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转移速率常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常数,速率,电子,正离子,络合物,势能,水合。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论文文献综述
郑珊珊[1](2019)在《典型有机物与水合电子水相反应速率常数的QSAR及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水合电子(eaq-)的高级还原技术(Advanced reduced processes,ARPs)是一种有效地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技术。有机物与eaq-反应的速率常数(ke。q-)是评价高级还原处理体系中有机物去除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仅有百余种有机物具有可获取的实验keaq-值。实验测定方法成本高、耗时长、而且化学品种类繁多,通过实验方法一一获取ke。q-是不现实的,因此亟需发展基于计算模拟方法预测有机物的keaq-。本论文基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方法首次构建了预测脂肪族化合物和含苯基化合物keaq-的QSAR模型,并使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揭示有机物与eaq-反应的可行性,还探讨了有机物的官能团与反应活性的关系。所得结果如下:(1)基于量子化学描述符和分子结构参数,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分别构建了预测脂肪族化合物和含苯基化合物keaq-的QSAR模型。所构建的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拟合度(R2adj,tr>0.700)、稳健性(Q2LOO>0.650)和预测能力(Q2ext>0.700)。此外,SVM模型的性能普遍优于MLR模型。(2)揭示了影响有机物与eaq-的反应活性的主要参数为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能(ELUMO)、单电子还原电势(ERED)和极化率(α)。(3)基于量子化学计算探讨了有机物与eaq-的单电子转移反应(SET)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带有吸电子官能团的化合物比带有供电子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keaq-、较低的吉布斯自由能(ΔGSET)和活化自由能(Δ(?)G0SET),表明含吸电子官能团的化合物倾向于与eaq-有较高的反应活性。研究还发现卤代脂肪族化合物与eaq-反应易实现脱卤,而卤代芳香类化合物是否能脱卤与其苯环上的取代基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分布有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萍云,李象远,何福城[2](2000)在《酪胺酸-色胺酸缩聚二肽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从头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对色氨酸 酪氨酸缩聚二肽体系进行电子转移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用UHF/ 6 3 1G 方法分别优化给体 ,受体和桥体的几何构型 ,用线性反应坐标构造了给体和受体分子间电子转移的双势阱 ,得到两透热势能面在Rc 约为 0处交叉 ,表明气相反应为无能垒过程。采用两态变分法 ,获得了色氨酰酪氨酸及酪氨酰色氨酸体系的分子内电子转移矩阵元VBA分别为 7.1 0J·mol-1和 5 .5 1J·mol-1。采用Marcus双球模型估算了反应的溶剂重组能。按半经典模型计算色氨酰酪氨酸及酪氨酰色氨酸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00年01期)
董静,王雪琳,宋桂兰,奚正楷[3](1998)在《光谱电化学法测准可逆体系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电势跃——计时吸收光谱法(SPS-CA)测量了准可逆体系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首先通过测K3Fe(CN)6—K4Fe(CN)6体系的标准速率常数ks0′,证实了理论公式、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的合理性,而后以SnO2-In2O3膜玻璃电极为工作电极,分别测定了亚甲基蓝还原和无色亚甲蓝氧化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及该体系的ks0′,结果较为理想。(本文来源于《山东建材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李象远,田安民,何福城,鄢国森[4](1995)在《外电场中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转移在有机分子及生物体中有重要意义,是目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关于电子转移的速率理论,目前有Marcus的经典模型、对核运动作量子力学处理的量子力学模型,以及忽略核运动隧道效应而考虑非绝热电子态跃迁的半经典模型.在研究对称双势阱结构图1(a)的电子转移时,有适合于弱偶合的半经典动力学模型.而在外电场中,电子转移反应能垒降低,势能面结构不再是对称结构图1(b),这时,基元步骤为放热反应.当外电场达到某一阈值时,反应能垒完全崩溃,变为如图1(c)所示的无能垒结构.在外电场中考察反应的重组能(E_λ),电子转移矩阵元(V_(AB)),活化能及反应速率常数,对分子电子器件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谐振模型近似下,建议外电场作用下双势阱结构的半经典模型,计算在外电场作用下共线电子转移O_2O_2~-→O_2~-O_2的透热势能面、过渡态结构参数及反应速率常数.(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95年10期)
吴隆民,郭霞,吴宜珍,刘有成[5](1994)在《吩噻嗪及其衍生物的正离子自由基电子转移反应速率常数的EP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离子■负离子自由基与其相应的母体中性分子间的电子转移反应,没有净的化学变化,是一类最简单的电子转移反应,本文报道利用EPR技术对吩噻嗪(1)及基10位取代(甲基(2),乙基(3),丙基(4),异丁基(5),异戊基(6),苄基(7))的系列衍生物的正离子自由(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1994-10-01)
刘长庆,张国林,吴星[6](1988)在《四硝基酞菁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四硝基酞菁锌在吡啶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给出其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半波电位E_(1/2)及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_s,并对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8年03期)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对色氨酸 酪氨酸缩聚二肽体系进行电子转移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用UHF/ 6 3 1G 方法分别优化给体 ,受体和桥体的几何构型 ,用线性反应坐标构造了给体和受体分子间电子转移的双势阱 ,得到两透热势能面在Rc 约为 0处交叉 ,表明气相反应为无能垒过程。采用两态变分法 ,获得了色氨酰酪氨酸及酪氨酰色氨酸体系的分子内电子转移矩阵元VBA分别为 7.1 0J·mol-1和 5 .5 1J·mol-1。采用Marcus双球模型估算了反应的溶剂重组能。按半经典模型计算色氨酰酪氨酸及酪氨酰色氨酸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论文参考文献
[1].郑珊珊.典型有机物与水合电子水相反应速率常数的QSAR及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刘萍云,李象远,何福城.酪胺酸-色胺酸缩聚二肽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从头算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0
[3].董静,王雪琳,宋桂兰,奚正楷.光谱电化学法测准可逆体系电子转移速率常数[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8
[4].李象远,田安民,何福城,鄢国森.外电场中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5
[5].吴隆民,郭霞,吴宜珍,刘有成.吩噻嗪及其衍生物的正离子自由基电子转移反应速率常数的EPR研究[C].第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994
[6].刘长庆,张国林,吴星.四硝基酞菁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测定[J].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