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论文_陈延斌,马蔚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区,昆明铁路局,差距,不平等,经济发展,经济,主要矛盾。

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论文文献综述

陈延斌,马蔚南[1](2018)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由于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发展速度不同等原因,我国形成了东、中、西叁个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地带。其中,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最为显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具有了新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8-08-24)

王宁[2](2018)在《科学界定事权 合理划分支出责任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贫困地区的财权事权更是严重不匹配。突出表现在财权小、事权大的矛盾上,随着财权事权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必要在改革政策出台中加以改善,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均衡、良性发展。事权指一级政府在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财权是一级政府实现事权的基(本文来源于《预算管理与会计》期刊2018年08期)

焦爱丽[3](2014)在《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质量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域之间由于不同的省情、发展轨迹及改革开放的具体战略差异,诸多制度性质量不同影响和导致了各省域间的区域差异。本文根据相关文献,选取我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制度与我国省域间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相关问题,提出了我国地区间非均衡发展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4年10期)

钱程[4](2014)在《我国省际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问题的极大关注。省际人口流动作为人口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研究我国的省际人口流动问题,不仅要研究人口流动本身,还要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制度差异、城乡差别等等。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是伴随经济可持续发展而来、能系统反映人口经济一致程度的研究,对系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大背景下,以《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等权威数据为数据支撑,对“六普”期间我国的省际流动人口及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探讨。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规模特征、流动省份的流动率分类、流入流出地的人口流动方向性影响和省际人口流动中心的布局四个角度,对“六普”期间我国的省际流动人口进行了详细、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引入基尼模型与基尼商指数概念,利用数据计算我国省区的规模基尼指数和经济基尼指数,分别代表我国省区的人口集中程度和经济集中程度,二者求商后测算出反映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性水平的基尼商指数,进而准确概括归纳我国省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均衡性水平。最后,创新性地通过对比省际人口流动前与省际人口流动后各省的基尼商指数的差距,讨论省际人口流动对各省人口与经济发展均衡性水平的影响作用。通过运算与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了“我国省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均衡性总体合理”与“省际流动人口改善省区的人口经济均衡性”等结论,并据此从流动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两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4-03-01)

胡蕴真[5](2011)在《从要素边际产出弹性差异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索洛增长模型框架下的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本文以索洛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索洛增长速度方程,从数据计量的角度测算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划(港澳台除外)的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劳动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实证结果,最后对相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1年22期)

[6](2011)在《均衡运输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4月19日,铁道部在南宁召开西南区域运输协调会,组织成都、南宁、昆明铁路局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同研究区域内运力互补、均衡运输等运输组织措施,努力增运增收,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来源于《铁道货运》期刊2011年05期)

胡鞍钢,魏星[7](2008)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部不均衡剖解:1993-2005》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县级行政区数据对1993~2005年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现象进行分析,并使用泰尔指数对总体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构成情况进行分解,发现县际间经济发展差距并未在近几年出现与省际间经济发展差距类似的趋同现象,省内经济发展差距较明显,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省内经济发展差距是总体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构成要素。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有必要从较小的行政区划入手,分析和认识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省内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08年11期)

张秋爱[8](2008)在《投资结构对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分析江苏省内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评估江苏省的地区差距问题。主要从资金来源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剖析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创新》期刊2008年04期)

吴叁忙[9](2008)在《基于FDI非均衡分布视角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增长业绩,堪称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与这种增长相伴随的是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显着的差距,长期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有效地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以FDI非均衡分布为视角,分析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对统筹地区协调发展这一重大政策命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过程中采取逐步深入的推进方法,其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使用基尼系数和泰勒指数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历史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形成结构进行了分解,同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进行了检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全面了解;其次,以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再次,以FDI非均衡分布为视角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本文的政策建议。在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以省区为单元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U”型变化特征,改革初期至1990年以省区为单元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而1990年以后以省区为单元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从以省区为单元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地区构成来看,1990年以前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贡献者是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省区的差距;而1990年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贡献者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从以省区为单元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产业构成来看,第二产业的地区差距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贡献者,居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第叁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和第叁产业地理集聚的非均衡性扩大(1990年以后),第叁产业的地区差距正逐渐演变为以省区为单元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贡献者。1978-2005年期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绝对收敛趋势,而是表现为东中部地区内部的“俱乐部”收敛。1978-2005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东部地区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比中部地区高1个百分点左右,比西部地区高接近2个百分点,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存在显着的差异。而导致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地区间存在资本形成差异和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纶济增长速度,是由于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人均资本形成和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为什么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人均资本形成和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呢?笔者分析发现FDI非均衡分布是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国FDI数量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分布,导致东部地区吸引的FDI数量更多,进而导致东部地区具有更高的资本形成;另一方面,中国FDI技术溢出效应分布也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分布,导致东部地区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而导致FDI东部地区集聚是由于东部地区在政策、人力资本、区位条件和市场潜力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中西部吸引的FDI数量偏少既有地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更有中西部地区自身市场化、对外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滞后于东部地区的原因。造成FDI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西部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相对更低的原因是,FDI在西部投资历史比较短以及占当地经济的比重比较小,同时西部省份企业本身学习能力的缺乏和与FDI企业技术差距过大。因此,对中西部地区而言,要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等,以增强吸纳FDI的能力,实现以FDI数量的增长促进中西部地区更高的资本形成: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育本地企业对FDI的技术吸收能力,实现以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提高来促进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总结来看,本文的研究创新点是,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以省区为单元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以1990年为界呈现“U”型变化特征,1990年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是以省区为单元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贡献者:而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是由于FDI数量的非均衡分布导致了地区之间的资本形成差异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非均衡分布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对中西部地区而言,要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必须增强对FDI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更须增强当地企业对FDI的技术吸纳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6-30)

张照[10](2006)在《西藏边境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自治区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有效地推动了边境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了边民增收。但是边境口岸所在地居民富裕与边境农牧区居民贫困的现象同时共存,边境地区经济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鉴于西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非均衡经济发展模式是否适合在边境地区运用成为西藏边境地区实施反贫困战略的主要问题。本文试从分析西藏边境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入手,探讨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成因。(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期刊2006年S2期)

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贫困地区的财权事权更是严重不匹配。突出表现在财权小、事权大的矛盾上,随着财权事权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必要在改革政策出台中加以改善,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均衡、良性发展。事权指一级政府在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财权是一级政府实现事权的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论文参考文献

[1].陈延斌,马蔚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8

[2].王宁.科学界定事权合理划分支出责任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8

[3].焦爱丽.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质量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14

[4].钱程.我国省际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5].胡蕴真.从要素边际产出弹性差异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索洛增长模型框架下的量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1

[6]..均衡运输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铁道货运.2011

[7].胡鞍钢,魏星.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部不均衡剖解:1993-2005[J].改革.2008

[8].张秋爱.投资结构对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J].创新.2008

[9].吴叁忙.基于FDI非均衡分布视角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研究[D].西北大学.2008

[10].张照.西藏边境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

论文知识图

科研课题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区域经济与商品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MLD指数、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中国30个省(市、区)PREE系统协调度聚类...各区城平均工资水平年叁大地区进出口外部差异I...

标签:;  ;  ;  ;  ;  ;  ;  

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论文_陈延斌,马蔚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