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板、梯形杆和支撑结构;所述支撑板后端面开设有一个所述梯形槽且所述支撑板后端面中心位置焊接有一个所述转动连接座A;所述支撑板、橡胶块、转动连接座A、转动连接座B、圆柱管和所述底座共同组成一个所述支撑结构。本装置具有灵活性较高可适应于平面墙体和立柱进行支撑,通过两个支撑结构、转动合页和梯形杆的设置,一方面,当将梯形杆插入两个支撑结构上的梯形槽内时,此时两个支撑结构处于同一平面可对平面墙体进行支撑;另一方面当将梯形杆抽出时,将两个支撑杆结构转动90度呈直角状态,此时可对墙角或者矩形立柱进行支撑。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板(1)、梯形槽(101)、橡胶块(2)、锯齿状突起(201)、转动连接座A(3)、转动连接座B(4)、支撑杆结构(5)、圆柱管(501)、圆柱杆A(502)、圆柱杆B(503)、底座(6)、圆形孔(601)、转动合页(7)、梯形杆(8)和支撑结构(01);所述支撑板(1)后端面开设有一个所述梯形槽(101)且所述支撑板(1)后端面中心位置焊接有一个所述转动连接座A(3);所述转动连接座A(3)上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动连接座B(4);所述支撑杆结构(5)由所述圆柱管(501)、圆柱杆A(502)和所述圆柱杆B(503)组成;所述圆柱管(501)内壁开设有螺纹,且所述圆柱管(501)头端螺纹连接有一个所述圆柱杆A(502),且所述圆柱管(501)尾端螺纹连接有一个所述圆柱杆B(503);所述支撑板(1)、橡胶块(2)、转动连接座A(3)、转动连接座B(4)、圆柱管(501)和所述底座(6)共同组成一个所述支撑结构(01)。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板(1)、梯形槽(101)、橡胶块(2)、锯齿状突起(201)、转动连接座A(3)、转动连接座B(4)、支撑杆结构(5)、圆柱管(501)、圆柱杆A(502)、圆柱杆B(503)、底座(6)、圆形孔(601)、转动合页(7)、梯形杆(8)和支撑结构(01);所述支撑板(1)后端面开设有一个所述梯形槽(101)且所述支撑板(1)后端面中心位置焊接有一个所述转动连接座A(3);所述转动连接座A(3)上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动连接座B(4);所述支撑杆结构(5)由所述圆柱管(501)、圆柱杆A(502)和所述圆柱杆B(503)组成;所述圆柱管(501)内壁开设有螺纹,且所述圆柱管(501)头端螺纹连接有一个所述圆柱杆A(502),且所述圆柱管(501)尾端螺纹连接有一个所述圆柱杆B(503);所述支撑板(1)、橡胶块(2)、转动连接座A(3)、转动连接座B(4)、圆柱管(501)和所述底座(6)共同组成一个所述支撑结构(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前端面固定连接有一块所述橡胶块(2),且所述橡胶块(2)前端面呈矩形阵列状开设有若干条所述锯齿状突起(20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杆A(502)和所述圆柱杆B(503)上均开设有螺纹,且所述圆柱杆A(502)和所述圆柱杆B(503)的螺纹方向相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杆B(503)底端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底座(6),且所述底座(6)上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圆形孔(60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01)左端面通过所述转动合页(7)还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支撑结构(01),且所述梯形杆(8)同时穿过两个所述支撑结构(01)内的梯形槽(101)。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支撑加固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历史建筑中目前仍有大量砖混结构房屋,而在地震中砖混结构的房屋破坏十分严重,因此,对于现有的未经抗震设计的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十分必要。其加固机理主要是对砖混房屋的墙体大变形产生约束,使其在遭受地震袭击时,墙体虽严重开裂但不至于马上丧失承载能力而导致房屋的倒塌,使砖混房屋提高耗能能力并改善延性性能,从而保证房屋在大震作用下不倒塌。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砌体建筑在抗震加固时用的一些加固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个是,灵活性较低和适应范围较小,目前对砌体建筑进行加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架体进行倾斜支撑加固,但是该种方法较为死板灵活性较低,一方面,在砌体建筑进行支撑时,不单单时对墙面进行支撑,还有立柱墙角等位置均需要进行支撑,现有装置灵活性可调性较差不能适应于对墙角和立柱的支撑;另一方面现有的支撑装置结构死板可调性较差,在对建筑物加固支撑完毕后,因时间的推移建筑倾斜的角度容易变化,此时需要对支撑装置进行细小的调整,现有装置不能够进行调整;再者是,支撑稳定性和防护性较差,在对建筑物进行支撑时,一方面,现有的支撑板的防滑性能较差,支撑板和建筑物表面容易产生打滑现象;另一方面,现有的支撑板容易破坏建筑物的表面造成历史建筑的损坏。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以解决现有一个是,灵活性较低和适应范围较小,目前对砌体建筑进行加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架体进行倾斜支撑加固,但是该种方法较为死板灵活性较低,一方面,在砌体建筑进行支撑时,不单单时对墙面进行支撑,还有立柱墙角等位置均需要进行支撑,现有装置灵活性可调性较差不能适应于对墙角和立柱的支撑;另一方面现有的支撑装置结构死板可调性较差,在对建筑物加固支撑完毕后,因时间的推移建筑倾斜的角度容易变化,此时需要对支撑装置进行细小的调整,现有装置不能够进行调整;再者是,支撑稳定性和防护性较差,在对建筑物进行支撑时,一方面,现有的支撑板的防滑性能较差,支撑板和建筑物表面容易产生打滑现象;另一方面,现有的支撑板容易破坏建筑物的表面造成历史建筑的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板、梯形槽、橡胶块、锯齿状突起、转动连接座A、转动连接座B、支撑杆结构、圆柱管、圆柱杆A、圆柱杆B、底座、圆形孔、转动合页、梯形杆和支撑结构;所述支撑板后端面开设有一个所述梯形槽且所述支撑板后端面中心位置焊接有一个所述转动连接座 A;所述转动连接座A上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动连接座B;所述支撑杆结构由所述圆柱管、圆柱杆A和所述圆柱杆B组成;所述圆柱管内壁开设有螺纹,且所述圆柱管头端螺纹连接有一个所述圆柱杆A,且所述圆柱管尾端螺纹连接有一个所述圆柱杆B;所述支撑板、橡胶块、转动连接座A、转动连接座B、圆柱管和所述底座共同组成一个所述支撑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前端面固定连接有一块所述橡胶块,且所述橡胶块前端面呈矩形阵列状开设有若干条所述锯齿状突起。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杆A和所述圆柱杆B上均开设有螺纹,且所述圆柱杆A 和所述圆柱杆B的螺纹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杆B底端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底座,且所述底座上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圆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结构左端面通过所述转动合页还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支撑结构,且所述梯形杆同时穿过两个所述支撑结构内的梯形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装置具有灵活性较高可适应于平面墙体和立柱进行支撑,通过两个支撑结构、转动合页和梯形杆的设置,一方面,当将梯形杆插入两个支撑结构上的梯形槽内时,此时两个支撑结构处于同一平面可对平面墙体进行支撑;另一方面当将梯形杆抽出时,将两个支撑杆结构转动90度呈直角状态,此时可对墙角或者矩形立柱进行支撑。
本装置支撑稳定性较高,一方面,因底座上对称开设有两个圆形孔,在进行支撑固定时,使用地桩穿过底座上的两个圆形孔并钉入泥土中,此时可防止底座打滑造成支撑失效,另一方面,因圆柱管的头端和尾端分别螺纹连接有一根圆柱杆A和一根圆柱杆B,且圆柱杆A和圆柱杆B的螺纹方向相反,故在转动圆柱管时可调整支撑杆结构的长度,进而调整了支撑的松紧度。
本装置具有较强的防滑作用和安全保护作用,因支撑板前端面固定连接有一个橡胶块,且橡胶块前端面呈矩形阵列状开设有若干条锯齿状凸起,一方面可增强本装置与墙体之间的摩擦阻力,防止支撑板与墙体之间产生打滑现象造成支撑失效,另一方面因橡胶块的设置,可防止支撑板将建筑表面磨损造成历史建筑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将梯形杆抽出后的轴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支撑板,101-梯形槽,2-橡胶块,201-锯齿状突起,3-转动连接座A,4- 转动连接座B,5-圆柱管,501-圆柱杆A,502-圆柱杆B,6-底座,601-圆形孔,7-转动合页,8-梯形杆,01-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包括支撑板1、梯形槽101、橡胶块2、锯齿状突起201、转动连接座A3、转动连接座B4、支撑杆结构5、圆柱管501、圆柱杆A502、圆柱杆B503、底座6、圆形孔601、转动合页7、梯形杆8和支撑结构01;所述支撑板1后端面开设有一个所述梯形槽 101且所述支撑板1后端面中心位置焊接有一个所述转动连接座A3;所述转动连接座A3上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动连接座B4;所述支撑杆结构5由所述圆柱管501、圆柱杆A502和所述圆柱杆B503组成;所述圆柱管501内壁开设有螺纹,且所述圆柱管501头端螺纹连接有一个所述圆柱杆A502,且所述圆柱管501尾端螺纹连接有一个所述圆柱杆B503;所述支撑板1、橡胶块2、转动连接座A3、转动连接座B4、圆柱管501和所述底座6共同组成一个所述支撑结构01。
其中,所述支撑板1前端面固定连接有一块所述橡胶块2,且所述橡胶块2 前端面呈矩形阵列状开设有若干条所述锯齿状突起201,故可增强所述支撑板1 与墙体之间的摩擦阻力,防止所述支撑板1与墙体之间打滑造成支撑失效。
其中,所述圆柱杆A502和所述圆柱杆B503上均开设有螺纹,且所述圆柱杆A502和所述圆柱杆B503的螺纹方向相反,当将所述圆柱杆B503底部的底座 6固定后,转动所述圆柱管501可调节所述支撑杆结构5的支撑松紧度。
其中,所述圆柱杆B503底端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底座6,且所述底座6上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圆形孔601,故在支撑板完毕后可使用地桩穿过两个所述圆形孔601对支撑杆进行固定,防止支撑杆出现滑动。
其中,所述支撑结构01左端面通过所述转动合页7还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支撑结构01,且所述梯形杆8同时穿过两个所述支撑结构01内的梯形槽101,此时两个所述支撑结构01组成一个整体,可对墙体进行支撑,当抽出所述支撑结构01时,两个所述支撑结构01可对柱形立柱或者墙角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使用时,首先需要对墙体进行固定时,可将转动合页7穿过两个支撑结构 01上的梯形槽101内,此时连个支撑结构01为一个这整体,此时可对平面的墙体进行支撑,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沿转动连接座B,转动支撑杆结构5调整支撑角度,并使用地钉穿过底座6进行固定,此时如对正的支撑位置不方便使用地钉,可支撑杆结构5沿转动连接座A3进行转动调节,固定好后可转动圆柱管5 调节支撑杆结构5的支撑松紧度;
如需要对墙角或者柱形立柱进行支撑时,可将两个支撑结构01上的梯形杆 8抽出,此时两个支撑杆结构01可进行转动,将两个支撑杆结构01转动90后,可对矩形立柱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5146.3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3(云南)
授权编号:CN209429580U
授权时间:20190924
主分类号:E04G 23/04
专利分类号:E04G23/04;E04H9/02;E04B1/98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昭通学院
第一申请人:昭通学院
申请人地址:657000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国学路
发明人:刘燕
第一发明人:刘燕
当前权利人:昭通学院
代理人:张焱
代理机构:1172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成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砌体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支撑杆论文; 螺纹连接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房屋加固论文; 抗震论文; 刘燕论文; 螺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