4通过底面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1固定至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上方,同时通过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支撑板21固定在床板支腿3上,其中床板支腿3亦可为升降床的升降台例如伸缩升降机构,以便实现床板4的升降和伸缩,进而使得床板4带动床板4上承载的使用者移动至预设位置进行相关操作,以减小该床板4的所占用空间。
上述实施例中,两个固定板22在支撑板21的两侧并列设置,以使床板支撑架1的弧面板12支撑在两个固定板22之间,进而对床板支撑架1的一段进行支撑,确保床板支撑架1的稳固性,即两个固定板22与床板支撑架1的弧面板12之间均为线性接触。为避免床板支撑架1的弧面板12即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1在两个固定板22上滑动,优选地,两个固定板22在支撑板21的上方倾斜设置,并且,两个固定板22的倾斜方向相反,用以引导弧面板12卡设固定至两个固定板22之间,即两个固定板22均自支撑板21的中间向其两侧倾斜,以使弧面板12卡设在两个固定板22之间。为进一步确保弧面板12的稳固性,优选地,两个固定板22之间呈钝角设置,用以减小床板支撑架1的重心与固定板22之间的距离,即使得床板支撑架1的重心下移,进而避免弧面板12滚动至两个固定板22之外。优选地,两个固定板22对称设置在支撑板21的两侧,并且,均沿支撑板21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便使得弧面板12与两个固定板22之间的连接线在支撑板21上方的同一水平高度,进而确保弧面板12的稳固性。
上述实施例中,为提高两个固定板22和支撑板21之间的强度,优选地,在固定板22和支撑板21之间沿支撑板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支撑柱23,以使固定板21和支撑板22之间间隔设置,以避免固定板21和支撑板22的直接接触连接,进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振动的传递,同时,在确保支撑板22支撑高度的前提下,两者之间通过支撑柱23连接与两者直接接触连接相比,两者直接接触连接为线性接触或面接触,即支撑板22的底壁均固定连接至固定板21,而通过支撑柱23连接,不仅可确保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可减小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重量,进行轻量化设计。优选地,各固定板22与支撑板21之间的支撑柱23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设置,即两个固定板22与支撑板21之间的对应设置的支撑柱23并排设置,以便确保两个固定板22和固定板22支撑的弧面板12受力均匀,避免固定板22的应力集中导致其变形。其中,支撑柱23的上下两端可分别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支撑板21和固定板22上。
上述实施例中,支撑板21为方形板,其宽度与床板4的宽度相适配。为实现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轻量化,优选地,支撑板21上设有镂空结构211,即在不需要安装零部件位置进行镂空处理,以减轻自重同时确保其工艺性,进而节省其材料。镂空结构211的形状及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例如可以为方形通孔、圆形通孔或腰型通孔。支撑板21不仅可以用于进行与床板支腿3的安装连接,亦可用于床板驱动装置的安装即床板驱动组件7可安装在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上,尤其是可安装在支撑板21上。
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2为条形板,其倾斜设置在支撑板21的上方,支撑柱23为方形柱,用于连接支撑板21和固定板22。
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用于将床板支撑架1与床板支腿3固定连接,同时承载载荷进行相关操作,所以其承载重量较大同时也需要更高的安全系数。因此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需要更高的设计强度,故选用金属材料进行其结构设计,也就是说,支撑板21、固定板22和支撑柱23均采用金属材料,优选地,支撑板21、固定板22和支撑柱23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为铝合金板或不锈钢板,以便提高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承载力。为确保三者的安装固定的稳定性,优选地,三者采用相同的材料制作。
显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通过支撑板21将床板支撑架1与床板支腿3例如升降床的升降台固定连接;通过在支撑板21上的两个固定板22向支撑板21的两侧倾斜设置,以便引导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1即弧面板12固定至两个固定板22之间,以便确保床板支撑架1的稳固性,避免床板支撑架1的翻转或倾斜。
尤其是,两个固定板22均通过支撑柱23与支撑板21相连接,以使固定板21和支撑板22之间间隔设置,以避免固定板21和支撑板22的直接接触连接,进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振动的传递,同时,在确保支撑板22支撑高度的前提下,两者之间通过支撑柱23与两者直接接触连接相比,两者直接接触连接为线性接触或面接触,而通过支撑柱23连接,不仅可确保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可减小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重量,进行轻量化设计。
参见图3至图5,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板驱动组件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为进一步提高床板4的伸缩量,优选地,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上设有床板驱动组件7,用以驱动床板4相对于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沿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长度往复移动,以带动床板4上承载的载荷随床板4移动,进而进一步保证使用者的预设部位可根据需要移动至预设位置,以便提供便利性操作,提高其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对使用者的额外伤害。其中,预设位置和预设部位可根据实际需求确认,例如预设部位可为头部,以便对其进行清洗等。图3中的箭头方向为床板4相对于床板支撑架1的移动方向。
上述实施例中,床板驱动组件7包括:动力源71、带轮组件72和同步带73。其中,动力源71的动力输出端与带轮组件72相连接,同步带73则在床板4的底部沿床板4的长度方向设置即横向设置,并且,同步带73绕过带轮组件72,动力源71驱动带轮组件72转动,带轮组件72通过带动同步带73而带动床板4横向移动,其中,床板4相对于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和床板支撑架1的运行方向为横向,即为图3中的箭头方向。优选地,动力源71与带轮组件72之间通过万向传动轴75相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带轮组件72包括:锥齿轮换向器721、同步带轮722和两个惰轮723;其中,同步带轮722通过锥齿轮换向器721与动力源7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锥齿轮换向器721用于对动力721的输出方向进行换向,以便充分利用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和床板支撑架1的可利用空间,减小该床板驱动组件7的实际占用面积。优选地,锥齿轮换向器721的主动锥齿轮7211与动力源7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锥齿轮换向器721的从动锥齿轮7212与主动锥齿轮7211呈90°设置且相捏合,以便通过两者之间的啮合将动力的转动方向变换90°,同步带轮723与从动锥齿轮7212同轴设置,以便通过通过从动锥齿轮7212带动同步带轮723转动,进而带动绕设在同步带轮723上的同步带73运动,从而带动床板4横向移动。在同步带73运动的过程中,为避免同步带73与同步带轮723之间的分离,优选地,两个惰轮723与同步带轮723的连接线构成倒三角形,并且,同步带轮722位于最低点,同步带73从同步带轮722和两个惰轮723之间绕过,以便通过两个惰轮723对同步带73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其运转更顺利。
上述实施例中,为确保床板驱动组件7的稳定性,床板驱动组件7还包括支撑座74,用以对带轮组件72进行支撑,以使带轮组件72固定至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上,并且确保床板驱动组件7部分设置于床板支撑架1的弧形支撑空间13内,以减小床板驱动组件7占用额外空间。其中,支撑座74包括:驱动支座741和带轮支座742。其中,动力源71与万向传动轴75分别设置于驱动支座741的两侧,动力源31的动力输出端或万向传动轴75穿设于驱动支座741,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驱动支座741可以为L型支架,用以将动力源71固定至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上。驱动支座741的第一连接板7411的底面与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支撑板21相连接,驱动支座741的第二连接板7412与第一连接板7411垂直设置。第二连接板7412开设有穿设孔,动力源71的输出端穿设于该穿设孔,并通过万向传动轴75与锥齿轮换向器721相连接。
上述各实施例中,带轮支座742包括:第一支撑板7421、第二支撑板7422和第三支撑板7423。第一支撑板7421、第二支撑板7422和第三支撑板7423中任意两者之间均呈垂直设置。其中,第一支撑板7421的底面与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支撑板21相连接,万向传动轴75与锥齿轮换向器721的主动锥齿轮7211分别设置在第二支撑板7422的两侧,向传动轴75穿设于第二支撑板7422上设置的穿设孔与主动锥齿轮7211相连接。从动锥齿轮7212与同步带轮723分别设置于第三支撑板7423的两侧,且两者之间通过穿设于第三支撑板7423的连接轴相连接。其中,两个惰轮723与同步带轮723位于第三支撑板7423的同一侧,且两个惰轮325均连接在第三支撑板7423上。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通过支撑板21将床板支撑架1与床板支腿3例如升降床的升降台固定连接;通过在支撑板21上的两个固定板22倾斜设置,以便引导呈圆弧形的床板支撑架1即弧面板12卡设固定至两个固定板22之间,以便确保床板支撑架1的稳固性,避免床板支撑架1的翻转、倾斜或滑动。
尤其是,两个固定板22均通过支撑柱23与支撑板21相连接,以使固定板21和支撑板22之间间隔设置,以避免固定板21和支撑板22的直接接触连接,进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振动的传递,同时,在确保支撑板22支撑高度的前提下,两者之间通过支撑柱23与两者直接接触连接相比,两者直接接触连接为线性接触或面接触,而通过支撑柱23连接,不仅可确保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可减小该圆弧形床板支撑结构2的重量,进行轻量化设计。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59474.4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10521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A47C 19/04
专利分类号:A47C19/04;A47C19/02;A47C31/00
范畴分类:15C;
申请人:佛山瑞加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佛山瑞加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225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桃园东路99号力合科技产业中心12栋研发车间902研发车间之六
发明人:王振;王义槐;李杰银;任重山;孟洪卫
第一发明人:王振
当前权利人:佛山瑞加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商琛
代理机构:1126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