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做好农村“学困生”转化

以生为本做好农村“学困生”转化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庆丰一中黄炯千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发现,班级中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好的更好,而差的更差了,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兴趣高了,怎么会不可思议地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学困生的增多呢?如何使这些学困生尽快走出困境呢?我们在农村教学多年,在做好农村“学困生”转化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浅谈我们以生为本,做好农村“学困生”转化的做法:

一、“学困生”的成因

1.农村学生个性差异因素。

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2.学校的评价因素。

用生硬的“甲乙丙丁”将学生分级,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将“学困生”长期置于不利的学习空间和“存在消失”的氛围之中。说通俗点,就是将学困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置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当然,还存在不少科目课堂教学效果低的严峻问题。

3.农村学生家长阻碍学生发展的因素。

我们的家长要么是望子成龙心切,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要么放任不顾不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张皮互相抵触。

4.学生生长在农村的社会因素。

农村的生长环境影响了学生的教育和学校教育,学生来自农村的四面八方,生活环境、家庭的背景、经济水平、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二、农村“学困生”转化八个对策

1.了解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科学制定转化计划。

2.用爱心打动学生;坚持走访和谈心,架起沟通的桥梁,形成转化合力。

3.学校不断完善“学困生”转化办法。

借助一切可能的力量;牢固树立“不选择学生,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得到改善”的意识。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品德、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宗旨,努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形式,逐步改善和提高学困生的状况。

(1)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情况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不足之处,拟定学困生转化辅导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加以转化和提高。

(2)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帮扶,同时,保留学生改善、提高的相关资料,如:作业、测试试卷、日记等。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上门家访、电话沟通、书面反馈等形式及时互通学生在学校、在家庭的表现。

(4)每学期定期检查学困生转化提高情况,并将“学困生”的期中抽测成绩与期末统考成绩进行对比,综合评价学生取得进步的情况。“学困生”从待定等级提高到合格等级,给学生颁发进步奖。

4.从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视角来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对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5.认真分析“学困生”成因,找寻切入口。抓住学生当前学习的最大障碍,针对关键,采取措施,培养兴趣,沟通感情.,端正态度,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指导方法。

6.结合本校实际,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学困生”转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每个教学单元至少有20%的“学困生”生存在,这部分学科差生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阻碍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开;如果我们每个科任教师能够仔细、认真研究分析这个动态的变化群体,弄清它的特征、形成原因、结构类型,并实施以恰当的帮助,相信他们都能够得到转化,使他们从学习的困境中走出来,最终战胜自己,变为合格生,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7.发挥强大的集体力量,给“学困生”一个尺度。

“团结就是力量”。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如: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等活动,通过活动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集体合力,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为集体争荣誉努力学习的信心。

在教育“学困生”时,对“学困生”的要求应有一个尺度,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于教育转化的。作为教师既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又要保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统一。特别要经常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全面了解学困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及家长的管教方式,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统一,相互配合。为此,我们坚持与每位“学困生”的家长每周联系一次以上,及时掌握他们在家里的表现;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时间较少,他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基本是顾不上;而有的家长则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以至对孩子思想上产生的懒惰、任性、挑剔等不良现象习以为常,更谈不上什么正确的引导了。因此我们应与家长统一教育子女的要求,使学生能在统一的尺度下端正学习态度,付诸于具体的行为训练,从而端正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8.给“学困生”一股压力。

适当的压力是一种动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外在的教育要求如果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我们在明确对学困生教育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行为训练,使学困生在思想上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使外在的积极压力战胜学生内在的消极因素,成为学生自身的渴求和需要。为了强化学困生的良好行为训练,我们在教学中实行了“一管一、一帮一”的管理制度,同时将学困生的学习与行为表现纳入到每学期的“达标活动”考核,班委会每周都会对这些学生进行一次集体评价,表扬先进,激励后进。通过这种外在的教育强化,使学困生内心逐步形成一种持久的自我压力。这样可以使他们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要我改”向“我要改”的思想飞跃。

标签:;  ;  ;  

以生为本做好农村“学困生”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