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皂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茶,脂肪酸,番茄,薄层,成分,植物油,色谱。
不皂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孙晴,徐文华[1](2019)在《青海糖茶藨籽油脂肪酸及不皂化物成分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糖茶藨籽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糖茶藨籽油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糖茶藨籽油中共鉴定出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86.88±0.53)%,其中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9.06±1.08)%、(25.85±0.79)%和(19.08±0.76)%;糖茶藨籽油的不皂化物以植物甾醇和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植醇含量最高,达(40.42±2.54)%,其次为β-谷甾醇。(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1期)
史小峰,倪芳妍,张小庆,曹忙选[2](2019)在《特种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及4种生育酚异构体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橄榄油、元宝枫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长柄扁桃油和核桃油等市售特种植物的油脂不皂化物、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原料特种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差异不显着,橄榄油不皂化物含量最高为0.98%,核桃油最低为0.73%;不同特种植物油脂生育酚异构体组成差异较大,美藤果油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最高达到149.6 mg/100 g,同时含有较高含量的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橄榄油4种生育酚异构体的最低仅为32.92 mg/100 g。分析结果可以为特种植物油的开发及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及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21期)
卢先勇,何文绚[3](2018)在《发展快速简单的植物油不皂化物提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超声加热法替代目前的回流加热法,提高皂化反应速度将皂化时间从现有的约1h缩短至10min;(2)设计并研制专用SPE小柱,一次性快速去除不皂化物溶液中残余的水和皂,同时将多次提取改为一次提取,使得不皂化物提取时间从约30min缩短至5min。采用新建方法获取的五种芝麻油、五种玉米油不皂化物红外光谱显示两种植物油不皂化红外谱图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两种植物油红外光谱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可以预测在植物油红外光谱数据的基础上添加经分离、富集获取的植物油不皂化物红外光谱数据,有望大大提高鉴定/筛查掺伪植物油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新建的方法将为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全面分析植物油中各类物质,从而构建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植物油鉴定/掺假植物油筛查模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王衍彬,秦玉川,王丽玲,张都海,柏明娥[4](2018)在《省沽油种仁油脂肪酸及不皂化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C-MS分析省沽油种仁油中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省沽油种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6.68%,主要为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油中不皂化物共鉴定出6种植物甾醇、3种烯烃、1种维生素和12种烷烃类化合物,其中γ-谷甾醇、角鲨烯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分别为411.21、257.72 mg/kg和151.94 mg/kg,经质谱离子碎片对比分析,省沽油种仁油中的维生素E为α-生育酚。(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09期)
周振宇,杨成,蔡春辉[5](2018)在《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提取与抗氧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油茶籽油为原料,通过皂化-己烷萃取法提取其不皂化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法、叁价铁离子还原力(FRAP)法以及细胞抗氧化(CAA)法对其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测定,并与α-生育酚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皂化-己烷萃取法得到的油茶籽油不皂化物主要含有烃类、叁萜醇以及植物甾醇;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到95%,EC50为1.9 g/L;油茶籽油不皂化物具有一定的Fe3+还原能力,在质量浓度为5 g/L时,FRAP值可达170;油茶籽油不皂化物能够进入细胞并对2,2'-偶氮(2-甲基丙基脒)二盐酸盐(ABAP)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具有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CAA值可达36.6。(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8年06期)
许文东,蔡鸿飞,刘菊妍,袁诚,叶文才[6](2017)在《药用橄榄油中不皂化物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药用橄榄油不皂化物的化学组成。方法:通过水解除杂、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对药用橄榄油不皂化物组分进行制备分离,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方法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药用橄榄油不皂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角鲨烯(1)、D-α-生育酚(2)、β-谷甾醇(3)、24-亚甲基环阿屯醇(4)、菜油甾醇(5)、胆固醇(6)。结论:药用橄榄油不皂化物主要成分为甾体化合物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角鲨烯、生育酚等,化合物1~6均为首次通过分离从橄榄油中获得单体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7年10期)
罗家星,张彬,邓丹雯,白雪,肖义坡[7](2015)在《番茄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与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C-MS分析番茄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并通过薄层层析(TLC)对不皂化物进行初步分离。通过GC-MS从番茄籽油不皂化物中分离出42个峰,鉴定出29种物质,主要成分为β-谷甾醇、胆甾醇、豆甾醇、环菠萝烷醇、羊毛甾醇、γ-生育酚、(3β,5α)-胆甾-7-烯-3-醇、γ-谷甾醇、麦角甾醇、二十九烷、角鲨烯,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为15.68%;以正己烷与氯仿(7:3,V/V)为展开剂,通过TLC分离番茄籽油不皂化物,得到6条色带,利用紫外-可见光对分离物进行扫描,6种分离物最大吸收峰均不相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肖义坡[8](2015)在《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茶叶籽中提取到的油脂叫茶叶籽油。茶叶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2%[1],还富含茶多酚、植物甾醇、角鲨烯以及维生素E等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第18号公告》中批准茶叶籽油为新资源食品[2]。从油茶籽中提取到的油脂叫油茶籽油。茶油[3]的脂肪酸含量、比例与橄榄油相似,是能够与橄榄油相媲美的高档健康食用油。《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山茶油大力提倡推广。不皂化物是指油脂中不与NaOH起皂化反应的物质。本论文重点研究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通过实验测定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组成成分,探索分离提纯的方法,并对茶叶籽油中角鲨烯进行定量分析,为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的生产开发与有效利用提供实验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含量。依据国标GB/T 5535.2—2008/ISO来提取不皂化物并测定含量,测得茶叶籽油毛油中不皂化物含量为5.63%,油茶籽油毛油中不皂化物含量为5.56%。通过微波辅助浸提法提取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所提取的茶叶籽油中不皂化物含量为7.51%±0.51%,油茶籽油为7.36%±0.37%。2、确定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组成成分。采用GC-MS分析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结果表明:通过GC-MS从茶叶籽油不皂化物中分离出77个峰,鉴定出20种物质,其中羊毛甾醇含量最高,为5.91%,还有α-生育酚、茉莉酮、角鲨烯等物质;通过GC-MS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中分离出56个峰,鉴定出13种物质,其中角鲨烯含量最高,为2.69%,还有香叶基芳樟醇、生育酚、麦角甾醇物质。通过磷硫铁法测定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中总植物甾醇的含量,得出茶叶籽油中总植物甾醇含量为2.07±0.001 g/kg,油茶籽油中总植物甾醇含量为3.565±0.002 mg/kg。3、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分离与提纯。以石油醚与乙醚为展开剂,体积比为9:1,对不皂化物进行初步薄层分离,得到六条色带。以紫外光谱显示初步分离的结果,测定各组分在紫外区200~350 nm之间的光谱扫描曲线。结果显示:茶叶籽油不皂化物通过薄层分离出来的六条带在200~350 nm间波形不同,且最大吸收峰不同,最大吸收峰波长依次为:237、242、240、233、238 nm和232 nm;油茶籽油不皂化物通过薄层分离出来的六条带在200~350 nm间波形不同,且最大吸收峰不同。最大吸收峰波长依次为:236、241、240、234、238 nm和232 nm。通过薄层层析,达到初步分离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组分的要求。采用柱层析法提纯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结果表明:茶叶籽油不皂化物中烃类、叁萜醇类、4-甲基甾醇类及甾醇类的含量分别为15.75%、54.9%、1.5%及12%,油茶籽油不皂化物中烃类、叁萜醇类、4-甲基甾醇类及甾醇类的含量分别为21%、58.15%、0.55%及11%。其中油茶籽油不皂化物中烃类和叁萜醇类的含量要高于茶叶籽油,而茶叶籽油不皂化物中4-甲基甾醇类和甾醇类的含量要高于油茶籽油。4、确定茶叶籽油中角鲨烯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茶叶籽油中的角鲨烯进行定量分析。通过C18柱分离茶叶籽油样品中的角鲨烯,采用外标法计算角鲨烯的准确含量。结果表明:以甲醇/乙腈(60+40,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 nm、流速2 mL/min、柱温30℃时,能有效分离茶叶籽油样品中的各组分,再经HPLC测得茶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为4.1 mg/kg。当角鲨烯质量浓度在20~500 mg/L之间时,峰面积和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较好,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0;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2%~90.1%,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6.98%(n=4),此方法的测定低限(LOQ)为2.7 mg/kg。(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5-30)
肖义坡,张彬,邓丹雯,罗家星,白雪[9](2015)在《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与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C-MS分析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并通过薄层层析(TLC)对不皂化物进行初步分离。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主要成分为角鲨烯、α-生育酚,另外还有香叶基芳樟醇、麦角甾醇、β-香树脂醇、羊毛甾醇、3-乙酰菲、2,4-二叔丁基苯酚及N-(2-叁氟甲基苯)-3-吡啶甲酰胺肟等物质。以石油醚与乙醚(9∶1,V/V)为展开剂,通过薄层层析分离油茶籽油不皂化物,得到6条色带,利用紫外-可见光对分离物进行扫描,获得各分离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15年01期)
罗家星[10](2014)在《番茄籽油精炼及不皂化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断发展的番茄加工工业,为国内提供了一种丰富的油料资源——番茄籽。番茄籽中粗脂肪含量超过10%,属于草本油料,采用传统的浸提、压榨方法可制取番茄籽油。本文围绕番茄籽油提取精炼展开研究,并对番茄籽油不皂化物成分进行分析与分离,为提高对番茄籽油的认识,开发高品质番茄籽油提供实验依据。番茄籽脂肪含量低于大宗油料,在制取时可通过辅助方法,提高其得油率。实验初步探索了微波预处理对番茄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前,番茄籽含水量对番茄籽提取番茄籽油影响较大,试验中加水量为5%,番茄籽油提取率最高。不同制取方法得到的毛油,品质及外观都不能达到食用植物油标准,需要精炼。采用化学精炼法,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精炼番茄籽压榨油,所得到的精炼油酸价与过氧化值均达到国家植物油卫生标准。番茄籽油是一种富含番茄红素的植物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与保健价值。实验以番茄籽压榨油为原料,采用分光光度法测油中番茄红素含量在化学精炼各工序中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番茄红素在在精炼时会损失,操作过程损失大小是:脱色>脱酸>脱臭,脱色和脱酸(含碱炼和水洗)过程损失分别为67.73%和26.83%。脱色过程,增加白土用量或升高脱色温度,油中番茄红素残留量都会减少,当白土用量为2%、脱色温度为100℃时,番茄红素被脱除率高,5min后油中番茄红素残留量无明显变化。脱酸过程主要考虑碱炼对油中番茄红素的影响,以油中番茄红素含量为指标,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番茄籽油碱炼工艺条件为:碱炼温度41.29℃,碱液浓度为8.55%,超碱量为0.10%。,番茄红素含量(Y)与碱炼温度(A)、碱液浓度(B)和超碱量(C)的二次回归编码模型方程为:Y=34.68-1.96A+0.48B+0.45C+0.68AB-0.53AC-1.8BC-1.28AC-2.65A2-1.4B2-5.01C2为保护番茄籽油中番茄红素,简化精炼工艺,并对比精炼工艺对番茄籽油理化性质与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油达到国家植物油卫生标准(GB/T2716-2008);压榨油与精制油紫外谱图吸收峰在240nm和269nm,精炼油紫外光谱吸收峰分别为240nm、258nm和267nm;番茄籽精制油与精炼油脂肪酸组成种类不变,且各脂肪酸含量变化小;番茄籽精制油比精炼油氧化稳定性好。采用GC-MS分析番茄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利用薄层层析(TLC)对不皂化物进行初步分离。结果显示,通过GC-MS从番茄籽油不皂化物中分离出42个峰,鉴定出29种物质,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为15.68%;以正己烷与氯仿(7:3)为展开剂,通过薄层层析分离番茄籽油不皂化物,得到6条色带,利用紫外-可见光对分离物进行扫描,6种分离物最大吸收峰均不相同。(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4-05-29)
不皂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测定橄榄油、元宝枫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长柄扁桃油和核桃油等市售特种植物的油脂不皂化物、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原料特种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差异不显着,橄榄油不皂化物含量最高为0.98%,核桃油最低为0.73%;不同特种植物油脂生育酚异构体组成差异较大,美藤果油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最高达到149.6 mg/100 g,同时含有较高含量的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橄榄油4种生育酚异构体的最低仅为32.92 mg/100 g。分析结果可以为特种植物油的开发及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及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皂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晴,徐文华.青海糖茶藨籽油脂肪酸及不皂化物成分分析研究[J].中国油脂.2019
[2].史小峰,倪芳妍,张小庆,曹忙选.特种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及4种生育酚异构体组成研究[J].现代食品.2019
[3].卢先勇,何文绚.发展快速简单的植物油不皂化物提取方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4].王衍彬,秦玉川,王丽玲,张都海,柏明娥.省沽油种仁油脂肪酸及不皂化物分析[J].中国油脂.2018
[5].周振宇,杨成,蔡春辉.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提取与抗氧化性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8
[6].许文东,蔡鸿飞,刘菊妍,袁诚,叶文才.药用橄榄油中不皂化物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7
[7].罗家星,张彬,邓丹雯,白雪,肖义坡.番茄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与分离[J].中国粮油学报.2015
[8].肖义坡.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研究[D].南昌大学.2015
[9].肖义坡,张彬,邓丹雯,罗家星,白雪.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与分离[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5
[10].罗家星.番茄籽油精炼及不皂化物研究[D].南昌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