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媒介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媒介,学派,意识形态,伯明翰,芝加哥,鲁迅。

媒介文化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闫斌[1](2019)在《魅夜:西安城市“灯光秀”的媒介文化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当下正深刻形塑着城市空间的文化环境。以西安城市"灯光秀"为例散点透视,分别从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对古城形象的重建、引发"公共领域"叁方面进行媒介文化反思,帮助人们理解城市的光文化新景观。(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于爽[2](2018)在《浅析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我们可以概括为叁方面:第一,文化就是媒介,当今社会媒介的出现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第二,意识形态就是媒介,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已经变成了意识形态本身;权力就是媒介,社会不断变迁,时代不断发展,媒介已经成为了文化霸权斗争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9期)

曾一果[3](2018)在《传播与共享:芝加哥学派的媒介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芝加哥学派是实用主义哲学和社会学的大本营,他们提倡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对于新闻报纸等传播媒介,他们也更多地认为是"传递信息"。但跟美国后来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的经验主义媒介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杜威等人不仅将报纸等传播的功能定义为主要是"传递信息",也把传播视为调和美国社会冲突的工具,是"意义的共享"。(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戚开敏[4](2016)在《媒介文化观照下的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研究——以《劳动铸就中国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旋律纪录片思想主流但市场边缘化的现状,是纪录片创作者所困惑的。作为一部主旋律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成功地表现了"中国梦"语境下的劳动理念,以纪录片的形式对劳动精神进行了重构。其受众本位的风格、人文关怀的韵味受到广泛欢迎,央视多频道重播后,各省级卫视又轮流播出。该片为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范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03期)

潘颖芳[5](2012)在《女性时尚杂志的媒介文化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时尚杂志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孕育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彰显了人类文化实践的丰富性。女性时尚杂志以文本为存在形态,在传者的意义建构与受者的接收解读的互动之中完成了社会交流,并呈现出商品化逻辑、形象化表达、虚拟性建构的文化特征。女性时尚杂志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形态,它以视觉艺术的形式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所主导的线性逻辑和理性思辨。它凭借叙事策略和话语权力,塑造和建构起白领镜像。女性时尚杂志在介入日常生活和参与话语实践的过程中,对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传递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将受众建构成一个通过消费而拥有无限享乐的主体。它体现出日常生活化的审美指向,使审美趣味由精神价值的探索转变为感官享乐的追寻,由个体的凝神静观让位于集体的消遣欢娱。它还构建了女性性别和身份认同的平台,引导女性个体社会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目前我国的女性时尚杂志主要扮演着商品展示橱窗的角色,日渐偏离审美观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目标。它们大肆宣扬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呈现出物质化、低俗化的明显倾向。正因为如此,女性时尚杂志自身面临着物质消费与精神提升的失衡、主体个性与身体规训的冲突等价值困境。所以,本研究呼吁女性时尚杂志应该注入有机精神的血液,弘扬人文主义的情怀,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培育蓬勃的朝气和积聚理性的张力。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从媒介文化的视野对女性时尚杂志的存在形态、文化特征、社会影响、价值困境进行深层次的审视和探究。其次,将女性时尚杂志置于美学、社会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突破单一的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探究女性时尚杂志的媒介文化意蕴。(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2-06-02)

雷世文[6](2011)在《真话之难——鲁迅言语媒介文化观的一个侧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要考察的是鲁迅言语媒介文化观的一个侧面,主要是围绕鲁迅对中国人言说方式的思考展开的。"说话"是人的日常存在的一种方式,"说"的方式变化万端,"话"的类型层出不穷,其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且,"说"与"想",与"行",与"写",互为连贯着,因而所牵扯的文化问题就更其复杂。鲁迅是在古今碰撞的视野中来关注这些问题的,是把语言状况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精(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1年11期)

侯蓉英[7](2005)在《媒介与社会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是继麦克卢汉、英尼斯之后,美国20世纪80年代新起的第二代“媒介理论家”。梅罗维茨的理论新颖独特,他对“媒介与社会关系”的课题研究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国,梅罗维茨的介绍和研究简略而粗浅,大多只是摘引1985年他早期“媒介情境论”的部分观点,没有系统论述;更为遗憾地是,梅罗维茨1985年之后的关键理论及其代表作品未能引进国内,致使我们无法全新领略这位大师的智慧光芒。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综述、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梅罗维茨的媒介文化观进行梳理和总结。梅罗维茨的媒介文化观系统而完善。他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电子媒介对情境重组,导致了新情境的产生,情境变化使社会角色行为发生相应地变化。在梅罗维茨看来,媒介语境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微观上,它多样的传播方式使人们的心理经验既分割又统一;宏观上,它重塑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角色。梅罗维茨同时指出,后现代的电子媒介传播解构了传统社会的“他域”世界,致使“球土化”(即同质性和多元性并存)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点。不仅如此,梅罗维茨对“媒介”的特性作出叁喻:媒介是容器、媒介是语法、媒介是环境,叁者彼此兼容。在媒介霸权与民主之间,他认为二者存在永恒的辩证。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梅罗维茨是当代最明确的“媒介理论”倡导者。(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5-05-01)

黄靖逢[8](2005)在《邹韬奋的媒介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邹韬奋无愧于文化传播大师的称号。为了启蒙和教育民众,争取民主自由的人权,推动国家、民族走上进步的道路,邹韬奋在文化战线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从建构媒介文化入手,一生创办六种杂志、一种报纸、一家出版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努力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准,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为国家民族的进步和解放而鞠躬尽瘁。本文从媒介文化的角度,对邹韬奋的媒介文化建构活动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邹韬奋的媒介文化观。全文内容大致如下。一、媒介文化解读文化是人们借助符号传达意义的行为,传播媒介是人们传达意义的最佳载体。媒介文化是在社会总文化体系中,以媒介影响人为主要方式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二、邹韬奋媒介文化观的形成邹韬奋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中、西学教育,在近代报业风潮和民国初年以来的民主自由氛围中,由于梁启超等人的影响,最终走上新闻出版的道路。在报刊实践中,邹韬奋的媒介文化观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叁、邹韬奋的媒介文化观本文把邹韬奋的媒介文化观概括为叁个方面:报刊是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和新闻上应该有充分的自由;为了教育和引导大众,媒介应该积极推广大众文化;通过媒介建构亚文化场域,以关心民众的生活状态、培养民众的文化情趣。四、对邹韬奋媒介文化观的评价从总体来看,邹韬奋的媒介文化观贯穿着鲜明的精英意识,并具有与时代同步、追求进步的事业性特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5-04-01)

孔令华[9](2005)在《论媒介文化研究的两条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媒介文化观差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媒介文化研究方面贡献甚巨的有两 大学派,即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 派.他们基本上构成了媒介文化研究上的"双 璧"。本论文重点比较了两个学派的差异,认为 相同点有叁:他们属于广义的批判学派;都不仅 仅是种单纯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更是一种参与 政治的方式;都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之 处有四:研究视角与旨趣的不同;截然不同的受 众观;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分野;具体方法论差异 等。最后,笔者总结出了从法兰克福学派到文化 研究学派的转变过程中,实际上发生了叁个方面 的转变,即从文化精英主义转向文化民粹主义, 从政治性转向方法论,态度上从悲观转向乐观。(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05年01期)

习文[10](2004)在《后现代社会的“仿像”与“内爆”》一文中研究指出让·鲍德里亚是法国着名的后现代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八十年代中后期在西方掀起研究热潮。但是在我国,鲍德里亚思想的介绍和研究还是零星而稀少,系统介绍鲍德里亚的专着还没有。现有的研究比较侧重在社会学和哲学领域,多介绍其“消费社会”和“后现代”理论,很少对其媒介文化观作系统梳理。但是鲍德里亚也是一位出色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者,他对媒介文化的认识独树一帜,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综述法、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如:通过他与麦克卢汉、本雅明等人的比较)等方法,对鲍德里亚独特的媒介文化观进行梳理和总结。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大众传媒是促成后现代社会形成的一种重要力量,正是大众传媒的极权和独自与媒介信息的“迷狂”造成了大众“沉默的多数”,而大众的沉默体现的是一种“弱者的战术”,他们用这种迂回的战术来抵抗媒介的独白和信息的泛滥。在鲍德里亚看来,意义在传媒中“内爆”,日常生活在媒介中“内爆”,大众传媒在大众中“内爆”,文化已经“内爆”,于是整个社会“内爆”,历史走向终结。鲍德里亚指出在,媒介制造了一种“仿像文化”,仿像与现实出现反转,假的比真实还真实,形成一个“超真实”的社会,使社会出现了“再现的危机”。电视广告是消费社会中体现“仿像文化”的典型案例。鲍德里亚总体上还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其媒介文化观相比麦克卢汉显得比较悲观,但是其思想的深刻性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清醒地反思当代媒介文化现状。(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4-05-01)

媒介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我们可以概括为叁方面:第一,文化就是媒介,当今社会媒介的出现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第二,意识形态就是媒介,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已经变成了意识形态本身;权力就是媒介,社会不断变迁,时代不断发展,媒介已经成为了文化霸权斗争的重要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文化观论文参考文献

[1].闫斌.魅夜:西安城市“灯光秀”的媒介文化观照[J].传播力研究.2019

[2].于爽.浅析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观[J].青年文学家.2018

[3].曾一果.传播与共享:芝加哥学派的媒介文化观[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

[4].戚开敏.媒介文化观照下的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研究——以《劳动铸就中国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

[5].潘颖芳.女性时尚杂志的媒介文化观照[D].湘潭大学.2012

[6].雷世文.真话之难——鲁迅言语媒介文化观的一个侧面[J].鲁迅研究月刊.2011

[7].侯蓉英.媒介与社会变迁[D].苏州大学.2005

[8].黄靖逢.邹韬奋的媒介文化观[D].河南大学.2005

[9].孔令华.论媒介文化研究的两条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媒介文化观差异之比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

[10].习文.后现代社会的“仿像”与“内爆”[D].苏州大学.2004

标签:;  ;  ;  ;  ;  ;  ;  

媒介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