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验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胶片,在场性,媒介自反,录像艺术
实验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高淑敏[1](2019)在《“媒材在场性”:电影作为一种实验性媒介的潜力空间——模拟技术时期的实验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实验电影的媒介材料和技术设备进行了系统地关注和研究,指出胶片和摄影机并非是透明的影像记录载体,它们以其特有的物质属性和物化功能影响和干预了电影影像的运动形式和视觉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实验电影形成了一种媒介"在场"和"自反"的创作观念和方法,并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录像艺术,由此成为实验影像艺术的开端。(本文来源于《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舒燕[2](2019)在《重返天堂的不可能性:微拉·齐蒂洛娃实验电影中的神学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薇拉·齐蒂洛娃的许多电影里可以找到欧洲神学传统痕迹的影响,而她在电影文本中对神学话语的挪用和解构与她一直以来对启蒙主义的反思和对"真实"的追求密切相关。在理解齐蒂洛娃的电影创作理念和思考历程的基础上,本文重读她在前期和后期两部重要的实验性电影《天堂禁果》(1969)和《天堂禁恋》(2001)中的神学隐喻及叙事策略:前者因探索真相而被逐出天堂;后者重归天堂失败而回到真实。这两部电影分别代表了导演在不同时期对于如何"认识真相"以及"承担真实"的现代哲学问题的理解,这也是导演在其创作生涯中完成的一次自我审视和对话。(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3期)
张霖[3](2018)在《台湾实验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实验电影是电影创作者对抗商业以及社会主流政治话语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探讨实验技术与社会矛盾命题之间关系的同时,着重展现出抽象的、非连贯的碎片化叙事特征。台湾实验电影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二十年是其发展过程中的繁荣时期。随着台湾政治环境更迭而展现不同风貌的实验电影作品,在不同时期亦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胶片加工技术、数码影格的创新以及装置艺术的空间创造等艺术形式。日据时期、“戒严”时期、“解严”初期以及新世纪的台湾实验电影在政治语境的变革中,以第叁世界国家及地区的视角书写历史伤痕与大众身份的迷失,在错位的“国族”认同意识里探索出缓解自我身份焦虑的在地书写风格,体现出台湾实验电影人的创作自觉与重塑身份的迫切愿景。本文着重探讨台湾实验电影在短暂的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的文化价值以及由其引发的思考空间,同时以世界实验电影的诞生轨迹为研究出发点,从史的检视梳理台湾实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依据台湾实验电影人吴俊辉的观点,台湾实验电影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台湾实验电影的艺术价值,以及实验电影人为推广实验电影所作出的努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台湾实验电影与中国大陆实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横向对比,进而探索出不同文化体制里实验电影类型的发展趋向。从电影美学角度观看台湾实验电影的艺术特色,影像语言里饱含的诗意化想象通过纪录手法以及符号化表述展现出台湾实验电影基本特征,本土化叙事手法与陈述现实和未知景象的实验性表述特点也尤为明显。另外,本文通过列举五位极具代表性的实验电影创作者包括:以胶片为主要实验对象的吴俊辉、在实验动画领域极具创造力的石昌杰、以纪录观点探讨社会现状的黄庭辅、注重写意时空表达的“后新电影”代表人蔡明亮,以及将诗情融入叙事哲思的吴米森,进而从他们的代表影像作品风格观看台湾实验电影的基本景观。本文以詹姆逊的“第叁世界国族寓言”为理论支撑,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探究台湾实验电影中浅表的复杂台湾社会文化构成。在殖民历史痛感与身份焦虑中书写的台湾实验电影与政治话语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台湾大众对于“国族”和身份的追逐以及电影符号中映射的日本形象,皆表征着台湾在文化殖民过程中从被动到主动的态度转变以及对殖民时代的“留恋”情感。换言之,极具反叛精神的台湾实验电影通过在地景观的书写方式,规避其在全球语境下模糊的“国族”认同。(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郭子敬,王铁军[4](2018)在《新媒体时代实验电影的创新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电影的扩充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实验电影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在哪里?实验电影的创新性品格如何得以凸显?如何回归实验电影的艺术本体等等都是必须正视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电影剧情创新性的探析、摄影技术创新的思考和对实验电影本体性的追寻,试图揭示出创新对扩充实验电影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意义。在新媒体背景下,实验电影的创新应保留电影的美学品格,更应将生活美学、立体主义、结构主义等艺术思想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实验电影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进而在丰富影像语言的同时也加深对电影艺术另一维度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杨庆娟[5](2017)在《《黄金时代》:一部无法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实验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情"原本是心理学术语,现已广泛运用到心理学及文艺学等诸多领域,在文艺作品的欣赏中,能让读者、观众(或听众)沉入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我们也称之为"共情"。电影《黄金时代》因其时空交错的结构和独特的讲述方式所造成的"间离"的艺术效果,导致观众无法"入戏";编导过于"中立"的讲述立场,未能抓住人物的精神内核,让观众无法喜欢角色;忽略对作家创作及文学成就的介绍使观众无法对传主产生敬仰之情。所有这些导致电影《黄金时代》成为一部无法与观众产生"共情"的实验电影。(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6期)
张宇[6](2016)在《浅谈实验电影创作中叙事的实验性表达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电影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家和一些电影家们一直以电影为媒介,在叙事上进行各种方式的实验。从早期的欧洲先锋派实验电影开始,历经美国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录像艺术与数字影像艺术等发展阶段,在叙事的实验性表达方式上相继开辟出非叙事与叙事两种类型,具体体现在实验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中,即抽象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拼贴电影、观念电影(结构电影)和解构电影等。同时,在叙事内容上也不断开拓表现领域。这一系列的探索不仅带动了整个电影形态的变化与前进,也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6年09期)
沈朝方[7](2016)在《民国以来的实验电影——从费穆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若没有扩容道德、偏见、陈腐社会制度,其他优点等于零电影或文学在当代并不仅是审美,而是作为一种"扩容度",扩容我们迂腐的社会观念与偏见,这样的电影和文学才获得了真正的价值首先我们提出一个概念,"什么是实验电影"。戈达尔曾说:"电影语言才被开发了百分之二十,还有百分之八十的语言没有被开发。"我们将电影中没有出现的,电影语言里尚未被开发的部分(本文来源于《画刊》期刊2016年09期)
陆蕾平[8](2016)在《爱丽丝梦游仙境 安迪·沃霍尔的实验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1965年10月,《磁带录音》杂志曾在采访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时询问:"家庭录像制作是一项很新的媒介,身为先锋你有什么感受?""像爱丽丝梦游仙境",~1安迪·沃霍尔如是回答。内心永远少女的安迪·沃霍尔在这里将自己比作天真而好奇的7岁女孩爱丽丝,而被其称为仙境的的电影与录像艺术正是那个充满了神秘、冒险与奇幻的世界。安迪·沃霍尔,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美国波普艺术的先驱者与领袖。其创作跨越绘画、丝网版画、电影、装置、写作等多种媒介,并将艺术实践拓展到了艺术、传媒、(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6年06期)
刘晔[9](2016)在《近代日本实验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日本实验电影在整个日本电影业乃至整个艺术领域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较之于亚洲其它国家,日本艺术电影以及带有实验性质的影片的产量都远远大于其他国家。上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的电影作者们开始在实验电影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艺术探索上取得了大量成就。在全世界的艺术语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50年代以来日本实验电影的发展历程,对实验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很有必要。(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10期)
蒋建兵[10](2015)在《诗歌,符号,隐喻——从修辞的角度看寺山修司的实验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让·米特里在《电影符号学质疑》里把影像的表意系统的功能分为叁个等级,第一层是图像化表意,第二层具有指示性但不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谈到第叁等级的时候认为影像最重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就是蒙太奇效应。这层表意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和暗示性,其本质在于联系性。寺山修司的电影表意在在第叁个层面有着突出的特点,如果借鉴文学的表现技巧和效果,寺山修司的电影具有诗歌的特点,语言简洁,富有韵味,影像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尽管电影分析的方式不应该在电影里寻找文学,但是(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5年11期)
实验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薇拉·齐蒂洛娃的许多电影里可以找到欧洲神学传统痕迹的影响,而她在电影文本中对神学话语的挪用和解构与她一直以来对启蒙主义的反思和对"真实"的追求密切相关。在理解齐蒂洛娃的电影创作理念和思考历程的基础上,本文重读她在前期和后期两部重要的实验性电影《天堂禁果》(1969)和《天堂禁恋》(2001)中的神学隐喻及叙事策略:前者因探索真相而被逐出天堂;后者重归天堂失败而回到真实。这两部电影分别代表了导演在不同时期对于如何"认识真相"以及"承担真实"的现代哲学问题的理解,这也是导演在其创作生涯中完成的一次自我审视和对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验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高淑敏.“媒材在场性”:电影作为一种实验性媒介的潜力空间——模拟技术时期的实验电影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2].周舒燕.重返天堂的不可能性:微拉·齐蒂洛娃实验电影中的神学隐喻[J].当代电影.2019
[3].张霖.台湾实验电影研究[D].河南大学.2018
[4].郭子敬,王铁军.新媒体时代实验电影的创新性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杨庆娟.《黄金时代》:一部无法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实验电影[J].北方文学.2017
[6].张宇.浅谈实验电影创作中叙事的实验性表达方式[J].美术大观.2016
[7].沈朝方.民国以来的实验电影——从费穆谈起[J].画刊.2016
[8].陆蕾平.爱丽丝梦游仙境安迪·沃霍尔的实验电影[J].新美术.2016
[9].刘晔.近代日本实验电影研究[J].大众文艺.2016
[10].蒋建兵.诗歌,符号,隐喻——从修辞的角度看寺山修司的实验电影[J].大众文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