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菌种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种,鉴定,酵母菌,培养基,哈巴河,杨树,菌肥。
菌种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崔月花,董召娣,孙勤富,王仕楷,黄金林[1](2019)在《“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分离和纯化”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发酵工业菌种分离和纯化"实验模式进行了改进,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主的实验设计改为由学生主导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成为教学模式的主体。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和专业素养;同时也提升了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郭伟强[2](2019)在《处理有机废弃物样品的菌种分离鉴定及菌种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日本处理有机废弃物样品中微生物的组成,探索其所含菌株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处理有机废弃物样品进行分离菌种,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鉴定,在不同酸度(pH3.0、pH4.0、pH5.0)、不同NaCI浓度(2%NaCl、5%NaCI、8%NaCI)、不同培养温度(37℃:、40℃、45°C、50°C)条件下观察各菌的生长情况,将其进行核酸鉴定并探索其在pH7.0、37°C条件下对淀粉、油脂、蛋白质的降解效果。结果从处理有机废弃物样品中共分离到41株菌,经理化鉴定Pediococcus acidilactic有 13 株、Bacillus velezensis有15 株、Pichiarinosa 13 株;经不同酸度、不同NaCl浓度和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观察,13株Pdiococcusacidilactici在pH3.0环境中未呈现生长,在8%NaCI环境中菌株7、12、13呈现较好生长,在37°C、40°C、45°C、50°C环境中均呈现较好生长。15株BaciluL velezensis在pH4.0、pH3.0环境中均未呈现生长;在2%NaCI环境中菌株A5、A14、A22、A24、A25呈现较好生长;在8%NaCI环境中未呈现生长;在45°C、50°C环境中未呈现生长。13株Pichiafarinosa在pH3.0环境中菌株F1、F10、F13呈现较好生长;在8%NaCI环境中菌株F3、F4呈现缓慢生长;在50°C环境中菌株F3、F8、F10、F12、F14、F15 呈现缓慢生长。将 Pedococcus acidilactici 7、12、13株、Bacillus velensis A5、A14、A20、A24、A25株、Pichia farinosaF1、F15株进行核酸鉴定其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在 pH7.0、37°C条件下 24h 时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7 株、Baccllus velezensis A25、Pichia farinsa F15 对淀粉降解率最高分别为 20.62%、28.91%、15.72%;Pediococcus acidilactici7、Bacillus velezensis A24、Pichiafarinosa F15株对油脂降解率最高分别为 20.28%、64.70%、53.12%;Pediococcusacidilactici 12、Bacillus velezensis A20、PichiafarinoF1 对蛋白质降解率最高分别为 53.27%、44.32%、8.68%;48h时 Pediococcus acidilactic时 7、Bacillus velezensis A24、Pichiafarinosa F1对淀粉降解率最高分别为64.58%、76.85%、45.44%;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7、Bacillus velezensis A24、Pichia farinosa F15 对油脂降解率最高分别 84.91%、84.18%、64.07%;Pdiococcus acidilactici 7、Bacillus velezensis A20、farinosa F15株对蛋白质的降解效率最高71.38%、70.51%、70.07%;这表明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7、12、13,Bacillus velezensis A5、A14、A20、A24、A25,Pichia.afarinosa F1、F15对淀粉、油脂、蛋白质均具有降解作用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降解率升高,其中菌株7对淀粉、油脂、蛋白质的降解率最高;菌株A24对淀粉、油脂解率最高;菌株A20对蛋白质降解率最高;菌株F1对淀粉降解率最高;菌株F15对油脂、蛋白质的降解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玲玲,张丹丹,张焱[3](2019)在《两种微生物菌肥细菌菌种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在4℃冰箱中保存3年的两种菌肥进行细菌菌种分离、鉴定并测定其活性,为菌肥的保存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菌肥中均含有3种细菌,分别为Bacillus sp.、Azospirillam sp.和Pseudomonas sp.。其中,Wheat菌肥中3种细菌活性分别为0.17 CFU/mg,0.36 CFU/mg和0.50CFU/mg;Soy菌肥分别为1.12 CFU/mg,0.15 CFU/mg和1.14 CFU/mg。该活性远小于说明书所提供活性参考值5×10~8 CFU/mg,说明菌肥即使在低温下,也不益保存过久。(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宋美玲,罗睿杰,张琦,蔡琦,李文斌[4](2018)在《夏天无种茎霉变菌种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防治夏天无种质块茎保存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霉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霉变夏天无种茎为材料,分离霉变菌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种类,并研究温度、pH、相对湿度等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从霉变的夏天无块茎表面共分离出4种致霉菌,分别鉴定为卷枝毛霉、白地霉、花斑曲霉、橘青霉。其中,温度对4种霉菌菌丝生长影响较大,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卷枝毛霉最适pH为6,其他3种霉菌在pH≥4时平均生长速率没有显着变化;相对湿度≥75%时,卷枝毛霉平均生长速率保持恒定,而相对湿度≥60%时,白地霉、花斑曲霉、橘青霉平均生长速率变化不明显。结论:明确了夏天无种茎保存过程中霉变菌种的种类,为霉变防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11期)
宋立志,冯连荣,梁德军,矫丽曼,张妍[5](2018)在《一株野生大型真菌的菌种分离及ITS序列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适宜杨树林下栽培的野生食用菌菌种。[方法]对采集自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银中杨林下的野生大型真菌进行菌种分离,同时研究不同分离部位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对获得菌丝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菌盖与菌柄连接处为菌种最佳分离部位。对分离株rDNA ITS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度为692 bp,登录NCBI与GenBank中已知的菌种进行Blast比对,序列与Agaricus bitorquis(Quél.)Sacc的Query cover为97%~100%,ident均为99%。[结论]鉴定分离菌种为蘑菇科、蘑菇属、大肥菇。该研究可为下一步开展杨-食用菌复合经营提供菌种准备。(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4期)
李蕾[6](2018)在《白参菌风干子实体菌种分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白参菌风干子实体不同组织部位、不同消毒方式进行菌种分离。结果表明,白参菌风干子实体在菌柄处分离易获得菌种,在消毒方式上用无菌水冲洗即可。通过该方法,得到白参菌菌种,并对菌种进行栽培出菇试验,得到的白参菌出菇整齐、朵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张勃,赵春海,霍宁波[7](2018)在《低温淀粉酶菌种分离纯化与发酵生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滨州黄河叁角洲地区的样品中微生物的采集,经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了4株产葡萄糖淀粉酶较高的菌株:Bz11、Bz25、Bz38、Bz73,其在20℃可以产生较高活性的淀粉酶,与报道菌株降低10℃左右,经过复筛最终选择产酶相对较高的Bz38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菌落观察、显微镜细胞观察,碳源发酵与同化试验、26S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确定Bz38为解脂亚罗酵母菌(Yarrowia lipolytica)。在掌握菌株生长规律的基础上,选择碳源(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氮源(牛肉膏、酵母膏、蛋白胨、尿素、酪蛋白胨、硫酸铵)单因子、菌株淀粉酶活达到960 U/m L,为全面应用葡萄糖淀粉酶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也极大的丰富了本地区对微生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10期)
张俊花,林辰壹[8](2018)在《哈巴河县野生杨树菇菌种分离及培养基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对比法,对哈巴河县野生杨树菇不同液体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温度25℃、湿度80%的条件下,市售PDA和MYPA培养基适宜野生杨树菇菌种分离和菌丝扩大繁殖。该结果可为今后栽培生产杨树菇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王丹丹[9](2018)在《小米发酵物菌种分离与在小米饮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不同地区传统酸粥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菌群的多样性,对其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挑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选用小米为原料,进行接种发酵,研制出一款新型的发酵饮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检测了饮料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适合大众口味改善传统制品风味和传统食品的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和ITS测序对4个不同地区的传统酸粥样品分别研究了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结果显示:4个样品,在门的水平上,优势细菌门均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样品H2中还含有49%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真菌门均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属的水平上,优势细菌属均是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其中样品H2中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占48%,优势真菌属是Pichiaceae,Meyerozyma。4个不同地区的酸粥样品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从4种酸粥样品中,初步得到40株乳酸菌,12株酵母菌。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出16种乳酸菌,3株L.plantarum,5株L.fermentum,3株L.reuteri,1株L.pentosus,1株L.pontis 1株L.brevis,1株L.sp.。对酵母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出5种酵母菌,1株Pichia kudriavzevii,1株Pichia kudriavzevii culture-collection CBS,1 株 Pichia kluyveri,1 株 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1 株Rhodotorula muscilaginosa。从4个传统酸粥样品中初步筛选乳酸菌和酵母菌。将乳酸菌接种到小米汁中进行产酸性能测试以及感官评价,挑选出优良的乳酸菌M1、M5、M12。通过一些指标检测,挑选出优良的酵母菌是Y1。将乳酸菌和酵母菌按照1:1的比例进行复筛,最终确定M1和Y1为本研究的最优菌株。通过对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接种比例等因素进行单因素、正交试验,得到人工接种发酵小米汁的最优发酵条件,即:以小米为原料,按照乳酸菌和酵母菌接种比例为3:1,34℃发酵24 h,可制得独特风味的小米饮料。采用SPME-GC-MS检测了小米发酵饮料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在未接种菌株、接种乳酸菌M1、酵母菌Y1单独发酵以及乳酸菌M1和酵母菌Y1混合发酵小米饮料的中分别检测出19,31,30,5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在乳酸菌M1和酵母菌Y1混合发酵小米饮料的中检测到醋酸、2-甲基-1-丙醇、3-甲基-1-丁醇、乙酸乙酯。(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1-01)
杜忠伟,胡志强,亢学平,王旭,李健[10](2017)在《一种羊肚菌的菌种分离和母种培养基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延边地区的一种羊肚菌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幼时和成熟的子实体不同部位(子囊盘、子囊盘和菌柄连接部、菌柄部)获得菌种,制作4种(PDA,黄豆粉,玉米粉,黄豆芽)培养基配方,对菌丝体生长情况(萌发时间、颜色、菌丝长势)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得出:幼时子囊盘和菌柄连接部位分离成活率最高;黄豆芽培养基适宜做该羊肚菌菌株母种培养基。(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7年06期)
菌种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日本处理有机废弃物样品中微生物的组成,探索其所含菌株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处理有机废弃物样品进行分离菌种,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鉴定,在不同酸度(pH3.0、pH4.0、pH5.0)、不同NaCI浓度(2%NaCl、5%NaCI、8%NaCI)、不同培养温度(37℃:、40℃、45°C、50°C)条件下观察各菌的生长情况,将其进行核酸鉴定并探索其在pH7.0、37°C条件下对淀粉、油脂、蛋白质的降解效果。结果从处理有机废弃物样品中共分离到41株菌,经理化鉴定Pediococcus acidilactic有 13 株、Bacillus velezensis有15 株、Pichiarinosa 13 株;经不同酸度、不同NaCl浓度和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观察,13株Pdiococcusacidilactici在pH3.0环境中未呈现生长,在8%NaCI环境中菌株7、12、13呈现较好生长,在37°C、40°C、45°C、50°C环境中均呈现较好生长。15株BaciluL velezensis在pH4.0、pH3.0环境中均未呈现生长;在2%NaCI环境中菌株A5、A14、A22、A24、A25呈现较好生长;在8%NaCI环境中未呈现生长;在45°C、50°C环境中未呈现生长。13株Pichiafarinosa在pH3.0环境中菌株F1、F10、F13呈现较好生长;在8%NaCI环境中菌株F3、F4呈现缓慢生长;在50°C环境中菌株F3、F8、F10、F12、F14、F15 呈现缓慢生长。将 Pedococcus acidilactici 7、12、13株、Bacillus velensis A5、A14、A20、A24、A25株、Pichia farinosaF1、F15株进行核酸鉴定其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在 pH7.0、37°C条件下 24h 时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7 株、Baccllus velezensis A25、Pichia farinsa F15 对淀粉降解率最高分别为 20.62%、28.91%、15.72%;Pediococcus acidilactici7、Bacillus velezensis A24、Pichiafarinosa F15株对油脂降解率最高分别为 20.28%、64.70%、53.12%;Pediococcusacidilactici 12、Bacillus velezensis A20、PichiafarinoF1 对蛋白质降解率最高分别为 53.27%、44.32%、8.68%;48h时 Pediococcus acidilactic时 7、Bacillus velezensis A24、Pichiafarinosa F1对淀粉降解率最高分别为64.58%、76.85%、45.44%;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7、Bacillus velezensis A24、Pichia farinosa F15 对油脂降解率最高分别 84.91%、84.18%、64.07%;Pdiococcus acidilactici 7、Bacillus velezensis A20、farinosa F15株对蛋白质的降解效率最高71.38%、70.51%、70.07%;这表明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7、12、13,Bacillus velezensis A5、A14、A20、A24、A25,Pichia.afarinosa F1、F15对淀粉、油脂、蛋白质均具有降解作用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降解率升高,其中菌株7对淀粉、油脂、蛋白质的降解率最高;菌株A24对淀粉、油脂解率最高;菌株A20对蛋白质降解率最高;菌株F1对淀粉降解率最高;菌株F15对油脂、蛋白质的降解率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种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崔月花,董召娣,孙勤富,王仕楷,黄金林.“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分离和纯化”的实验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2].郭伟强.处理有机废弃物样品的菌种分离鉴定及菌种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3].徐玲玲,张丹丹,张焱.两种微生物菌肥细菌菌种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9
[4].宋美玲,罗睿杰,张琦,蔡琦,李文斌.夏天无种茎霉变菌种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药材.2018
[5].宋立志,冯连荣,梁德军,矫丽曼,张妍.一株野生大型真菌的菌种分离及ITS序列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8
[6].李蕾.白参菌风干子实体菌种分离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
[7].张勃,赵春海,霍宁波.低温淀粉酶菌种分离纯化与发酵生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
[8].张俊花,林辰壹.哈巴河县野生杨树菇菌种分离及培养基筛选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
[9].王丹丹.小米发酵物菌种分离与在小米饮料中的应用[D].天津科技大学.2018
[10].杜忠伟,胡志强,亢学平,王旭,李健.一种羊肚菌的菌种分离和母种培养基筛选[J].中国林副特产.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