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黏土论文-王耀明,王柳江,刘斯宏,沈超敏,黄鹏华

饱和黏土论文-王耀明,王柳江,刘斯宏,沈超敏,黄鹏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饱和黏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力学,电渗,排水,非饱和土

饱和黏土论文文献综述

王耀明,王柳江,刘斯宏,沈超敏,黄鹏华[1](2019)在《非饱和黏土的一维电渗排水解析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饱和土的电渗固结理论通常会高估非饱和状态下土体的电渗排水能力。基于流体质量守恒原理、Darcy定律以及电渗流方程,采用指数函数描述土水特征曲线及水力渗透系数与电渗透系数和吸力间的关系,建立非饱和黏土的一维电渗排水控制方程,推导孔隙水压力、体积含水率及排水量的解析方法,并开展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饱和电渗透系数与水力渗透系数比值(k_e/k_s)、减饱和系数(α)以及残余体积含水率(θ_r)对非饱和黏土电渗排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渗排水量随着饱和电渗透系数与水力渗透系数的比值以及减饱和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且均呈非线性关系;土体持水性对非饱和土体的电渗排水性状影响显着。所提出的解析解可为非饱和黏土的电渗排水设计及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费康,付长郓,戴迪,周莹[2](2019)在《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的体积变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温控叁轴仪,研究了排水条件下温度循环引起的饱和黏土体积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循环会使得土体产生不可恢复的体积变形,塑性体积应变的大小随温度循环周数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值;若将经历过温度循环的土样重新加载到新的正常固结状态,后续温度循环中产生的塑性体积应变量值及发展规律与初始循环下的类似;同等温度增量下,体积应变的大小主要受超固结比OCR的影响,与应力水平无关。OCR越大,体积应变越小,随温度循环周数稳定的也越快。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给出了热-力耦合作用下土体体积应变的计算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温度塑性应变对屈服应力的硬化作用,根据屈服应力与前期固结应力之间的差异间接体现温度历史的影响,进而合理地模拟体积应变随温度循环周数的累积规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本文试验和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了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万征,秋仁东,宋琛琛[3](2019)在《基于统一硬化参量的原状饱和黏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饱和结构性黏土特有的剪胀特点,基于统一硬化参数,对原有的超固结土UH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反映结构性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将屈服面在p-q坐标系中向左平移,得到能用来反映具有一定拉伸强度特性的屈服面,且由于屈服面左端位于原点左侧,为了能够描述随体应变发展而造成的胶结强度的损失规律,建议一个屈服面左侧移动的演化方程;(2)通过引入状态参量c来描述体变剪缩到剪胀转换时所对应的变相应力比强度特性,使得体变大小以及体变转换规律符合不同胶结程度而变化的特点;(3)对于结构性土在剪缩下的大体积剪缩特点,提出结构性应力比参量R*,并给出基于R*的结构性潜在强度的关系式。使用上述潜在强度来修正统一硬化参数,并最终得到了能反映结构性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简单模型,可以用来反映结构性土的高应力比强度特性,胶结特性随体变逐渐损失特点,大体积剪缩,伴随着胶结损失而产生的应变软化,剪缩、剪胀等主要变形特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译文[4](2019)在《重塑饱和黏土蠕变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建于黏土层上,由于黏土存在较明显的时间变形特性,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流变现象,容易导致建(构)筑物发生沉降、失稳、倾斜等事故。地基的变形及稳定性分析对地基基础工程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研究黏土流变内在机理,分析其蠕变性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使用WG型单杠杆固结仪对扬州地区重塑饱和黏土进行了一维固结试验,在此基础上,使用TKA-TTS-1S型全自动叁轴仪进行了等压固结试验、叁轴剪切蠕变试验,对其流变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本文具体结论如下:(1)在最终加载量相同条件下,土体一次加载得到的变形量比分级加载时的变形量大,变形量随分级加载下所分级数的增多而减小。(2)土体主次固结分界点可用主固结完成时间tEOP确定。在给定最终加载量的条件下,一次加载主固结完成时间较短;分级加载时,主固结完成时间随着所分级数的增多而变长。分级加载条件下不同加载等级,荷载增大,主固结完成时间变长。土体的主次固结点随着加荷比的增大而清晰。建议了考虑一维固结次固结阶段轴向应变与时间关系的蠕变模型。(3)等压固结试验的轴向应变与时间关系呈非线性衰减特点。随着所施加荷载的增大,试样变形稳定所需时间越长,并建议了考虑轴向应变与对数时间关系得到的蠕变模型。(4)等压状态下固结最终变形量与加载方式及每级加载值大小并无明显关系。(5)使用Casagrande(卡萨格兰德)法和孔压消散法两种方法确定等压状态下固结过程的主次固结分界点,得出Casagrande法确定的主次固结分界时间明显早于孔压消散法确定的分界时间。(6)叁轴剪切蠕变试验中,土体轴向应变大小受到当前荷载及初始荷载的影响。在应力较小时,土体的轴向应变蠕变变形量较小,呈现衰减蠕变特征。当前荷载及初始荷载影响土体变形量的增加,当初始荷载较小时,随着下一级荷载的增加,土体产生的变形量增大;当初始荷载较大时,土体在初始荷载作用下已产生较大变形,土体在下一级荷载下作用下的变形量较小。提出了考虑轴向应变与时间关系的蠕变模型。(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20)

杨德欢,颜荣涛,韦昌富,潘雪瑛,张芹[5](2019)在《饱和黏土平均粒间应力的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粒间作用力是控制土体强度和压缩特性的重要参量,但由于黏土中矿物颗粒与孔隙水间存在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其粒间应力及其变化规律一直无法确定。对泥浆重塑样在不同水化学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黏土一维侧限压缩试验,探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饱和黏土压缩过程的影响,并确定土中粒间应力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级固结应力作用下,随替换溶液浓度的增加渗透固结变形量增大;对于相同浓度的孔隙溶液,固结应力越大,相应的渗透固结变形量越小。根据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渗透固结变形来计算平均粒间应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粒间应力(或广义渗透压力)相对变化量与浓度和孔隙比之间的定量关系。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确定饱和黏土粒间应力的方法,为今后校正和验证多场耦合下土本构理论模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建华,杨腾[6](2018)在《k_0固结饱和黏土的动剪模量与阻尼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k_0固结不排水动叁轴试验,研究了初始有效平均应力、初始剪应力以及振动应力历史对k_0固结饱和黏土动剪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将振动累积应变作为反映振动应力历史影响的状态参数;将同一状态参数下的动剪模量表示为随动剪应变的变化关系可以反映初始剪应力对动剪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依据不同状态参数对应的最大动剪模量确定规一化动剪模量随动剪应变的变化关系可以反映初始有效平均应力的影响。初始有效平均应力、初始剪应力以及振动应力历史对阻尼比随振动剪应变的变化关系影响较小,可以认为阻尼比随振动剪应变有唯一变化关系。因此,通过一个固结压力下的一组振动叁轴试验,结合一个试样在不同振动累积应变与不同初始有效平均应力下的多级振动叁轴试验,就可以建立反映初始有效平均应力、静偏应力与振动应力历史影响的k_0固结饱和粘土动剪模量与阻尼比变化关系。(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陶高梁,吴小康,甘世朝,肖衡林,马强[7](2019)在《不同初始孔隙比下非饱和黏土渗透性试验研究及模型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初始孔隙比下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试验测量及预测,是进行非饱和土渗流分析及水-力耦合研究的基础,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湖南邵阳红黏土为例,利用千斤顶制备5种不同初始孔隙密度塑土样;采用压力板仪测量其土-水特征曲线;选用变水头法测量其饱和渗透系数;自制有机玻璃桶试验装置,采用瞬态剖面法进行非饱和渗透试验,测量不同初始孔隙比土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选用CCG(Childs和Collis-George)修正模型和陶-孔模型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有效性。以上述试验及模型预测的成果为基础,研究初始孔隙比对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湖南非饱和黏性土渗透系数随基质吸力增加而降低,在低基质吸力阶段(100 k Pa以内)变化较为剧烈,在高基质吸力阶段(100 kPa以上)变化较为缓慢;CCG模型预测误差较大,陶-孔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总体吻合较好;进气值之后,初始孔隙比对非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小,对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大,相同基质吸力条件下初始孔隙比越小,相对渗透系数越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永浩,许肖锋,刘勇,司高华,王青海[8](2018)在《含水率对非饱和黏土渗透与弥散特性及核素迁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拟建某低中放废物处置单元的包气带地质环境,研究了该区黏土材料在非饱和条件下的渗透系数K(θ)和弥散系数D(θ)随黏土体积含水率θ的变化特征。研究显示,在非饱和状态下,当体积含水率θ≤25%时,黏土实际处于不透水状态;当θ≤15%时,θ的微小变化,即可导致黏土非饱和渗透系数K(θ)发生数量级的改变。实验表明,非饱和黏土弥散系数随着体积含水率的降低而减小,当体积含水率θ=38%时,实测弥散系数为4.12 m~2·a~(-1);当θ=6%时,弥散系数为0.04 m~2·a~(-1),仅为前者的1%左右。核素迁移模拟结果显示,当体积含水率θ≤25%时,钚在黏土屏障中不发生显着迁移;当θ≥30%时,核素迁移作用明显增强。(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钟佳思,童富果,刘畅,刘刚,刘创[9](2018)在《非饱和黏土受冻融影响的渗透性演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的渗透性是评价其抗冻性能的重要指标,在冻融循环条件下,土体结构及孔隙特征改变,导致渗透性能产生差异。为研究非饱和黏土受冻融影响的渗透性演化规律,针对不同饱和度和密实度的试样,开展了冻融循环条件下黏土的渗透性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黏土的渗透系数先快速增大而后逐步趋于稳定,并且这种变化趋势受到饱和度和密实度的影响;饱和度越高,渗透系数增量和增长率越大;密实度越高,冻融对渗透性的影响越小,冻融过程中渗透系数能更快达到稳定状态。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包含冻融次数、饱和度和密实度的渗透系数演化模型。(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8年07期)

柴冠宇,单炜,王玉琢[10](2018)在《非饱和黏土冻结过程中水热变化特性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正冻土水热变化特性,对非饱和黏土进行单向冻结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土在冻结温度附近降温速率最小、持续时间较长;靠近上表面土层降温快,较其下层土提前进入冻结;且冻结历时短;靠近顶面的测点温度曲线重合度不如其下层,可能是受外界次要因素干扰,深层土壤受此影响较小;正冻土温度分布曲线沿深度大致分为两段,冻结区线段斜率大于未冻结区,随冻结时间增长,非冻结区线段斜率先增大后减小,最终两段折线趋近为一段斜直线,此时温度沿模型高度呈直线形分布;未冻水含量变化拐点大致在冻结锋面处,距冻结锋面越近,吸力越大,水分迁移量越大,随冻结时间的增长,非冻结区水分迁移速度变大;未冻区土水势梯度最小,正冻区及冻结区土水势梯度大小关系并不明确;未冻水含量变化与温度变化一致,未冻水含量变化分为叁个阶段:缓慢下降阶段、快速下降阶段、指数下降阶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7期)

饱和黏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温控叁轴仪,研究了排水条件下温度循环引起的饱和黏土体积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循环会使得土体产生不可恢复的体积变形,塑性体积应变的大小随温度循环周数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值;若将经历过温度循环的土样重新加载到新的正常固结状态,后续温度循环中产生的塑性体积应变量值及发展规律与初始循环下的类似;同等温度增量下,体积应变的大小主要受超固结比OCR的影响,与应力水平无关。OCR越大,体积应变越小,随温度循环周数稳定的也越快。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给出了热-力耦合作用下土体体积应变的计算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温度塑性应变对屈服应力的硬化作用,根据屈服应力与前期固结应力之间的差异间接体现温度历史的影响,进而合理地模拟体积应变随温度循环周数的累积规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本文试验和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了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饱和黏土论文参考文献

[1].王耀明,王柳江,刘斯宏,沈超敏,黄鹏华.非饱和黏土的一维电渗排水解析理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费康,付长郓,戴迪,周莹.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的体积变形特性[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3].万征,秋仁东,宋琛琛.基于统一硬化参量的原状饱和黏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4].刘译文.重塑饱和黏土蠕变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9

[5].杨德欢,颜荣涛,韦昌富,潘雪瑛,张芹.饱和黏土平均粒间应力的确定方法[J].岩土力学.2019

[6].王建华,杨腾.k_0固结饱和黏土的动剪模量与阻尼比[J].自然灾害学报.2018

[7].陶高梁,吴小康,甘世朝,肖衡林,马强.不同初始孔隙比下非饱和黏土渗透性试验研究及模型预测[J].岩土力学.2019

[8].张永浩,许肖锋,刘勇,司高华,王青海.含水率对非饱和黏土渗透与弥散特性及核素迁移的影响研究[C].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9].钟佳思,童富果,刘畅,刘刚,刘创.非饱和黏土受冻融影响的渗透性演化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18

[10].柴冠宇,单炜,王玉琢.非饱和黏土冻结过程中水热变化特性模型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标签:;  ;  ;  ;  

饱和黏土论文-王耀明,王柳江,刘斯宏,沈超敏,黄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