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孔盖及焙烧炉,涉及冶金工业生产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提高火孔盖对焙烧炉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火孔盖,包括:外盖和内盖;外盖嵌套于炉孔内,外盖设有凹槽,凹槽侧壁和炉孔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凹槽的侧壁均布有多个通孔,用于使凹槽内部空间和第一间隙相连通,凹槽内装有黏土,凹槽的开口端远离焙烧炉的热源;内盖间隙配合于凹槽内,用于将黏土挤压至第一间隙。
主设计要求
1.火孔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盖,所述外盖嵌套于炉孔内,所述外盖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侧壁和炉孔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所述凹槽的侧壁均布有多个通孔,用于使所述凹槽内部空间和所述第一间隙相连通,所述凹槽内装有黏土,所述凹槽的开口端远离焙烧炉的热源;内盖,所述内盖间隙配合于所述凹槽内,用于将所述黏土挤压至所述第一间隙。
设计方案
1.火孔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盖,所述外盖嵌套于炉孔内,所述外盖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侧壁和炉孔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所述凹槽的侧壁均布有多个通孔,用于使所述凹槽内部空间和所述第一间隙相连通,所述凹槽内装有黏土,所述凹槽的开口端远离焙烧炉的热源;
内盖,所述内盖间隙配合于所述凹槽内,用于将所述黏土挤压至所述第一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孔盖,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孔均布于所述凹槽的底端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孔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设有外螺纹,所述外盖设有内螺纹,所述内盖旋合于所述外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火孔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开口端连接有第一把手,用于将所述外盖拉出炉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火孔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远离焙烧炉的热源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把手,用于将所述内盖拉出所述凹槽。
6.一种培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火孔盖,所述火孔盖嵌套于所述炉体的炉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焙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设有环形的凸台,所述凸台固定设置于所述炉孔内,所述凹槽的底壁顶接于所述凸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焙烧炉,其特征在于,炉孔靠近焙烧炉的热源的一端为第一端,炉孔远离焙烧炉的热源的一端为第二端,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所述炉孔的内侧面向外扩展,所述外盖的侧面和所述炉孔的内侧面相吻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焙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的轴向截面和所述炉孔的轴向截面均呈正多边形且相互吻合,用于限制所述外盖相对于所述炉体的转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工业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孔盖及焙烧炉。
背景技术
焙烧炉,例如碳素阳极焙烧炉是电解铝冶金中重要且常用的焙烧设备。一般来说,焙烧炉为多室结构,即每个焙烧炉具有多个炉孔,从而可以同时进行大批量碳素阳极的生产。每个炉孔具有一个焙烧炉火孔盖,用于阻止焙烧炉热量外泄。
目前,用耐火材料等制成直径稍大于炉孔的焙烧炉火孔盖,使用时,将其覆盖在炉孔上,从而达到将焙烧炉大部分热量与外界阻隔的目的。
然而,由于该焙烧炉火孔盖直接覆盖在炉孔上,焙烧炉火孔盖与炉孔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使得焙烧炉火孔盖的密封性差,造成大量热量流失,增加焙烧炉的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孔盖及焙烧炉,主要目的是提高火孔盖对焙烧炉的密封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孔盖,包括:外盖和内盖;所述外盖嵌套于炉孔内,所述外盖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侧壁和炉孔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所述凹槽的侧壁均布有多个通孔,用于使所述凹槽内部空间和所述第一间隙相连通,所述凹槽内装有黏土,所述凹槽的开口端远离焙烧炉的热源;所述内盖间隙配合于所述凹槽内,用于将所述黏土挤压至所述第一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的,多个所述通孔均布于所述凹槽的底端侧。
可选的,所述内盖设有外螺纹,所述外盖设有内螺纹,所述内盖旋合于所述外盖。
可选的,所述凹槽的开口端连接有第一把手,用于将所述外盖拉出炉孔。
可选的,所述内盖远离焙烧炉的热源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把手,用于将所述内盖拉出所述凹槽。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焙烧炉,包括:炉体和前述任一火孔盖,所述火孔盖嵌套于所述炉体的炉孔内。
可选的,所述炉体设有环形的凸台,所述凸台固定设置于所述炉孔内,所述凹槽的底壁顶接于所述凸台。
可选的,炉孔靠近焙烧炉的热源的一端为第一端,炉孔远离焙烧炉的热源的一端为第二端,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所述炉孔的内侧面向外扩展,所述外盖的侧面和所述炉孔的内侧面相吻合。
可选的,所述外盖的轴向截面和所述炉孔的轴向截面均呈正多边形且相互吻合,用于限制所述外盖相对于所述炉体的转动。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当需要将所述外盖嵌套于焙烧炉的炉孔内,对所述炉体进行密封时,在所述凹槽内装入黏土,人为推动所述内盖沿所述凹槽的内侧壁运动,所述内盖挤压所述凹槽内的黏土,受到挤压的黏土经所述通孔到达所述第一间隙,所述黏土占据所述第一间隙的空间,提高了焙烧炉整体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火孔盖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焙烧炉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焙烧炉的剖视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外盖1、内盖2、炉孔3、凹槽4、通孔5、第一把手6、第二把手7、炉体8、凸台9、黏土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火孔盖,其包括:外盖1和内盖2;外盖1嵌套于炉孔3内,外盖1设有凹槽4,凹槽4侧壁和炉孔3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凹槽4的侧壁均布有多个通孔5,用于使凹槽4内部空间和第一间隙相连通,凹槽4内装有黏土10,凹槽4的开口端远离焙烧炉的热源;内盖2间隙配合于凹槽4内,用于将黏土10挤压至第一间隙。
火孔盖工作过程如下:
当需要将外盖1嵌套于焙烧炉的炉孔3内,对炉体8的热源进行密封时,在凹槽4内装入黏土10,人为推动内盖2沿凹槽4的内侧壁滑动,内盖2挤压凹槽4内的黏土10,受到挤压的黏土10经凹槽4侧壁上的通孔5到达第一间隙,被挤出的黏土10占据第一间隙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本火孔盖进一步避免了焙烧炉内热气散失的可能性,提高了焙烧炉整体的密封性。
具体的,自凹槽4的底壁的中心向凹槽4的底壁的边缘,凹槽4的底壁存在俯角。当内盖2挤压黏土10时,黏土10会自凹槽4的底壁中心向凹槽4的底壁边缘移动,促进黏土10向通孔5内移动,促进黏土10向第一缝隙移动,进一步提高焙烧炉的密封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通孔5均布于凹槽4的底端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黏土10位于内盖2和凹槽4底壁之间,通孔5位于凹槽4的底端侧。如果通孔5距离凹槽4的底壁之间存有一定距离,在内盖2挤压黏土10的过程中,通孔5和凹槽4底壁之间的黏土10不会被挤压至第一间隙内,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通孔5均布于凹槽4的低端侧,避免上述缺陷,实现了黏土10的最大化的应用。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内盖2设有外螺纹,外盖1设有内螺纹,内盖2旋合于外盖1。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盖2在外盖1的凹槽4内沿轴向旋转前进,实现内盖2对黏土10的挤压,使黏土10通过通孔5。相对于上一实施方式中的内盖2和外盖1之间的间隙,本实施方式中,内盖2和外盖1之间的螺纹间缝隙更狭小、更弯曲,避免黏土10渗透至内盖2端侧和凹槽4侧壁之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盖2旋转前进,而不是被推动前进,焙烧炉的炉体8不再受到经内盖2传递来的推力,避免了炉体8长期受到推力而发生机械结构的损伤。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凹槽4的开口端连接有第一把手6,用于将外盖1拉出炉孔3。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敞开炉孔3时,通过拉动第一把手6,可以将内盖2和外盖1一同拉出炉孔3,避免因为外盖1和炉孔3粘结过紧而不易拔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内盖2远离焙烧炉的热源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把手7,用于将内盖2拉出凹槽4。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重新向凹槽4内填装黏土10时,可以通过第二把手7将内盖2拉出凹槽4,以实现内盖2和外盖1的重复使用。
如图2或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焙烧炉,包括:炉体8和前述任一火孔盖,火孔盖嵌套于炉体8的炉孔3内。
在本实施例中,内盖2和外盖1相互配合,将黏土10挤出至第一间隙,增强了外盖1和炉孔3之间的气密性,增强了焙烧炉整体的密封性。
如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炉体8设有环形的凸台9,凸台9固定设置于炉孔3内,凹槽4的底壁顶接于凸台9。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台9的外缘固定连接于炉孔3内缘,对顶接于凸台9的凹槽4底壁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外盖1经炉孔3落入炉体8内,同时避免经通孔5到达第一间隙的黏土10落入炉体8内。
如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炉孔3靠近焙烧炉的热源的一端为第一端,炉孔3远离焙烧炉的热源的一端为第二端,自第一端向第二端,炉孔3的内侧面向外扩展,外盖1的侧面和炉孔3的内侧面相吻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炉孔3的形状限制了与炉孔3相吻合的外盖1的位置,避免外盖1落入炉体8内。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外盖1的轴向截面和炉孔3的轴向截面均呈正多边形且相互吻合,用于限制外盖1相对于炉体8的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盖1的轴向截面和炉孔3的轴向截面均呈正多边形且相互吻合,外盖1本身就呈多棱台形,每个通孔5分别位于外盖1的其中一个侧面上,内盖2在挤压黏土10的过程中,内盖2相对于外盖1被推动前进或者旋转前进时,外盖1相对炉体8都不会发生位移或转动,第一间隙的尺寸不会发生改变,为黏土10稳定填充于第一间隙提供条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173140.3
申请日:2019-07-2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65(新疆)
授权编号:CN209512521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F27D 1/18
专利分类号:F27D1/18
范畴分类:35E;
申请人:新疆天山盈达碳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新疆天山盈达碳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832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开发区北工业园区66号
发明人:黄新庆;孙治国;朱立平
第一发明人:黄新庆
当前权利人:新疆天山盈达碳素有限公司
代理人:孟阿妮;张小勇
代理机构:11348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间隙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