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住区论文_吕学昌,罗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郊区住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郊区,低密度,模式,城市,社区,重庆,可持续。

郊区住区论文文献综述

吕学昌,罗欢[1](2016)在《郊区化背景下新建住区公共设施配置特征的变化趋势及规划应对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我国新建住区○1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特征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郊区因其特殊的区位和居住区人群这种变化又与城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介绍了新时期我国新建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特征:叁级配置变为二级配置、布置集中化外向化、服务功能多元化、空间关系明晰化。通过调研济南市东郊的叁个小区,从年龄结构、家庭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业结构分析了郊区居住人群的特征,并结合居民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满意度的调查,对郊区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需求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判,最后从规划理念与思路转型、针对特定人群完善公共设施门类等方面对郊区新建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配置提出了调整思路,以期对相关住区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住房建设规划)》期刊2016-09-24)

杨晓磊[2](2015)在《郊区大型住区邻里中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上升,在许多城市中郊区大型住区的建设已成常态。郊区的发展建设通常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郊区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以及社区氛围的缺失这两个方面。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可以发现,邻里中心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新型社区商业类型,对于在我国郊区大型住区中的广泛应用具有极大的潜力。因此,本文以邻里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专业相关研究,对其在郊区大型住区中的应用要点进行探索。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第一章。分析我国郊区大型住区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提出邻里中心对于解决郊区大型住区所面临问题的适用性,从而针对邻里中心展开相关研究。此外,在这一部分中,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最后设定了本次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章。通过对邻里中心与传统商业中心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对比,证实了邻里中心相比传统商业中心在我国郊区大型住区中应用的相对优势。第叁部分为本文的第叁章和第四章。这一部分针对我国邻里中心建设最为成功的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展开调查研究分析,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本文第叁章对邻里中心物质空间层面进行研究,对空间布点、功能设置、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共性分析,同时对服务类型、规模、周边功能、空间组织四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以形成对邻里中心较为全面的理解;其次,本文第四章对邻里中心交往层面进行研究,通过对邻里中心居民使用情况的特征,结合对邻里中心内交往活动的长期观察,证实邻里中心在交往方面的作用,同时对邻里中心与交往活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系归纳整理。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五章。针对邻里中心在我国郊区大型住区中应用的要点,从选址、功能定位、内容设定、交通设施、空间组织、指标体系六个层面进行探索,同时从规划设计及管理运营层面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7)

岑坤昌[3](2012)在《环境渗透在珠叁角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开发商到设计师都在不断地进行低层低密度住区研究及设计,但也不断有投机、急功近利的低层低密度住区出现,这些忽略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住区,与使用者追求优质住区环境的理想相悖。环境渗透是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的理想追求之一,本文立足环境渗透的设计理念,从环境渗透叁个层次的空间形态入手,通过环境渗透各要素的确立及案例分析,试图实现定义及量化分析环境渗透,以对低层低密度住区环境渗透的理想追求。论文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强调四个分析,一共包括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说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低层低密度住区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所要实现的目标;分析本文提出环境渗透的概念;分析环境渗透的叁个层次的渗透因子(媒介)及渗透的建构,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第二部分是现状分析。从需求层面及地域环境分析我国及珠叁角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的发展现状,透析基于相关新时代需求下的珠叁角郊区低层低密度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本文环境渗透设计要素进行总结,并且对国内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各优缺点以及对本文的启示。第叁部分是目标分析。进入本文研究的重点案例——华发生态庄园,从微观、中观、宏观等方面对华发生态庄园进行深入的研究,量化分析各渗透因子,得出华发对本文环境渗透的设计方法的启示。第四部分是路径分析。对案例的研究即是一个目标分析的过程也同时进行路径分析,发现各案例的问题和总结其成功经验是本研究的直接成果,从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的叁个层次上分别对设计手法进行分析总结的同时,本论文的最后探索了一套适合珠叁角近郊低层低密度住区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的规划、设计等策略。(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12-01)

史晓华[4](2008)在《中国大城市郊区住区建设的调控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区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要素,是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并存的新时期,作为城市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郊区住区在城市内部推力和外部引力作用下迅速发展演变。新时期我国城(本文来源于《市场研究》期刊2008年06期)

杨卡,张小林[5](2008)在《大都市郊区新城住区的空间演变与分化——以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市东山新城区、仙林新城区和江北新城区为例,对大都市郊区的新城住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城住区的空间形态受新城的建设模式、发展阶段、原有基础和政府举措等多因素的主导,其发展态势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调查问卷还显示,不同住宅空间中的居民构成、居民行为都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城住区规划的指导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08年05期)

左晓舰,王艺欣[6](2008)在《郊区住区开发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郊区化和郊区住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成功的郊区住区开发模式,并从通勤方式、营销策划、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物业管理、工程开发等几个方面对这种模式进行了介绍,并由此得出了对郊区住区开发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8年06期)

姚雪艳[7](2007)在《城市居住形态发展新趋势——读美国城市土地学会《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美国土地学会的《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一书。该书在详细客观的调查研究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美国城市郊区居住区开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未来居住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趋势提出预测,如住区开发时,必须认识到购房者本身及购房者的需求在不断转变;未来住区应为居民提供包括步行通行在内的多种交通方式;提高居住密度,增进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利用开放空间环境为住区开发创造价值;提倡多种住宅类型的混合开发,以延展市场潜能;探索成功进行回填式住宅开发的途径;建设经济、有效的可持续性绿色社区。该书内容对于中国城市住区开发研究同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7年10期)

姚雪艳[8](2007)在《城市居住形态发展新趋势——读《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盛顿的城市土地学会(Urban Land Institute,简称ULI)创建于1936年,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和研究机构。该学会现有会员1.7万多人,来自60个国家,包括开发商、建筑师、投资者、政府官员、房地产经纪人、律师、工程师等与土地利用和开(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周婕,罗巧灵[9](2007)在《大都市郊区化过程中郊区住区开发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大都市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人口郊区化对住区开发建设影响的分析,借鉴英国的新城建设、美国的边缘城市及新城市主义和巴黎新城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我国大都市郊区住区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适于我国大都市郊区的“中心网络型”住区开发模式。(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07年03期)

罗丹珩[10](2006)在《重庆市现代住区发展研究系列之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住房作为一种商品走向市场,我国的住宅建设已经走向了低层、多层、高层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其中,低层低密度住区更是在最近两年,凭借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在我国大城市郊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就是以此为大的背景,立足于重庆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通过总结其发展的历程、现状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论述其整体设计原则及规划设计方法,进而探讨如何在该类住区中如何实现物质空间形态和社会空间形态的统一,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论文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主要就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方法框架以及相关概念进行简要的叙述;第二章通过对重庆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的现状分析,归纳出该类住区规划面对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第二部分为第叁章,该章节分别从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及城市生态学相关理论的角度和动力机制的角度分析该类住区存在的原因和发展的必然。 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其中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第四章首先提出了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然后从区位选择、规划结构布局、住宅建筑布局、交通体系设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环境设计几个方面对该类住区的规划设计手法进行了探讨,并通过重庆的四个有不同代表意义的实例进行了分析、论证。第五章和第六章在对前述分析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对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的未来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6-05-08)

郊区住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上升,在许多城市中郊区大型住区的建设已成常态。郊区的发展建设通常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郊区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以及社区氛围的缺失这两个方面。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可以发现,邻里中心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新型社区商业类型,对于在我国郊区大型住区中的广泛应用具有极大的潜力。因此,本文以邻里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专业相关研究,对其在郊区大型住区中的应用要点进行探索。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第一章。分析我国郊区大型住区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提出邻里中心对于解决郊区大型住区所面临问题的适用性,从而针对邻里中心展开相关研究。此外,在这一部分中,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最后设定了本次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章。通过对邻里中心与传统商业中心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对比,证实了邻里中心相比传统商业中心在我国郊区大型住区中应用的相对优势。第叁部分为本文的第叁章和第四章。这一部分针对我国邻里中心建设最为成功的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展开调查研究分析,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本文第叁章对邻里中心物质空间层面进行研究,对空间布点、功能设置、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共性分析,同时对服务类型、规模、周边功能、空间组织四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以形成对邻里中心较为全面的理解;其次,本文第四章对邻里中心交往层面进行研究,通过对邻里中心居民使用情况的特征,结合对邻里中心内交往活动的长期观察,证实邻里中心在交往方面的作用,同时对邻里中心与交往活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系归纳整理。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五章。针对邻里中心在我国郊区大型住区中应用的要点,从选址、功能定位、内容设定、交通设施、空间组织、指标体系六个层面进行探索,同时从规划设计及管理运营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郊区住区论文参考文献

[1].吕学昌,罗欢.郊区化背景下新建住区公共设施配置特征的变化趋势及规划应对思路[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住房建设规划).2016

[2].杨晓磊.郊区大型住区邻里中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3].岑坤昌.环境渗透在珠叁角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史晓华.中国大城市郊区住区建设的调控策略研究[J].市场研究.2008

[5].杨卡,张小林.大都市郊区新城住区的空间演变与分化——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8

[6].左晓舰,王艺欣.郊区住区开发新模式[J].山西建筑.2008

[7].姚雪艳.城市居住形态发展新趋势——读美国城市土地学会《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J].华中建筑.2007

[8].姚雪艳.城市居住形态发展新趋势——读《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07

[9].周婕,罗巧灵.大都市郊区化过程中郊区住区开发模式探讨[J].城市规划.2007

[10].罗丹珩.重庆市现代住区发展研究系列之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探索[D].重庆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西安郊区住区的发展规模也早...9-10郊区住区型站点地区空间区...郊区TOD住区开发模式不同的郊区住区发展方式创雇几发瓜和加双杜会的.向组舰旅坟.把伯...9-12郊区住区型站点地区交通系...

标签:;  ;  ;  ;  ;  ;  ;  

郊区住区论文_吕学昌,罗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