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秀[1](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孙素华[2](2021)在《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以农垦农业生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如何能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垦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头羊”,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任务,其集团化、企业化、农场式的经营模式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研究农垦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产品生产技术效率,分析当前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对农垦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开展了研究,对农垦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一,对农垦农业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并与全国相应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农垦的基本情况进行判断;第二,采用DEA-BCC方法对农垦2010-2018年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研究,分析农垦生产技术效率的水平;第三,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分析2010-2018年农垦和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分析两者在时间变化的前提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差异;第四,采用三阶段DEA方法选取了四个环境因素指标,对农垦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测算了农垦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生产技术效率值,对剔除前后做了对比分析;最后,本文选取了水稻、小麦、大豆三种农产品,利用DEA-BCC方法计算了其生产技术效率。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不同垦区、不同农场之间生产技术效率差距较大,体现了其在生产资源配置、管理能力上的较大差异;(2)在动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农垦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进步指数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3)水稻的综合生产技术效率最高,大豆次之,小麦最低,三种作物的生产技术效率未达到前沿面的农场仍有较多,生产技术效率仍有进步空间,三种农产品的规模效率值均大于纯技术效率值,表明农场在生产中规模效率优势要大于技术应用和管理能力。

于省元,隋新[3](2020)在《黑龙江垦区水稻栽植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的优势和先进性,通过分析不同水稻栽植技术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出制约黑龙江省农垦地区水稻栽植机械化推广的因素,展望了垦区水稻栽植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张敏[4](2019)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积极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黑龙江垦区作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应切实发挥带头作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虽然垦区具有较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长期以往依赖要素的投入促进产出增长,不仅会丧失资源优势,同时也会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投入对垦区的黑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另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这为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垦区应率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作为垦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打造农业领域的航母。为此,本文以黑龙江垦区农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垦区整体、各管理局以及各农场静态层面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效率。结果显示,整体层面,垦区农业生产存在技术无效率,投入冗余是造成无效率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坏产出带来的影响,好产出已经达到完全技术有效。从各管理局来看,技术无效率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齐齐哈尔局、北安局、九三局、绥化局、哈尔滨局、宝泉岭局、红兴隆局、牡丹江局、建三江局。造成各管理局农业技术无效率的三种关键因素分别为农业用电量无效率,坏产出(总氮和总磷流失)无效率以及劳动力投入无效率。100个农场中仅有闫家岗农场实现完全技术有效,其余99个农场均表现出技术无效率。基于农业技术无效率测量值,利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进一步测算了动态层面的农业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1994-2017年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增长。从其分解项来看,技术效率发生了下降,但是垦区整体的生产前沿向前推移,实现了技术进步,而且技术进步程度要大于技术效率的下降程度,从而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核心变量中,只有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着。而垦区当前的人力资本水平、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均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六个控制变量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受灾率则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硕[5](2018)在《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现状及持续生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黑龙江省四大主栽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总产也较高,进而水稻产量的高低起伏对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总数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对商品粮的供给有间接影响。而黑龙江垦区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其水稻单产水平高、稳产性好等优势明显、地位日益突出。研究水稻生产的现状以及可持续生产,将对全面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水稻播种面积、水稻产量和水稻单产等方面对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黑龙江垦区水稻可持续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继而提出促进垦区水稻可持续生产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近几年,垦区水稻播种面积、总产、单产逐年增加。通过对1986年到2016年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垦区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及全国的比重都有明显地上升,1986年黑龙江垦区水稻产量占全省水稻产量份额为4.75%,进入2016年此份额已成为了59.27%,上升了54.52个百分点。2016年垦区水稻总产量达1336.8万吨,占垦区粮食总产量的64.91%,水稻已成为垦区的第一大粮食作物。(2)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在全国、全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全国地位由1986年的0.06%增加到2016年的6.46%;在全省地位由1986年的4.75%增加到2016年的59.27%,是国家重要的水稻商品粮供应基地。(3)黑龙江垦区水稻可持续生产存在的问题有: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率低;土地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人才流失严重,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低;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种植户积极性。影响垦区水稻生产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一般因素、政策因素、科技因素,垦区水稻生产主要受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有效灌溉面积因素的影响。(4)提出促进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的对策,包括: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费力;依靠科技,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加强科技指导力度,提高农业标准化;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提高种稻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加大政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刘晓永[6](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张平[7](2017)在《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利用潜能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立足于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研究人员对黑龙江垦区秸秆资源的研究提供决策导向及相关基础数据分析,将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及发展趋势预判,针对黑龙江垦区这一国家重要粮食生产的农业经济体,分析和预测黑龙江垦区秸秆资源可用潜能对此后黑龙江垦区有效进行秸秆资源的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产量丰富,农作物秸秆量资源丰富,现阶段尚未有较为针对性、系统性的黑龙江垦区的秸秆资源分析数据,且目前黑龙江省普遍存在着秸秆焚烧所导致的污染及危害严重以及大量的资源被浪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测算以及对秸秆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逐步确定影响黑龙江垦区秸秆资源量及秸秆构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在农业新形势下,结合政策导向以及黑龙江垦区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种主要农作物历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索研究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途径。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基础好,秸秆资源量丰富且垦区秸秆总产能在2000×104t级,发展情况表现为: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也在稳步提升,贡献最大的为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经过一个快速上升期后现阶段较为稳定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大幅度波动变化;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化肥施用量在经历快速上升发展阶段后,随着人们对粮食产量的追求热情下降和对食品安全需求的提升,以及化肥利用率和施肥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黑龙江垦区化肥施用量将呈下降趋势,预计将减少至10O×104t水平甚至更低;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植结构调整,玉米面积减少,大豆面积扩大趋势明显,因而将导致在结构调整期阶段性农作物秸秆总产量降低,且秸秆种类间比重将有所调整;农作物受灾面积年际间波动性大且具有随机性,但随着垦区抗灾减灾能力的不断提升,受灾面积整体变化呈降低趋势发展。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与粮食产量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秸秆资源量也在迅速增长,且成显着相关性,对于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至关重要。1978年以来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稳步提升,2004年后尤为显着。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粮食单产及各主要农作物单产稳步提升,化肥等生产物资投入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对自然灾害的可控性和抵抗力不断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农机总动力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加,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年际间波动变化大,但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的。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随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也呈现相同波动性增长态势,在1995年第一次突破500×104t,在2006年突破1000×104t,在2011年突破2000×104t,并至今确保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在2000×104 t级。2015年主要农作物秸秆量2176.1×104 t,其中水稻秸秆1188.2×104t,小麦秸秆1.6×104t,玉米秸秆859.9×104t,大豆秸秆126.4×104t。黑龙江垦区秸秆量的空间分布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格局,2003-2015年东四局年均秸秆量1294.3×104t占全垦区秸秆量的75.8%;西五局年均秸秆量414.3×104t,占全垦区秸秆量的24.2%,东西部之比大致为3:1。东四局各管理局年均秸秆产量均超过200×104t,西部北安管理局在2009年达到200×104 t级秸秆产量。建三江管理局秸秆资源人均占有量为全垦区最高,达到25.05 t/人,哈尔滨管理局秸秆资源人均占有量最少,为4.44 t/人,两端极值相差约5.64倍,说明黑龙江垦区不同管理局秸秆资源量人均占有量水平差异显着。以黑龙江垦区1978-2016年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四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受灾面积等9个因素作为构建研究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因子分析,各因子存在显着性差异,正面因素对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增产贡献度排序:主要农作物面积>水稻种植面积比例>玉米种植面积比例>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大豆种植面积比例>小麦种植面积比例。负面影响因素中受灾面积影响效果大于农业从业人数的影响。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产量预测结果显示,在近一个阶段种植面积将不存在明显的变化,研究拟定在当前一段时期的平均水平;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农业机械总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用航空的进一步发展将持续保持稳定增速;种植结构调整在“十三五”期间将对秸秆资源总产量起到较大影响,结合政策及垦区实际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将发生较大变化并逐步趋于稳定;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及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和施肥技术的不断发展,化肥施用量将进一步降低;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将在各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稳定在2000×104t级,短期内呈下降趋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及稳定后将有所回升。2020年、2025年、2030年的黑龙江垦区的粮食总产的预测值分别为:2090.41×104t、2114.56×104t、2069.21 ×104t。2020年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1776.85×104 t。按照全量还田肥料化利用,相当于施用土杂肥8884 t,碳铵41.6 t,过磷酸钙22 t,硫酸钾16.9 t。按照能源化利用方式计算,若经气化转化后节约13.239 Mt燃煤,折合9.441 Mt标煤,若以压缩成型燃烧进行利用,则12.703 Mt燃煤,折合标煤9.06 Mt。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秸秆发电潜能巨大,以25 MW装机容量的秸秆燃料发电厂为例,可转化发电9874.53 MkWh。根据黑龙江垦区玉米秸秆资源分布,宝泉岭管理局和红兴隆管理局年均玉米秸秆资源量超过100× 104 t,应优先在这两个区域考虑发展饲料化利用,并结合该区域畜牧化产业发展建立秸秆饲料加工工厂。秸秆能源化利用以单位耕地面积秸秆资源量作为首要衡量标准,兼顾区域秸秆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情况,综合三项标准的分级考量,在单位耕地面积秸秆资源量第一分级区域宝泉岭管理局和第二分级区域的红兴隆管理局,优先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并利用生物质灰生产白炭黑、活性炭、有机肥等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马福明[8](2016)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机械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现代化又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在我国大农业生产实践中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是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面旗帜,达到了与世界接轨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引领者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在用机械化创造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特别对周边地区的农村农民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和先进装备的引进,还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指向性的参考和借鉴。论文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梳理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概括归纳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效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着重总结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经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挥着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用。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并尝试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杨一帆[9](2016)在《面向寒地水稻生产农艺流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已成为了当前最热门的研究内容之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水稻是黑龙江垦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寒地水稻对生长发育环境要求最高,所需的栽培技术繁多复杂,耕作制度最为细致,生产农艺流程最多,对温度要求最强、劳动强度最大,综合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相对最低。所以重视垦区寒地水稻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解决农户生产需求问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学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课题通过深入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一线,以绥滨农场、普阳农场、857农场等各管理区管辖内的10个农场为样本农场,对寒地水稻生产农艺流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情况进行调研,采取综合调研的方式,依据制订的调研问卷与水稻种植户进行一对一交谈,获取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生产问题,并深入分析调研结果中所反映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进展步伐稍显缓慢,还需要加快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在寒地水稻生产农艺的流程中稻田整地质量监测、浸种催芽质量监测、插秧机作业质量、稻田环境检测、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相对薄弱,农户依旧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耕作,增加劳动力的同时也无法保证作业质量是否满足生产技术规程。对此农业科研单位在研发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率,加强传感器应用与信息化、互联网的结合,促进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步伐。同时重视精准作业导航(视觉导航)、自动控制技术、生命环境信息传感技术、智能技术装备、精准实施技术、农业机器人领域与寒地水稻农艺相结合,提高农业从业人员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景晓彤[10](2016)在《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驱动因子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黑龙江垦区被誉为“中华大粮仓”,垦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下辖9个分局、114个农牧场。全垦区有耕地面积4300多万亩,粮食商品量超过4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首先对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并在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土地肥力下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地位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查找《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得出1997-2014年粮食相关数据。利用SPPSS分析软件对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驱动因子进行分析。(1)通过对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发现:1997-2014年粮食播种的总面积、粮食作物的面积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并且增长幅度稳定、合理;粮食总产量变化比较大,但总体来看是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粮食单产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良好趋势;农业机械总动力呈增长趋势;有效灌溉面积呈增长趋势;化肥施用量呈增长趋势。未来黑龙江垦区水稻产量仍旧有增长的空间;小麦逐渐退出了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行列;黑龙江垦区小麦产量迅速萎缩。黑龙江垦区大豆产量进入下滑阶段。(2)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地位分析表明:从粮食总产方面来看,黑龙江省垦区粮食总产量在黑龙江省中的份额在震荡中上升;黑龙江垦区水稻占黑龙江省产量份额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上升的幅度不大而小麦占黑龙江省产量份额却是在逐年震荡下降;黑龙江垦区玉米份额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而大豆占黑龙江省产量份额在震荡中下降,并分析得出其存在的问题:土地肥力下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3)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受自然和投入因子的影响。通过对1997-2014年相关数据进行SPSS分析,得出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主要受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和成灾面积三大因子的影响;其中化肥使用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另外,政策、经济和科技、生物、人口、社会因子对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提出促进黑龙江垦区粮食产生产的对策:科学调整农业结构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掌握化肥施用总量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增产起到重要作用;控制适量农业从业人员数并减少粮食作物受灾面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二、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以农垦农业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产技术效率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指标
        1.1.2 加强生产技术效率监测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科技问题
        1.1.3 农垦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相关理论与方法选择
    2.1 核心概念
        2.1.1 生产技术效率
        2.1.2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2.1.3 全要素生产率
        2.1.4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数
    2.2 基础理论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规模报酬理论
        2.2.3 农业生产效率理论
    2.3 测算方法
        2.3.1 非参数分析方法
        2.3.2 参数分析方法
        2.3.3 三阶段DEA方法
第三章 农垦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分析
    3.1 农垦农业投入情况分析
        3.1.1 土地投入情况分析
        3.1.2 机械化设备投入情况分析
        3.1.3 农药化肥投入情况分析
        3.1.4 科技投入情况分析
    3.2 农垦农业产出情况分析
        3.2.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析
        3.2.2 粮食产出情况分析
        3.2.3 棉花产出情况分析
        3.2.4 猪肉产出情况分析
第四章 农垦与全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比较研究
    4.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1.1 指标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农垦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测算
    4.3 农垦和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测算分析
        4.3.1 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测算分析
        4.3.2 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测算分析
        4.3.3 农垦与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比较分析
    4.4 农垦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4.4.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4.2 第一阶段DEA测算结果
        4.4.3 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
        4.4.4 第三阶段DEA测算结果
第五章 农产品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5.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1.1 指标选取
        5.1.2 数据来源
    5.2 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5.2.1 垦区水稻生产现状
        5.2.2 样本介绍
        5.2.3 技术效率测算
    5.3 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5.3.1 垦区小麦生产现状
        5.3.2 样本介绍
        5.3.3 技术效率测算
    5.4 大豆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5.4.1 垦区大豆生产现状
        5.4.2 样本介绍
        5.4.3 技术效率测算
    5.5 比较分析
        5.5.1 综合技术效率比较
        5.5.2 纯技术效率比较
        5.5.3 规模效率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展望
        6.1.1 结论
        6.1.2 未来展望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黑龙江垦区水稻栽植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优势
2 不同种植方式研究分析
    2.1 机械直播方式
    2.2 毯状苗机械化栽植方式
    2.3 钵苗机械化栽植方式
3 未来垦区水稻栽植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3.1 主要栽植方式
    3.2 规模化育秧
    3.3 自动化与智能化

(4)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2 关于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3 关于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分析
    2.1 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界定
    2.2 基础理论分析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垦区基本概况
    3.2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情况
        3.2.1 垦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情况
        3.2.2 垦区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投入情况
        3.2.3 垦区农业产出情况
    3.3 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3.4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测算及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测算模型构建
        4.1.1 技术效率测算模型
        4.1.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1 垦区整体层面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2 各管理局和农场层面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 黑龙江垦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1 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2 各管理局和农场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各项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5.1.1 农业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1.2 农业科技创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1.3 农业对外开舰生产效率的影响
        5.1.4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2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5.2.2 回归模型构建
        5.2.3 单位根检验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垦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6.2 积极创建垦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3 推动垦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6.4 加强垦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5 扩大垦区农业对外开放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现状及持续生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的现状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条件概述
        2.1.1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自然条件
        2.1.2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社会条件
    2.2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2.2.1 水稻产量
        2.2.2 水稻种植面积
        2.2.3 水稻单产
        2.2.4 水稻成本收益
    2.3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地位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量占全省的份额
        2.3.2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量占全国的份额
        2.3.3 黑龙江垦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省的份额
        2.3.4 黑龙江垦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的份额
        2.3.5 黑龙江垦区水稻单产同全省水稻单产的差额
        2.3.6 黑龙江垦区水稻单产同全国水稻单产的差额
        2.3.7 黑龙江垦区为国家供应的水稻商品粮量
3 垦区水稻生产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分析及影响因素
    3.1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分析
        3.1.1 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率低
        3.1.2 土地肥力下降
        3.1.3 人才流失严重,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低
        3.1.4 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差
        3.1.5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种植户积极性
    3.2 影响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的因素分析
        3.2.1 自然因素
        3.2.2 一般因素
        3.2.3 政策因素
        3.2.4 科技因素
4 促进黑龙江垦区水稻可持续生产的建议
    4.1 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4.2 依靠科技,实现水稻优质高产
    4.3 加强技术指导力度,提升农业标准化
    4.4 提高种稻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
    4.5 加大政府惠农政策力度
    4.6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7)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利用潜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 研究的主要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发展动态、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3.1.1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效应分析
        3.1.2 主要农作物单产效应分析
        3.1.3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效应分析
        3.1.4 农业从业人数及机械化程度效应分析
        3.1.5 化肥施用量效应分析
        3.1.6 自然灾害效应分析
    3.2 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估算
        3.2.1 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计算理论依据
        3.2.2 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估算分析
        3.2.3 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区域分布
        3.2.4 黑龙江垦区分区域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种类构成
        3.2.5 黑龙江垦区单位耕地面积秸秆资源量及秸秆资源人均占有量分析
    3.3 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预测及综合利用对策分析
        3.3.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3.3.2 因子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3.3.3 对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各影响因素分析
        3.3.4 贡献率测算实证分析
        3.3.5 影响秸秆资源量的各因素预测
4 讨论
    4.1 黑龙江垦区现有秸秆资源主要利用方式
    4.2 综合利用对策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史文献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史文献
        (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文献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二章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
    一、黑龙江垦区概况
        (一)黑龙江垦区的自然情况
        (二)黑龙江垦区的主要历史时期
    二、计划经济时代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一)起步发展阶段(1947-1965 年)
        (二)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7 年)
    三、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一)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1 年)
        (二)飞跃发展阶段(1992 年至今)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由旱田装备向水田装备发展
        (二)由农业产中向产前产后发展
        (三)由地面作业向空中发展
        (四)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发展
        (五)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六)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发展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理因素
        (二)体制因素
        (三)政策因素
        (四)人才因素
        (五)文化因素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效与经验教训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效
        (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
        (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四)带动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
        (五)拉动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一)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高端农机过度依赖进口
        (三)农机工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滞缓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启示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
        (一)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
        (四)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
        (五)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
        (六)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三)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农机技术
        (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经验
        (三)创新现代农机管理模式
        (四)农业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面向寒地水稻生产农艺流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相关研究
    2.1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理论
        2.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内容
        2.1.2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概念
        2.1.3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2.1.4 寒地水稻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生产设施建设现状
    3.1 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基本情况
    3.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现状
    3.3 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
        3.3.1 打牢水稻育壮秧苗基础设施
        3.3.2 夯实稻田标准化基础设施
        3.3.3 田间植保精准施肥航化设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信息化技术应用调查及分析
    4.1 垦区寒地水稻信息化技术应用调查
        4.1.1 样本农场选择
        4.1.2 调研技术分类范围
    4.2 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2.1 农户的年龄结构与文化水平
        4.2.2 农户的种植规模不统一
        4.2.3 农户获取农业信息技术渠道单一
    4.3 水稻生产农艺流程对农业信息化技术需求分析
        4.3.1 整地环节
        4.3.2 浸种育秧环节
        4.3.3 插秧环节
        4.3.4 病虫害防治环节
        4.3.5 施肥环节
        4.3.6 水层控制环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信息化技术应用对策与建议
    5.1 科学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
        5.1.1 精准作业导航与自动控制技术
        5.1.2 生命环境信息传感技术
        5.1.3 智能技术装备与精准实施技术
        5.1.4 农业智能机器人
        5.1.5 智能专家系统与决策技术
    5.2 政府及相关部门完善农业体系
        5.2.1 政府供给方面
        5.2.2 互联网信息传播
        5.2.3 加强建设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驱动因子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经济概况
    2.2 粮食生产现状
        2.2.1 粮食播种面积动态分析
        2.2.2 粮食总产动态分析
        2.2.3 粮食单产动态分析
        2.2.4 农业机械器具情况
        2.2.5 有效灌溉面积和变化趋势
        2.2.6 化肥使用情况
        2.2.7 粮食生产地位分析
    2.3 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2.3.1 土地肥力下降
        2.3.2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2.3.3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3 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驱动因子的分析
    3.1 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驱动因子分析
    3.2 黑龙江垦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驱动因子分析
        3.2.1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驱动因子分析
        3.2.2 黑龙江垦区小麦生产驱动因子分析
        3.2.3 黑龙江垦区玉米生产驱动因子分析
        3.2.4 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驱动因子分析
    3.3 结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与驱动因子原因分析
        3.3.1 结果分析
        3.3.2 原因分析
    3.4 其他因子分析
4 提高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科学调整农业结构严格保护耕地
        4.1.1 建立耕地保护区
        4.1.2 对耕地用养结合,提高垦区耕地质量
        4.1.3 抓好土地整理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
    4.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4.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4 合理掌握化肥施用总量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4.5 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增产起到重要作用
    4.6 控制适量农业从业人员数并减少粮食作物受灾面积
    4.7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2]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以农垦农业生产为例[D]. 孙素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黑龙江垦区水稻栽植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 于省元,隋新. 现代化农业, 2020(09)
  • [4]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现状及持续生产分析[D]. 关硕.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7]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利用潜能分析[D]. 张平.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7)
  • [8]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D]. 马福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9]面向寒地水稻生产农艺流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趋势分析[D]. 杨一帆.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10]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驱动因子及对策分析[D]. 景晓彤.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