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地块论文_白仙富,戴雨芡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动地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块,震级,块体,震源,地壳,危险性,边界。

活动地块论文文献综述

白仙富,戴雨芡[1](2019)在《滇缅活动地块构造应力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了1976—2017年滇缅活动地块98个MW 4.8—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①滇缅活动地块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10—30km,90%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30km,结合研究区统计时段内地震震源深度、优势度、众数等参数,推断滇缅活动地块及周边震源深度的下界为30km,脆性多震层位于10—30km,且主要位于15km附近;②滇缅活动块体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间、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区性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缅活动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③滇缅活动地块区域构造应力场明显受周边板块作用的控制,活动地块内部由于构造格局及其运动的差异,应力状态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根据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可以将滇缅活动地块初步分为3个应力区。(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刘晓霞,武艳强,邹镇宇[2](2018)在《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活动地块运动演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活动地块相对运动随时间的演化,该文利用多期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刚性运动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多个活动地块的运动演化特征。首先为保证多期速度场的可比性,采用拟准检定(QUAD)优选算法将多期速度场转换到统一的稳定华南基准;然后基于刚性块体模型计算了多个活动地块相对华南地块的运动演化特征,结果显示柴达木、祁连、阿拉善和鄂尔多斯的运动速率明显小于巴颜喀拉、羌塘、川西北和滇中地块,且自羌塘向北东方向的巴颜喀拉再至南部的川西北和滇中地块表现为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多期结果表明,除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地块外,其余活动地块在汶川地震前后均出现显着的调整过程,说明汶川地震对周边活动地块整体运动的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杨云,霍祝青,王维,李鸿宇[3](2016)在《鲁东—黄海活动地块背景地震活动及未来强震危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历史中强地震和近40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复发间隔变异系数和活动性参数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鲁东—黄海活动地块的背景地震活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中强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是南黄海南部坳陷区和陆地苏南隆起区,目前都处于中强地震活动平静期;b值空间分布显示,苏南隆起区南边缘最低,南黄海南部坳陷区次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活动性参数图像,研究区域内现今地震活动主要受NW向、NNE向和近EW向活动断裂控制,中强地震沿该方向断裂分布或丛集在它们与NE向断裂交汇处。(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李敏,李小军,梁建宏[4](2016)在《考虑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分区震级经验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性震级M_L和面波震级M_S是两种常用的震级标度,二者经常需要依据经验公式进行相互转换.基于历史地震整体统计的经验公式由于资料有限,且没有考虑区域地质条件的差异,在实际使用中所产生的误差较大.本文整理了40多年来同时包含M_L和M_S的1万2 621条历史地震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震级M_L与M_S的经验关系;并进一步按照震源所处的Ⅱ级活动地块边界带进行了分区回归分析,得到了27个分区内地震震级M_L与M_S的经验关系.结果显示,经过分区转换后的M_L与M_S具有更好的相关性,且考虑活动地块边界带所获取的地震震级能有效地降低M_L与M_S之间的转换误差.(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熊维,谭凯,乔学军,王伟[5](2015)在《汶川震后龙门山周边活动地块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9~2013陆态网络观测资料,计算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周边活动地块应变率场分布及欧拉旋转矢量,基于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块体边界主要断层活动性状,分析研究区域现今构造变形和应变分配,并讨论汶川地震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巴颜喀拉东部、川西北、滇中等活动地块向南东向运移的同时自身作顺时针旋转;由于龙门山断裂、丽江-小金河断裂等逆冲带对地壳应变的吸收与调整,研究区域地壳变形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区域地壳变形以连续渐变为主要特征;汶川地震使巴颜喀拉块体、川西北块体的南东向运移加速,并增强了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和丽江-小金河断裂的逆冲运动。(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5年05期)

王伶俐,邵德盛,施发奇[6](2015)在《基于GPS的云南地区活动地块现今运动及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AMIT/GLOBK软件,对云南境内以及川滇交界区域2009年、2011年、2013年3期陆态网络区域网联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欧亚框架下的测站运动速度场。将云南地区划分为4个活动地块及7个次级构造单元,以GPS速度场为约束,建立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REHSM),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华南、滇东、滇中、川滇菱块南段、印支、保山及腾冲地块的运动速度。对活动块体运动进行分析,认为云南地块运动方向由SSE向逐渐至SSW向变化,具有顺时针旋转特征,运动幅度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弱,菱形块体外各块体运动速度大幅衰减。从应变率参数结果看,华南地块、滇东块体主要受SE向压应力场控制,到滇中地块转为SE—SSE向,滇西北地区应力场方向为SSE向,滇西南印支地块为NNW向,滇西南腾冲—保山地块主要受NE—NNE向应力场控制。(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丁亮,高尔根,孙守才,邓晓果,刘骁[7](2014)在《天山活动地块地震的震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天山地块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并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验证了柯坪地区内逆冲推覆构造带发震断裂的走向。讨论了喀什地区地震空区的形变特征和区域应力场,同时根据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地震空区的地貌类型,分析了地震空区周围的形变特征,推断地震空区附近薄弱介质区域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此外,还根据天山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在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上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地质信息分析了震源机制分区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和造成这种差异的背景应力场。(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任晴晴,钱小仕,赵玲玲,霍振香[8](2013)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强震活动的集中带,也是地震预测研究与防灾减灾的主要目标区,而最大地震震级是描述区域地震活动性的一个基本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中,因此有必要开展各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本文利用广义极值(GEV)分布对各边界带作极值统计分析,对于分布参数进行估计,比较极值分布99%分位数和b值截距法最大震级、历史最大震级,并计算各震级水平下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与发震次数,探讨活动地块各边界带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性。(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3年03期)

丁开华,许才军,邹蓉,胡友健[9](2013)在《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滇地区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4年间的GPS观测成果为约束,基于地质学给出了块体划分模型,分别利用刚体运动模型、块体运动和形变模型反演了川滇地区内各活动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和变形参数,并进一步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辨识。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各块体用块体运动和形变模型来描述更为合适。通过对活动块体及断层运动进行讨论分析,认为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弱,且有顺时针旋转的特征,而地壳变形模式以连续和渐变的剪切为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3年07期)

薛丁[10](2013)在《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地震前Ms4级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地分析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断陷盆地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特征,界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范围,以此范围选取了Ms4级地震资料。对比研宄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Ms4级地震活动在6级地震前时间上出现活跃—平静—打破平静的异常特征,空间上6级地震发生在4级地震活跃地区或4级地震的平静地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显着活跃的震兆意义和需讨论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3年01期)

活动地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活动地块相对运动随时间的演化,该文利用多期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刚性运动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多个活动地块的运动演化特征。首先为保证多期速度场的可比性,采用拟准检定(QUAD)优选算法将多期速度场转换到统一的稳定华南基准;然后基于刚性块体模型计算了多个活动地块相对华南地块的运动演化特征,结果显示柴达木、祁连、阿拉善和鄂尔多斯的运动速率明显小于巴颜喀拉、羌塘、川西北和滇中地块,且自羌塘向北东方向的巴颜喀拉再至南部的川西北和滇中地块表现为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多期结果表明,除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地块外,其余活动地块在汶川地震前后均出现显着的调整过程,说明汶川地震对周边活动地块整体运动的影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动地块论文参考文献

[1].白仙富,戴雨芡.滇缅活动地块构造应力场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9

[2].刘晓霞,武艳强,邹镇宇.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活动地块运动演化特征分析[J].测绘科学.2018

[3].杨云,霍祝青,王维,李鸿宇.鲁东—黄海活动地块背景地震活动及未来强震危险性[J].地震工程学报.2016

[4].李敏,李小军,梁建宏.考虑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分区震级经验关系[J].地震学报.2016

[5].熊维,谭凯,乔学军,王伟.汶川震后龙门山周边活动地块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5

[6].王伶俐,邵德盛,施发奇.基于GPS的云南地区活动地块现今运动及应变特征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5

[7].丁亮,高尔根,孙守才,邓晓果,刘骁.天山活动地块地震的震源机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

[8].任晴晴,钱小仕,赵玲玲,霍振香.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J].地震.2013

[9].丁开华,许才军,邹蓉,胡友健.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

[10].薛丁.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地震前Ms4级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J].高原地震.2013

论文知识图

河西走廊一祁连山及其邻区活动地块青藏东缘及周边地区活动地块运...青藏高原地区动力学背景图用于计算华南活动地块欧拉极的...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据薛明轩...中国大陆及周边动力学环境f}41

标签:;  ;  ;  ;  ;  ;  ;  

活动地块论文_白仙富,戴雨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