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耐受性论文-夏羽菡,马涛,丁小云,胡志强,马牧原

胃肠耐受性论文-夏羽菡,马涛,丁小云,胡志强,马牧原

导读:本文包含了胃肠耐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消化道肿瘤根治术,早期序贯肠内营养,组件式非药物营养素,整蛋白型肠内营养药物

胃肠耐受性论文文献综述

夏羽菡,马涛,丁小云,胡志强,马牧原[1](2019)在《上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对患者胃肠功能及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实施上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对病人胃肠功能及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宁医大总院肿瘤医院肿瘤外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肿瘤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均在术后实施序贯早期肠内营养,试验组使用国产组件式非药物营养素,对照组使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药物,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胃肠道反应及胃肠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24h管饲,肠鸣音和排气反应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 0.05),起始量肠内营养液的胃肠道症状有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上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时,使用国产组件式非药物营养素与整蛋白型肠内营养药物均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使用组件式非药物营养素序贯管饲,患者胃肠道并发症更少,有更好的依从性和耐受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期刊2019-10-18)

黄桂东,唐素婷,程云辉,孙张乐,陈梓琦[2](2019)在《酱油渣中乳酸乳球菌分离鉴定及对模拟胃肠环境的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从酱油渣中分离鉴定乳酸乳球菌,并研究其对模拟胃肠环境的耐受能力。初步从酱油渣中分离得到4株乳酸乳球菌,3株鉴定为Lactococcus lactis subsp.hordniae,称之为HT127、HT223和HT227;1株鉴定为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称为HT122。生长曲线测定结果发现,4株菌生长情况基本相似,对数生长期为2~12h。模拟胃肠环境耐受试验结果表明:耐受胃液3h后,菌株HT223、HT127、HT227、HT122的菌存活率达(94.85±0.05)%,(81.67±0.25)%,(77.99±0.58)%,(58.57±0.57)%;在模拟肠液中继续培养8h,菌株HT122、HT127、HT223、HT227的菌存活率为(77.78±0.68)%,(67.42±0.72)%,(34.25±0.08)%,(22.28±0.18)%。说明菌株HT127对人工模拟胃肠液显示出较好的耐受能力。(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8期)

云月英,徐娟,张小利[3](2018)在《4株乳酸菌对模拟胃肠环境的耐受性及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4株来源于自然发酵肉制品中的乳酸菌进行耐酸耐胆盐性能的测定,选取在p H3.0和含0.3 g/100 m L胆盐的MRS培养基中存活率均超过50%的2株菌(M12、M23),进一步研究其在模拟胃肠液中的耐受性及MRS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这2株乳酸菌对人工模拟胃肠道环境有较好的耐受性,经过人工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存活率均>50%,经人工模拟肠液处理10 h后仍可存活;这2株菌具有较强的增殖及产酸能力,24 h内均已进入稳定生长期,随着菌体数目的增加,培养基p H值快速降低,在肉制品的发酵温度范围内均能较好地生长。因此,这2株菌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菌株应用于肉制品的发酵。(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8年03期)

刘莎娜,李云霞[4](2017)在《肠内营养液间歇泵入对颅脑创伤患者胃肠功能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液间歇泵入对颅脑创伤患者胃肠功能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2016年1~12月选取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采用持续泵入输注,观察组采用间歇泵入输注,即输注90 min暂停150 min,每天4次,比较两组胃肠功能及喂养耐受性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胃液残留量少于对照组(P<0.05),而胃液p H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耐受、7 d营养达标高于对照组(P<0.05),而胃肠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液间歇泵入能有效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促进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7年22期)

周劲峰,李平,施春晓,普云,叶婷婷[5](2017)在《中长链脂肪乳(Baxter)对胃肠肿瘤患者耐受性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中长链脂肪乳(Baxter)对胃肠肿瘤患者耐受性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行胃肠肿瘤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术后24h开始补充中长链脂肪乳7d,对照组术后24h内补充普通长链脂肪乳7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耐受率、代谢指标及治疗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耐受率、术后感染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d、7d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甘油叁酯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d、7d 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6(IL-2,6)及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长链脂肪乳可提高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支持耐受性,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代谢,降低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7年12期)

陶福正,陈卫挺,林相彬,陈仁辉,陈英姿[6](2017)在《不同肠内营养途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幽门后喂养方式对肠内营养耐受性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接受机械通气且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幽门前喂养组35例和幽门后喂养组35例。幽门前喂养组留置鼻胃管,幽门后喂养组留置鼻肠管。两组患者均使用瑞代营养液经营养泵持续泵入,每日18 h,连续观察7 d,7 d内肠内营养达到目标热卡量。观察7 d内患者的肠内营养耐受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结果幽门后喂养组胃残余量过多、返流的发生率低于幽门前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20、4.63,P均<0.05);但幽门后喂养组腹泻发生率高于幽门前喂养组(χ~2=5.08,P<0.05);两组患者在误吸及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VAP发生率、院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94、0.24、1.06、0.13,t分别=0.75、0.44,P均>0.05)。结论ICU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使用幽门后喂养途径增加腹泻的发生,但减少胃残余量过多及返流风险。(本文来源于《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期刊2017年03期)

顾磊[7](2016)在《胃癌患者术后应用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功能及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术后应用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对患者胃肠功能及营养支持耐受性的影响。方法该院58例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内整蛋白制剂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早期选择氨基酸、短肽制剂,后续选择整蛋白制剂,实施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分期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观察两组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的耐受情况、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肠内营养支持不耐受9例(31.0%),高于观察组的2例(6.9%);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72.8±14.1)小时,长于观察组的(65.6±12.7)小时;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13.8%),略高于观察组的3例(10.3%)。除并发症发生率外,肠内营养支持不耐受率、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选择氨基酸、短肽制剂,后续选择整蛋白制剂的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方式更有利于患者康复。(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6年23期)

许晓第,任鸿雁,李冠增,吴曙晖,邵峰[8](2014)在《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对合并糖尿病的胃肠肿瘤患者肠耐受性和脑肠肽Ghrelin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由益生菌、谷氨酰胺、深海鱼油、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组成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对合并糖尿病的胃肠肿瘤患者肠耐受性和脑肠肽Ghrelin的影响。方法 92例合并糖尿病的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和加入益生菌、谷氨酰胺、深海鱼油、能全力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组(治疗组),各46例,两组均在手术中摆放鼻肠营养管,营养管放入空肠起始处,治疗组术后均给予免疫微生态营养,对照组给予能全力。观察两组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术后第3天和第7天空腹抽血测定血浆活性Ghrelin,最后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优于对照组,并且术后第7天血浆活性Ghrelin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胃肠肿瘤患者,应用由益生菌、谷氨酰胺、深海鱼油、能全力组成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能提高血浆活性Ghrelin,并能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4年16期)

刘珊珊,李博[9](2014)在《高活性抗氧化肽的体外胃肠耐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高活性抗氧化肽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吸收过程中的耐受性。以6条抗氧化合成肽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胃肠消化模型和Caco-2细胞单层模型,模拟其胃肠消化吸收过程,分别测定抗氧化肽在胃肠消化中的降解与转化、含量变化及以TEAC活性和ORAC活性为指标的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6条抗氧化肽均耐受胃消化,不耐受肠的消化,但是经胃肠消化吸收后仍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分别高于阳性对照还原型GSH和Vc;YPWY、GWEW和YEW在肠阶段发生C端氨基酸降解,生成短肽YPW、GWE和YE,而且可以完整地透过Caco-2细胞。这项研究为这些抗氧化肽作为功能配料进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01期)

王记成,郭壮,闫丽雅,刘小鸣,陈卫[10](2009)在《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与商业益生菌对胃肠转运耐受性及发酵特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L.casei Zhang)与商业化益生菌嗜酸乳杆菌NCFM(NCFM)、鼠李糖乳杆菌GG(LGG)、干酪乳杆菌Shirota(LcS)、动物双歧杆菌Bb12(Bb12)对人工胃肠液的耐受性及发酵特性。将各菌置于人工消化液及含3.0g/L牛胆盐的MRS培养基中,37℃培养,分别于3h和8h时测定人工胃液和肠液中各菌株的存活率,同时每小时测定MRS培养基的浊度,以延迟时间评价各菌株对胆盐的耐受性。对由各菌株制得的发酵乳在发酵及贮藏期间酸度与活菌数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pH2.5的人工胃液消化3h后,干酪乳杆菌Zhang存活率低于NCFM(p<0.05),高于其它3株对照菌(p<0.05);在pH3.0和pH4.0的人工胃液消化3h后,干酪乳杆菌Zhang的存活率与4株对照菌无显着差异(p>0.05);在pH8.0的人工肠液消化8h后,干酪乳杆菌Zhang的存活率高于Bb12(p<0.05),低于NCFM(p<0.05),与其它2株对照菌无差异(p>0.05)。干酪乳杆菌Zhang对3.0g/L牛胆盐的耐受性与LcS差异不显着(p>0.05),而高于其它3株对照菌(p<0.05)。脱脂乳37℃发酵24h后,接种干酪乳杆菌Zhang的样品的酸度低于4株对照菌。4℃贮藏28d内,各益生菌在发酵乳中继续生长,其中干酪乳杆菌Zhang发酵乳的pH值变化(降低0.55)显着高于4株对照菌(p<0.05);贮藏28d后干酪乳杆菌Zhang活菌数为1.0×109cfu/g,显着高于4株对照菌(p<0.05),说明干酪乳杆菌Zhang具有良好的胃肠转运耐受性和极佳的贮藏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胃肠耐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从酱油渣中分离鉴定乳酸乳球菌,并研究其对模拟胃肠环境的耐受能力。初步从酱油渣中分离得到4株乳酸乳球菌,3株鉴定为Lactococcus lactis subsp.hordniae,称之为HT127、HT223和HT227;1株鉴定为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称为HT122。生长曲线测定结果发现,4株菌生长情况基本相似,对数生长期为2~12h。模拟胃肠环境耐受试验结果表明:耐受胃液3h后,菌株HT223、HT127、HT227、HT122的菌存活率达(94.85±0.05)%,(81.67±0.25)%,(77.99±0.58)%,(58.57±0.57)%;在模拟肠液中继续培养8h,菌株HT122、HT127、HT223、HT227的菌存活率为(77.78±0.68)%,(67.42±0.72)%,(34.25±0.08)%,(22.28±0.18)%。说明菌株HT127对人工模拟胃肠液显示出较好的耐受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肠耐受性论文参考文献

[1].夏羽菡,马涛,丁小云,胡志强,马牧原.上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对患者胃肠功能及耐受性的影响[C].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2019

[2].黄桂东,唐素婷,程云辉,孙张乐,陈梓琦.酱油渣中乳酸乳球菌分离鉴定及对模拟胃肠环境的耐受性[J].食品与机械.2019

[3].云月英,徐娟,张小利.4株乳酸菌对模拟胃肠环境的耐受性及生长特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8

[4].刘莎娜,李云霞.肠内营养液间歇泵入对颅脑创伤患者胃肠功能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

[5].周劲峰,李平,施春晓,普云,叶婷婷.中长链脂肪乳(Baxter)对胃肠肿瘤患者耐受性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人人健康.2017

[6].陶福正,陈卫挺,林相彬,陈仁辉,陈英姿.不同肠内营养途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耐受性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

[7].顾磊.胃癌患者术后应用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功能及耐受性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6

[8].许晓第,任鸿雁,李冠增,吴曙晖,邵峰.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对合并糖尿病的胃肠肿瘤患者肠耐受性和脑肠肽Ghrelin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

[9].刘珊珊,李博.高活性抗氧化肽的体外胃肠耐受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4

[10].王记成,郭壮,闫丽雅,刘小鸣,陈卫.益生菌LactobacilluscaseiZhang与商业益生菌对胃肠转运耐受性及发酵特性的比较[J].中国食品学报.2009

标签:;  ;  ;  ;  

胃肠耐受性论文-夏羽菡,马涛,丁小云,胡志强,马牧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