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市300350)
摘要:被称为“黑色小说”、“黑色浪漫主义”的哥特小说,自从18世纪贺拉斯·瓦尔普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开创了哥特传统,就在英美文学中迅速发展。哥特小说通常以古堡、荒野或废墟等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常有鬼怪神灵如吸血鬼或者其它超自然的现象出现,来揭示社会最真实、最黑暗的一面,讲述了一个个壮美的故事,来传递人类的真善美。
关键词:哥特传统;黑色小说;恐怖刺激;道德
“哥特”最早指的是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即古日耳曼)部落的哥特部落,因为多次侵略占领古罗马帝国,而衍生出了“野蛮”、“残暴”、“黑暗”等意义而流传下来。中世纪时,“哥特”代指一种建筑风格,表现为屹立的尖顶、厚实的墙壁、窄小的窗户、阴暗的地道、恐怖阴森的堡垒。后来,“哥特”一词运用于文学领域,由此产生具有哥特因子的故事情节及哥特式背景、哥特式人物的哥特式文学作品。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借助幽暗、阴森的建筑,渲染出一种神秘、恐怖的气氛,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黑暗、扭曲与恐惧感,进而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人类的罪恶,在道德上对人类的丑恶行为进行抨击,使人们内心产生对选择光明还是黑暗的挣扎。
1、哥特式典型的背景:阴森、恐怖、神秘、封闭的场所
哥特式典型的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墙壁、窄小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和角落、阴森的地道、漆黑阴暗的地下室、暗藏玄机的密室甚至幽深隐秘的墓穴和藏尸所。故在早期的哥特式小说里都采用了与哥特式城堡紧密相扣的静态描述氛围,诸如幽闭的城堡、地牢、修道院等封闭式场所,来营造神秘、诡异的场景。此外,哥特小说通过自然环境渲染阴森恐怖的气氛,如乌云密布、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漆黑的夜晚。哥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精准生动,成功地塑造了一种紧张、惊恐、压抑的气氛,带给读者深度心理冲击,使读者真正进入文本,走进故事,感同身受,如临其境。《红字》中监狱与墓地是两个主要的背景,小说以狱门开头,以墓地结尾。昏暗的场面、恐怖的场景以及监狱和墓地都被看作是罪恶的土壤。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背景频繁出现,体现着一种幽暗与神秘,这也代表了霍桑想要表达的人类的罪恶。
2、哥特式人物:在刻画恶棍中探明人性的善恶
哥特小说中的主人翁大多是恶棍英雄(vilain-hero),常常具有魔力或者巫术的神秘鬼怪,有着神秘的身世,奇怪的外表,扭曲的灵魂,性格上通常表现出恶魔般的暴戾,与黑暗和死亡相伴,并以恐怖、神秘、怪异、矛盾为特征。小说中典型的背景的塑造,其意在揭露人类心灵所隐藏的邪恶面;这类哥特式人物颇受争议的原因也正在于其一面是冲动、残酷及恐怖,另一面又是非常的脆弱、感性,真是又邪恶又迷人。作者将人物形象的两面性尤其是人性隐藏的黑暗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不得不激发读者的恐惧感。哥特小说的人物在读者面前展开了超现实与现实的对照,以此来增加小说玄妙诡异的感觉。小说《简·爱》里被禁锢在阁楼上“疯女人”成了人性受到压抑的维多利亚妇女的象征。那撒尼尔·霍桑在代表作《红字》中也将主人翁罗格·乞灵罗斯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的人物。他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如同冰块被冻结了,对自己的妻子也是冰冷的。
读者既憎恶这些“恶棍英雄”,又不自觉地为他们所吸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因为读者容易对这类形象产生一种的特殊的共鸣,如这些主人公所表现的进攻性、压迫性和毁灭性恰恰是读者潜意识的体现,是读者分裂人格中另一半。这样,读者的被抑制的欲望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满足,这种满足又扩展了读者的生活体验。哥特式的人物是一面读者洞悉人性的特殊的镜子,世界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性有着不容忽视的审美意蕴和特有的“净化”功能,唤起读者恒久的沉思和惊醒。
3、哥特式的情节:神秘、离奇、诡异的情节突显了崇高的道德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恐怖阴森的气氛笼罩整个故事发展情节,是哥特小说的主基调。故事情节的设置有鲜明的特点:首先,通过设置悬念和神秘的情节抓住读者阅读的欲望;其次,小说中常常有无法用科学和理性加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和灵异现象,血腥谋杀、深仇大恨、喋喋不休的复仇、诡异阴暗的阴谋、你死我活的战争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构成了主要情节;再次,运用象征、暗示和模糊的语言,似乎在误导读者,把读者引入歧途,又似乎不断地运用梦和预言暗示后续的故事情节。离奇诡异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是读者的内心震荡不安、高度紧张。从某一层面上讲,正是因为摒弃、厌恶、排斥并恐惧这种野蛮与残暴,并期盼、追求天堂的幸福、纯洁,才有了哥特式艺术手法诞生的心理基础。哥特文学中既有邪恶、又有不断追求生命之美的矛盾,人物渴望生命的诱惑刺激读者产生否定的愉悦感,同时也感染了读者,使其意识到一种超脱现实伦理学这一层面的道德情怀。流行小说《哈利·波特》在主题上也因循了哥特小说的一贯主题:在阴森恐怖中体会道德崇高。整部小说在恐怖的氛围中展开叙述,揭示了魔法界善与恶的永恒斗争,宣扬了真善美和不向邪恶妥协的正义感。
哥特艺术产生超验感受的“壮美”,以及其独特的恐怖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写作手法,为英美的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壮美诗歌,既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与残酷,又体现着人类对美好事物、人性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人们也在进行着对哥特传统的继承与颠覆,使哥特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添姿添色。
参考文献
[1]王美敬.《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赏析》,《语文建设》2014年(04).
[2]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3]杨建芳.《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探究》,《时代文学》2011年第22期.
[4]张江梅.《论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当代文坛》2010年(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