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极记录论文_李华,刘丽娜,魏华,许晴,薛奋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电极记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极,丘脑,深部,帕金森病,苍白球,生理,通道。

微电极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刘丽娜,魏华,许晴,薛奋勤[1](2019)在《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技术记录小鼠海马脑片自发放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MED64系统记录小鼠海马脑片自发放电方法可行性,以及观察平面微电极阵列技术应用于抑郁,帕金森,癫痫等研究的优势。方法:通过MED64系统对正常以及由低镁高钾加4-AP诱导的小鼠海马脑片进行记录,运用Mobiu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正常ACSF灌注记录到成年小鼠海马脑片神经元自发放电改用4-AP+低镁高钾ACSF灌注8min左右后小鼠海马脑片呈现癫痫样放电。换回正常ACSF洗脱30min后脑片放电恢复正常,癫痫样放电逐渐消失。结论: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技术可以记录小鼠海马脑片神经元自发放电,运用该技术成功建立了小鼠海马脑片癫痫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石洪仁[2](2019)在《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微电极记录系统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临床应用,并评估其价值和对术后程控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2月-2017年10月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应用CT与MRI融合定位,依据手术中是否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术中未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B组应用了微电极记录技术。A组病例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单侧4例,双侧7例,发病年龄平均为(60.09±7.46)岁,病程平均为(9.27±1.27)年,术前日均口服美多巴剂量为(869.32±234.61)毫克,术前UPDRS-Ⅲ评分平均为(57.36±6.00)分,药物关期Hoehn-Yahr(H-Y)分期2.5期4例(36.4%),3期4例(36.4%),4期3例(27.3%),B组病例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单侧5例,双侧8例,发病年龄平均为(62.92±5.02)岁,病程平均为(10.08±2.66)年,术前日均口服“美多巴”剂量为(942.31±158.24)毫克,术前UPDRS-Ⅲ评分平均为(56.92±4.27)分,药物关期Hoehn-Yahr(H-Y)分期2.5期4例(30.8%),3期5例(38.5%),4期4例(30.8%),B组比较MRI影像学STN核长度与MER电生理STN核长度,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2-36个月,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12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评分(UPDRS-Ⅲ),计算UPDRS-Ⅲ评分改善率(改善率=[(术前未服药状态评分-术后12月开机未服药状态评分)/术前未服药状态评分]*100%),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的减少率=[(术前剂量-术后12月剂量)/术前剂量]*100%)和术后12月内平均程控次数。所得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推断,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所收集的两组患者数据具有可比性;B组所行术中微电极记录辅助定位中,22根(78.5%)微电极一次成功定位准确,共用MER针道28道,每完成1根DBS电极植入平均需要1.3根针道;以微电极记录得到STN核长度为5.62±0.40mm,与术前MRI影像学STN核长度5.79±0.35mm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病人术后12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评分改善率为(69.80±5.42)%,较A组(60.88±3.64)%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病人术后12月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率为(59.39±2.54)%,较A组(43.02±6.08)%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2月内平均程控次数相比较,B组程控次数显着低于A组(P<0.05)。结论:微电极记录系统应用于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辅助定位能有效纠正术前影像定位偏差,提高了脑深部电极植入位置的精确性,减少患者药物左旋多巴的用量并且降低术后程控的难度。(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柳雯,张修民,陈礼道,付锴,张继波[3](2019)在《左旋多巴对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及手术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前服用左旋多巴对局麻下行术中微电极记录及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2月行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87例。随访6月,分为术前服药和术前未服药组,并对两组术中微电极记录长度、微电极针道数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服药组左、右两侧微电极电信号长度长于未服药组(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UPDRSⅢ评分平均改善率在术前服药组中较高(P<0.05)。微电极记录(MER)针道数、术后减药量、Hoehn-Yahr分期改善在两对照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前服用左旋多巴有利于微电极电信号的获取,并改善术后疗效。(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姜磊,邵华,郝玉军[4](2018)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手术治疗帕金森中的作用效果,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方法分析采取微电极记录手术治疗的帕金森患者120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58例,丘脑腹中间(Vim)毁损术32例,同期同期PVP及Vim患者21例,同期同侧PVP患者5例,分期双侧PVP患者2例,分期一侧PVP或者另一侧Vim术2例。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关"和"开"状态进行生活能力以及UPDRS评分,以及观察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能力平评分均明显的提高,前后差异显着。结论采取微电极记录方法治疗帕金森,可以明显的提高手术的效果,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的质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34期)

曹纹平,赵春生,曹胜武,叶宇阳,曹中生[5](2017)在《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的全身麻醉和无术中微电极记录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没有术中微电机记录的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共40例帕金森DBS患者,其中局麻下行DBS治疗18例患者,其中10例行MER监测,8例未监测。全麻患者共22例,10行MER监测,12例未监测。术后均行1.5MRI头颅扫描,比较患者第一和第二靶点位置的偏移。比较不同的麻醉方法所耗的手术时间及术后6个月药物关期的UPDRS评分。评价无术中微电机记录对帕金森DBS的影响。结果 (1)帕金森DBS全麻下第一靶点和第二靶点位置偏移无显着性差异,局麻下第一靶点无显着性差异,但第二靶点位置偏移有显着性差异。(2)全麻下行DBS手术比局麻时减少了约2.5小时。(3)全麻和局麻下行DBS术后的帕金森患者UPDRS药物关期时的改善率无显着性差异。(4)有无术中微电机记录的帕金森DBS术后UPDRS药物关期时的改善率无显着性差异。(5)全麻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明显优于局麻患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结论在没有术中微电极记录下全麻行帕金森病DBS是安全且可靠的。(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黎成[6](2017)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75例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帕金森病患者,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3例,平均年龄64.3+3.4岁(50-74岁),总共植入150侧微电极,100侧采用单通道微电极记录植入电极,50侧采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植入电极,所有患者微电极植入靶点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收集和分析所有患者术后开机后参照UPDRS-III评分系统所做的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术前和术后患者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与单通道微电极记录在确定靶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减少抗帕金森药物的剂量等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上75例患者均经过长期定期临床随访记录,随访时间约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约16个月。术后患者运动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颅内出血、感染、皮肤破损等并发症,有4例患者出现颅内积气,术后恢复良好。采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和单通道微电极记录,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较术前运动症状改善明显(p<0.05),患者术后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较术前明显较少(p<0.05)。结论: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确定靶点方面,多通道和单通道微电极记录之间无明显差异,未增加脑出血等并发症,较少术后服药药物剂量,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精神方面症状,可应用于功能神经外科的相关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徐欣,凌至培,余新光,潘隆盛,崔志强[7](2016)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丘脑底核(STN)是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的主要靶点,使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准确地发现STN的感觉运动区,提高治疗精准度,提高DBS治疗效果;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和风险目前介绍的比较少。现通过10例帕金森病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探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精准定位作用与风险。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1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4~5个通道),同步使用评分法记录,结合宏电极刺激结果,选择最终置入刺激电极的通道,比较术前预设的放置靶点与最终放置靶点的不同,测量通道的长度。结果不同的通道显示了不同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以及其放电的强度与长度。比较最后电极植入通道与术前的预设中心靶点显示:左侧STN:放置中心位置6例,非中心4例,其中前方2例,外侧1例,内侧1例;右侧STN:中心位置5例,非中心5例,其中外侧4例,内侧1例,STN感觉运动区的通道长度:左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5±1)mm(3~6 mm),右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3±0.7)mm(4~6 mm)。10例患者手术中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 10例患者中选择预设靶点即中心靶点的比例只有50%~60%,有40%~50%的患者最终放置植入电极的位置与预设的靶点不同。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覆盖整个STN,通过记录其电信号并分析比较,可以准确显示出STN的运动区域,选择最佳的通道植入电极,提高DBS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的出血并发症。因此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是DBS手术中一种可以提高精准定位,同时也非常安全有效监测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郭松,庄平,李建宇,张宇清,李勇杰[8](2016)在《微电极记录与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最佳刺激治疗位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位置。方法 40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埋置脑深部电刺激器,术后复查电极位置,通过影像资料和电生理数据,确定电极尖端坐标,并计算电极各触点坐标,以及电极针道中STN上下边界和中心点的坐标。结果最佳刺激触点中心坐标的平均位置与STN上边界坐标的平均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N上边界区域为DBS治疗PD的最佳刺激位置。(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张晟豪,李楠,葛顺楠,李洋,武松燕[9](2016)在《在体大鼠脑部核团的微电极记录偶联行为学康复实验模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在体大鼠脑部核团的微电极记录及行为学偶联模型。方法将大鼠背部留置管连接固定装置改进后置于大鼠背部皮下,为大鼠的相关脑部核团埋置阵列微丝电极,将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与自身给药行为学系统进行信号对接,通过自身给药训练使大鼠成瘾,在大鼠成瘾的不同状态下进行相关脑部核团的电生理信号记录。结果与结论经过改进后的留置管连接固定装置有较好的性能,脱管漏管的现象大幅度降低,自身给药系统与电生理采集系统对接后信号传输稳定,实现了大鼠脑部相关核团在自身给药行为发生过程中的神经电生理信号的同步采集。(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4期)

王军,罗晓光,任艳,何志义,王运杰[10](2016)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引导下精准定位丘脑底核感觉-运动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定位丘脑底核(STN)感觉-运动区中的意义。方法对22侧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下DBS术中STN的电生理学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同期20侧单通道微电极记录下STN的电生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下22侧DBS术中共行64根微电极记录,其中21侧(95.5%)可以确切记录到STN的感觉-运动诱发电位,1侧可以确切记录到STN的常规放电,21侧最佳电生理学针道记录到STN放电的平均长度为(5.58±0.53)mm,其中STN感觉-运动诱发电位的平均长度为(3.27±1.54)mm;而20侧单通道微电极记录到STN放电的平均长度为(5.02±1.01)mm,其中13侧(65.0%)可记录到STN的感觉-运动诱发电位,平均长度为(1.36±0.98)mm,7侧仅可以确切记录到STN的常规放电。22侧STN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下13侧最终选择靶点与术前的解剖定位一致,吻合率为59.1%,9侧STN解剖定位靶点与电生理学功能靶点存在差异。结论 DBS术中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与单通道微电极记录相比,在记录到的STN放电的平均长度、感觉-运动诱发电位平均长度、确认STN感觉-运动区概率及选择最佳植入针道等多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这对DBS术中确保植入电极位置的精准提供了前提。(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微电极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微电极记录系统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临床应用,并评估其价值和对术后程控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2月-2017年10月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应用CT与MRI融合定位,依据手术中是否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术中未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B组应用了微电极记录技术。A组病例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单侧4例,双侧7例,发病年龄平均为(60.09±7.46)岁,病程平均为(9.27±1.27)年,术前日均口服美多巴剂量为(869.32±234.61)毫克,术前UPDRS-Ⅲ评分平均为(57.36±6.00)分,药物关期Hoehn-Yahr(H-Y)分期2.5期4例(36.4%),3期4例(36.4%),4期3例(27.3%),B组病例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单侧5例,双侧8例,发病年龄平均为(62.92±5.02)岁,病程平均为(10.08±2.66)年,术前日均口服“美多巴”剂量为(942.31±158.24)毫克,术前UPDRS-Ⅲ评分平均为(56.92±4.27)分,药物关期Hoehn-Yahr(H-Y)分期2.5期4例(30.8%),3期5例(38.5%),4期4例(30.8%),B组比较MRI影像学STN核长度与MER电生理STN核长度,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2-36个月,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12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评分(UPDRS-Ⅲ),计算UPDRS-Ⅲ评分改善率(改善率=[(术前未服药状态评分-术后12月开机未服药状态评分)/术前未服药状态评分]*100%),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的减少率=[(术前剂量-术后12月剂量)/术前剂量]*100%)和术后12月内平均程控次数。所得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推断,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所收集的两组患者数据具有可比性;B组所行术中微电极记录辅助定位中,22根(78.5%)微电极一次成功定位准确,共用MER针道28道,每完成1根DBS电极植入平均需要1.3根针道;以微电极记录得到STN核长度为5.62±0.40mm,与术前MRI影像学STN核长度5.79±0.35mm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病人术后12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评分改善率为(69.80±5.42)%,较A组(60.88±3.64)%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病人术后12月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率为(59.39±2.54)%,较A组(43.02±6.08)%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2月内平均程控次数相比较,B组程控次数显着低于A组(P<0.05)。结论:微电极记录系统应用于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辅助定位能有效纠正术前影像定位偏差,提高了脑深部电极植入位置的精确性,减少患者药物左旋多巴的用量并且降低术后程控的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电极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刘丽娜,魏华,许晴,薛奋勤.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技术记录小鼠海马脑片自发放电[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2].石洪仁.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评价[D].西南医科大学.2019

[3].柳雯,张修民,陈礼道,付锴,张继波.左旋多巴对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及手术疗效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姜磊,邵华,郝玉军.微电极记录技术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5].曹纹平,赵春生,曹胜武,叶宇阳,曹中生.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的全身麻醉和无术中微电极记录的效果评价[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

[6].黎成.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7

[7].徐欣,凌至培,余新光,潘隆盛,崔志强.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中的作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

[8].郭松,庄平,李建宇,张宇清,李勇杰.微电极记录与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最佳刺激治疗位置的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

[9].张晟豪,李楠,葛顺楠,李洋,武松燕.在体大鼠脑部核团的微电极记录偶联行为学康复实验模型方法的建立[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

[10].王军,罗晓光,任艳,何志义,王运杰.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引导下精准定位丘脑底核感觉-运动区[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一8密西根式(A)和犹他式(B)电极阵列32[...采用多电极阵列系统记录体外培养海马...一9通过思维控制轮椅的病人[3]"其中(A)...细胞内微电极记录装置连接模式图术中微电极记录(图片出自郑州大...帕金森氏病病人STN微电极记录波...

标签:;  ;  ;  ;  ;  ;  ;  

微电极记录论文_李华,刘丽娜,魏华,许晴,薛奋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