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启蒙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启蒙主义,80年代,思想史,反思
新启蒙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美[1](2018)在《关于“新启蒙主义”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整个80年代中国思想界最富活力的思潮,"新启蒙主义"成为回望或反思80年代思想"首当其冲"的对象。文章通过分析关于"新启蒙主义"的重要篇目,一方面,揭示"新启蒙主义"的产生原因、对其进行批判式的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以"新启蒙主义"为主要代表的80年代思潮,并进而探索其对当下文学创作、批评和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新启蒙主义"的反思及其思路,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研究当代思想史的重要线索与维度。(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任锋[2](2015)在《新启蒙主义政治学及其异议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启蒙主义在时代精神上与新文化运动呼应,都缺乏有效联接文明传统的内在视野,同时还须应付革命主义的遗留影响。对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单向移植和模仿远远超过对中国现实经验的原生性阐释,削弱或扭曲了它对于政治实践的规范能力,构成新启蒙主义政治学的精神底色。来自政治传统的文明复兴论与紧密结合权力现实的社会主义理想派对此提出了重要异议。只有回归并维系"文明传统—时代精神—权力结构"之间的良性张力机制,中国现代政治学才能获得真正的学科成熟,在社会系统和智识建构上得到文明传统根源的深厚哺养,对政治发展提出富于效力的解释和规划。(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5年05期)
刘大涛[3](2011)在《新启蒙主义语境下的萨特在中国的译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新启蒙运动时期,在启蒙现代性语境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被启蒙知识分子视为新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从而得到了广泛传播。文章对这一时期萨特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译介者或编者的言论加以考察,以期管窥他们传播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动机和目的。它不仅为国内学者研究萨特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参考资料,也对"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代洪亮[4](2010)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新启蒙主义”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西化派主张用西方文化的价值来判断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态度。科学主义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需要以科学为标准来重新衡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书院派则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吸取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文化。各派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基本上延续了"五四"先辈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把中国文化放在传统与现代的单线历史进化中,不能全面认识中国文化。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变迁,对于中国文化脉络仔细的梳理,在多元的脉络中认识与分析中国文化。(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陈萍[5](2009)在《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结束后,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被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重新拾起。20世纪80年代初的启蒙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合谋的倾向,因此,一些学者倾向于把1984年后的启蒙主义称为新启蒙主义。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既有渴慕西方现代化的同质性诉求,又有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潜在性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启蒙主义逐渐丧失批判和诊断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能力,走向了分化,但是启蒙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和自我反思的文化立场和话语方式,仍然具有存在的理由。(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李永东[6](2007)在《“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学"成为了中国新保守主义的一种话语资源。一些学者使用"后学"的话语理论,提出"中华性"的建设方案,对新启蒙主义的现代性立场进行解构,以本土文化的重建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后学"的新保守主义文化姿态以及自身存在的悖论,引发了新启蒙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后学"与新启蒙主义是新时期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西化与民族化的错综问题,所做出的两种重要的回应姿态。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建立中华的文化形象,有效推进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以化解内外的文化、精神困境,是"后学"批评家和新启蒙主义者必须共同谋划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干春松[7](2006)在《张申府的文化综合主义和新启蒙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申府是中国现代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两大核心观念“大客观”和“具体相对论”,是试图将罗素、列宁、孔子叁流合一的文化综合主义思想,从中引申出他基于文化综合主义立场反思五四启蒙思想而提出的新启蒙主义的观点,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文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06年05期)
张光芒[8](2005)在《“新启蒙主义”:前提、方法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启蒙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当务之急,“新启蒙主义”的提出系基于历史的、理论的与现实的深层需求。作为一种新的启蒙方法和途径,新启蒙主义以作为审美问题的“人性启蒙”为探讨的核心命题。它应该包括人性解放—人性上升—人格完成,这样的一个“叁部曲”联贯合成起来才能够真正走上启蒙之途,从而通往人性的自由。(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贺仲明[9](2005)在《启蒙的本土与超越——评张光芒关于“新启蒙主义”的思想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取得了许多成果,却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围绕其坎坷曲折的历史,近年来,学术界展开过多次争论和反思。其中,启蒙与传统的关系、启蒙的本土化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一个中心话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汪晖就对“五四”启蒙运动疏离传(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刘复生[10](2004)在《“新启蒙主义”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新启蒙主义”及作为其影子的文学 1 9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告别“文革”的前提下 ,配合“思想解放”、“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的宏伟叙述 ,“新启蒙主义”展开其意识形态实践———更准确地说 ,后者正是前者的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 ,在党内“开(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04年01期)
新启蒙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启蒙主义在时代精神上与新文化运动呼应,都缺乏有效联接文明传统的内在视野,同时还须应付革命主义的遗留影响。对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单向移植和模仿远远超过对中国现实经验的原生性阐释,削弱或扭曲了它对于政治实践的规范能力,构成新启蒙主义政治学的精神底色。来自政治传统的文明复兴论与紧密结合权力现实的社会主义理想派对此提出了重要异议。只有回归并维系"文明传统—时代精神—权力结构"之间的良性张力机制,中国现代政治学才能获得真正的学科成熟,在社会系统和智识建构上得到文明传统根源的深厚哺养,对政治发展提出富于效力的解释和规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启蒙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美美.关于“新启蒙主义”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8
[2].任锋.新启蒙主义政治学及其异议者[J].学海.2015
[3].刘大涛.新启蒙主义语境下的萨特在中国的译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
[4].代洪亮.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新启蒙主义”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陈萍.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李永东.“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干春松.张申府的文化综合主义和新启蒙主义[J].孔子研究.2006
[8].张光芒.“新启蒙主义”:前提、方法与问题[J].人文杂志.2005
[9].贺仲明.启蒙的本土与超越——评张光芒关于“新启蒙主义”的思想建构[J].人文杂志.2005
[10].刘复生.“新启蒙主义”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