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台风路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台风,路径,动能,敏感性,斜压,暴雨,相互作用。
台风路径论文文献综述
朱智慧,陈智强,喻自凤[1](2019)在《光流法在台风路径预报检验与订正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台风路径预报检验与订正方面引入了光流法,结果表明:①利用光流检验方法,可以将位势高度场的预报误差分解为强度、位移和角度3种误差场,实现整个误差场的量化。利用位移和角度误差场即可进行台风路径预报的检验和订正。②从"莫兰蒂"台风过程可以看到,对相同的过程,不同数值模式一般表现不同。对一次台风过程可以连续跟踪不同数值模式的预报偏差,从中发现预报稳定性最好的模式,再利用这个模式的位移和角度误差进行台风路径预报的订正,这也是提高台风路径准确度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潘劲松,周玲丽,陆玮,罗玲,翟国庆[2](2019)在《两个相似路径台风残余造成局地特大暴雨的成因机制和能量收支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ERA-Interim 0.5°×0.5°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小时和分钟加密资料、风云2G(FY-2G)卫星红外云图及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路径高度相似的"苏迪罗"和"杜鹃"台风在浙江沿海引发的局地特大暴雨进行对比分析。这两次降水过程都是在台风减弱为热带低压甚至残压并深入内陆远离浙江沿海后发生的。结果表明,"苏迪罗"降水过程是由低层强东南和偏南急流长时间辐合加上有利地形共同作用导致的;经向环流背景下来自季风持续的水汽输送有利于"苏迪罗"维持较长的生命史和稳定的降水。"杜鹃"残压特大暴雨的触发系统则是高纬地面冷高压底部的东东北出流南下与"杜鹃"北象限的东东南风交汇形成的中尺度倒槽;纬向环流和强盛副热带高压造成的弱引导气流及夏季风南撤和低涡卷挟造成的水汽通道断裂是"杜鹃"登陆后快速减弱为残压和降水维持时间较短的原因。两次台风降水过程中均无外部动能输送和来自有效位能的动能转换。动能收支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中低层局地次网格运动间的能量转换、旋转风和散度风效应及下垫面的摩擦耗散。所以,虽然"杜鹃"的对流有效位能很小,但仍可造成强对流和特大暴雨。此外,降水过程中释放的凝结潜热造成的局地非绝热加热使气柱中显热能大量累积,促使地面中小尺度涡旋和倒槽不断加深,造成降水的增幅。(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洪振杰,陈亮,叶永[3](2019)在《面向超强台风的大规模人群疏散车辆路径规划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有效的人群疏散是应对超强台风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针对超强台风灾害的疏散问题,以疏散车辆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疏散完成时间即从开始疏散到疏散结束耗时最短为优化目标,在分析超强台风灾害的特点和受灾区域道路交通网情况的基础上,考虑疏散需求、安置点容量限制等约束,建立了疏散路网模型和疏散车辆路径规划模型,并设计了基于矩阵编码的遗传算法对车辆路径规划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利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疏散路径规划方案。(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彭跃华,易大江,王挺,王苏,刘博[4](2019)在《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研究了1983—2002年的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佳路径数据资料集,运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聚类分析程序,对台风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资料中包含的台风强度、中心位置坐标的台风路径特征参数,利用K均值聚类法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进行客观地分类,分类数选定为6类。比较各类台风路径类型的生成位置、强度、气候趋势等特征,为台风路径的气候预测提供有用的信息。结果主要表明:6类台风包含4类转向路径台风和两类西北偏西的直行路径台风;直行路径台风几乎全部影响我国,转向路径中只有1类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从各类台风发生的频数来看,两类直行路径台风均呈下降趋势,有3类转向路径台风呈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诚忠,薛纪善,黄燕燕,戴光丰[5](2019)在《资料同化对2017年登陆广东沿海台风的短期降水与路径预报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华南精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设计了无同化资料(CTRL)、同化雷达反演水汽(EXP1)以及同化雷达反演水汽、地面和探空资料(EXP2)叁个试验,对2017年登陆广东沿海的四个台风降水预报与路径预报进行模拟,以评估资料同化对登陆台风短期降水预报、路径预报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雷达反演水汽同化后对未来24小时降水预报技巧均有正的改善,对台风路径预报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同化地面、探空资料后对台风路径预报有改进,对降水预报改进不明显(与EXP1比)。通过诊断分析台风"玛娃",发现模式初值场水汽的增量配合对流上升区有利于短时间内成云致雨,从而提高短时降水预报;地面及探空资料同化有利于登陆台风的短时路径预报。(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琴芳[6](2019)在《副热带高压对“灿鸿”和“苏迪罗”台风路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6 h一次的全球分析资料及其10 d低通滤波资料对"灿鸿"和"苏迪罗"台风期间的环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减弱和加强是台风路径北折和维持西行的原因,且在滤波场上该作用更加明显,对台风业务预报更有帮助。(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厉瑞孝[7](2019)在《台风“森拉克”路径分析和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16号台风"森拉克"在稳定西北偏西移动过程中出现了移向移速短暂的突变,本文分析了其路径突变的影响系统和因子,指出副高环流形势的调整是影响其移向移速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而周围中小尺度系统的存在又为其转向与减速起到一定辅助作用。同时,对抗台防范中的一些经验做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9年18期)
董加斌,黄新晴[8](2019)在《登陆浙江的台风路径分类和暴雨落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浙江省68个常规气象站12 h间隔雨量资料以及欧洲中心(ECMWF)0.5°×0.5°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浙江省的台风路径和暴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8年平均0.61个/a台风登陆浙江,2004年有3个台风登陆浙江,为1949年以来最多。台风登陆浙江的最早日期为5月27日,最迟为10月7日;6月无台风登陆浙江,以8月份最多,占44%。登陆浙江台风在进入东海时其路径趋势可分为3类:1)西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在冲绳岛及以北区域偏西行进入东海,约50%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一般在叁门湾及以北登陆浙江后在内陆减弱消亡。2)西北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24%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冲绳岛到石垣之间进入东海;多数在登陆后转向东北入海。3)北上登陆浙江类。台风向偏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11%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石垣以西进入东海,一般先登陆台湾后登陆浙江温岭以南沿海地区,之后在浙江东部北上转向入海。3类路径登陆台风其平均过程雨量的中心都出现在温岭,以第2类降水量最大,平均过程雨量中心达199 mm,而且24 h达特大暴雨的都在这类台风中,第1、第3类台风没有出现特大暴雨。台风登陆浙江时,丽水西部、杭州西南部、衢州地区出现暴雨的几率较小。(本文来源于《浙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韩峰,储可宽,谈哲敏,张熠,刘昊炎[9](2019)在《双台风“玛娃(2005)”和“古超(2005)”移动路径与强度的伴随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WRF模式及其伴随模式研究了2005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一对双台风玛娃和古超的移动路径与强度的伴随敏感性特征,一方面探讨了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讨论了双台风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的差异.首先,利用双台风初始化技术准确地模拟了双台风的演变过程,并以此模拟结果为背景场计算了台风的中心扰动气压和引导气流的伴随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伴随敏感性不但能反映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还能指示双台风之间相互影响过程的差异.从台风强度的敏感性来看,影响台风强度变化的高影响区均位于台风中心附近,弱台风古超的强度敏感性的量级要大于强台风玛娃的强度敏感性,表明双台风中较弱的那个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敏感性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强台风玛娃的移动主要受到其西北侧的高空槽,其自身环流以及台风古超的影响,而弱台风古超的引导气流的敏感性主要位于其自身环流附近以及双台风之间的区域.最后,通过在理想试验中增加初始时刻高空槽的强度以及弱台风古超的强度,证实了台风玛娃的移动路径的变化与伴随敏感性的分析一致.(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赵培娟,邵宇翔,张霞[10](2019)在《相似路径台风“摩羯”“温比亚”登陆后环境场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8月在华东地区登陆的台风"温比亚",给河南造成的风雨影响是近40年来最大的,其日降水强度仅次于"75·8"台风暴雨的降水强度。应用实时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h间隔再分析资料、中央气象台的台风定位报资料等,对1970年以来在华东地区登陆的31个台风陆上移动路径和相应环流背景进行了归纳,选取登陆点相近而给河南带来的风雨影响却不同的两个台风"温比亚"和"摩羯",从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动力场和温湿场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在华东登陆的台风陆上路径主要有西行、西北转偏北行和直接北上叁种,其中西行和西北转偏北行路径的台风能够影响河南。2)500 hPa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高压带断裂并减弱东退是造成"温比亚"和"摩羯"两个台风低压陆上移动路径差异的主要原因;台风低压移动速度取决于500 hPa台风低压两侧最大经向(纬向)风速之差和台风低压中心距5880 gpm线的距离等因素,台风低压的移动方向则取决于台风低压两侧最大风速差的转变;中高层引导气流作用减弱时,低层冷空气入侵形成的v分量差可指示台风低压的转向。3)来自海上的水汽始终与台风低压相连接、能量供应不间断,200 hPa靠近台风低压的高空急流和低层925 hPa、850 hPa接近台风低压中心的低空急流使台风低压所处上空维持8~12m/s的较强垂直风切变,台风低压两侧冷暖平流形成的斜压能导致垂直速度的加强等因素,是台风低压维持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台风路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ERA-Interim 0.5°×0.5°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小时和分钟加密资料、风云2G(FY-2G)卫星红外云图及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路径高度相似的"苏迪罗"和"杜鹃"台风在浙江沿海引发的局地特大暴雨进行对比分析。这两次降水过程都是在台风减弱为热带低压甚至残压并深入内陆远离浙江沿海后发生的。结果表明,"苏迪罗"降水过程是由低层强东南和偏南急流长时间辐合加上有利地形共同作用导致的;经向环流背景下来自季风持续的水汽输送有利于"苏迪罗"维持较长的生命史和稳定的降水。"杜鹃"残压特大暴雨的触发系统则是高纬地面冷高压底部的东东北出流南下与"杜鹃"北象限的东东南风交汇形成的中尺度倒槽;纬向环流和强盛副热带高压造成的弱引导气流及夏季风南撤和低涡卷挟造成的水汽通道断裂是"杜鹃"登陆后快速减弱为残压和降水维持时间较短的原因。两次台风降水过程中均无外部动能输送和来自有效位能的动能转换。动能收支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中低层局地次网格运动间的能量转换、旋转风和散度风效应及下垫面的摩擦耗散。所以,虽然"杜鹃"的对流有效位能很小,但仍可造成强对流和特大暴雨。此外,降水过程中释放的凝结潜热造成的局地非绝热加热使气柱中显热能大量累积,促使地面中小尺度涡旋和倒槽不断加深,造成降水的增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风路径论文参考文献
[1].朱智慧,陈智强,喻自凤.光流法在台风路径预报检验与订正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19
[2].潘劲松,周玲丽,陆玮,罗玲,翟国庆.两个相似路径台风残余造成局地特大暴雨的成因机制和能量收支对比分析[J].大气科学.2019
[3].洪振杰,陈亮,叶永.面向超强台风的大规模人群疏散车辆路径规划方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4].彭跃华,易大江,王挺,王苏,刘博.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聚类分析[J].海洋预报.2019
[5].张诚忠,薛纪善,黄燕燕,戴光丰.资料同化对2017年登陆广东沿海台风的短期降水与路径预报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9
[6].周琴芳.副热带高压对“灿鸿”和“苏迪罗”台风路径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7].厉瑞孝.台风“森拉克”路径分析和预报[J].中国标准化.2019
[8].董加斌,黄新晴.登陆浙江的台风路径分类和暴雨落区分析[J].浙江气象.2019
[9].韩峰,储可宽,谈哲敏,张熠,刘昊炎.双台风“玛娃(2005)”和“古超(2005)”移动路径与强度的伴随敏感性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9
[10].赵培娟,邵宇翔,张霞.相似路径台风“摩羯”“温比亚”登陆后环境场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