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麦田里的守望者

青海: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青海:麦田守望者(论文文献综述)

于梦洋[1](2021)在《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归属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C市N县为例》文中指出

郭紫莹[2](2020)在《2018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本索引收录2018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目录。*索引按月份分组,组内按篇名音序排列。*每个条目所列内容及格式为:篇名,作者,刊物名,期数,页码。*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不做修改。一月1.《"绘画美"诗论回望及近年来诗坛审丑化逆流批判——从"余秀华热"的白话新诗返祖病症说开去》,姬志海,《中外诗歌研究》,2018年第1期,第36—38页。

李润霞,薛媛元[3](2020)在《2016年中国新诗纪事》文中提出[说明]1.《2016年中国新诗纪事》(后简称《纪事》)是关于诗歌史实的年度编年大事记,所记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歌会议、诗歌评奖、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内地(大陆)为主,也涵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部分诗歌史实。2.《纪事》力求客观叙述,不做主观评价。对于特殊事件,保留刊载该信息的刊物上原有的评语。记录均依照当时的用字用语和作者的署名,除一些作者的笔名后面用括号注出该作者的常用名外,不做任何改动。作品发表和出版时间,均以所刊载的报刊标明的出刊时间和所着书籍的版权页的记录为准。

张明池[4](2020)在《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文中提出新民谣是近年来大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其娓娓诉说的心事,细腻真切的情感表达引发了众多听者的共鸣,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新民谣的迅速传播与音乐曲调编制、歌手动情演绎密切相关,歌词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也功不可没。本文以新民谣歌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超常搭配、辞格等方面对新民谣歌词的语言特色展开分析。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选题的缘由、选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交代了语料的来源。第一章为本文的立论章,梳理了新民谣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新民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出新民谣歌词兼具文学性、音乐性的特征,从主题、创作方式、语言格式三个角度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类型。第二章为语音修辞,从押韵、衬词、节奏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特征,具体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韵辙、押韵类型、衬词分布、节奏形成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为词语修辞,从词语的分布、用词的特点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特点,描述了新民谣歌词日常性、口语性、典雅性、形象性和表情性的用词特征。第四章为超常搭配,从语义、语法、语码选择分析了新民谣歌词中的超常搭配现象,讨论了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第五章为辞格章,对新民谣歌词中使用的辞格做了细致的分析,描述了辞格的结构特征,分析了这些辞格在歌词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构建上的作用。第六章为语言风格,对新民谣歌词的主要语言风格进行了分类描述,讨论了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第七章为语言规范章,分析了新民谣歌词存在的词汇、语法方面的不规范现象,分析了不规范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是结语,对全文的观点做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待改进之处。

肖健雄[5](2020)在《《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困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文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报道不仅深受广大读者和各级媒体关注,也是新闻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新华每日电讯》系中国目前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大报之一,论文以该报乡村振兴版面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对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新闻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聚焦《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困境及其优化路径,具体从三个层面来展开探讨:一是研究《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框架的内容与形式;二是分析《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在新闻生产中存在哪些困境;三是探讨如何优化《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路径。论文收集整理了《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至2019年刊登的520篇乡村振兴报道,以框架理论为切入点来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深入分析其在新闻主题、报道区域、议题对象、报道倾向、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新闻图片、消息来源八个方面的特点和形式,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当前乡村振兴报道的现状和特点,得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报道框架,用来指导新闻实践。本文重点研究乡村振兴报道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找到乡村振兴报道的规律性特征,发现当前乡村振兴报道存在的问题,针对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同时为其他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报道经验。研究发现,《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具有关注经济落后地区、舆论引导功能显着、文章精炼信息量大、关注农民真实体会等优点。同时,存在“五大振兴”报道主题不平衡、更关注经济发达地区、报道体裁相对单一、报道配图少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针对上述不足,《新华每日电讯》应从四个方面来提升乡村振兴报道的能力。一是要平衡“五大振兴”报道比例,关注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二是要聆听农民真实话语,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三是要发挥舆论引导优势,满足读者审美需求;四是要灵活变换新闻体裁,适应读者阅读习惯。

周尚俊[6](2020)在《山药蛋印象(外三篇)》文中研究指明仿佛一夜之间,乡村的人们进了城,以城里人的方式生活着。餐厅里、饭桌上,摆的是名目繁多的狮子头、酱牛肉、鲜豆腐、炒菜花之类的美食。那个人们曾经离不开的貌不惊人周身沾着泥土的山药蛋渐行渐远,悄然而去。山药蛋,学名叫马铃薯,也叫土豆、洋芋等,是过去重要的粮食、蔬菜,是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在青海大多地方都叫它"山药(yue)"。阳春三月,春光浩荡、山花烂漫。小麦、青稞、豌豆,这些粮食作物已全部种完,山药种子

陈佳慧[7](2019)在《村上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步入文坛至今已创作近四十载,作品远播世界各地,尤以中国为盛。凭借着书作的超高销量与读者的大力追捧,村上文学自成现象且在大陆盛极一时。不过世事变幻,结合近年来村上春树作品的市场效应、学界评价、受众反馈可悉,大陆地区村上文学热度实有减退。当前学界对“村上热”现象关注颇多,但多就作品谈热度,未从文艺传播的理论视角观照这一经典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流变。事实上,和文学尺度并行,环境、媒介、大众均以各自的运作规律作用于文学场。关注其内部机制要素间的互通,对当代文学传播实践大有裨益。本文将从传播学、文学传播学理论出发,重新考察村上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现象。通过对其关联要素的逐一厘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村上文学与中国读者、中国文化市场、中国文学间的互动,进而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总结行之有效的传播之道。研究分三部分。绪论包含研究缘由、中日村上文学研究现状、本文涉及的概念理论与论文框架、研究意义。主体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对村上文学在大陆地区的传播活动展开历时性研究,通过资料汇整、版本收集、纵向比较归纳的方法,动态把握其传播概况,指示出“村上热”现象的流变。第二章遵循文艺研究的基本思维,分层探讨文学传播机制内的五大要素与村上文学间的关联。微观层面立足文本,看作品中文体叙事的个性与主题表现的巧拙对其流传度的影响;宏观层面首先梳理改革开放后国内的外国文学传播环境,点出村上文学在大陆的生长土壤。之后分析含作者、译者、文学编辑与评论家在内的传播主体之个体精神、文学观念与作品传播间的联系。接着辩证看待以印刷、网络、影视媒介为主的传播渠道带来的利与弊。最后通过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的多重话语评价,显示受众反馈作用于文学传播的意义。第三章透过浮沉之间的“村上热”现象产生思考,尝试为当代文学作品的有效传播总结经验,并对本研究的缺漏与前景予以反思。结语总结村上文学在大陆传播的特点,提示文学传播机制内部各环节与传播效果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于典型中窥探文学传播实态。

武纪雨[8](2019)在《山东省文化馆的音乐贡献研究》文中提出山东省文化馆原名山东省群众艺术馆,始建于1957年。现隶属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政府指令性及社会公益性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策划中心,群众文化艺术的调查研究、理论研讨中心以及社会艺术教育和辅导中心;同时也是群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主阵地,对全省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在早期发展阶段,该馆搜集了大量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并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出版多册作品集。二十世纪80、90年代,省文化馆迎来了繁荣时期,编撰出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为研究山东民间音乐提供了珍贵的乐谱、文字以及图片资料。2000年以来,省文化馆进入了新世纪的开拓创新发展时期,通过组织抽调民间音乐骨干进行创作和巡回表演,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等方式,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山东民间音乐的魅力。本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山东省文化馆历史沿革和现状概况,从三个阶段:成长期(1957-1977)、繁荣期(1978-1999)以及稳定期(2000-2017)将文化馆60年的发展及历程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归纳;第二章着重在对该馆对民间音乐的挖掘、搜集及整理,编撰和出版音乐集成以及对民间乐社、乐人的保护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详细的论述与总结;第三章主要述及省文化馆在音乐普及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举办音乐传授班、组织民歌比赛等方式发掘音乐人才,展示山东民间音乐风采,扩大山东民间音乐的影响力;第四章总结了以苗晶、金西、魏占河为代表的部分音乐工作组成员的突出贡献;结语中全面总结了山东省文化馆对山东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音乐工作,提炼出该馆的贡献。并认为,山东省文化馆对民间音乐的保护不仅为当下民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弘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掀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向永芳[9](2019)在《《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历程及影响(1989-2018)》文中指出《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写就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从1987年出版,截止到2012年,在日本共销售1500余万册,几乎6—7人就有一本,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由此引发了“村上春树现象”(创作的小说几乎本本畅销)。我国于1989年由漓江出版社正式引进,仅仅是后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期销售逾400万册,连续畅销18年之久,成为出版界的现象级产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出版轨迹及其影响的个案研究,探寻《挪威的森林》能在中国大陆长销不衰的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影响和启示,为后续的出版工作和出版事业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将1989年至2018年所有中国大陆《挪威的森林》的出版历程进行详细梳理;分析业界研究、社会舆论与历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有何关联,社会对《挪威的森林》观念定位如何发生变化,研究哪些版本流传最广,受众评价最高。最终可以得知,《挪威的森林》的畅销主要还是两方面原因,内因上其扎实的文本内容是畅销的根本因素;外因上,本书贴合时代、作者持续引人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还有出版社的重点打造都功不可没。《挪威的森林》无论在学界、出版界还是社会上,都引发了巨大的热议和反响。究其根本是因为打破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立。《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长销不衰给予了我们至少四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图书要有正确的市场定位,二是版权输出要立足本土化、打造全球化,三是纯文学作品应努力探索新的市场化途径,最后是对《挪威的森林》的继续开发和挖掘。这些内容可以使读者、其他研究人员对《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历程及出版效果有更完整地认知和更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后续新版《挪威的森林》的出版工作,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作品提供参考,给予出版界一些启发。

张放,韦足梅[10](2018)在《大凉山的“麦田守望者”——倮伍拉且生态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诗集《大凉山》是倮伍拉且诗歌近作。在当代彝族汉语诗人群体中,倮伍拉且是活跃并有地标意义的一位诗人。《大凉山》深情晓畅,藉由个人生命体验与历史哲思书写,凸显"大凉山"生态气息与诗歌审美,在细腻诉说中完成诗歌意象,诗体语言"要而不烦",精致美好,体现出鲜明、充分的彝族文化风格以及诗人独具绿色生态守护意识的现代性思考。

二、青海:麦田守望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麦田守望者(论文提纲范文)

(4)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民谣的概念
        (二)新民谣的影响
    二、研究现状
        (一)民谣的研究现状
        (二)歌词的研究现状
        (三)新民谣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语料交代
        (一)语料的选择方法
        (二)语料来源及摘录方法
        (三)具体语料交代
第一章 新民谣的起源及歌词的特征
    第一节 新民谣的起源与流行
        一、美国民谣摇滚
        二、台湾民谣运动
        三、大陆摇滚
        四、大陆校园民谣
        五、新民谣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特征
        一、文学性
        二、音乐性
        三、民间性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主题与形式
        一、主题类型
        二、创作形式
        三、格式分类
第二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押韵
        一、韵辙
        二、押韵方式
        三、押韵特点
        四、押韵功能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衬词
        一、衬词的分布
        二、衬词的功能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节奏
        一、主歌、副歌的节奏
        二、重章复沓的节奏
第三章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类型
        一、音节类型
        二、词类构成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汇特点
        一、日常性
        二、口语性
        三、典雅性
        四、形象性
        五、表情性
第四章 新民谣歌词的超常搭配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类型
        一、语义的超常搭配
        二、语法的超常搭配
        三、语码的转换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
        一、语义的朦胧
        二、意境的营造
        三、感官的跳跃
        四、语言的新颖
第五章 新民谣歌词的辞格运用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深层修辞格
        一、比喻
        二、比拟
        三、移就
        四、呼告
        五、拈连
        六、夸张
        七、反语
        八、对比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表层修辞格
        一、排比
        二、对偶
        三、反复
        四、列锦
        五、反问
第六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一、平易质朴
        二、唯美诗意
        三、婉转含蓄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七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规范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的失范现象
        一、词汇的失范现象
        二、语法的失范现象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失范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5)《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困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新闻报道分析
        1.2.2 “三农”与乡村振兴报道研究
        1.2.3 《新华每日电讯》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问题
        1.3.1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框架现状
        1.3.2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生产困境
        1.3.3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优化路径
    1.4 研究方法
        1.4.1 内容分析法
        1.4.2 个案分析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框架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框架理论与研究维度
        2.1.1 框架理论概述
        2.1.2 研究维度
    2.2 类目建构
        2.2.1 新闻框架选择
        2.2.2 新闻框架建构
    2.3 研究样本选择
        2.3.1 样本概况
        2.3.2 样本搜集
    2.4 信度和效度分析
3.《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3.1 新闻主题以产业兴旺为主
    3.2 报道区域重点在西部
    3.3 议题对象偏向农村
    3.4 报道倾向正面和中性
4.《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框架建构
    4.1 报道体裁多为消息
    4.2 报道篇幅内容短小
    4.3 新闻图片有待丰富
    4.4 消息来源真实可靠
5.《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优化
    5.1 乡村振兴报道的新闻生产困境
        5.1.1 产业兴旺报道比例偏高,落后地区先进典型有待发掘
        5.1.2 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5.1.3 报道形式较为单一,读者需求有待满足
        5.1.4 报道倾向正面中立,舆论监督发挥不利
    5.2 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优化路径
        5.2.1 平衡新闻报道主题,重塑新闻框架内容
        5.2.2 提升农民话语比例,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5.2.3 发挥媒介融合优势,提升报道传播影响力
        5.2.4 创新话语表达,贴合受众阅读习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山药蛋印象(外三篇)(论文提纲范文)

小麦记忆
豌豆故事
青稞情结

(7)村上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村上文学研究现状
        一、日本的村上文学研究
        二、中国的村上文学研究
    第三节 本文涉及的概念理论与研究框架
        一、传播学及其相关理论
        二、文学传播学及其相关理论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村上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概况
    第一节 村上文学在大陆传播的开端
    第二节 村上文学在大陆传播的发展
    第三节 村上文学在大陆传播的趋缓
第二章 村上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机制探析
    第一节 村上文学在大陆传播之微观要素
        一、故事与形式
        (一)想象与现实
        (二)语言与文体
        二、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村上文学在大陆传播之宏观要素
        一、文学传播环境:机遇与挑战
        (一)7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
        (二)80年代末至新世纪之交
        (三)新世纪以后
        二、文学传播者:推动与抑制
        (一)“守门人”的引导
        (二)“守门人”的干扰
        三、文学传播渠道:畅通与阻碍
        (一)媒介渠道的多向衍生
        (二)媒介渠道的负面效应
        四、文学受众:前进与徘徊
        (一)读者的生成与类型分化
        (二)读者的多重话语评价
第三章 浮沉之间的“村上热”引发的的思考
    第一节 村上文学传播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1 中国大陆村上春树长篇小说流通版本及发行量统计(1989-2018)
    附录2 中国大陆村上文学读者调查问卷及结果(2018.08.31-2018.12.31)
        2-1 中国大陆村上文学读者调查问卷
        2-2 中国大陆村上文学读者调查结果
    附录3 村上春树作品创作年表(1969-2018)

(8)山东省文化馆的音乐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山东省文化馆历史沿革及其现状
    第一节 成长期(1957-1977)
        一、音海拾遗——搜集整理民间音乐
        二、百废待兴——创编革命歌曲
    第二节 繁荣期(1978-1999)
        一、方兴未艾——集成前的深入剖析
        二、欣欣向荣——集成后的蓬勃发展
    第三节 稳定期(2000-2017)
        一、政通人和——新时代的音乐文化需求
        二、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下的民间音乐新貌
第二章 山东省文化馆对民间音乐传承的贡献
    第一节 挖掘、搜集及整理民间音乐
        一、山东民间歌曲
        二、山东民间器乐曲
        三、山东民间戏曲及曲艺
    第二节 编撰、出版音乐集成
        一、《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
        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上、下
        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上、下
    第三节 保护民间乐社、乐人
        一、保护山东民间乐社
        二、保护山东民间乐人
第三章 山东省文化馆在音乐普及方面的贡献
    第一节 举办传授班,普及民间音乐
        一、组织举办音乐挖掘、整理方面工作技能培训班
        二、组织艺术创作人才及工作能力培训班
        三、组织举办群众民间音乐辅导班
    第二节 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
        一、组织民歌比赛,发掘音乐人才
        二、参加会演,展现民间音乐风采
    第三节 组织创办民间艺术期刊
        一、创办《群众艺术》
        二、创办《群众乐坛》
第四章 山东省文化馆音乐工作组部分成员的突出贡献
    第一节 苗晶及其音乐成果
        一、对山东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
        二、对山东民间音乐贡献
    第二节 金西及其音乐成果
        一、对山东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
        二、创作山东风格的歌曲
    第三节 魏占河及其音乐成果
        一、参与培训与采风
        二、从事音乐创作
        三、从事音乐理论研究
    第四节 其他部分成员的音乐理论成果
        一、田霞光
        二、乔建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历程及影响(1989-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挪威的森林》出版的基本情况
    2.1 《挪威的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版
        2.1.1 《挪威的森林》的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
        2.1.2 《挪威的森林》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热潮
    2.2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版本变化比较
        2.2.1 1989年至2000年漓江出版社版《挪威的森林》
        2.2.2 2001年至201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挪威的森林》
        2.2.3 《挪威的森林》盗版猖獗
    2.3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内容变化比较
        2.3.1 林少华译本的内容变化比较
        2.3.2 其他非林译本的内容变化比较
第三章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畅销的内部因素
    3.1 在内容方面的高层次追求是畅销的根本原因
        3.1.1 主旨:死亡、自我、爱情、成长
        3.1.2 语言:轻快流畅
        3.1.3 人物:具有典型性
    3.2 翻译对《挪威的森林》畅销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3.2.1 《挪威的森林》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3.2.2 “林译本”与“赖译本”之争
        3.2.3 “林家铺子”对《挪威的森林》的影响
第四章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畅销的外部因素
    4.1 《挪威的森林》畅销的编辑智慧与技巧
        4.1.1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定位转变
        4.1.2 装帧设计和宣传方式的“三阶段式”演变
        4.1.3 2000 年后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版权开发
    4.2 时代转型助力《挪威的森林》长销不衰
        4.2.1 思想解放塑造《挪威的森林》成为“性启蒙读物”
        4.2.2 消费升级塑造《挪威的森林》成为“小资读物”
        4.2.3 “精神还乡”塑造《挪威的森林》成为“成长读物”
    4.3 作者营销——村上春树的形象塑造
    4.4 诺贝尔文学奖所引发的话题性
    4.5 学界的持续关注助推畅销
第五章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影响及启示
    5.1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影响
        5.1.1 《挪威的森林》在学界的影响
        5.1.2 《挪威的森林》在出版界的影响
        5.1.3 《挪威的森林》在社会上的影响
    5.2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启示
        5.2.1 图书出版要有正确的市场定位
        5.2.2 版权输出要立足本土化、打造全球化
        5.2.3 纯文学作品应努力探索新的市场化途径
    5.3 对《挪威的森林》的持续开发和挖掘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凉山的“麦田守望者”——倮伍拉且生态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赞歌与“大凉山视角”
二“禅宗生态智慧”的诗学阐释
三“万物教化”的诗意构建
结语

四、青海:麦田守望者(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归属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C市N县为例[D]. 于梦洋.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1
  • [2]2018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郭紫莹.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1)
  • [3]2016年中国新诗纪事[J]. 李润霞,薛媛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1)
  • [4]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 张明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报道的生产困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D]. 肖健雄.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6]山药蛋印象(外三篇)[J]. 周尚俊. 青海湖, 2020(05)
  • [7]村上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现象研究[D]. 陈佳慧.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8]山东省文化馆的音乐贡献研究[D]. 武纪雨. 山东艺术学院, 2019(02)
  • [9]《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历程及影响(1989-2018)[D]. 向永芳. 河北大学, 2019(08)
  • [10]大凉山的“麦田守望者”——倮伍拉且生态诗歌研究[J]. 张放,韦足梅. 民族文学研究, 2018(02)

标签:;  ;  ;  ;  ;  

青海:麦田里的守望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