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柱,特发性,青少年,畸形,冠状,测量计,倾斜角。
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论文文献综述
王冠武,郝刚,孙春梅,孟祥森[1](2017)在《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诊断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诊断特发型脊柱侧凸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特发型脊柱侧凸畸形的病例,利用螺旋CT采集各向同性的数据,采用不同角度的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对照分析。应用MPR技术模拟手术做出3种不同的位置和层面:1)侧凸畸形椎体与棘突同一层面的横轴位图像;2)显示双侧椎弓根较好的长轴位;3)能显示和适合测量Cobb角最理想的冠状位。分析以上3种方法对特发型脊柱侧凸畸形的诊断作用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种方法检出47例,检出率为97.91%;第二种方法检出47例,检出率为97.91%;第叁种方法检出48例,检出率为100%。3种方法之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的MPR技术可以从任意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脊柱侧凸畸形进行测量,大大提高了对本病诊断的准确程度。其中测量的双侧椎弓根的深度和宽度又能为临床手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张臻[2](2017)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异常的机制研究及脊柱畸形相关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异常的机制研究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最常见的叁维脊柱畸形,最常累及10-16岁的青春期女孩,若未及时发现和干预,脊柱侧凸可不断加重以致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然而目前关于AI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既往研究发现AIS患者具有异常的生长特征。AIS患者与正常同龄青少年相比具有较高的校正身高和生长高峰速度、较低的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以及较较低的骨密度,而这种异常生长特征被认为可能与AIS的发生发展相关。诸多学者都提出假说试图解释AIS患者的这种异常生长特征,其中瘦素代谢异常假说获得了广泛关注。瘦素是一种调节青春期女孩生长发育的一种重要的激素,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可穿透血脑屏障与下丘脑的瘦素受体结合,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调控骨和脂肪组织的生长代谢。AIS患者的这些异常生长特征高度提示可能存在瘦素代谢调节系统的异常。可溶性瘦素受体(soluble leptin receptor,sOB-R)是调控瘦素生物利用度和跨血脑屏障运输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由跨细胞膜瘦素受体(主要为OB-Ra和OB-Rb)的膜外部分经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ADAM)水解后溶于外周血后形成。sOB-R可通过结合游离瘦素调节外周痩素的生物利用度,并可促进瘦素跨血脑屏障运输,从而增强中枢瘦素的活性。既往研究显示,AIS患者外周血sOB-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且游离瘦素指数(血清瘦素/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FLI,反应瘦素生物利用度)则低于正常对照,高度提示AIS患者存在因sOB-R水平异常导致的瘦素生物利用度异常,并且这种瘦素生物利用度异常可能是AIS患者异常生长特征和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对于AIS患者外周血sOB-R水平异常的机制仍缺乏研究。由于ADAM是调节sOB-R生成的关键酶,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ADAM是否在AIS外周血sOB-R水平异常中发挥作用。第一节可溶性瘦素受体生成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构建OB-Ra和OB-Rb过表达稳转细胞株探究与生成sOB-R相关的ADAM的亚型。方法:首先构建人瘦素受体(OB-Ra和OB-Rb)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然后将慢病毒载体转入表达各种ADAM亚型的293T细胞中,从而建立OB-Ra和OB-Rb过表达稳转细胞株。然后将过表达稳转细胞株分组,分别加入ADAM10抑制剂GI254023X(GI)、ADAM10 和 ADAM17 抑制剂 GW280264X(GW),通过检测并比较各组间细胞培养液上清中sOB-R的浓度,确认与sOB-R生成相关的ADAM亚型。结果:1.OB-Ra和OB-Rb过表达细胞株荧光表达率在80-90%以上,均能高水平合成相应瘦素受体亚型mRNA,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2.OB-Ra过表达细胞GI组和GW组培养24小时后培养基中sOB-R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5.0%和51.4%,培养48小时后较对照组分别下降52.1%和61.0%。3.OB-Rb过表达细胞GI组和GW组培养24小时后培养基中sOB-R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8.5%和36.8%,培养48小时后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6.2%和51.1%。结论:OB-Ra和OB-Rb过表达稳转细胞均能高表达相应瘦素受体亚型,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跨膜瘦素受体水解生成可溶性瘦素受体依赖于ADAM蛋白酶,其中ADAM 10发挥主要作用,ADAM 17发挥次要作用。第二节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水平与异常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的关系目的:评估AIS患者体内ADAM10和ADAM17的表达情况,从上游探究AIS sOB-R水平升高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明瘦素生物利用度异常与脊柱侧凸病因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AIS患者和30例同龄正常青少年的外周血,提取白细胞中RNA,通过 Real-time PCR 方法检测 OB-Ra、OB-Rb、ADAM10 和 ADAM17 mRNA的合成水平,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AI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瘦素、sOB-R、ADAM10和ADAM17的含量,比较AIS患者和同龄正常青少年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I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7.3 ± 4.8 ng/ml vs.8.7 ± 4.2 ng/ml,P=0.044),sOB-R 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6.8 ±6.9 ng/mlvs.22.5 士6.1 ng/ml,P = 0.012)。AIS患者ADAM10 mRNA合成水平和血清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ADAM17的mRNA合成水平和血清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结论:AIS患者的外周血sOB-R含量和ADAM10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青少年,而跨膜瘦素受体表达水平与正常青少年无显着差异,AIS患者高sOB-R水平可能是由ADAM10表达升高引起。第二章脊柱畸形相关临床研究第一节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颈椎矢状面最终形态的预测因素:一项长期随访研究目的:1.评估Lenke 1型AIS患者行后路矫形手术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面形态,分析Lenke1型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矢状面代偿模式。2.寻找可以预测AIS最终(末次随访)颈椎矢状面形态的术前或术后即刻的影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于本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矫形手术、术后随访至少5年的Lenke1型AIS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胸主弯Cobb角(Main thoracic curve,MTC)、上胸弯 Cobb 角(Proximal thoracic curve,PTC)、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矢状垂直偏距(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T1 倾斜角(T1 slope,T1S)、上胸椎后凸角(Upper thoracic kyphosis,UTK)、主胸椎后凸角(Main thoracic kyphosis,MTK)、全胸椎后凸角(Globalthoracickyphosis,GTK)、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寻找可以预测最终(末次随访)颈椎矢状面形态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影像学参数。结果:44例Lenke 1型AIS患者CL由术前的-6.6°± 8.8°改善为术后即刻的-3.8°±8.7°,并在末次随访时改善为0.5°±7.3°。CSVA术后减小,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35例(79.5%)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形态表现为后凸或曲度变直,其中9例(25.7%)患者在末次随访时获得了前凸的颈椎矢状面形态;9例(20.5%)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形态表现为前凸,且在末次随访时均维持前凸状态。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术前CL仅与T1S和UTK相关,而术后CL与T1S、UTK和GTK均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最终CL的预测方程:最终CL =-2.80+ 0.51 ×术前CL + 0.53 ×术后即刻TIS。ROC曲线显示术前CL ≥-4.5°和术后即刻T1S ≥ 11.3°是最终颈椎矢状面形态为前凸型的预测因素。结论:随着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整体和胸椎局部的矢状面形态的重建,Lenke 1型AIS患者的CL显着增大,颈椎矢状面形态显着改善。由于手术的干预,术前和术后的颈椎矢状面代偿模式存在差异。对于Lenke1型AIS患者,术前CL和术后即刻T1S可作为预测最终颈椎矢状面形态的预测因素。第二节硬膜外脂肪增多症一一一个易忽视的脊柱后凸畸形继发性椎管内异常目的:验证如下猜想:SEL是各种脊柱后凸畸形常见的继发性椎管内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先天性脊柱后凸(Congenitalkyphosis,CK)患者、40例休门氏病(Scheuermann kyphosis,SK)患者、13例结核性脊柱后凸(Tuberculotic kyphosis,TK)患者,以及69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记录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Cobb角。在全脊柱矢状面MRI上测量以下参数:顶椎区硬膜外脂肪矢状径(EFA)、硬膜囊矢状径(DSA),以及非后凸区硬膜外脂肪矢状径(EFN)、硬膜囊矢状径(DSN)。分别计算顶椎区和非后凸区的硬膜外脂肪比(EFR):EF/(EF + DS)。结果:CK组、SK组和TK组患者的EFA和和EFRA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7 例 CK 患者(43.8%),8 例 SK 患者(20.0%),和 11 例 TK 患者(84.6%)达到SEL的诊断标准,而正常对照组仅分别有1例(6.3%)、1例(2.5%)和 0 例(0%)达到 SEL 诊断标准(P = 0.019,0.014,<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叁组患者中,脊柱后凸Cobb角与硬膜外脂肪量均存在显着相关性。结论:SEL是各种脊柱后凸畸形常见的继发性椎管内异常。由于过多的硬膜外脂肪可压迫脊髓产生神经损害,因此脊柱外科医生应重视该现象。第叁节Chiari畸形Ⅰ型后颅窝减压术后颈椎管再塑形目的:评估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CMI)伴脊髓空洞患者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后颈椎管直径和锥度是否改变,并分析其与空洞缓解是否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于本院脊柱外科行PFD手术、随访至少一年的CMI伴脊髓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PFD术后脊髓空洞改善组(syrinx-improved,SI 组)和脊髓空洞未改善组(syrinx-unimproved,SU 组),SI 组共有30例患者,SU组共有9例患者。在T2加权相MRI正中矢状位扫描层面上测量C2-7节段颈椎管前后径,以椎体节段为横坐标椎管前后径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利用Excel软件绘制二元回归方程趋势线,该趋势线的斜率记为颈椎管锥度(mm/节段)。比较术前和术后以及SI组和SU组间颈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锥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SI组中,PFD术后各节段颈椎管前后径均减小,其中C2、C3、C4、C6和C7减小程度达到统计学意义(P = 0.001,0.011,0.028,0.047和0.045),而在SU组中,各节段术前、术后颈椎管前后径均无显着变化。SI组C2-4节段的椎管锥度从术前的-1.38 ± 0.78 mm/节段显着减小为术后的-1.13 ± 0.95 mm/节段(P=0.024),然而C4-7节段的椎管锥度则无显着改变(P=0.553)。而在SU组中,C2-4和C4-7节段的椎管锥度术前、术后均无显着改变(P= 0.867,0.980)。结论:PFD术后脊髓空洞缩小的CMI患者颈椎管前后径减小,提示颈椎管随着脊髓空洞的改善而再塑形。另外,该再塑形过程使颈椎管锥度减小,颈椎管锥度减小可改善脑脊液动力学并进一步促进脊髓空洞的缩小。(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学林,王文军,晏怡果,莫靓,王程[3](2016)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临床矫形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矫形策略。方法我科从2002年2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6例,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二期或叁期前路漏斗胸畸形矫正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后凸角、双肩平衡、身高、漏斗胸畸形程度的改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例分叁期手术治疗,1例分二期手术治疗。患者年龄介于11~15岁之间,平均13.2岁;住院时间31~52天,平均40.4天;1例患者在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出现左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经保守治疗4周后缓解;1例患者在叁期漏斗胸矫形术后出现胸部切口渗液并感染,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0月,平均60.5月;术后末次随访时,脊柱侧凸矫平均正率78.1%,身高平均增高4.6cm,漏斗胸平均矫正率65.5%。结论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先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再行漏斗胸畸形矫正,能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胸廓容积,临床疗效优良。(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屈金良,陈庆贺,王仑[4](2016)在《应用滑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避免长节段融合后脊柱发生的生长停滞和曲轴现象,一种新设计的部分滑动椎弓根钉系统(PSPSS)通过短节段融合的方法用以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方法方便选取2001年1月—2015年10月应用滑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生长发育期尤其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4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PSPSS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Cobb’s角、顶椎偏移量和顶椎旋转变化。结果通过后路切开矫形内固定,术后平均Cobb’s角28.26°。术后随访Cobb’s角26.74°。术后顶椎偏移2.12 cm,随访2.22 cm,术后和随访顶椎旋转0.62°。术后随访固定节段平均椎体生长1.0 mm。结论与传统叁维固定方法相比,PSPSS系统不仅有相同的矫正率、相对较少的术后并发症,而且不限制术后脊柱的继续生长,避免了曲轴现象,是较好的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内固定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6年20期)
胡星新,刘立岷,宋跃明,强喆,陵廷贤[5](2015)在《一对孪生姐妹同患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介绍患者1女,14岁10个月,足月剖宫产出生,为双胞胎中姐姐。2年前患者父母无意中发现患者姿势异常,胸背部畸形,未引起特别重视;1年前患者久站、久坐常感胸背部疼痛不适,未作特殊治疗;现自感胸背部畸形加重遂于2014年6月25日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步态正常,脊柱呈"S"形弯曲,右肩较左肩略高,双侧胸廓不对称,脊柱胸段向右侧弯(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5年07期)
胡攀攀,于淼,刘晓光,陈仲强,刘忠军[6](2015)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位畸形对矢状位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冠状位畸形和矢状位平衡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6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参数包括:结构性侧凸的Cobb角、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脊柱骶骨角(spine-sacral angle,SSA)以及C7转移比值(C7 translation ratio,C7TR)。记录患者侧凸的Lenke类型和Roussouly类型,比较不同Lenke曲线类型(curve types,CT)、Lenke腰弯修正(lumbar modifiers,LM)、侧弯数量(curve amounts,CA)组间的矢状位参数;对冠、矢状面的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共获得165例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45例,女120例,平均年龄14.8±2.0岁。Lenke 1型70例,2型33例,3型15例,4型21例,5型17例,6型9例。PI平均值为43.0°±9.3°。不同CT组的TK、PT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CA组的TK、LL、PT间的差异显着(P<0.05),而不同LM仅有TK不同(P<0.05)。不同侧凸类型患者的Roussouly类型的分布情况相似(P=0.753)。胸弯的Cobb角与LL、SS、SSA呈负相关(P<0.05),腰弯的Cobb角与矢状位参数间无显着相关性。结论:AIS患者的冠状位畸形可影响部分矢状位参数的值,但不影响整体矢状位类型的分布情况。不同AIS类型的TK、LL和PT不同,而其他参数并无明显差异。脊柱侧凸矫形手术需要考虑冠、矢状位参数间的上述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蔡云华,解京明,王迎松[7](2015)在《凸侧胸廓成形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所伴发的"剃刀背"畸形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诊断脊柱侧凸的重要体征,影响着脊柱矫形手术的术后满意度,有时显得比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更为重要。凸侧胸廓成形术是传统的矫正"剃刀背"畸形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其可获得更好的术后满意度,且不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损害。该文就凸侧胸廓成形术在AIS伴发"剃刀背"矫正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5年05期)
王全贵,贺登峰,罗智超[8](2014)在《自制针刀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结构性脊柱侧凸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在形态学上椎体自身无结构异常,椎体分隔正常,拥有相对对称的椎弓根、正常发育的椎板及关节突。其占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80%左右[1]。有关AIS的致病原因,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基因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生物化学因素及生物力学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笔者于门诊运(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张勇,杨毅军,党晓谦,赵黎,任娟[9](2014)在《预测支具治疗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加重的相关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预测支具治疗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加重的相关参数,寻找准确预测畸形加重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连续测量患者的年龄、初始Cobb角、侧凸类型、女性患者初潮与否、坐高、站高、Risser征、侧凸方式、顶椎旋转度、脊柱长度增长速度10项相关参数,分析初诊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畸形变化情况。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AIS进展相关性较强的参数。结果 89例患者初诊时年龄10-16岁,平均13.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4.8月。末次随访时,21例(23.60%)患者畸形加重。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isser指数2以下、初诊时侧凸角度大于35°,顶椎旋转度大于Ⅲ度,脊柱长度增长速度大于20 mm/年是导致侧凸进展的相关因素。结论脊柱长度增长速率、Risser指数、初诊时侧凸角度、顶椎旋转度是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加重的重要预测参数。(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志鲲,江远亮,王飞,李超,范建平[10](2014)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躯干倾斜与脊柱畸形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躯干倾斜和脊柱畸形常用测量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术前接受全脊柱MRI扫描的30例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脊柱MRI加扫顶椎横截面以观察顶椎旋转,可替代CT检查测量的椎体矢状面旋转度(RAsag)。胸椎和胸腰椎RAsag测量与临床上获得的躯干倾斜角(ATI)和Cobb测量进行日期匹配。计算双侧Pearson相关性检验,α=0.01。结果患者平均年龄15.4岁(11~18岁);BMI为17.6(17.5~24.1)。侧凸分型:Lenke 1型8例,2型7例,3型1例,4型3例,5型8例,6型3例。完成了40个侧凸(23个胸椎,17个胸腰椎)的统计,分析日期匹配的数据点。在胸椎侧凸,ATI与Cobb的相关性为r=0.719,P<0.001;ATI与RAsag的相关性为r=0.720,P<0.003;ATI与Cobb角柔韧性呈负相关r=-0.530,P<0.01。在胸腰椎侧凸,ATI与Cobb相关性为r=0.828,P<0.003;ATI与RAsag相关性为r=0.810,P<0.004;与Cobb柔韧性无相关性r=-0.420,P<0.225。结论躯干倾斜和脊柱的胸椎和胸腰椎横断面畸形是有相关性的,就像躯干横截面和脊柱冠状面畸形有相关性一样;减轻躯干畸形能限制胸椎畸形,但与胸腰椎脊柱柔韧性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异常的机制研究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最常见的叁维脊柱畸形,最常累及10-16岁的青春期女孩,若未及时发现和干预,脊柱侧凸可不断加重以致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然而目前关于AI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既往研究发现AIS患者具有异常的生长特征。AIS患者与正常同龄青少年相比具有较高的校正身高和生长高峰速度、较低的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以及较较低的骨密度,而这种异常生长特征被认为可能与AIS的发生发展相关。诸多学者都提出假说试图解释AIS患者的这种异常生长特征,其中瘦素代谢异常假说获得了广泛关注。瘦素是一种调节青春期女孩生长发育的一种重要的激素,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可穿透血脑屏障与下丘脑的瘦素受体结合,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调控骨和脂肪组织的生长代谢。AIS患者的这些异常生长特征高度提示可能存在瘦素代谢调节系统的异常。可溶性瘦素受体(soluble leptin receptor,sOB-R)是调控瘦素生物利用度和跨血脑屏障运输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由跨细胞膜瘦素受体(主要为OB-Ra和OB-Rb)的膜外部分经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ADAM)水解后溶于外周血后形成。sOB-R可通过结合游离瘦素调节外周痩素的生物利用度,并可促进瘦素跨血脑屏障运输,从而增强中枢瘦素的活性。既往研究显示,AIS患者外周血sOB-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且游离瘦素指数(血清瘦素/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FLI,反应瘦素生物利用度)则低于正常对照,高度提示AIS患者存在因sOB-R水平异常导致的瘦素生物利用度异常,并且这种瘦素生物利用度异常可能是AIS患者异常生长特征和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对于AIS患者外周血sOB-R水平异常的机制仍缺乏研究。由于ADAM是调节sOB-R生成的关键酶,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ADAM是否在AIS外周血sOB-R水平异常中发挥作用。第一节可溶性瘦素受体生成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构建OB-Ra和OB-Rb过表达稳转细胞株探究与生成sOB-R相关的ADAM的亚型。方法:首先构建人瘦素受体(OB-Ra和OB-Rb)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然后将慢病毒载体转入表达各种ADAM亚型的293T细胞中,从而建立OB-Ra和OB-Rb过表达稳转细胞株。然后将过表达稳转细胞株分组,分别加入ADAM10抑制剂GI254023X(GI)、ADAM10 和 ADAM17 抑制剂 GW280264X(GW),通过检测并比较各组间细胞培养液上清中sOB-R的浓度,确认与sOB-R生成相关的ADAM亚型。结果:1.OB-Ra和OB-Rb过表达细胞株荧光表达率在80-90%以上,均能高水平合成相应瘦素受体亚型mRNA,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2.OB-Ra过表达细胞GI组和GW组培养24小时后培养基中sOB-R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5.0%和51.4%,培养48小时后较对照组分别下降52.1%和61.0%。3.OB-Rb过表达细胞GI组和GW组培养24小时后培养基中sOB-R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8.5%和36.8%,培养48小时后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6.2%和51.1%。结论:OB-Ra和OB-Rb过表达稳转细胞均能高表达相应瘦素受体亚型,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跨膜瘦素受体水解生成可溶性瘦素受体依赖于ADAM蛋白酶,其中ADAM 10发挥主要作用,ADAM 17发挥次要作用。第二节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水平与异常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的关系目的:评估AIS患者体内ADAM10和ADAM17的表达情况,从上游探究AIS sOB-R水平升高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明瘦素生物利用度异常与脊柱侧凸病因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AIS患者和30例同龄正常青少年的外周血,提取白细胞中RNA,通过 Real-time PCR 方法检测 OB-Ra、OB-Rb、ADAM10 和 ADAM17 mRNA的合成水平,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AI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瘦素、sOB-R、ADAM10和ADAM17的含量,比较AIS患者和同龄正常青少年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I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7.3 ± 4.8 ng/ml vs.8.7 ± 4.2 ng/ml,P=0.044),sOB-R 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6.8 ±6.9 ng/mlvs.22.5 士6.1 ng/ml,P = 0.012)。AIS患者ADAM10 mRNA合成水平和血清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ADAM17的mRNA合成水平和血清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结论:AIS患者的外周血sOB-R含量和ADAM10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青少年,而跨膜瘦素受体表达水平与正常青少年无显着差异,AIS患者高sOB-R水平可能是由ADAM10表达升高引起。第二章脊柱畸形相关临床研究第一节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颈椎矢状面最终形态的预测因素:一项长期随访研究目的:1.评估Lenke 1型AIS患者行后路矫形手术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面形态,分析Lenke1型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矢状面代偿模式。2.寻找可以预测AIS最终(末次随访)颈椎矢状面形态的术前或术后即刻的影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于本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矫形手术、术后随访至少5年的Lenke1型AIS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胸主弯Cobb角(Main thoracic curve,MTC)、上胸弯 Cobb 角(Proximal thoracic curve,PTC)、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矢状垂直偏距(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T1 倾斜角(T1 slope,T1S)、上胸椎后凸角(Upper thoracic kyphosis,UTK)、主胸椎后凸角(Main thoracic kyphosis,MTK)、全胸椎后凸角(Globalthoracickyphosis,GTK)、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寻找可以预测最终(末次随访)颈椎矢状面形态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影像学参数。结果:44例Lenke 1型AIS患者CL由术前的-6.6°± 8.8°改善为术后即刻的-3.8°±8.7°,并在末次随访时改善为0.5°±7.3°。CSVA术后减小,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35例(79.5%)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形态表现为后凸或曲度变直,其中9例(25.7%)患者在末次随访时获得了前凸的颈椎矢状面形态;9例(20.5%)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形态表现为前凸,且在末次随访时均维持前凸状态。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术前CL仅与T1S和UTK相关,而术后CL与T1S、UTK和GTK均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最终CL的预测方程:最终CL =-2.80+ 0.51 ×术前CL + 0.53 ×术后即刻TIS。ROC曲线显示术前CL ≥-4.5°和术后即刻T1S ≥ 11.3°是最终颈椎矢状面形态为前凸型的预测因素。结论:随着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整体和胸椎局部的矢状面形态的重建,Lenke 1型AIS患者的CL显着增大,颈椎矢状面形态显着改善。由于手术的干预,术前和术后的颈椎矢状面代偿模式存在差异。对于Lenke1型AIS患者,术前CL和术后即刻T1S可作为预测最终颈椎矢状面形态的预测因素。第二节硬膜外脂肪增多症一一一个易忽视的脊柱后凸畸形继发性椎管内异常目的:验证如下猜想:SEL是各种脊柱后凸畸形常见的继发性椎管内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先天性脊柱后凸(Congenitalkyphosis,CK)患者、40例休门氏病(Scheuermann kyphosis,SK)患者、13例结核性脊柱后凸(Tuberculotic kyphosis,TK)患者,以及69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记录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Cobb角。在全脊柱矢状面MRI上测量以下参数:顶椎区硬膜外脂肪矢状径(EFA)、硬膜囊矢状径(DSA),以及非后凸区硬膜外脂肪矢状径(EFN)、硬膜囊矢状径(DSN)。分别计算顶椎区和非后凸区的硬膜外脂肪比(EFR):EF/(EF + DS)。结果:CK组、SK组和TK组患者的EFA和和EFRA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7 例 CK 患者(43.8%),8 例 SK 患者(20.0%),和 11 例 TK 患者(84.6%)达到SEL的诊断标准,而正常对照组仅分别有1例(6.3%)、1例(2.5%)和 0 例(0%)达到 SEL 诊断标准(P = 0.019,0.014,<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叁组患者中,脊柱后凸Cobb角与硬膜外脂肪量均存在显着相关性。结论:SEL是各种脊柱后凸畸形常见的继发性椎管内异常。由于过多的硬膜外脂肪可压迫脊髓产生神经损害,因此脊柱外科医生应重视该现象。第叁节Chiari畸形Ⅰ型后颅窝减压术后颈椎管再塑形目的:评估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CMI)伴脊髓空洞患者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后颈椎管直径和锥度是否改变,并分析其与空洞缓解是否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于本院脊柱外科行PFD手术、随访至少一年的CMI伴脊髓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PFD术后脊髓空洞改善组(syrinx-improved,SI 组)和脊髓空洞未改善组(syrinx-unimproved,SU 组),SI 组共有30例患者,SU组共有9例患者。在T2加权相MRI正中矢状位扫描层面上测量C2-7节段颈椎管前后径,以椎体节段为横坐标椎管前后径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利用Excel软件绘制二元回归方程趋势线,该趋势线的斜率记为颈椎管锥度(mm/节段)。比较术前和术后以及SI组和SU组间颈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锥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SI组中,PFD术后各节段颈椎管前后径均减小,其中C2、C3、C4、C6和C7减小程度达到统计学意义(P = 0.001,0.011,0.028,0.047和0.045),而在SU组中,各节段术前、术后颈椎管前后径均无显着变化。SI组C2-4节段的椎管锥度从术前的-1.38 ± 0.78 mm/节段显着减小为术后的-1.13 ± 0.95 mm/节段(P=0.024),然而C4-7节段的椎管锥度则无显着改变(P=0.553)。而在SU组中,C2-4和C4-7节段的椎管锥度术前、术后均无显着改变(P= 0.867,0.980)。结论:PFD术后脊髓空洞缩小的CMI患者颈椎管前后径减小,提示颈椎管随着脊髓空洞的改善而再塑形。另外,该再塑形过程使颈椎管锥度减小,颈椎管锥度减小可改善脑脊液动力学并进一步促进脊髓空洞的缩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冠武,郝刚,孙春梅,孟祥森.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诊断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
[2].张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异常的机制研究及脊柱畸形相关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7
[3].李学林,王文军,晏怡果,莫靓,王程.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临床矫形策略[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
[4].屈金良,陈庆贺,王仑.应用滑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J].中外医疗.2016
[5].胡星新,刘立岷,宋跃明,强喆,陵廷贤.一对孪生姐妹同患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J].华西医学.2015
[6].胡攀攀,于淼,刘晓光,陈仲强,刘忠军.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位畸形对矢状位参数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
[7].蔡云华,解京明,王迎松.凸侧胸廓成形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5
[8].王全贵,贺登峰,罗智超.自制针刀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3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4
[9].张勇,杨毅军,党晓谦,赵黎,任娟.预测支具治疗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加重的相关参数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
[10].李志鲲,江远亮,王飞,李超,范建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躯干倾斜与脊柱畸形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