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革命者论文-吕锡锋

女性革命者论文-吕锡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革命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荷花淀》,吴召儿,孙犁小说,革命者

女性革命者论文文献综述

吕锡锋[1](2019)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一)】 寻找红色巾帼记忆——孙犁小说中的女性革命者形象专题研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情境与任务】孙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员,其小说创作大都以冀中农村为背景,表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尤其注重从农村女性的心灵和情感层面表现丰富的人物性格,折射宏阔的时代背景。其作品清新明丽、自然淡雅,把硝烟弥漫的战场描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展现了美好(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期刊2019年Z1期)

曹慕源[2](2011)在《革命者·作家·女性——论延安时期丁玲创作的政治意识与女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女性,丁玲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作家。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我们发现丁玲是带着五四文学精神和革命文学理念的矛盾前行的,政治意识与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初到陕北根据地的丁玲政治意识异常活跃,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具有五四文学精神的作家丁玲对根据地延安的眼光由激情的想象变为理性的审视,其女性意识也从早期情绪化的表达转化为理性的思索,女性意识和政治意识相互交错,不断深化,产生了剧烈的冲撞,二者在斗争中经历了平衡——对立——失衡的变化过程,其创作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势。(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32期)

张丽军[3](2008)在《论叶紫《星》农村女性革命者形象叙事的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紫的小说《星》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压迫、后成为热情坚定革命者的梅春姐形象。获得解放的她不仅捍卫自己的自由、幸福,而且解放村里的其它女性。革命既是推翻各种阶级压迫的社会斗争,也是通往个体自由幸福的解放之路。阶级的解放与个体的人性的解放统一于革命的目标之中,具体审美呈现于梅春姐的革命形象叙事之中。梅春姐形象突破了以往男性形象中心叙事,改变了左翼文学单一的阶级叙事指向,在更深远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解放"的价值维度。(本文来源于《中文自学指导》期刊2008年05期)

袁洪权[4](2008)在《革命者与女性的深层焦虑——关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在霞村的时候》的主人公贞贞的失贞是事实,但丁玲却在贞洁问题上提出更深的思考:肉体失贞不等于精神失贞。本质上讲,《我在霞村的时候》表现出具有革命者与女性双重身份的丁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它立足女性身份表达女性在战争中的体验,具有一定的超越时代的意义,但革命者身份又限制了丁玲更深层次的思考,没有实现对国家与民族界线的最终超越。(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汪注[5](2007)在《同样的革命者与屈服者——左翼文学中的革命女性与都市尤物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左翼文学文本体系中,都市尤物和一样具备攻击黑暗社会的能力并拥有更大的主体性。同时,两者共同严格遵守左翼写作中的性别秩序,属于革命语境中的"他者"。这一现象在客观上与男权主义传统形成了呼应。(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游翠萍[6](2005)在《夹缝里的革命——论女性革命者形象与女性解放》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革命者被视为现代中国的新女性,是解放了的妇女的代表,20世纪文学对这一新女性形象充满了热情和想象。由于女性革命者身上集中了民族、阶级、性别等尖锐矛盾,对她们的描写也矛盾重重,时而是女豪杰,时而是性解放者,时而是受难者,时而又是圣女。论文指出,女性革命者要摆脱父权制文化的桎梏,真正确立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游翠萍[7](2003)在《以革命的名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女性解放是因革命而生发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历史文本和文学文本的综合考察,揭示出作为女性解放代言人的女性革命形象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女性在革命中所能获得的解放程度。 论文主要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现代革命话语在中国的确立及其接受原因。革命是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后才出现的现象,是西方文化的一种特色。但革命一词并非外来语,其基本含义是改朝换代,以武力推翻前朝。日人将英语Revaluation译为“革命”,并非仅仅指政权的激烈交替,也指万事万物的“淘汰”和“变革”。“革命”合乎自然与历史过程的意识与作为新文化基础的达尔文进化论亲密结合,满足了国人对民族国家的构想。革命作为一种从根本上否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方式和方法得到普遍赞同,成为整个社会流行的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话语。 第二部分对革命文学概念进行辨析,指出革命文学受到了晚清政治小说和中国传统侠义小说的双重影响。狭义上讲,革命文学是出现于二十年代后期、受当时兴盛于苏联和日本的无产阶级文艺影响的无产阶级文学的特定指称。广义上即所有反映了近现代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左翼倾向的文学,都可称作革命文学。该部分还以“革命+恋爱”模式为例,分析了革命文学的叙事逻辑。革命文学通过革命决定爱情、阶级决定爱情,将文学写作引向重构与创造新世界的一个阶级的宏大叙事的努力。同时,革命文学还对恋爱进行了清洁,将资产阶级式的恋爱改写成无产阶级式的恋爱,对民间文学中的粗俗部份进行清理,使革命既具有超越一切的绝对权威性,又使爱情远离了民间文学的低俗化、世俗化倾向。 第叁部分是女性革命者形象研究。革命文学中的女性革命者形象与中国在西方压力下自我形象的变异有关。个案研究部分则分析了女性革命者在革命中的不同遭遇,探讨了革命对她们的解放和重新约束。女性革命者形象的大量出现与中西文化冲突中中国形象的变异问题有关。自中英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这种危机彻底改写了中国对于自身和对于西方他者的想像,中国形象从“大自我”变成了“小自我”,西方从“小他者”变成了“大他者”,西方是强大的男性和阳性形象,而中国则成了柔弱的女性和阴性形象。中国妇女低下的生存状态恰恰就是中国缺乏力量和落后的象征,通过拯救无助的、受难的女性也就隐喻着对中国的拯救。另一方面,女性革命者这一强力形象的出现,表达出知识分子对中国崛起的渴望。随着革命意识形态的逐步确立和规范化,女性革命者形象有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由于中国革命向农村转移,女性革命者也逐渐由原来的小资产阶级为主的城市女性变为来自大众中的乡村女性:其二,女性经历了一个性别再造过程,五四所倡导的性别革命逐渐淡化,女性解放整合到阶级解放的行列中,女性革命者形象出现类型化和模式化趋势。 结语指出,女性在革命中确实获得了解放,但这种解放是有限度的,性别革命仍需继续。(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3-30)

女性革命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个女性,丁玲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作家。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我们发现丁玲是带着五四文学精神和革命文学理念的矛盾前行的,政治意识与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初到陕北根据地的丁玲政治意识异常活跃,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具有五四文学精神的作家丁玲对根据地延安的眼光由激情的想象变为理性的审视,其女性意识也从早期情绪化的表达转化为理性的思索,女性意识和政治意识相互交错,不断深化,产生了剧烈的冲撞,二者在斗争中经历了平衡——对立——失衡的变化过程,其创作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革命者论文参考文献

[1].吕锡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一)】寻找红色巾帼记忆——孙犁小说中的女性革命者形象专题研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9

[2].曹慕源.革命者·作家·女性——论延安时期丁玲创作的政治意识与女性意识[J].名作欣赏.2011

[3].张丽军.论叶紫《星》农村女性革命者形象叙事的独特性[J].中文自学指导.2008

[4].袁洪权.革命者与女性的深层焦虑——关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思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汪注.同样的革命者与屈服者——左翼文学中的革命女性与都市尤物比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

[6].游翠萍.夹缝里的革命——论女性革命者形象与女性解放[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游翠萍.以革命的名义[D].四川大学.2003

标签:;  ;  ;  ;  

女性革命者论文-吕锡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