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亨利华莱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莱士,亨利,罗斯福,农业政策,中美关系,国共,中国经济。
亨利华莱士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1](2013)在《1944年亨利·华莱士访华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亨利·华莱士访问中国。华莱士访华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访华期间,华莱士与蒋介石举行了五次会谈,双方就中美合作、国共问题、中苏关系等各项问题交换了意见,阐述了各自的立场。本文通过华莱士访华分析了1944年上半年的中美关系、国共关系以及中苏关系等相关问题。华莱士访华最为显着的成果为促成蒋介石批准了美军观察组赴延安,这是中美战时军事合作中特殊的一幕,是他访华的重大成果,也是美国扶蒋联共政策的重要表现。这一成果打开了中国共产党对美“外交”的大门,为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和美国军方直接接触的机会。美军观察组的成行,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方面的高度重视,既实现了美国军方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接触,增进了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客观了解,体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民主政权的重视。加强中美战时合作关系是华莱士访华的主要议题之一。在中美军事合作问题上,华莱士和蒋介石就中国政府军的士气问题、美国军官对中国军队的信心问题、中国战场的指挥权问题进行了会谈,蒋介石把中国军队败退的责任归咎于通货膨胀与美国援助不足的问题上。华莱士做出了支持蒋介石的决定,他建议罗斯福撤换史迪威,但遭到了美国军方的反对。最后,罗斯福决定加强史迪威在中国的权力,从而引发了史迪威在中国战场的指挥权问题,引起了中美两国关系上新的矛盾。华莱士赞成派遣一位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作为中美两国元首的联络人,由联络人来协调蒋史矛盾。最终,赫尔利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来到中国,美国的对华政策越来越转向扶蒋反共。华莱士对中美关系的意见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华莱士看到了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腐败,认识到美国应在中国寻求新的合作对象;另一方面,他认为扶蒋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政策选择。调解国共关系是罗斯福派遣华莱士访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这一问题上华莱士和蒋介石各执一词。蒋介石向华莱士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目的以及国共两党谈判的进展情况,强调中共的背后有苏联的支持。他认为华莱士被中共的宣传所骗,不了解中共借抗战之机壮大自己以夺取政权的真实目的,如果美国介入国共争端便会陷入尴尬境地,希望美国政府能对国共关系持超然的态度。华莱士则建议国民政府对中共作出让步,不要主观地把中共和苏联联系在一起,希望国共之间能达成最低限度的谅解。华莱士一行还指出了国共矛盾的社会根源,建议蒋介石作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以争取民心,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华莱士一行对国民党政府的建议切中时弊,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表明美国政府对国民政府的支持是有条件的。1944年3月,中苏两国在新疆边境地区发生了武装冲突,新疆事件使中苏关系骤然紧张。访华前期,华莱士访问了西伯利亚地区,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向华莱士汇报了斯大林对中苏关系和中共问题的看法。华莱士将苏联领导人的意见转告给中国政府,敦促国民政府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表示美国愿为中苏关系的缓和提供帮助,盼望中苏之间早日达成谅解协议。华莱士视察了中美两军基地,慰问了美军伤员。他在中国的多所大中学校发表演说,对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的牺牲与奉献表示赞赏和钦佩,并正确地预言1945年是抗战的最后一年。他的到访鼓舞了中美两国军民的抗日士气。华莱士访华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是中美作为战时盟友的有力证明,开启了中美两国高层访问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地位。访华期间,华莱士向中国人民传递了美国致力于发展中美关系、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积极信号。中美两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在抗战期间和战后建设上的协调与合‘作,这是中美友谊的历史见证。(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3-06-01)
王祖奇[2](2011)在《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斯福新政中,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通过在农业领域全面采取国家干预措施,控制农产品生产过剩,调节农产品流通,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合作关系,从而建立起美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新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美国传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农业的一些弊端。(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1年05期)
李超民[3](2000)在《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论文是自选题目,后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青年课题中的博士课题项目(1999年JLI004号),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论文写作还获得周松波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项奖学金资助。 作者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获得基本素材,以华莱士本人的思想发展为分析起点,对比学者已有的观点,从中、西经济思想发展比较研究着眼,分析了华莱士常平仓思想的起源和演变,并最终得出华莱士常平仓思想来自于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和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为解决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科学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同问题,运用了比较方法和逻辑实证主义方法,同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工具,分析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发展和演变,避免简单类比与罗列史实,力求得出的结论有事实根据。 在“导论”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对华莱士发生过较大影响这个核心论点。华莱士解决1920~193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的新政政策,主要是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核心是建立美国农业常平仓制度,这个思想直接借自中国。由于涉及文献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导论部分用相当篇幅对文献做了分类总结和评述,主要解决了基本文献与辅助文献的归属问题和与论文有关的其他问题。 第一章“华莱士与美国农业常平仓”,通过对华莱士家族和华莱士本人身世的透视,指出了他在美国当代农业思想史和农业政策史上的地位,进一步论证他的常平仓思想的中国来源这个论题。华莱士在1910年代曾经深受中国留美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和美国土壤学家King教授的中国农业游记《四十世纪的农民》两部着作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对华莱士也有重大影响。这两部着作和王安石解决北宋时期国家经济问题的青苗法以及市易法等,使他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伟大和对现代美国经济的借鉴意义,促使他提出利用常平仓思想,解决美国大萧条时期农产品过剩的顽症。在华莱士制定新政农业政策的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和其他救荒措施所反映的思想,他所提出的建立美国常平仓制度的思想原形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同时贯穿了我国古代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思想。 华莱士一生写下了大量文章,发表了许多演讲,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他任报纸编辑写了不少有影响力的论文,这些文字反映了他的思想的主要方面。他的思想的现代影响,还可以从不断有他的和有关他的出版物重新出版看出。为了说明华莱士经济思想,尤其是常平仓思想的地位,论文选取了1920~1940年代华莱士本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揭示出1930年代新政时期华莱士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倡导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美国经济,并以此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第二章“建立美国常平仓:华莱士经济思想考察”主要是对华莱士建立农业常平仓思想的总结。作者指出,华莱士的农业经济思想(本文来源于《上海财经大学》期刊2000-03-01)
邝荥禄[4](1989)在《海兰国际公司对世界养禽业的贡献——介绍亨利·布朗·华莱士的光辉业绩》一文中研究指出1987年6月26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温泉区,来自世界各国的家禽业着名人士、技术专家和领导者聚集于此,共同向海兰国际公司的缔造者和长期担任总裁的亨利.布朗·华莱士(Henry BrowneWana倪,见本页照片)(本文来源于《养禽与禽病防治》期刊1989年02期)
亨利华莱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罗斯福新政中,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通过在农业领域全面采取国家干预措施,控制农产品生产过剩,调节农产品流通,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合作关系,从而建立起美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新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美国传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农业的一些弊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亨利华莱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1944年亨利·华莱士访华评析[D].安徽大学.2013
[2].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J].历史教学问题.2011
[3].李超民.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D].上海财经大学.2000
[4].邝荥禄.海兰国际公司对世界养禽业的贡献——介绍亨利·布朗·华莱士的光辉业绩[J].养禽与禽病防治.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