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模色散补偿论文_杨延嵩,宫浩栋,陈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偏振模色散补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偏振,色散,光纤通信,光纤,算法,粒子,自适应。

偏振模色散补偿论文文献综述

杨延嵩,宫浩栋,陈鹏[1](2019)在《基于偏振模色散的光域补偿技术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导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量越来越大,这就对通信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长途传输的骨干网络还是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光纤通信网络。光纤网络因光纤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带宽,非常适合用于传输巨大的数据量。大量的数据传输,就需要高速率的光纤传输网络,但是传输速率不是能任意提高的,当传输速率越来越高时,就会开始受到光纤中的色散的影响。当传输速率达到40Gbit/s以上时,偏振模色散的影响已经不可忽略,并且会对速率的提高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于现有的高速光纤网络,偏振模色散已经发展成为下一代高速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主要制约因素。文中研究了高速率传输条件下的光纤色散问题,分析了高速率情况下偏振模色散产生的原因,设计了在光域对偏振模色散进行补偿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方法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19年第二十叁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7)

孟令飞,刘世龙,祖学锋[2](2018)在《高速光纤通信中的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速光纤通信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干扰因素,其中起到重要约束作用的便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偏振膜色散。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快速的光纤通信系统,本文对偏振膜色散进行了探讨,明确偏振膜色散在通信设备中的地位,探讨了光纤中偏振膜色散的补偿技术,并提出了其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8年14期)

马广勇,白成林,许恒迎[3](2013)在《基于VLPSO算法的100Gbit/s光传输系统的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标准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后期迭代效率不高和容易陷入局部极值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异机制的局部粒子群优化(VL-PSO,varied loca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在单信道100 Gbit/s光传输系统中,以VL-PSO算法作为逻辑控制算法,进行二阶偏振模色散(PMD)归零(RZ)码自适应补偿实验。结果表明,搜索补偿后,眼图张开度明显增大,平均搜索补偿时间为1.650 ms;并且VL-PSO算法能够实时跟踪补偿PMD的变化,跟踪时间小于0.431 ms。(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3年07期)

林嘉川,席丽霞,张霞,田凤,梁晓晨[4](2013)在《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一体化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与信号偏振态变化引起信道串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偏振模色散对偏分复用信道射频功率的影响,并提出了适用于偏分复用系统的光域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同时进行的方案:用信道的射频功率作为反馈控制信号,监测链路中偏振模色散和偏振态变化引起的信道串扰的大小,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偏振控制器进行自适应控制,同时完成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在112Gb/s偏分复用-差分正交相移键控(PDM-DQPSK)传输系统中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使112Gb/s-PDM-DQPSK传输系统完成自适应偏分解复用的同时,在1dB的光信噪比代价下,使系统对偏振模色散的容忍度提高20ps.(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龙俊铭,王小华[5](2013)在《基于FPGA技术的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技术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骨干通信网上的传输速率已经向40 GB/s甚至是160 GB/s发展,传输线路以光纤作为主要的传输通道。与光纤相关的损耗和单模光纤的主要色散,即偏振模色散,不仅仅限制了光信号在通信过程中的传输距离,还很大程度上影响其通信容量。其中,偏振模色散对单模光纤高速和长距离通信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应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网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把当前流行的FPGA技术应用到单模光纤的偏振模色散的自适应补偿技术中,用硬件描述语言来实现,可以大大提高光纤的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对实时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3年08期)

孙伟斌[6](2012)在《基于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的偏振模色散补偿逻辑控制模块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资助来源是: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集成模块研究”(2006GG2201002)、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PMD补偿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2009GG10001026)。随着光纤通信系统单信道速率从10Gb/s急剧提高至40Gb/s及以上,偏振模色散严重制约了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距离的进一步增长。进行PMD补偿既有利于对已铺设光纤的改造升级,又有利于下一代超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和智能光网络的建设。本论文主要从实用角度研究了光纤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逻辑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与技术,包括偏振模色散的基本理论和检测方法、补偿控制算法及PMD自适应补偿控制模块的详细实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能够移植到DSP运行、性能优异的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在国内外首次将人工鱼群算法用于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使人工鱼群算法的应用领域扩展到光通信领域,成功研制了一种新颖的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架构的PMD自适应补偿逻辑控制模块。文章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PMD的基本概念和产生机理,讨论了PMD取样检测信号的提取方法,其次提出了基于“DSP+FPGA”的PMD自适应补偿逻辑控制模块的总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该模块的硬件实现,包括DSP的复位电路、时钟电路、存储空间分配、EMIF接口电路、外扩FLASH存储器以及仿真器接口电路设计,以及FPGA内部的全局控制模块、FPGA与DSP接口模块、DA输出控制模块、AD输入控制模块、数据暂存模块和中值滤波模块设计,简述了电源模块设计以及在硬件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重点提出了一种新型PMD自适应补偿控制算法——局部邻域人工鱼群算法(LNAFSA),利用3个经典函数的测试证明该算法能够成功移植到DSP中运行,其后对研制的PMD补偿逻辑控制模块进行了硬件性能验证,最后采用LNAFSA和全局版人工鱼群算法(GAFSA)进行了40Gb/s归零(RZ)码二阶PMD补偿实验。并进行了LNAFSA与单纯形算法(SA)、遗传算法(GA)、粒子群算法(PSO)的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LNAFSA作为PMD补偿算法时,本模块最少经1次、最多经12次迭代DOP即能提高到阈值0.85以上,补偿后眼图的张开度明显增大,该算法的PMD补偿效果优于SA、GA和PSO;在补偿时间方面,本模块一个补偿时间单元总耗时为0.611ms,在此期间内硬件工作总时间为110.7μs,分别仅约为“DSP”方式的1/3和1/8。(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2-04-01)

高瞻,王孝周[7](2012)在《高速传输系统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网络的快速发展,系统的传输码率逐渐提升,传输技术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光纤传输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程度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偏振模色散(PMD)对高速光纤传输系统造成的损害,对目前光域和电域的PMD补偿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比较各种方案,指出高速光纤传输系统中PMD的光域补偿技术更适用,发展空间大,而且性能好。其中光纤光栅补偿技术应用广泛,对单信道和多信道传输系统都适用。因此,光纤光栅技术最具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秦江星[8](2012)在《高速光纤通信双偏振相位调制系统及其偏振模色散补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于传输系统容量的需求推动着高速光纤传输系统的发展。目前提高传输系统单波容量的方案主要是基于多级相位调制的偏分复用技术。而随着通信系统速率的提高,光纤中的色度色散(CD)非线性效应、偏振模色散(PMD)等对系统的影响愈加明显,成为制约系统升级的主要因素。此外,随着多级相位调制格式的应用,系统对光信噪比(OSNR)的要求日益升高。如何解决高速光纤通信中的信号损伤及降低系统对OSNR的要求成为高速偏分复用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偏分复用的相位调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和仿真,并主要对光纤中的偏振模色散进行了补偿,同时对可降低接收端OSNR要求的前向纠错码(FEC)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如下:介绍了光码型调制技术,详细分析了光调制解调常用器件—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马赫曾德尔延迟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并应用这些器件的数学模型仿真实现了DPSK.DQPSK及QAM等典型码型的调制与解调,得到了相应信号的频谱图、星座图和眼图。总结了各种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包括电补偿、光补偿技术,以及利用FEC+偏振扰动进行PMD缓解的技术。重点研究了光域的PMD补偿技术,并对PMD补偿中的偏振度(DOP)反馈信号及粒子群优化(PSO)搜索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搭建了一种新型双偏振态的DPSK系统,该系统同时采用偏振态和相位承载信息。数值分析了其性能,包括频谱利用率,偏振模色散容忍度等,并与DPSK及DQPSK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提出并搭建了新型双偏振DQPSK调制系统,推导出其预编码公式,并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其CD容忍度、PMD容忍度以及接收端对OSNR要求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并优化了信号DOP,以DOP为反馈信号实现了对双偏振DQPSK系统的PMD补偿。补偿后在1dB OSNR代价下,PMD容忍度较补偿前提高89ps。利用数值拟合的方法推导出了应用于DPSK和DQPSK光通信系统的前向纠错码LDPC译码初始化信息公式。(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1-03)

王经天[9](2011)在《基于DSP的光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纤通信系统向着高速化以及长距离化的不断发展,单模光纤中的偏振模色散(PMD)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已经成为限制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的重要因素之一。偏振模色散将引起数字传输系统中脉冲的展宽,造成数字通信的码间干扰,严重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通过补偿光纤通信中的偏振模色散来防止脉冲展宽以及码间干扰的研究应运而生,并已经开始不断的发展和深入。本文基于国家863研究课题——“160Gbit/s一泵多纤光传输技术的研究(2007AA012258)”做后续的研究,尝试在160Gbit/s光传输技术中对基于DSP的光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特性的研究。主要工作为:(1)学习光偏振模色散以及光偏振态的相关基础理论,描述方法,找到通过对DOP的控制来补偿光偏振模色散的补偿系统的理论依据。(2)通过翻阅各方面的书籍与资料,了解和学习系统中所应用到的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偏振计、偏振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同时掌握外围电路中各个芯片的性能。(3)基于改进的FPGA+DSP硬件开发板设计FPGA的软件部分。学习逻辑编程语言VHDL,逻辑开发平台Quartus II的使用方法以及逻辑开发流程;了解FPGA与DSP、数模模数转换电路之间的通信方式,设计数据传输以及逻辑时序程序,上板调试系统的数据控制与传输性能。(4)针对DSP硬件开发板设计软件部分。学习应用CCS软件开发平台,了解DSP软件开发流程,分析DSP/BIOS以及DSP的外部存储器(EMIF)的工作原理,时序状态;编写主函数以及中断函数,设置EMIF读写时序参数,完成数据的运算和读写。(5)实验测试自适应补偿系统中数据的控制与传输功能以及偏振模色散的补偿功能,观测数据传输效率与效果。完善系统,总结系统中的不足,提出新的想法和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12-01)

张文博,张晓光,席丽霞[10](2011)在《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中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对传统粒子群(CPSO)算法进行优化的新型粒子群(GOPSO)算法.与CPSO算法相比,得到可以接受的结果时,GOPSO算法具有更高的收敛速度,需要更少的迭代次数,具有较小的概率陷入局部极值,且易于在实时应用中实现.实验中,已经将GOPSO算法作为高速光纤通信中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系统的控制算法.实验数据表明,GOPSO算法的性能大大好于CPSO算法.(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偏振模色散补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高速光纤通信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干扰因素,其中起到重要约束作用的便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偏振膜色散。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快速的光纤通信系统,本文对偏振膜色散进行了探讨,明确偏振膜色散在通信设备中的地位,探讨了光纤中偏振膜色散的补偿技术,并提出了其发展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振模色散补偿论文参考文献

[1].杨延嵩,宫浩栋,陈鹏.基于偏振模色散的光域补偿技术的设计研究[C].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19年第二十叁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2019

[2].孟令飞,刘世龙,祖学锋.高速光纤通信中的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8

[3].马广勇,白成林,许恒迎.基于VLPSO算法的100Gbit/s光传输系统的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J].光电子.激光.2013

[4].林嘉川,席丽霞,张霞,田凤,梁晓晨.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一体化方案[J].物理学报.2013

[5].龙俊铭,王小华.基于FPGA技术的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技术设计与仿真[J].电子设计工程.2013

[6].孙伟斌.基于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的偏振模色散补偿逻辑控制模块的研制[D].聊城大学.2012

[7].高瞻,王孝周.高速传输系统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J].通信技术.2012

[8].秦江星.高速光纤通信双偏振相位调制系统及其偏振模色散补偿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9].王经天.基于DSP的光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系统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0].张文博,张晓光,席丽霞.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中的新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40 Gb/s光时分复用一阶段(二阶段)自适...40 Gb/s光时分复用一阶段(二阶段)自适...偏振度做反馈信号的偏振模色散补偿利用偏振度作为反馈信号进行偏振模色减轻色度色散对偏振模色散补偿影...两级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实验装...

标签:;  ;  ;  ;  ;  ;  ;  

偏振模色散补偿论文_杨延嵩,宫浩栋,陈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