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油脂在鸡日粮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键文[1](2021)在《溶血卵磷脂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通过在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添加溶血卵磷脂(Lysophosphatidylcholine,以下简称LPC)的蛋鸡饲喂试验,探讨日粮中LPC添加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肝脏脂肪代谢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试验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日粮脂肪添加2个水平(3.6%和11.8%),LPC添加2个水平(0mg/kg和500mg/kg),在65周龄罗曼粉蛋鸡中选取健康个体48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期为8周。试验记录了各处理组产蛋率、采食量、料蛋比和平均蛋重,试验第2周、第4周和第8周结束,分别取各处理组鸡蛋15枚测定蛋黄颜色、蛋壳强度、哈夫单位、蛋壳厚度和蛋形指数。分别在第4周、第8周结束时采血,剖杀试验鸡,测定血清脂肪代谢、器官指数、脂肪组织指数、血液相关指标和肝脏脂肪代谢及其病理评价指标。结果显示,(1)在高脂日粮条件下蛋鸡ADFI明显降低(P<0.05),1-8周料蛋比显着下降,1-4周平均蛋重显着增加(P<0.05)。低脂日粮组添加LPC,1-4周和1-8周平均蛋重显着降低(P<0.05),但产蛋率和饲料转化率一定程度地提高,高脂日粮添加LPC,ADFI、平均蛋重一定程度增加。(2)第2周和第4周高脂日粮组蛋黄颜色值增加(P<0.05),第8周蛋壳厚度显着下降(P<0.05),第2周LPC添加组蛋白高度显着增加,哈夫单位有增长趋势(P=0.089)。第4周和第8周高脂日粮条件下添加LPC,蛋白高度均一定程度增加;(3)高脂日粮条件下,第4周血清E2含量显着升高。对比于对照组,LPC添加组第4周甲状腺素含量一定程度升高,第8周甲状腺素水平显着下降,但T4水平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106.91-126.57ng/m L);(4)高脂日粮组TG含量、LDL-C含量升高(P<0.05)。添加LPC,第8周血清LDL-C含量显着下降。高脂条件下添加LPC,血清LDL-C含量显着下降(P<0.05),第4周TG含量有下降趋势。低脂日粮组添加LPC,血清TG含量一定程度地上升,第4周L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5)高脂日粮组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第4周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LPC添加组血清GSH-Px活力显着升高(P<0.05),第4周SOD活力显着上升(P<0.05)、T-AOC有升高趋势(P=0.059)。高脂日粮条件下添加LPC,SOD活力显着上升(P<0.05);(6)高脂日粮组第8周血清ALT活力、ALT/AST值显着增加。低脂日粮条件下添加LPC,第4周ALT活力、ALT/AST值显着增加;(7)高脂日粮组第4周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5),LPC添加组第8周肝脏指数一定程度地下降(P=0.063)。低脂日粮组添加LPC肝脏指数显着下降,高脂日粮条件下添加LPC,第4周脾脏指数和肾脏指数均显着升高(P<0.05);(8)高脂日粮组第4周腹脂重、腹脂率和第4周、第8周肝脂率(P<0.05)均显着增加。高脂条件下添加LPC,第8周肝脂率显着下降(P<0.05)。低脂日粮组添加LPC,第4周、第8周腹脂和腹脂率均一定程度地升高;(9)高脂日粮组肝脏脂肪病变评分显着升高,LPC添加组肝脏脂肪病变评分显着下降。高脂日粮组添加LPC肝脏脂肪病变评分显着下降。结论:在生产性能方面,高脂日粮抑制了蛋鸡采食,料蛋比因此下降,LPC添加有提高蛋鸡采食量、平均蛋重的作用;在蛋品质方面,高脂日粮能增加蛋黄颜色,但抑制蛋壳形成、使其变薄,LPC提升了鸡蛋蛋白的占比和品质;在血清生化方面,高脂日粮使血脂含量升高,MDA、LDL-C等机体损伤性脂肪代谢产物浓度升高,肝脏等部位细胞大量死亡释放ALT,SOD等抗氧化酶类含量下降;LPC添加可提高血清T4水平,控制血脂水平,抑制有害脂肪转运、代谢产物生成和积累,提升GSH-Px和SOD水平,缓解高脂摄入的有害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损伤,低脂日粮条件下LPC可有效提高血脂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在器官、脂肪组织指数方面,高脂日粮使肝脂、腹脂沉积增加,抑制了肾脏代谢活动,LPC减少脂肪在肝脏的过量堆积,增强脂肪利用率和肾、脾的代谢活动;在肝脏脂肪病变方面,高脂日粮使肝脏细胞脂肪化、空泡化加剧,LPC则抑制了肝脏细胞脂肪变性的发生。本研究表明,长期高脂肪日粮添加会导致鸡只过量脂肪摄入,脂肪及其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沉积,给肝脏、肾脏等造成损伤,影响鸡只正常脂肪代谢,增加蛋鸡肝脏脂肪病变风险。在高脂日粮中添加500mg/kg LPC可促进肝、肾、脾等器官的代谢活动,有效提高血液中T4水平和GSH-Px、SOD等的浓度,增强鸡只脂肪代谢、减少脂肪及其有害代谢产物生成和积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缓解脂肪有害代谢产物对肝脏细胞的损伤,降低肝脏细胞脂肪变性风险。在低脂条件下LPC添加可有效提升蛋鸡脂肪利用率,改善鸡蛋的蛋白含量和品质。
从琪华[2](2020)在《饲料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屏障和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油脂配比(大豆油、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选取64羽1日龄817肉仔鸡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大豆油组(Soybean oil组),棕榈油组(Palm oil组),混合油组(Mixed oil组),每组16羽。其中对照组肉鸡饲喂无添加油脂日粮(代谢能12.18 MJ/kg,粗蛋白21%),棕榈油组、大豆油组、混合油组肉鸡分别饲喂添加4%棕榈油,4%大豆油,2%棕榈油和2%大豆油(代谢能12.18 MJ/kg,粗蛋白21%),试验期为49 d。分别于试验第21 d、49d进行称重,采集血清、十二指肠组织和盲肠内容物样本,测定不同油脂对肉鸡体重、血脂含量、紧密连接结构相关基因、TLR4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炎症相关基因和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1)21日龄各组肉鸡体重呈现不同变化,混合油组>棕榈油组>对照组>大豆油组。与对照组比较,混合油组体重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大豆油组体重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49日龄各组体重变化,棕榈油组>对照组>大豆油组>混合油组。对照组比较,添加油脂组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油脂组之间比较发现,棕榈油组与混合油组比较体重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与混合油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2)21日龄三个添加油脂组肉鸡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G含量下降,差异显着(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混合油组与大豆油组比较血清TG含量升高(P<0.05),棕榈油组血清TG含量和混合油组比较下降差异不显着(P>0.05)。49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和混合油组血清TG、HDL-ch含量显着下降(P<0.05),混合油组TG含量显着下降(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血清TG、HDL-ch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3)21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Claudin-1、Claudin-2、Occludin、ZO-1、ZO-2、MUC2基因m RNA表达量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大豆油组Occludin、ZO-1、ZO-2、MUC2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混合油组Occludin、ZO-1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混合油组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添加油脂组之间比较发现,棕榈油组Occludin、ZO-1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Claudin-1、Occludin、ZO-1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ZO-1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Claudin-2、ZO-2、MUC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49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Claudin-2、ZO-1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Claudin-1、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Claudin-1、Claudin-2、Occludin、ZO-1、ZO-2、MUC2基因m RNA表达量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Occludin、MUC2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Claudin-1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Occludin、MUC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Claudin-1、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4)21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IKK-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TLR4、IKK-α、IKK-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NF-κB p50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TLR4、IKK-α、IKK-β、PPAR-α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TLR4、IKK-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TLR4、IKK-α、IKK-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TLR4、IKK-α、IKK-β、NF-κB p50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49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My D88、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TLR4、IKK-β、My D88、NF-κB p50、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TLR4、My D88、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TLR4、IKK-α、IKK-β、My D88、NF-κB p50、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TLR4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TLR4、IKK-α、IKK-β、My D88、NF-κB p50、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5)21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IL-12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IL-8、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IL-2、IL-8、IL-10、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IL-4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IL-4、IL-8、IL-12、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IL-2、IL-8、IL-10、IL-12、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IL-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49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大豆油组TNF-α、IL-4、IL-6、IL-8、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混合油组TNF-α、IL-2、IL-4、IL-6、IL-8、IL-10、IL-12、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变化显着不显着(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TNF-α、IL-6、IL-8、IL-12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IL-6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TNF-α、IL-6、IL-8、IL-12、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6)21日龄时大豆油组Shannon指数与对照组、棕榈油组、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21日龄OTU数量、Simpson指数、Chao1指数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9日龄混合油组OTU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混合油组OTU数量与棕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49日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PLS-DA判别分析图结果显示21日龄大豆油组与对照组无交叉重叠,棕榈油组和对照组有交叉重叠,混合油组和对照组有交叉重叠,添加油脂各组间无交叉重叠。49日龄添加油脂组与对照组无交叉重叠,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和大豆油组、混合油组无交叉重叠,大豆油组和混合油组有交叉重叠。多元统计分析发现,21日龄棕榈油组Verrucomicrobia和Synergistetes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49日龄大豆油组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大豆油组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Bacteroides和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升高。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大豆油对提高肉鸡生产性能无显着作用,降低了有益菌的菌群丰度,诱导肠道炎症的发生,不利于肉鸡肠道健康。而日粮中添加棕榈油或者混合油脂能够提高肉鸡生产性能,降低血清TG含量,上调有益菌的菌群丰度,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有利于维持肠道屏障,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价值。
刘念[3](2020)在《基于牛粪为养料下蚯蚓对硒元素富集效应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Se)是人和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维持机体健康如降低死亡率、抗氧化、抗癌等有着重要作用。缺硒会引起家禽患白肌病,人类患克山病、大骨节病。在半发酵牛粪中添加两种不同硒源及其复合硒进行蚯蚓养殖,探究硒元素对蚯蚓和蚓粪的影响,选择出富硒蚯蚓的养殖浓度及复合硒比例,在蚯蚓处理牛粪的同时,提升蚯蚓富硒效果,降低富硒蚯蚓养殖成本,实现富硒蚯蚓低成本、高效益的规模化养殖和牛粪的资源化利用。试验选取成年“太平2号”蚯蚓3900条,随机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0条蚯蚓。试验一通过在牛粪基料中添加2硒源(亚硒酸钠、富硒酵母)、3水平(5mg.kg-1、1Omg.kg-1、15mg.kg-1),以硒元素计,选择出两种硒源的最适富硒量。试验二、三保持各处理硒的添加量均为1Omg.kg-1,分别设置CON(不添加外源硒)组、SS(亚硒酸钠)组、SY(富硒酵母)组、混合 Ⅰ(SS:SY=1:1)、混合 Ⅱ(SS:SY=2:1)、混合 Ⅲ(SS:SY=4:1)组,测定指标包括:蚯蚓生长繁殖,蚓体及蚓粪硒含量、重金属含量,蚓体抗氧化酶活,蚓粪氮磷钾含量。采用SPSS17.0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牛粪中硒添加量升高,蚯蚓的生长繁殖逐渐被抑制,硒浓度越高,蚯蚓的生长繁殖被抑制程度越高,当SY的硒添加量为15mg.kg-1时,蚯蚓有明显的中毒现象;硒浓度越高,蚯蚓蚓体硒含量越高,二者成正比;牛粪中添加同一水平的SS与SY,SY组蚯蚓的硒含量明显高于SS组。2.各组牛粪中硒元素添加量均为10mg.kg-1,CON组日增重倍数最高,牛粪中添加不同硒源的处理组中,蚯蚓日增倍数最高为SS组;日蚯蚓日增殖倍数最高为CON组,其他各处理组中蚯蚓日增殖倍数最高为SS组;混合Ⅰ组蚯蚓蚓体硒含量最高,且所有处理组的蚯蚓硒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对照组中的Cu、As、Cr含量均显着高于处理组,Cd含量显着低于处理组。混合Ⅰ组、混合Ⅲ组SOD活性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着(P<0.01);SY组、混合Ⅲ组GSH-Px活性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着(P<0.01);SY组PHGPx活性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着(P<0.01),混合Ⅰ组蚯蚓T-AOC、CAT活性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着(P<0.01);各组蚯蚓TP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4.混合Ⅰ组蚓粪硒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混合Ⅲ组与SY组蚓粪N含量最高;混合Ⅰ与混合Ⅲ组的P含量最高;混合Ⅲ组K含量最高;处理组中Ash含量最高的是混合Ⅰ组;混合Ⅰ组粪中Cu含量最高,SS组蚓粪中As含量最高,混合Ⅰ组最低;混合Ⅲ组蚓粪中Cr含量最高。结论:牛粪基料中添加15mg.kg-1富硒酵母时会对蚯蚓的生长繁殖产生抑制,与对照组相比牛粪中添加硒源会使蚯蚓的生长、繁殖变慢;牛粪基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及不同硒源能显着提升蚯蚓蚓体及蚓粪的硒含量、提升蚓体抗氧化酶活性,硒与牛粪中的重金属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蚯蚓蚓体对重金属的富集;牛粪基料中添加硒元素能改善蚓粪的肥力。综上所述,硒添加水平为5、10、15mg/kg的亚硒酸钠与富硒酵母,最适合培育富硒蚯蚓的浓度为1Omg/kg;相同硒水平,最适合培育富硒蚯蚓的比例为1:1。推荐生产实践使用。
刘艳利[4](2020)在《基于Insulin/IGF信号和PI3K/AKT通路探究叶酸对肉鸡脂代谢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在肉鸡养殖过程中,畜牧工作者长期偏重生产性能选育的同时也引发了肉鸡腹脂沉积过度等问题,这不仅影响家禽的肉、蛋产量和品质,也会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屠宰加工费用增高。另一方面,由其引发的一系列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也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肉鸡历经不断的选育过程,现有的饲养标准和营养需要量推荐值是否能满足现阶段肉鸡的生长需要?是否正是因为动物自身实际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之间的偏差才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叶酸作为B族维生素,可参与一碳单位的代谢进程,调控动物机体的脂代谢。不同动物之间脂代谢的模式和调控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此,本试验在探究鸡胚和出壳后一周内肝脏脂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基础之上,通过体外鸡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并借助代谢组和蛋白组技术探究叶酸调控鸡原代肝细胞脂质代谢的机制,并在肉鸡饲养过程中通过叶酸灌喂技术进一步验证叶酸对肉鸡脂代谢的影响,旨在为家禽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预防以及叶酸在鸡饲粮的合理有效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试验1鸡胚及肉仔鸡早期肝脏脂代谢动态变化规律本试验旨在明晰鸡胚孵化期及雏鸡出壳后一周内肝脏脂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从鸡胚孵化的第11天(E11)至雏鸡出壳后第7天(D7),每天选取7枚蛋重和大小相近的鸡蛋或7只雏鸡,对鸡胚或雏鸡及肝脏进行称重,并剪取少许肝脏样品置于多聚甲醛固定,以备后续切片制作进行形态学和脂质含量观察,其余肝脏样品冻存用于后续的脂代谢分析检测。结果发现:鸡体重和肝脏重量随着时间逐渐增加(P<0.05),肝脏指数在孵化期较低,出壳之后快速增加(P<0.05);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和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显示肝脏脂滴含量从鸡胚孵化期开始逐渐增加,但出壳之后又逐渐下降;ELISA检测分析也揭示肝脏胆固醇(TC)含量在E19和D1达到最高(P<0.05),肝脏TC与甘油三酯(TG)的含量总和在雏鸡出壳前同样达到最高(P<0.05);肝脏ACC、FAS、SCD1和SREBP的基因表达在孵化期逐渐升高,至E19达到峰值,出壳后表达下降(P<0.05);ELOVL6和MTTP在胚期表达量均较低,但出壳后其m RNA丰度处于较高水平(P<0.05),但肝脏CPT1、PPARα和Ch REBP的表达与其相反,它们在胚期表达量高,出壳后显着下降(P<0.05)。上述结果表明,肝脏脂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在鸡胚和雏鸡第一周内各自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在胚期和出壳后可能受不同转录因子的激活调控;1日龄雏鸡肝脏的脂质含量高,脂肪酸从头合成能力强,β氧化弱,与脂代谢紊乱的特征类似,用其进行鸡原代肝细胞分离,可能是体外开展脂代谢相关研究的良好模型。试验2肝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叶酸调控其脂代谢的剂量选择本试验旨在建立鸡原代肝细胞培养条件并研究叶酸对其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体外探究叶酸调控家禽脂质代谢机制提供依据。采用酶消化法分离鸡原代肝细胞,用高碘酸希夫氏染色方法进行肝细胞鉴定;待肝细胞生长融合至80%左右时,分为6个处理组,分别更换含不同叶酸浓度的培养基(0、1、5、10、15、20 mg/L),每个叶酸浓度6个重复,处理12 h后收集上清液,并提取细胞RNA以待检测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得到的肝细胞在培养初期呈典型上皮细胞样的多角形,然后细胞集落相互接触出现连接汇合,随后呈岛屿状并连接融合成片;不同剂量的叶酸没有影响肝细胞培养液中的LDH活性(P>0.05),也没有对肝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P>0.05);与1 mg/L剂量的叶酸对照组相比,10、15和20 mg/L的叶酸显着降低了肝细胞脂质合成代谢有关的ACC和FAS基因的表达(P<0.05),但叶酸并没有对鸡肝细胞中与脂质分解代谢有关的CPT1和PPARα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P>0.05);并且鸡肝细胞中ACC和FAS基因的表达与叶酸剂量也存在着线性和二次曲线的回归关系(P<0.05)。综上表明,添加10、15和20 mg/L的叶酸添加可降低鸡原代肝细胞中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15 mg/L添加剂量效果最佳。试验3基于组学技术揭示叶酸对鸡原代肝细胞脂代谢的影响基于试验二中筛选的叶酸添加浓度,本试验旨在利用组学技术揭示叶酸对鸡原代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选择新生雏鸡分离得到原代肝细胞,试验分为对照组和叶酸添加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处理12 h后,收集细胞进行蛋白组和代谢组分析,并检测脂质代谢相关生生化指标。蛋白组结果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共筛选鉴定到81个差异蛋白,其中显着下调的蛋白有26个,包括脂肪酸合成酶(FAS)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上调蛋白共55个,包括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和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TP)(P<0.05);代谢组结果分析表明叶酸添加显着下调了20个代谢物的含量,上调的差异代谢物共25个,并且基于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分析显示氨基酸类代谢和脂代谢通路被显着富集(P<0.05);油红O染色定量分析表明叶酸的添加显着降低了肝细胞内的脂质含量(P<0.05);除此之外,与对照组相比,叶酸添加组的细胞内甘油肝脏含量显着降低,但游离脂肪酸(NEFA)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显着升高(P<0.05);但叶酸的添加并没有影响糖原、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载脂蛋白(apo)的含量(P>0.05)。研究表明,叶酸可以抑制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促进甘油三酯的水解和脂质的胞外转运,从而降低肝细胞内的脂质沉积,但具体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试验4叶酸调控鸡原代肝细胞脂代谢的机制探究本试验旨在进一步探究叶酸调控鸡原代肝细胞脂代谢的机制。试验设计同试验三,首先检测脂代谢相关通路因子的蛋白表达,随后通过IGF2重组蛋白、IGF2抑制剂、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的添加进一步验证叶酸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叶酸的添加显着降低了细胞内IGF2、IR、IGF1、AKT2、SREBP-1c、ACC和FAS的基因表达(P<0.05),并且叶酸组的IGF2、PI3K85、PI3K110、p-AKT、SREBP和FAS的蛋白表达也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IGF2抑制剂的添加显着降低了细胞内TG的含量(P<0.05);IGF2重组蛋白的添加提高了ACC、FAS、SCD和SREBP的基因表达,并且提高了PI3K85、PI3K110、p-AKT、SREBP和FAS的蛋白表达(P<0.05);相反地,IGF2抑制剂的添加显着降低了IGF2和脂肪酸从头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且下调了细胞内IGF2以及PI3K/AKT/SREBP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水平(P<0.05);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的添加显着降低了肝细胞内TG的含量,以及PI3K85、PI3K110、p-AKT、SREBP和FAS的蛋白水平(P<0.05),并且显着抑制了IGF2重组蛋白对上述分子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P<0.05);除此之外,叶酸的添加显着提高了细胞内游离叶酸和5-Me-THF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叶酸组5m C和IGF2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显着提高,但DNMT3A和DNMT3B的基因表达显着下调(P<0.05)。综上所述,叶酸的添加可通过提高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下调IGF2的表达,减弱胞内Insulin/IGF信号,进而削弱PI3K/AKT/SREBP通路,最终抑制鸡原代肝细胞内的脂质合成代谢。试验5叶酸灌喂调控肉仔鸡脂代谢的机制探究在前期的细胞基础上,本试验旨在探究叶酸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脂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105只1日龄健康雏鸡,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灌喂组和叶酸灌喂组,饲养结束后,统计生产性能,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对肝脏和腹脂的脂代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叶酸灌喂显着降低了肉鸡腹脂率(P<0.05),但对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换率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叶酸灌喂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和空肠RFC的表达,上调了FR的表达(P<0.05);叶酸组血清TG、TC和ALT显着降低,白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叶酸组肝脏ACC、SCD、ELOVL6、PI3K、LDLR、MTTP、HMGCR和ABCA1的m RN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但CPT1和PPARα在各处理组之间无显着变化;另外,叶酸灌喂显着提高了肝脏LDL的含量(P<0.05),但对其他脂代谢生化指标例如HDL、VLDL、TG、TC、HDL-c、LDL-c等无显着影响,HE和油红染色显示肝脏脂质沉积也无显着差异(P>0.05);另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腹脂ELOVL6、PPARγ、IGF1、TGFβ2的m RNA水平在叶酸灌喂组显着下降(P<0.05)。研究表明,叶酸显着抑制了肉鸡肝脏内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并且通过下调IGF1和TGFβ2的表达抑制腹脂内脂肪细胞增殖,进而降低了肉鸡腹脂沉积。综上所述,肝脏脂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在鸡胚和雏鸡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雏鸡肝脏脂代谢特点与脂代谢紊乱特性相似,是作为原代肝细胞分离并进行脂代谢异常体外研究的良好模型;叶酸可以介导Insulin/IGF信号通过PI3K/AKT/SREBP通路抑制鸡原代肝细胞脂质合成代谢,促进脂质水解和胞外转运,缓解肝细胞内的脂质积累,在体的叶酸灌喂可改善肉仔鸡血脂代谢和肝功能,减少肝脏脂质从头合成同时抑制腹脂组织中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减少肉仔鸡的腹脂沉积。
张羽辰[5](2019)在《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及其副产品和不同油脂能量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填补中国饲料原料数据库的不足和更新的需要,本研究以套算法为基础,通过回归法评定了肉仔鸡对稻米、碎米、米糠及豆油、猪油、磷脂油、混合油等饲料原料回肠末端消化能(IDE)、代谢能(ME)和氮矫正代谢能(MEn)的值,并建立这些值的回归方程,为我国饲料原料数据库存的更新累积数据。试验一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碎米、米糠能量利用的研究选用1 d AA(Arbor Acres)肉鸡336只,1-14 d饲喂普通肉仔鸡日粮;第14 d时,对每只鸡进行称重,以体重为依据随机分为为1个对照组和6个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以12%和24%稻米、12%和24%碎米、15%和30%的米糠部分替代基础日粮,且对照组和试验组日粮配方中的能量原料玉米:豆粕:豆油比例均为10.96:7:1。代谢试验方法为指示剂法,指示剂为TiO2,添加量为0.5%。试验至第18-20 d时,收集每重复鸡只所排泄的粪便,待测干物质、氮、能量利用率,计算ME和MEn值;试验期至第21 d时,屠宰鸡只,取回肠末端食糜,待测干物质、氮、能量利用率,计算IDE值。试验结果表明:以12%和24%稻米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IDE利用率随稻米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极显着增加(P<0.01),全肠道的干物质、ME和MEn利用率随稻米替代比例增加而显着升高(P<0.05)。以12%和24%的碎米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和IDE利用率极显着升高(P<0.01),全肠道的干物质、ME值和MEn值也极显着增高(P<0.01)。以15%和30%的米糠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氮和IDE利用率极显着下降(P<0.01),全肠道的干物质、氮、ME和MEn的利用率均极显着降低(P<0.01)。根据稻米、碎米和米糠在基础日粮中的替代比例及其与新日粮中由稻米、碎米和米糠所提供能量的对应关系,拟合替代比例与提供的能量的关系,得到稻米、碎米和米糠的IDE、ME和MEn值的回归方程为:IDE=Y=2(6)+3,185(73)稻米+3,199(72)碎米+2,562(61)×米糠,R2=0.98;ME=Y=8(6)+3,103(72)×稻米+3,190(71)×碎米+2,709(60)×米糠,R2=0.98;MEn=Y=4(5)+3,014(68)×稻米+3,092(101)×碎米+2,624(57)×米糠,R2=0.98。试验二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能量利用的研究选用1日龄AA肉鸡576只,1-21 d时饲喂普通肉仔鸡日粮;21 d时,按照体重进行完全随机分组,分为1个对照组和8个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8只鸡。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豆油:猪油为1:1)替代对照组的比例分别为4%和8%,各处理组日粮配方中的能量原料玉米:豆粕为12.04:7。试验期为第21-28 d。收集25-27d鸡只(每重复)所排泄的粪便,待测干物质、氮、能量利用率,计算ME和MEn值;28 d试验结束时,屠宰鸡只,取回肠末端食糜,待测干物质、氮、能量利用率,计算IDE值。试验结果表明:以4%和8%豆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氮和IDE利用率均随替代比例极显着升高(P<0.01),全肠道的干物质、氮、ME和MEn利用率均随豆油的替代比例极显着升高(P<0.01)。以4%和8%猪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新日粮的回肠干物质、和回肠IDE利用率显着或极显着增高,全肠道氮矫正代谢能、ME利用率也极显着增高(P<0.01)。以4%和8%磷脂油或混合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后,IDE、ME和MEn的利用率均极显着上升(P<0.01)。根据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在基础饲粮中替代比例与新饲粮中由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所提供能量的对应关系,拟合替代比例与提供的能量的关系,得到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的IDE、ME和MEn值的回归方程为:ME=Y=33(11)+8,046(350)豆油+9,280(367)猪油+9,536(363)磷脂油+12,148(365)混合油R2=0.951MEn=Y=24(10)+7,848(329)豆油+8,981(345)猪油+9,137(342)磷脂油+11,890(343)混合油R2=0.954IDE=Y=105(22)+9,884(740)豆油+9,810(776)猪油+10,009(768)磷脂油+10,573(771)混合油R2=0.811根据以上方程,本研究表明:稻米的IDE、ME和MEn分别是3,185,3,103和3,014 kcal/kg(DM);碎米为3,199,3,190和3,092 kcal/kg(DM);米糠为2,562,2,709和2,624 kcal/kg(DM);豆油为9,884、8,046和7,848 kcal/kg(DM);猪油为9,810、9,280和8,981 kcal/kg(DM);磷脂油为10,009、9,536和9,137 kcal/kg(DM);混合油为10,573、12,148和11,890 kcal/kg(DM)。
何洋[6](2019)在《日粮脂肪酸饱和度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质性能和DGAT2基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肉质性能和DGAT2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90头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瘦肉型育肥猪,试验期为45天,试验组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第一个处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中添加2%猪油,处理2~6组为基础日粮中添加0.4%,0.8%,1.2%,1.6%,2%豆油等重量替代猪油。各组的U/S分别为1.2:1、1.4:1、1.7:1、1.9:1、2.8:1和3.0:1。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U/S比值的升高,ADFI和ADG均呈下降的趋势(P>0.05),且ADFI和ADG均在U/S比值为3.0:1时最低;从F/G结果看,各处理组的料肉比差异不显着(P>0.05)。2.日粮中U/S值的升高显着降低了血清中TG的含量(P<0.05),当U/S比值为1.9:1时最低;同时显着提高了HDL的含量(P<0.05),当U/S比值为2.8:1时最高;各处理组间血清TC、LDL和VLDL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3.随着日粮U/S比值的升高显着降低了肌内脂肪中LDL和TG含量(P<0.05)。且LDL含量在U/S比为1.9:1时最低;TG的含量在U/S比值为1.7:1时最低;各处理组间的LDL、HDL、VLDL和HL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在肝脏脂肪代谢中,与U/S为1.2:1组相比,当U/S比值为1.7:1时显着提高了肝脏中HDL含量(P<0.05);与1.2:1组相比提高U/S比值显着降低了TC含量(P<0.05),且U/S比值为1.9:1时含量最低。4.提高日粮中U/S值,血清SOD含量也显着升高(P<0.05),当U/S比为1.9:1时SOD含量最高;MDA含量随着日粮中U/S值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且U/S比为2.8:1组MDA含量最低;各处理间在GSH-px和T-AOC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5.日粮中U/S比值的升高显着降低了育肥猪的背膘厚(P<0.05),且U/S比值为2.8:1时背膘厚最低;各处理组的屠宰率、眼肌面积差异均不显着(P>0.05)。6.随着日粮U/S比值的升高,育肥猪的剪切力、滴水损失、熟肉率、肉色评分、p H值变化均不显着(P>0.05)。7.日粮中U/S比值的升高对育肥猪肌内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但UFA中亚麻酸含量有提高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日粮U/S比值增加对育肥猪肝脏中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8.提高日粮中U/S的比值,显着降低了背最长肌中DGAT2基因的表达量(P<0.05),U/S比值为1.9:1和2.8:1组与1.2:1组相比,DGAT2基因表达量最低;各处理组皮下脂肪中DGAT2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当日粮U/S比值在1.7~2.8时对育肥猪血清、肌肉和肝脏组织脂肪代谢、血清抗氧化性能和肌肉中DGAT2基因的影响有较好的效果。
任希艳[7](2019)在《牡丹籽粕在鸡日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探究牡丹籽粕对鸡的饲用价值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对牡丹籽粕进行处理,对于其能否作为一种新蛋白饲料原料应用于鸡的生产提供一定的依据。试验一进行牡丹籽粕营养价值的评定。首先采用国标法测定了超临界萃取法和压榨法获得的两种牡丹籽粕的常规理化指标以及氨基酸含量,其次通过排空-强饲法测定成年海兰褐蛋公鸡对牡丹籽粕的代谢能。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法和压榨法获得的牡丹籽粕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9.61%、30.70%,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17%、3.60%,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6.63%、22.07%,牡丹籽粕总能值分别为17.97MJ/kg、18.65 MJ/kg,表观代谢能值分别为4.15MJ/kg、5.13 MJ/kg,真代谢能值分别为5.47 MJ/kg、6.45 MJ/kg。蛋氨酸含量分别为0.32%、0.43%,苏氨酸含量分别为0.99%、1.00%,赖氨酸含量为0.82%。试验二研究牡丹籽粕对肉鸡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57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分别添加5%、10%和15%牡丹籽粕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1-21 d、22-42 d和1-42 d,对照组日采食量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22-42 d,对照组与添加5%、10%牡丹籽粕组日增重无差异(P>0.05);22-42 d和1-42 d,各组料重比无显着差异(P>0.05);1-21 d、22-42 d,各试验组肝脏指数显着高于C组(P>0.05);各试验组显着提高了21 d肉鸡血浆IgG、IgM含量(P<0.05),IgA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显着降低了42 d胸肌蒸煮损失(P<0.05)。试验三研究添加复合酶对牡丹籽粕在育雏期蛋鸡日粮中应用的影响。选用1日龄伊莎褐壳蛋鸡36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其余5个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4%牡丹籽粕、8%牡丹籽粕、8%牡丹籽粕+纤维素酶、8%牡丹籽粕+果胶酶、8%牡丹籽粕+纤维素酶+果胶酶等蛋白替代豆粕。结果表明,添加牡丹籽粕对蛋雏鸡胫长没有影响(P>0.05),1-28 d,不加酶组日采食量、日增重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加酶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1-42 d,4%牡丹籽粕、8%牡丹籽粕组的日采食量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1-28 d,8%牡丹籽粕+果胶酶、混合酶组料重比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42 d,添加4%、8%牡丹籽粕组新城疫抗体滴度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各加酶组显着降低了新城疫抗体滴度。试验四研究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选用40周龄产蛋率相近的伊莎褐壳蛋鸡4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9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分别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三个试验组,分别添加5%、10%、15%牡丹籽粕等蛋白替代豆粕。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能够显着降低产蛋高峰期蛋鸡体重(P<0.05);40-42周龄,试验组显着降低了产蛋率、蛋重、日产蛋量、日采食量(P<0.05);5%牡丹籽粕组料蛋比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试验组能够提高蛋品质,但降低了蛋黄比重(P<0.05)。43-45周龄的料蛋比与40-42周龄具有相同的趋势;5%牡丹籽粕组产蛋率、料蛋比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试验组能够提高蛋壳质量、蛋黄等级、蛋白高度、哈氏单位,但降低了蛋黄比重(P<0.05)。试验组提高肝脏指数(P>0.05),但并未对肝脏的形态结构造成有害影响。试验五研究牡丹籽粕对鸡肝细胞损伤的影响。首先用牡丹籽粕提取液处理肝细胞24h,测定其对肝细胞的影响。其次,选取对肝细胞影响最大的醇提液以及芍药苷处理肝细胞24 h,进一步测定其对肝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籽粕提取液在降低细胞活力的同时,也会相应地对肝细胞形态产生不利影响;芍药苷纯品、等同于芍药苷纯品浓度的醇提液都会造成细胞活力下降,均在芍药苷含量为10μg/mL时显着提高细胞凋亡率(P>0.05),醇提液在芍药苷含量为20μg/mL时降低细胞活力(P>0.05)。试验六探究混合发酵牡丹籽粕对其芍药苷含量的影响。选用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米曲霉为供试菌种,按照1:1:1的比例对牡丹籽粕进行混合发酵。结果表明,固态发酵牡丹籽粕2-7 d,芍药苷含量降低幅度为38.58%-97.16%;液态发酵牡丹籽粕5 d,芍药苷含量降低了98.47%。综上结果表明,牡丹籽粕在鸡饲料中的添加量不宜超过5%,牡丹籽粕中所含的芍药苷能造成肝细胞损伤和肝细胞凋亡,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可降低牡丹籽粕中芍药苷含量。
熊吉[8](2018)在《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彭县黄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肉鸡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导致鸡群疫病爆发频率和危害程度也不断增加。传统药物对疫病防治起到良好的效果,并可提高生产性能,但随之而来的是鸡群赖药性提高,鸡肉中药物残留增加以及药物过度造成环境深层次污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也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鸡肉需求已从数量上追求转变为质量上满足,传统意义的药物防治已对家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寻找和开发天然饲料添加剂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降低药物使用量成为当前家禽养殖研究热点。茶叶中功能性成分可提高畜禽肉质和免疫能力,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能有效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畜禽产品的需要。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彭县黄鸡日粮中添加0%(对照),0.5%,1%以及1.5%的茶叶粉,饲养150日龄后,检测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血清中血脂水平、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细胞因子含量,结果如下:1.彭县黄鸡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以及胸肌率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比对照组均稍有降低,腿肌率和胸肌率比对照组略有提高;添加1%和2%比例的茶叶粉可显着降低鸡的腹脂率(P<0.05)。2.彭县黄鸡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肉色、pH值以及肌肉滴水损失均没有显着的影响;肌纤维直径随着日粮中茶叶粉添加比例升高而增加,肌肉嫩度与之相反,2%添加时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3.彭县黄鸡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肌肉中粗水分和干物质含量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粗水分随茶叶粉添加比例增加逐步降低,干物质含量反之;1%和2%茶叶粉添加可显着降低肌内脂肪含量和饱和脂肪酸水平(P<0.05),但该两处理肌肉中肌苷酸和硫胺素、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2%茶叶粉添加组中非必需氨基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彭县黄鸡日粮中添加茶叶粉血清中的血脂水平、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细胞因子含量均产生影响,1%和2%茶叶粉添加水平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1、白介素2、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在1%添加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比例提高到2%后,白介素6含量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彭县黄鸡生长性能没有显着影响,但1%和2%添加可不同程度提高鸡肉品质,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其中2%添加比例最佳,本研究结果可为将茶叶开发作为新型生态饲料添加剂在优质鸡健康养殖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吴小雪[9](2018)在《葡萄皮渣对产蛋高峰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血液抗氧化及蛋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探讨葡萄皮渣在蛋鸡产蛋高峰后期饲粮里添加(wine grape pomace,WGP)对蛋鸡的生产性能、鸡蛋的蛋品质及血液抗氧化水平的影响,以为改善该阶段蛋鸡生产中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挑选体重及产蛋率差异不显着的61周龄京红蛋鸡300只,分为5组,每组60只,每组15只为一个重复,分为4个重复。分别命名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和对照组,并给每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中+3%酿酒葡萄皮渣、基础日粮中+5%酿酒葡萄皮渣、基础日粮中+7%酿酒葡萄皮渣、基础日粮中+9%酿酒葡萄皮渣和基础日粮。预试期3 d,正式期30 d。结果表明: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酿酒葡萄皮渣的添加组与对照组产蛋率、破软壳率和平均蛋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料蛋比在7%添加量和9%添加量时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5),3%添加量和5%添加量时与对照组无较显着差异;虽然添加葡萄皮渣的各试验组平均蛋重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着,但3%添加量组有提高平均蛋重趋势,在3%和5%添加量时有延缓产蛋率下降趋势。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酿酒葡萄皮渣对蛋形指数影响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鸡蛋的蛋形指数在第5周期内7%添加量时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添加酿酒葡萄皮渣的试验组蛋重均较对照组高,其中3%添加量组和5%添加量组蛋重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蛋鸡后期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有增加蛋壳重和蛋壳强度的趋势。添加葡萄皮渣的试验组与对照组鸡蛋的哈夫单位、蛋白高度无显着差异性(P<0.05)。酿酒葡萄皮渣的添加对鸡蛋蛋黄胆固醇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3%添加量鸡蛋总抗氧化值显着提高,丙二醛含量也显着增加。蛋鸡日粮中添加酿酒葡萄皮渣对鸡只胸腺、脾脏、法氏囊指数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P>0.05)。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各试验组T-AOC均高于对照组,葡萄皮渣的添加可以提高鸡只血液T-AOC,3%添加量和9%添加量时血清总抗氧化值较对照组具有显着提升(P<0.05)。各试验组鸡只血液T-SOD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5);添加酿酒葡萄皮渣的各组鸡只血液MDA含量较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5);血液T-CHO含量在添加量3-7%时血液胆固醇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综上所述:在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3%-5%酿酒葡萄皮渣有降低产蛋率下降的趋势,7%、9%添加量时料蛋比显着增高,7%添加量组蛋壳重、蛋黄颜色及蛋黄重均有增加趋势,此阶段蛋鸡免疫器官衰退,添加葡萄皮渣对蛋鸡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指数影响差异不显着,葡萄皮渣添加对蛋鸡血液抗氧化水平有提高趋势,3%、9%添加量组血液抗氧化水平显着提高,3%~7%添加量组鸡只血液胆固醇有降低趋势。综合成本及试验结果考虑,建议在该阶段蛋鸡日粮中添加3%酿酒葡萄皮渣。
王凯[10](2017)在《发酵苜蓿营养特性及在肉鸡日粮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苜蓿为原料,采用发酵技术、肉鸡饲养试验等方法,研究生物添加剂对发酵品质的影响,并添加发酵苜蓿于日粮,研究对肉鸡生长、屠宰、肉品质、肠道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筛选出最佳的添加量和水份为:106 cfu/g酵母菌+107 cfu/g干酪乳杆菌+0.1%纤维素酶+106 cfu/g枯草芽孢杆菌,水份为60%,该条件下发酵30 d分析发现:感官鉴定为优级品质;pH为4.17;LA、AA、CL、α-AL、LPS、ACP、总菌落数、乳酸菌菌落数、酵母菌菌落数为各添加组最高,PA、NPN、NH3-N、霉菌菌落数为各添加组最低;CP、NSI、FAA、各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NDF、ADF、NDIP、ADIP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肉鸡饲养试验中,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白羽肉鸡240只,分4个处理,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试验I组、试验II组和试验III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添加0%、3%、5%和7%的发酵苜蓿。试验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了ADG、ADFI、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免疫器官指数、TP、ALB、GLO、AST、ALT、GLU、LPS、HDL-C含量(P>0.05),降低了BUN、TG、CHO和LDL-D含量(P>0.05);其中试验III组腹脂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T-AOC、T-SOD、GSH-P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长前期试验II组和III组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肉品质方面:试验组肉鸡肌肉滴水损失率、剪切力低于对照组(P>0.05);24 h腿肌p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II组和III组腿肌剪切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肌肉中脂肪酸含量(除二十二碳酸)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结构及内容物方面:试验III组小肠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空肠pH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肠壁厚度、纤维素酶、α-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空肠绒毛高度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回肠隐窝深度、肠壁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盲肠耗氧微生物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沙门氏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II组和III组乳酸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苜蓿发酵最佳添加量是106 cfu/g酵母菌+107 cfu/g干酪乳杆菌+0.1%纤维素酶+106cfu/g枯草芽孢杆菌,水份60%。在单胃动物肉鸡的佳量添加最为5%7%,可以提高生长和屠宰性能,改善饲料报酬,提升免疫性能和肉品质,增加肠壁厚度,减少肠道有害菌的数量。发酵苜蓿产生的积极效果与提高抗氧化能力及肝脏合成蛋白能力,改善肠道黏膜结构有直接的关系。
二、浅谈油脂在鸡日粮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油脂在鸡日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溶血卵磷脂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蛋鸡生产性能 |
1.1 鸡蛋的结构 |
1.2 产蛋过程 |
1.3 产蛋规律 |
1.4 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因素 |
2 脂肪代谢 |
2.1 脂肪概述 |
2.2 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
2.3 脂肪的代谢 |
2.4 影响脂肪代谢的因素 |
2.5 脂肪的异常代谢 |
3 溶血卵磷脂的性质、代谢与生物学功能 |
3.1 溶血卵磷脂的结构和性质 |
3.2 溶血卵磷脂的制备 |
3.3 溶血卵磷脂的体内代谢 |
3.4 溶血卵磷脂的生物学功能 |
4 溶血卵磷脂在商品鸡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4.1 溶血卵磷脂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溶血卵磷脂对蛋品质的影响 |
4.3 溶血卵磷脂对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4.4 对组织器官及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二章 待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溶血卵磷脂添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脂肪代谢的作用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分组与设计 |
1.3 试验日粮 |
1.4 饲养管理 |
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6 测定指标 |
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溶血卵磷脂添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溶血卵磷脂添加对蛋品质的影响 |
2.3 溶血卵磷脂添加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溶血卵磷脂添加对器官指数的影响 |
2.5 肝脏切片与病理评分 |
3 总体分析与讨论 |
3.1 高脂日粮引发的蛋鸡生产性能及脂肪代谢变化 |
3.2 溶血卵磷脂添加对低脂日粮组蛋鸡的影响 |
3.3 溶血卵磷脂添加对高脂日粮组蛋鸡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饲料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屏障和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饲用油脂的研究进展 |
1.1 油脂的分类 |
1.2 油脂的营养功能 |
1.3 油脂在生产中的作用 |
1.4 家禽对脂肪利用的特点 |
1.5 生产中常见的饲用油脂 |
1.5.1 大豆油 |
1.5.2 棕榈油 |
1.5.3 鱼油 |
1.5.4 菜籽油 |
2 家禽肠道微生物特点和功能 |
2.1 家禽肠道微生物 |
2.2 肠道菌群生理功能 |
2.2.1 肠道菌群影响物质代谢 |
2.2.2 肠道菌群参与脂肪能量代谢 |
2.2.3 肠道菌群影响炎症发生 |
3 TLRS信号通路概述 |
3.1 鸡Toll样受体概述 |
3.2 TLR4信号通路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
3.3 TLR4信号通路在肠黏膜免疫反应的应用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和分组 |
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采集和称重 |
1.2.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2.3 mRNA表达量测定 |
1.2.4 高通量测序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体重变化的影响 |
2.2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紧密连接和粘液素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
2.3.1 21日龄肉鸡紧密连接和粘液素相关基因m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3.2 49日龄肉鸡紧密连接和粘液素相关基因m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4 TLR4 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m 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4.1 TLR4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 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4.2 炎症相关基因m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5 Alpha多样性分析 |
2.6 Beta多样性分析 |
2.7 菌群结构组成分析 |
2.7.1 21日龄肉鸡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分析 |
2.7.2 49日龄肉鸡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分析 |
2.7.3 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脂质代谢的影响 |
3.3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3.4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与TLR4信号通路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
4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牛粪为养料下蚯蚓对硒元素富集效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硒的研究进展 |
1.1.1 硒的发现及分布 |
1.1.2 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
1.2 富硒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硒源的选择及应用 |
1.3.1 富硒酵母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
1.3.2 亚硒酸钠对畜禽养殖的作用 |
1.4 富硒生物蚯蚓的选择 |
1.5 蚯蚓处理牛粪概述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牛粪中添加两种不同硒源养殖蚯蚓的研究 |
2.1.1 实验动物与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牛粪添加混合硒源养殖蚯蝴的研究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牛粪添加混合硒源对蚓体重金属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3.3 结果分析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牛粪添加混合硒对蚯蚓粪的影响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3 总体讨论 |
4 总体结论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展望 |
6.1 富硒蚯蚓蚓体的利用 |
6.2 富硒蚓粪的应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基于Insulin/IGF信号和PI3K/AKT通路探究叶酸对肉鸡脂代谢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家禽脂代谢异常的产业现状 |
1.1.1 过多的腹脂沉积 |
1.1.2 脂肪肝 |
1.2 鸡脂质代谢的特点 |
1.2.1 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 |
1.2.2 脂肪细胞发育进程的调控 |
1.2.3 鸡胚发育中脂代谢变化规律 |
1.2.4 鸡生长发育中肝脏和腹脂的脂代谢规律 |
1.2.5 鸡与其他动物脂代谢的异同 |
1.3 脂代谢研究现状 |
1.3.1 脂质合成代谢相关机制通路 |
1.3.2 脂质分解代谢相关机制通路 |
1.4 叶酸在鸡上的应用研究 |
1.4.1 家禽常用饲料原料叶酸含量 |
1.4.2 家禽叶酸需要量 |
1.4.3 叶酸的转运和吸收 |
1.4.4 叶酸影响家禽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
1.5 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1.5.1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5.2 研究假设 |
1.5.3 具体的研究内容 |
1.5.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鸡胚及肉仔鸡早期肝脏脂代谢动态变化规律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
2.1.2 指标检测方法 |
2.1.3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研究结果 |
2.2.1 胚期和肉仔鸡早期体重及肝脏发育动态变化 |
2.2.2 胚期和肉仔鸡早期肝脏形态学观察 |
2.2.3 胚期和肉仔鸡早期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动态变化 |
2.2.4 胚期和肉仔鸡早期肝脏脂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动态表达 |
2.2.5 胚期和肉仔鸡早期肝脏脂质分解代谢相关基因动态变化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肝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叶酸调控其脂代谢的剂量选择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细胞培养和试验处理 |
3.1.2 指标检测方法 |
3.1.3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肝细胞形态学观察 |
3.2.2 叶酸对鸡原代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3 叶酸对细胞培养上清LDH含量的影响 |
3.2.4 叶酸对鸡原代肝细胞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5 叶酸剂量与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回归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组学技术揭示叶酸对鸡原代肝细胞脂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细胞培养和试验处理 |
4.1.2 指标检测方法 |
4.1.3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差异蛋白的鉴定与筛选 |
4.2.2 基于差异蛋白的生信分析 |
4.2.3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与筛选 |
4.2.4 基于差异代谢物的生信分析 |
4.2.5 基于油红染色分析叶酸对细胞脂质含量的影响 |
4.2.6 叶酸对细胞内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叶酸调控鸡原代肝细胞脂代谢的机制探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细胞培养和试验处理 |
5.1.2 指标检测方法 |
5.1.3 数据统计分析 |
5.2 研究结果 |
5.2.1 叶酸对脂代谢通路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2 叶酸对PI3K/AKT/SREBP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2.3 IGF2与PI3K/AKT/SREBP通路的关系验证 |
5.2.4 叶酸对IGF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影响 |
5.2.5 叶酸对细胞内叶酸代谢物、5mC及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叶酸灌喂调控肉仔鸡脂代谢的机制探究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动物饲养和试验处理 |
6.1.2 指标检测方法 |
6.1.3 数据统计分析 |
6.2 研究结果 |
6.2.1 叶酸灌喂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肝脏形态的影响 |
6.2.2 叶酸灌喂对肠道叶酸转运载体表达的影响 |
6.2.3 叶酸灌喂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2.4 叶酸灌喂对肉仔鸡肝脏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6.2.5 叶酸灌喂对肉仔鸡腹脂和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2.6 叶酸灌喂对肉仔鸡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及其副产品和不同油脂能量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稻米及其副产物 |
2.2 油脂 |
3 肉鸡饲料原料能量利用数据库现状与发展趋势 |
3.1 我国饲料原料能量利用率估测的难度与困难 |
3.2 我国能量利用率数据库的不足 |
4 家禽饲料能量体系 |
4.1 总能 |
4.2 消化能 |
4.3 回肠末端消化能(IDE) |
4.4 代谢能 |
4.5 净能 |
5 家禽饲料能量利用率评定方法 |
5.1 全收粪法 |
5.2 排空强饲法 |
5.3 诱饲法 |
5.4 指示剂法 |
5.5 回肠末端食糜法 |
6 家禽单一原料能量利用率评定方法 |
6.1 全替代法 |
6.2 套算法 |
6.3 插值法 |
6.4 等比回归法 |
6.5 化学参数法 |
7 研究内容 |
7.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及其副产物能量利用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 |
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1.4.1 粪样收集与处理 |
1.4.2 生长性能 |
1.4.3 常规养分和指示剂测定 |
1.4.4 IDE、ME及 MEn利用率和值的计算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以稻米、碎米或米糠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以稻米、碎米或米糠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肉仔鸡回肠或全肠道能量利用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四种油脂能量利用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材料 |
1.3 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 |
1.5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1.5.1 粪样收集与处理 |
1.5.2 生长性能 |
1.5.3 常规养分和指示剂测定 |
1.5.4 IDE、ME及 MEn相关利用率的计算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以大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以大豆油、猪油、磷脂油和混合油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肉仔鸡能量利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豆油的能量利用及影响因素 |
3.2 猪油的能量利用及影响因素 |
3.3 磷脂油的能量利用及影响因素 |
3.4 混合油的能量利用及影响因素 |
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待解决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日粮脂肪酸饱和度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质性能和DGAT2基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脂肪的组成 |
1.2 脂肪酸的分类和特性 |
1.3 脂肪酸平衡对动物的影响 |
1.4 油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5 猪脂肪沉积及其影响因素 |
1.6 影响脂肪沉积的相关基因 |
1.7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日粮脂肪酸饱和度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质性能和DGAT2基因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 |
2.1.3 试验仪器 |
2.1.4 试验设计 |
2.1.5 日常管理 |
2.1.6 日粮营养水平和日粮脂肪酸组成 |
2.2 样品采样 |
2.2.1 血液采集 |
2.2.2 肉样采集 |
2.2.3 肝脏组织采集 |
2.3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1 生长性能测定 |
2.3.2 测定血液和组织中脂类代谢物 |
2.3.3 血液抗氧化性指标测定 |
2.3.4 胴体性状测定 |
2.3.5 肉质性状测定 |
2.4 背最长肌和肝脏中DGAT2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血清、肌肉和肝脏组织脂肪代谢的影响 |
3.2.1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血清脂肪代谢指标的影响 |
3.2.2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肌肉脂肪代谢指标的影响 |
3.2.3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肝脏脂肪代谢指标的影响 |
3.3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血清抗氧化性能指标的影响 |
3.4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胴体性能的影响 |
3.5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肉质性能的影响 |
3.6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3.6.1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
3.6.2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肝脏脂肪酸的影响 |
3.7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肌肉和脂肪中DGAT2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血清、肌肉和肝脏组织脂肪代谢的影响 |
4.2.1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血清脂肪代谢的影响 |
4.2.2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肌肉和肝脏组织脂肪代谢的影响 |
4.3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4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胴体性能的影响 |
4.5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肉质性能的影响 |
4.6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组织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7 日粮中U/S值对育肥猪肌肉和脂肪中DGAT2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牡丹籽粕在鸡日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蛋白质饲料现状 |
1.2 牡丹籽粕概况 |
1.2.1 我国油用牡丹的发展概况 |
1.2.2 牡丹籽油的营养价值 |
1.2.3 牡丹籽粕的化学成分及功能 |
1.2.4 牡丹籽粕的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试验试剂和试验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动物 |
2.2.1 AA肉鸡(Arbor Acres) |
2.2.2 伊莎褐蛋鸡(ISA Brown Layer) |
2.2.3 SPF鸡胚(Specific Pathogen Free Chick Embryo) |
2.3 试验设计 |
2.3.1 牡丹籽粕营养价值的评定 |
2.3.2 牡丹籽粕对肉鸡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
2.3.3 添加复合酶对牡丹籽粕在育雏期蛋鸡日粮中应用的影响 |
2.3.4 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2.3.5 牡丹籽粕对鸡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
2.3.6 混合发酵牡丹籽粕对其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
2.4 测定方法 |
2.4.1 肉鸡生产性能的测定 |
2.4.2 肉品质的测定 |
2.4.3 免疫功能的测定 |
2.4.4 蛋雏鸡生长性能的测定 |
2.4.5 蛋鸡生产性能的测定 |
2.4.6 蛋品质的测定 |
2.4.7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2.4.8 肝细胞的培养 |
2.4.9 肝细胞处理液的制备 |
2.4.10 CCK-8 细胞活力的测定 |
2.4.11 油红O染色方法 |
2.4.12 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
2.4.13 细胞凋亡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牡丹籽粕营养价值的评定 |
3.1.1 牡丹籽粕理化指标测定 |
3.1.2 牡丹籽粕氨基酸含量测定 |
3.1.3 牡丹籽粕代谢能测定 |
3.2 牡丹籽粕对肉鸡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
3.2.1 牡丹籽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2 牡丹籽粕对肉鸡胴体组成的影响 |
3.2.3 牡丹籽粕对肉鸡肉品质的影响 |
3.2.4 牡丹籽粕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5 牡丹籽粕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添加复合酶对牡丹籽粕在育雏期蛋鸡日粮中应用的影响 |
3.3.1 添加牡丹籽粕及复合酶对蛋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1.1 蛋雏鸡平均日采食量 |
3.3.1.2 蛋雏鸡料重比 |
3.3.1.3 蛋雏鸡平均日增重 |
3.3.1.4 蛋雏鸡平均体重 |
3.3.1.5 蛋雏鸡死淘率 |
3.3.1.6 蛋雏鸡胫长 |
3.3.2 添加牡丹籽粕及复合酶对蛋雏鸡胴体组成的影响 |
3.3.3 添加牡丹籽粕及复合酶对蛋雏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4 添加牡丹籽粕及复合酶对蛋雏鸡免疫指标的影响 |
3.4 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3.4.1 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体重的影响 |
3.4.2 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3 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4.4 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器官指数和肝脏的影响 |
3.4.5 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牡丹籽粕对鸡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
3.5.1 肝细胞的培养 |
3.5.2 牡丹籽粕提取液对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
3.5.3 牡丹籽粕提取液对肝细胞形态的影响 |
3.5.4 牡丹籽粕提取液芍药苷含量的测定 |
3.5.5 牡丹籽粕醇提液、芍药苷纯品对肝细胞的影响 |
3.6 混合发酵牡丹籽粕对其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牡丹籽粕营养价值的评定 |
4.2 牡丹籽粕对肉鸡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
4.2.1 牡丹籽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2 牡丹籽粕对肉鸡肉品质的影响 |
4.2.3 牡丹籽粕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4 牡丹籽粕对肉鸡免疫指标的影响 |
4.3 添加复合酶对牡丹籽粕在育雏期蛋鸡日粮中应用的影响 |
4.3.1 添加牡丹籽粕及复合酶对蛋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2 添加牡丹籽粕及复合酶对蛋雏鸡器官指数的影响 |
4.3.3 添加牡丹籽粕及复合酶对蛋雏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4 添加牡丹籽粕及复合酶对蛋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4.4 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4.4.1 添加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2 添加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4.4.3 添加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肝脏的影响 |
4.4.4 添加牡丹籽粕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 牡丹籽粕对鸡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
4.6 混合发酵牡丹籽粕对其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6 课题创新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8)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彭县黄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
1.2.1 茶多酚的定义及主要成分 |
1.2.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
1.2.3 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
1.2.4 茶多酚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 |
1.3 肌肉品质评价标准 |
1.3.1 肌肉的物理特性 |
1.3.2 肌肉中营养物质 |
1.3.3 肌肉中的风味物质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1 生长性能 |
2.2.2 屠宰性能 |
2.2.3 肉质指标 |
2.2.4 血清生化指标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彭县黄鸡生长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3.1.1 生长性能 |
3.1.2 屠宰性能 |
3.2 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优质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
3.2.1 肌肉物理指标 |
3.2.2 肌肉化学成分 |
3.3 日粮中茶叶粉对优质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1 血脂水平 |
3.3.2 抗氧化酶活性 |
3.3.3 细胞因子含量 |
4.分析与讨论 |
4.1 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彭县黄鸡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
4.2 日粮中添加粉茶叶粉对彭县黄鸡肉质品质的影响 |
4.3 茶叶粉添加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 |
4.4 茶叶粉添加对肉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5 茶叶粉添加对肉鸡血浆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葡萄皮渣对产蛋高峰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血液抗氧化及蛋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葡萄皮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葡萄皮渣饲用现状 |
1.3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
1.3.1 影响产蛋高峰后期蛋鸡生产性能下降的因素 |
1.3.2 影响产蛋高峰后期蛋品质下降的因素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日平均蛋重的影响 |
2.3.2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产蛋率的影响 |
2.3.3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料蛋比的影响 |
2.3.4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破软壳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蛋品质和蛋黄胆固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3.1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蛋重的影响 |
3.3.2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蛋形指数的影响 |
3.3.3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蛋黄重的影响 |
3.3.4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蛋壳重的影响 |
3.3.5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蛋壳强度的影响 |
3.3.6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白高度与哈夫单位的影响 |
3.3.7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鸡蛋黄颜色的影响 |
3.3.8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鸡蛋胆固醇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血液抗氧化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3.1 产蛋高峰后期蛋鸡日粮中添加葡萄皮渣对蛋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3.2 不同日粮葡萄皮渣添加水平对产蛋高峰后期蛋鸡血清胆固醇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发酵苜蓿营养特性及在肉鸡日粮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苜蓿的营养价值 |
1.1.1 苜蓿中的粗蛋白及应用 |
1.1.2 苜蓿中的碳水化合物及应用 |
1.1.3 苜蓿中的维生素及应用 |
1.1.4 苜蓿中的矿物质及应用 |
1.1.5 苜蓿中的其他活性成分及应用 |
1.2 苜蓿的加工及利用 |
1.2.1 苜蓿的放牧 |
1.2.2 苜蓿的青饲 |
1.2.3 苜蓿的干草调制 |
1.2.4 苜蓿的草粉及草颗粒制作 |
1.2.5 苜蓿的青贮 |
1.2.6 苜蓿的叶蛋白提取 |
1.3 我国养鸡业发展及鸡对苜蓿的利用现状 |
1.3.1 我国养鸡业发展状况 |
1.3.2 鸡的生理消化结构及特点 |
1.3.3 苜蓿在养鸡生产上的应用 |
1.3.3.1 苜蓿在蛋鸡生产上的应用 |
1.3.3.2 苜蓿在肉鸡生长上的应用 |
1.4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品质和营养成份的影响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原料 |
2.1.2 发酵苜蓿方法 |
2.1.3 试验菌种的培养及计数 |
2.1.4 主要试验器材及试剂 |
2.1.5 发酵苜蓿感官评定 |
2.1.6 发酵苜蓿成分测定及方法 |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份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2 酵母菌添加量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3 乳酪杆菌添加量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4 纤维素酶添加量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5 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6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品质和营养成份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感官品质、pH、有机酸的影响 |
2.3.2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纤维含量的影响 |
2.3.3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含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2.3.4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酶活性的影响 |
2.3.5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3.6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发酵苜蓿对肉鸡的生长、肉品质和肠道内容物性状的影响 |
引言 |
实验一 发酵苜蓿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3.1.1.2 苜蓿来源及处理 |
3.1.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1.1.4 试验日粮配制和饲养管理 |
3.1.1.5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1.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发酵苜蓿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2.2 发酵苜蓿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1.2.3 发酵苜蓿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1.2.4 发酵苜蓿对肉鸡血清中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1.2.5 发酵苜蓿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2.6 发酵苜蓿对肉鸡粪便营养成分的影响 |
3.1.3 讨论 |
3.1.3.1 发酵苜蓿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3.2 发酵苜蓿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1.3.3 发酵苜蓿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1.3.4 发酵苜蓿对肉鸡血清中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1.3.5 发酵苜蓿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3.6 发酵苜蓿对肉鸡粪便营养成分的影响 |
3.1.4 结论 |
试验二 发酵苜蓿对肉鸡肉品质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3.2.1.2 苜蓿来源及处理 |
3.2.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2.1.4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3.2.1.5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2.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发酵苜蓿对肉鸡胸肌肉品质的影响 |
3.2.2.2 发酵苜蓿对肉鸡腿肌肉品质的影响 |
3.2.2.3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2.2.4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2.3 讨论 |
3.2.3.1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肉色、pH、滴水损失、剪切力的影响 |
3.2.3.2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2.3.3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2.4 结论 |
试验三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道指数及内容物性状的影响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3.3.1.2 苜蓿来源及处理 |
3.3.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3.1.4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3.3.1.5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3.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2.1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指数的影响 |
3.3.2.2 发酵苜蓿对肉鸡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肠壁厚度的影响 |
3.3.2.3 发酵苜蓿对肉鸡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
3.3.2.4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道pH的影响 |
3.3.2.5 发酵苜蓿对肉鸡十二指肠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
3.3.3 讨论 |
3.3.3.1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道指数及肠壁厚度的影响 |
3.3.3.2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道pH的影响 |
3.3.3.3 发酵苜蓿对肉鸡十二指肠内容物酶活的影响 |
3.3.3.4 发酵苜蓿对肉鸡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3.4 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文章 |
四、浅谈油脂在鸡日粮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溶血卵磷脂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D]. 曾键文.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饲料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屏障和微生物的影响[D]. 从琪华.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基于牛粪为养料下蚯蚓对硒元素富集效应的影响研究[D]. 刘念.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Insulin/IGF信号和PI3K/AKT通路探究叶酸对肉鸡脂代谢的调控机制[D]. 刘艳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回归法评定肉仔鸡对稻米及其副产品和不同油脂能量利用的研究[D]. 张羽辰.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6]日粮脂肪酸饱和度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质性能和DGAT2基因的影响[D]. 何洋.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7]牡丹籽粕在鸡日粮中的应用研究[D]. 任希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日粮中添加茶叶粉对彭县黄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D]. 熊吉.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9]葡萄皮渣对产蛋高峰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血液抗氧化及蛋品质的影响[D]. 吴小雪.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发酵苜蓿营养特性及在肉鸡日粮中应用的研究[D]. 王凯.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