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成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转轨成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轨成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本,养老保险,隐性,缺口,债务,养老保险制度,精算。

转轨成本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许周港[1](2016)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轨成本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九九七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个决定标志着中国确立了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核心的新型的养老保险体制。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默许了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去弥补社会统筹部分资金缺口的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个人账户出现“空账运行”的情况,这种账户制度其实就是名义上的。由于混合型的“统账结合”模式在过去的十多年改革过程里一直没有确定的转轨成本的支付安排,我国的养老金隐性债务逐渐显性出来并出现了“空账”问题,同时我国的养老金给付缺口越来越大,养老金的财政给付风险也被无限的放大。本文针对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如何化解养老保险转轨成本,做实个人账户的问题,从精算角度出发,全面分析转轨成本的来源及转轨成本的影响因素,参考国发【2005】38号文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生存年金理论分别建立“中人”和“老人”的转轨成本精算模型,并测算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转轨成本规模,同时灵敏性分析转轨成本的各种影响因素,发现投资收益率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测算结果给出了化解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几点具体建议:(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的扩大将有助于消化转轨成本。(2)养老金的替代率适当降低,降低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同时发展商业保险及企业年金保险。(3)试行名义个人账户。(4)适当延缓职工的退休对消化转轨成本具有重要作用。(5)适当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本文来源于《兰州财经大学》期刊2016-06-12)

张松彪,刘长庚[2](2016)在《政府每年应承担的养老金转轨成本规模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老人"领取的相当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部分和"中人"领取的过渡性养老金部分是应由政府承担的转轨成本。文章根据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测算,发现2012~2077年政府每年应承担的转轨成本出现了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发生在2019年,达到了8943.00亿元,第二个峰值发生在2023年,达到了8933.68亿元,在2019年之前政府应承担的转轨成本是逐年上升的,2023年之后则逐步下降,直到2077年转轨成本消失。我国政府正处于承担转轨成本的上升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力度,多渠道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并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6年02期)

彭碧荣[3](2015)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成本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新界定了转轨成本的涵义,认为转轨成本应是新制度在兑现旧制度养老权益承诺下超出新制度支付能力的那部分金额。并据此测算了1997年—2013年各年可能产生的转轨成本和实际产生的资金缺口,分析这一期间所产生的转轨成本占统筹基金缺口的比重。得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1997年—2002年转轨成本存在,2003年—2013年转轨成本不存在的结论。认为转轨成本不是造成我国现有统筹基金缺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养老资金的不充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地方财政研究》期刊2015年08期)

赵学五[4](2015)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成本分析与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经济体制变革的遗留产物,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直采用的是“双轨制”的运行方式,而“双轨制”的一大弊端,便是造成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退休后待遇的巨大差别,引发了一系列的舆论压力,并且对财政支出负担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08年开始国务院便首先在小范围内的几个试点城市展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并轨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试运行,虽然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2015年初《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出台,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改革也宣告正式开始。按照《决定》的相关规定,此次将进行的改革是覆盖机关事业单位的全面“并轨”,而非此前所讨论的将机关与事业单位分开改革的方案。而全面的“并轨”也意味着更广泛的涉及面以及更大的规模。对于改革而言,面临的最终问题在于隐性债务显性化之后巨大的转轨成本的消化流转问题,而作为处理转轨成本的第一步,如何对转轨成本进行合理的测算,便成为了当下的重中之重。本文以2015年《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的各项规定作为出发点,以山东省在《决定》中设定的转轨基年(2014年)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及退休人员构成情况为样本,运用精算理论并且充分考虑了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实际工资增长率,缴费率,缴费年限等因素,得出一个大体的范围数额。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首先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精算平衡为原则,最终得出替代率,缴费率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以期能为“并轨”后各项法律规章的出台提供参考。第1章为绪论部分,指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机制体制方面的现状等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创新之处以及不足。第2章为一些重点名词的定义解释,以及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最新文件的解读。对于转轨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及改革意义进行了陈述。第3章为个人养老金缴纳和领取的精算模型,主要是从个人角度为出发点,构建一个“标准”人的养老金缴纳、收支模型,从而可以近似探讨整个社会的养老金体系。以及如何利用养老保险的补充替代率计算职业年金部分的缴费率第4章作为实证部分,以山东省转轨基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在职、退休人员为样本,运用一系列精算方法,分部分给出了转轨所需的大致成本。第5章粗略的对转轨后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给予了分析评价,并对转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的变动情况结合实证给出了一定的参考。第6章对前面提到的各种转轨成本的解决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最终给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5-05-20)

陈元刚,冯丹,蔡振武[5](2015)在《新型军人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及其转轨成本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军人养老保险是军队统筹,且保障范围狭窄、制度衔接不畅、实际养老待遇较低、财政负担过重、基金管理效率低下;为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民统筹和切实保障军人的养老权益,应构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辅以年金账户的新型军人养老保险制度。军人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来源于当前军人养老保险制度下隐性债务的显性化,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军人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进行模拟测算,结果表明:截至2090年底转轨成本将全部显性化,"老人"和"中人"的转轨成本都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035—2065年的转轨成本最高;借助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积累的缓冲和人口年龄与人口结构的变化,能够分散制度转轨带来的财务支付风险,改革不会对政府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应坚持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改革方向,积极推进军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本文来源于《西部论坛》期刊2015年03期)

范辰辰,陈东[6](2015)在《我国农村养老筹资模式的转轨成本及其财政可负担能力研究——基于2009-2030年宏观数据的模拟与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养老筹资模式正在从家庭养老的现收现付制转向以新农保制度为标志的账户积累制,不可避免地存在转轨成本。基于新农保制度下两种不同的筹资模式,分别采用财政补贴和个人账户缺口保险精算模型,对转轨成本规模测算并对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负担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转轨成本不仅存在,而且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随之增长。其中,基数庞大的基础养老金将保持较高增速,直接影响转轨成本的走势;个人账户资金在2024年左右出现缺口并迅速扩大,超过参保补贴部分成为影响转轨成本规模的第二大因素;伴随转轨的配套成本不容忽视。中央财政有能力负担转轨成本,地方财政支持能力不均,贫困地区和县级财政压力过大。(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5年01期)

颜廷爱[7](2014)在《农村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印证与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到来,世界各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出现了从现收现付制向账户积累制转变的趋势。由制度经济学原理可知,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的转变存在转轨成本。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我国从2009年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构建覆盖全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构建会产生相应的转轨成本。本文对中青年居民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调查、个人养老意愿与新农保参与情况的调查、对缴费水平和相关规定的调查以及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与满意情况4个方面进行调查。在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的基础上,采用ordered logit模型对影响居民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农村居民年龄、收入来源构成结构、家庭支出结构、政府在养老保险中所承担的责任、居民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旧农保、政府宣传渠道、居民自身的经济承担能力等因素对新农保参保意愿存在显着影响。这些因素的改变,会对制度转变过程中的转轨成本大小产生影响。在印证农村养老保险转轨过程中转轨成本的存在后,对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成本的范围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政府对不同年龄参加新农保居民负担的转轨成本不同但相差不多,这一差距主要来源于政府对居民参保的入口补贴部分。而受出口补贴制度安排影响,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承担的转轨成本压力要大于对东部地区的成本支付;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要大于中西部地区。但整体而言,不考虑时间价值和利息累计,在100元缴费水平下,我国要建立覆盖全部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政府需承担至少44759亿元的转轨成本。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应当增加教育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建设,改善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养老保险中政府的社会责任;加大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力度;继续完善新农保具体制度安排,并落实到实处,通过以上措施来尽可能降低制度转变过程中的转轨成本。(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4-03)

弭艳琦[8](2014)在《解决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有所养”与“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一样,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想,既是历代施行“仁政”的明君的目标,也是儒家文化下心怀天下的士大夫的梦想。可以说,无论什么时候,养老问题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天,当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养老依然是人们生活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国1997年以前一直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即由下一代人抚养上一代人,但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领取养老金的人越老越多,继续采用现收现付制将会产生巨大的支付压力,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缴费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需求,但是这与“减轻企业负担”的改革目标是相悖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引入了个人账户,旨在通过个人账户预先积累一部分基金,并实现基金的增值,从而满足未来老龄化高峰期时的养老金支付需求。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养老保险模式初步确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老龄化,其初衷是在不增加企业和在职职工负担的情况下,维持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的收支平衡。但是,新制度运行的第一年1998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就为100多亿,1999年为200多亿,直到2011年我国的收支缺口已经达到767亿元,而个人账户“空账”规模高达2.2万亿元。“统账结合”的养老模式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个人账户会出现“空账”呢?从表象上看,由于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为了确保企业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问题,政府不得不挪用应作为积累用的个人账户基金,从而形成了个人账户“空账”的局面。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导致个人账户“空账”的本质原因是政府没有为制度变革付出转轨成本。因此本文在研究做实个人账户意义的基础上,指出解决转轨成本问题的重要性,并运用精算方法对未来65年的转轨成本进行预测。在阅读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精算模型考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理论方面和实证方面做了详细的讨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为什么研究我国的养老保险转轨成本进行选题说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两个方面总结学习评价已有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提出研究的切入点。其次,在介绍了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之后,对转轨成本的产生作了历史性分析,通过对未来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的预测,指出解决转轨成本问题的必要性。再次,运用精算模型,按照“老人”、“中人”和“新人”叁类人群对我国的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规模进行测算。最后,针对我国的当前形势,总结比较了各种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筹资方案。指出我国需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但是不应该把扩面“新人”的缴费当作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办法;在目前情况下,中国也不宜采用债务融资或税收融资来解决养老保险转轨成本,最切实际的解决办法还是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补偿力度以及双轨制“并轨”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现行制度在融资方式上仍然保持现收现付制,与过去的企业现收现付制度相比,除扩大了统筹范围和强制个人缴费外,在融资方式和给付方式上没有实质的改革,仍然不能有效地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可见,做实个人账户是实现“统账结合”的关键。首先,我们要了解个人账户“空账”的形成原因。为什么养老保险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收不抵支以及“空账”问题呢?本文认为在新体制运行之初由“老人”和“中人”引发的转轨成本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次,我国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加剧了“空账”危机。而且,在现行的养老保险覆盖人群中,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其特殊的缴费制度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就这些因素进行逐一分析。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牵涉面之广、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必然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多的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解决转轨成本问题。因此对转轨成本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规模进行测算,得出较为准确和可信的结果,有利于政府在总量上对我国养老金政策的把握。通过探讨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解决方案,并预测方案实施后的资金变动情况和彻底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债务的时间,对完善我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解决中国养老保险转轨成本能够缩短新制度开始规范运作的时间,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劳动力市场能否正常和有序地进行,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环境、资本市场成熟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发展中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验。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经验教训却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我国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规模以及解决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阐述了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在对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历史分析下,构建了精算模型,测算了我国的养老保险转轨成本规模。在测算转轨成本的同时,还对我国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进行了预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养老保险债务的特点以及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未来的收支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相关的制度背景和定量测算结果,对解决转轨成本的各种办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效果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考虑了“新人”扩面的情形下,对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进行了预测。通过测算,我们认为,我国不应该指望利用扩面“新人”的缴费来偿还“老人”和“中人”的债务。原因有两点:第一,利用“新人”缴费来解燃眉之急,只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不仅违背代际公平原则,而且等到大批“新人”退休、扩面潜力逐渐消失的时候,养老金的支付危机才会真正显现出来。第二,通过“新人”长期维持高缴费率来偿还“老人”和“中人”的债务,不仅会增加扩面难度,和基金征缴难度,而且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所以,我国政府应当重视转轨成本,主动承担起解决转轨成本问题的责任。我国养老保险政府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像日本、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的养老保险政府支出部分已经达到了20%,我国应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些“越位”和效率不高的财政支出项目,为增加养老保险补助支出腾出“空间”。为了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需要采取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讲,一是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来合理弥补养老金缺口,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预算;二是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叁是落实“双轨制”并轨。本文在定量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偿还养老保险债务办法在中国的可行性,并对延长退休年龄等制度内解决方案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该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转轨成本问题,只能起到一定的缓解效果,最根本的方法应该是从制度外寻求出路。本文重点测算了未来各年养老保险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更直观和充分的说明了财政补偿的可行性,增强了说服力。本文研究解决转轨成本的途径时,从财政支出角度研究了养老金缺口的财政支付问题,而对于财政收入问题涉及较少,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城镇养老保险问题,对农村养老保险涉及较少,随着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难以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出整体性建议。本文对于未来所进行的测算以及得到的结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的。如果要得到更精准的结论,还需要结合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4-04-01)

陈丰元,米海杰,桂琰,蔡泽昊,靳雪晨[9](2013)在《基本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计算偏误与偿付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转轨成本在已有研究中有不少论述,但是在精算模型假设和政策理解上存在偏误,即:对个人账户养老金社会替代率的误解和视同缴费年限考虑的缺失。文章采用到期累计负债法,以静态的视角将上述两个影响因子纳入考量,提出了一套转轨成本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十多年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实际现状,分析转轨成本的偿付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并在确定转轨成本规模的前提下公平合理设计偿付机制是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来源于《保险研究》期刊2013年11期)

王军江[10](2012)在《如何化解养老保险的转轨成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养老保险事业迅猛发展,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受益人群越来越广,对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审计报》期刊2012-06-11)

转轨成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老人"领取的相当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部分和"中人"领取的过渡性养老金部分是应由政府承担的转轨成本。文章根据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测算,发现2012~2077年政府每年应承担的转轨成本出现了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发生在2019年,达到了8943.00亿元,第二个峰值发生在2023年,达到了8933.68亿元,在2019年之前政府应承担的转轨成本是逐年上升的,2023年之后则逐步下降,直到2077年转轨成本消失。我国政府正处于承担转轨成本的上升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力度,多渠道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并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轨成本论文参考文献

[1].许周港.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轨成本测算[D].兰州财经大学.2016

[2].张松彪,刘长庚.政府每年应承担的养老金转轨成本规模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6

[3].彭碧荣.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成本实证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5

[4].赵学五.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成本分析与路径选择[D].山东财经大学.2015

[5].陈元刚,冯丹,蔡振武.新型军人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及其转轨成本测算[J].西部论坛.2015

[6].范辰辰,陈东.我国农村养老筹资模式的转轨成本及其财政可负担能力研究——基于2009-2030年宏观数据的模拟与测算[J].东岳论丛.2015

[7].颜廷爱.农村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印证与测算[D].山东大学.2014

[8].弭艳琦.解决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9].陈丰元,米海杰,桂琰,蔡泽昊,靳雪晨.基本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计算偏误与偿付机制[J].保险研究.2013

[10].王军江.如何化解养老保险的转轨成本[N].中国审计报.2012

标签:;  ;  ;  ;  ;  ;  ;  

转轨成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