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ERNET五周年庆典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肖隆辉[1](2020)在《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文中指出回归后的20年里,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国内外各媒体都对澳门回归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形成了人们对澳门回归的集体记忆,也建构起了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本文将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家传统纸质媒体的澳门回归相关报道作为切入点,对过去20年两份报纸对澳门回归的报道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两者具体建构了怎么样的媒介记忆,以及其建构的策略和特点。在媒介呈现方面,笔者发现《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份报纸的报道大体上是遵循着“一国两制”和不断发展的主线。两份报纸在具体的数据也有着各自的特点,相较时政性较强的《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在进行时政报道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澳门与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记忆的内容虽然繁杂,但两份报纸所建构的媒介记忆大致可分为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几个具体部分。媒体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澳门回归历史见证者、受益者的个人回忆等方面的发展与古今对比来建构起了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密切的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在叙事话语方面,两份报纸的样本报道都以全知视角全面叙事,以正面褒义词为主。在句式选择上,两份报纸以行动型句式为主并对其他句式进行了综合运用。在语境层面,二者亦巧用了象征手法将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符号化虚为实,使用“电影式的剪切手法”对媒介记忆进行了拼接。通过对两份报纸样本报道的分析,本文进一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媒介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因素,还指出了媒介记忆建构过程中还存在着新闻趋于同质化、记忆视角较单一、可读性欠佳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发掘细节记忆、增进个体记忆比重、硬新闻“软化”等建议。
蒋欣欣[2](2018)在《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文中研究说明已有研究认为,新闻媒体上的“第一夫人”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夫人”的公共活动及其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也可以反映新闻媒体的建构方式和意图。本文采集《人民日报》1949-2018年关于中国“第一夫人”的新闻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研究方法论,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及其变迁做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官媒重视“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建构,其媒介形象变迁呈现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报道数量方面,呈现出“n”形、“N”形和“M”形特征,“M”形特征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是报道方式方面,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实现从“脸谱式”刻画到“生动式”呈现转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和中国政治发展新时代,彭丽媛的“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和生动。(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主要通过报道议题与报道框架表现。中国“第一夫人”独立参加公共活动时,其报道议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等相关事务;此外,陪同性框架是建构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要框架,政策性框架、礼仪性框架和义务性框架居于次要位置。(3)彭丽媛时期媒介形象的框架在不变中有变,此阶段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媒介形象全面体现在“量”、“质”、“议题”、“框架”等角度。彭丽媛时期的“第一夫人”报道总量、年均报道量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将“第一夫人”作为报道主要对象的新闻报道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第一夫人”,此时期政治外交议题有所下降,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议题大幅度提升,陪同性框架占比减少,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遵循了世界通行框架,但也突出了自己的政治风格和文化色彩。研究发现媒介形象所反映的“第一夫人”活跃程度与国家发展和政治运行有关,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与他国同中有异的重要因素,个人魅力和时代背景促成了彭丽媛引发中国“第一夫人”热。研究认为要重视“第一夫人”在与最高领导人角色互补、提升国家软实力、对女性的示范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在塑造“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时将要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也要做好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积极推进“‘第一夫人’外交”的制度化,给予“第一夫人”更多自主空间。
石彤喆[3](2017)在《传播与接受: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1950-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民族文明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也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背景和动力,随着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愈来愈显示出其特殊的外交功能,成为国际关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特殊群体——外国留学生,是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对象。纵观中国65年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历史,在战略定位、指导方针、运行机制和实践案例等方面都有着成功经验和殷鉴教训,值得作全面考察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文化外交为导向,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为基础,以传播学的“5W模式”为分析框架,围绕“传播知识、认知中国”这一命题,以三个分析板块(主体控制、媒介和内容、受众和效果)为主线,每个板块以三个历史阶段(1950—1966、1973—1995、1996—2015)的不同发展变化,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剖析建国65年来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历史变革。本论文分为绪论和正文。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学界对本选题已有的研究成果,阐述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文化外交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与传播学“5W模式”之间的学理关系进行解析,阐明研究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分析路径,及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论述中国政府作为传播主体决定了对传播内容的控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发挥决定性指导作用,是跨文化传播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第三章分析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结构语境下的媒介“组织”,是贯彻政府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在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传授知识、管理服务的主要功能。第四章介绍和分析来华留学生(受众)来源国多样化、文化背景多元化和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和融合度,即对传播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第五章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文化外交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其形式是“文化传播”,核心是“价值认同”;通过跨文化传播推介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达到不同文明的互相沟通和价值认同。这是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
邢丽凤[4](2016)在《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〇八-二〇一〇)》文中提出二〇〇八年一月四日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揭晓,周晓枫、戴来、谢有顺、温亚军、石舒清、郑小琼、张者七位青年作家获奖。八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艺报》联合主办的"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者对如何运用文艺作品塑造怎样的国家形象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邢丽凤[5](2013)在《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〇一-二〇〇四)》文中研究指明二〇〇一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人民日报元旦献辞》,迎接新世纪,倡议"以新的奋斗、新的创造、新的成就迈进新的世纪,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六日作家西戎因病在太原逝世,终年七十九岁。西戎原名席诚正,与马烽合作所着的《吕梁英雄传》是解放区第一部长篇小说,曾长期担任《火花》和《汾水》文学杂志的主编。十五日至二月十五日图书文化网站www.book321.com与台海出版社联手举办"孤篇自荐"网上竞猜活动,从五十名候选的当代作家
范承祚[6](2012)在《海内存知己——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回顾与思考(春夏篇)》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李先念主席任命笔者为中国第十任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我按习惯的做法,向国内上呈的首篇到任报告中,就以《中阿关系的"春夏秋冬"》为题,回顾了两国关系从建立、发展、升温到破裂的全过程,提出了对未来双边关系的展望与建议。
梁川,杜荣荣[7](2011)在《超时代生存 第四届中国纸业发展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文中研究指明11月2-3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纸业商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纸业发展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以"超时代生存"为主题,通过演讲与互动的形式对造纸行业目前面对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纸业发展大会召开前夕,还举办了"同行·同行——纸业商会成立五周年庆典",在庆典上举行了"纸业商会成立五周年特别贡献奖"和"纸业商会成立五周年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
《生产力研究》编辑部,中国管理学网,《生产力研究》信息资料室[8](2009)在《中国管理学大事记(2008年12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2月3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零售论坛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零售业发展30年——提升顾客满意度"。当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高教授代表中心在论坛上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中
李润霞,伦丹,刘瑶[9](2007)在《2005-2006年新诗纪事》文中认为说明:1.《2005—2006年新诗纪事》所记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集出版、诗歌会议、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中国大陆为主,也涵盖台
李润霞,伦丹,刘瑶[10](2007)在《2005-2006年新诗纪事》文中指出说明:1.《2005—2006年新诗纪事》所记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集出版、诗歌会议、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中国大陆为主,也涵盖台
二、CERNET五周年庆典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RNET五周年庆典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媒介记忆研究现状 |
1.2.2 新闻叙事学研究现状 |
1.2.3 “澳门回归”相关报道研究 |
1.2.4 小结 |
1.3 媒介记忆理论及媒介呈现概述 |
1.3.1 媒介记忆理论概述 |
1.3.2 媒介呈现概述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设计 |
1.5.1 样本选择 |
1.5.2 类目与编码 |
1.5.3 信度检测 |
第2章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基于《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的内容分析 |
2.1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 |
2.1.1 报道数量:聚焦特殊节点 |
2.1.2 报道主题:时政类报道主导媒介记忆 |
2.1.3 报道版面:要闻版与国内新闻版为主 |
2.1.4 报道体裁:消息为主,通讯深度次之 |
2.1.5 报道篇幅:以中短篇报道为主 |
2.1.6 报道涉及人物身份:政府官员占首位 |
2.1.7 报道标题:关键词重复提及 |
2.2 《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媒介呈现的异同 |
2.2.1 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媒介呈现总体相似 |
2.2.2 媒介功能定位不同,新闻选择存异 |
2.2.3 受众范围不同,媒介呈现区域性特征明显 |
第3章 《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建构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及其影响因素. |
3.1 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 |
3.1.1 见证历史的人物记忆 |
3.1.2 “一国两制”的政治记忆 |
3.1.3 经济快速增长记忆 |
3.1.4 交融的社会文化记忆 |
3.1.5 血浓于水的民族记忆 |
3.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影响因素 |
3.2.1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影响深远 |
3.2.2 社会趋稳与经济交流密切 |
3.2.3 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
3.2.4 媒介自身定位及功能差异 |
第4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叙事话语特征及建构方式 |
4.1 “澳门回归”报道的微观文本叙事分析 |
4.1.1 词语的选择:正面褒义词烘托喜庆氛围 |
4.1.2 句式选择:综合运用暗表立场 |
4.1.3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全面叙事 |
4.2 “澳门回归”报道的叙事辞格分析 |
4.2.1 巧用象征手法化虚为实 |
4.2.2 “电影式”蒙太奇拼接媒介记忆 |
4.3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建构方式与特点 |
4.3.1 态度鲜明:时政类报道主导回归记忆 |
4.3.2 媒介仪式:重视纪念仪式和庆祝活动 |
4.3.3 潜移默化:议程设置巩固记忆 |
4.3.4 建构新记忆:历史对比凸显发展 |
第5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5.1 媒体在建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中存在的不足 |
5.1.1 新闻报道趋于同质化,不利于媒介记忆传播 |
5.1.2 新闻报道视角较单一,难以形成完整记忆 |
5.1.3 报道可读性欠佳 |
5.1.4 以传者为主的单方面记忆不利于形成内外互动 |
5.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
5.2.1 发掘细节记忆,以斑窥豹 |
5.2.2 提高普通个体记忆比重,关注民生 |
5.2.3 硬新闻“软化”,增加亲和力 |
5.2.4 以我为主,从全球角度进行记忆建构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理论述评与研究命题 |
2.1 “第一夫人”与国家形象 |
2.2 媒体与政治人物形象构建 |
2.3 “第一夫人”的报道框架与议程 |
2.4 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与“第一夫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论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与样本获取 |
3.4 编码规则 |
3.4.1 高层次编码规则 |
3.4.2 中层次编码规则 |
3.4.3 低层次编码规则 |
3.5 研究过程与分析工具 |
4 高层次研究结果 |
4.1 “第一夫人”报道数量呈现“N”“N”和“M”特征 |
4.2 “第一夫人”报道主要对象 |
4.2.1 横向:报道主要对象“是‘第一夫人’”占比较低 |
4.2.2 纵向:“第一夫人”单独报道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
5 中层次研究结果 |
5.1 “第一夫人”报道议题 |
5.1.1 横向: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领域 |
5.1.2 纵向:彭丽媛时期所有报道议题比例均高于其他时期 |
5.2 “第一夫人”报道框架 |
5.2.1 横向:陪同性框架在报道框架中占主导地位 |
5.2.2 纵向:彭丽媛时期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 |
5.3 报道主要对象、报道议题、报道框架的交叉分析 |
6 低层次研究结果 |
6.1 报道高频词分析 |
6.1.1 主要运用陪同性框架建构“第一夫人”媒介形象 |
6.1.2 陪同性框架在政治外交议题中具有差异化表现 |
6.1.3 陪同性框架在王光美时期有四种特殊表现形式 |
6.2 中心词社会网络分析 |
6.2.1 中国“第一夫人”单独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活动 |
6.2.2 “第一夫人”依附于最高领导人开展独立活动 |
6.2.3 “第一夫人”独立参与的活动带有女性符号特性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中国官媒历来重视“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 |
7.1.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呈现逐步“生动化” |
7.1.3 中国“第一夫人”独立承担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事务 |
7.1.4 陪同性框架是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框架 |
7.1.5 彭丽媛时期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 |
7.2 研究讨论 |
7.2.1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政治因素 |
7.2.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文化因素 |
7.2.3 新时代“‘第一夫人’热”的个人和时代因素 |
7.3 研究启示与建议 |
7.3.1 研究启示 |
7.3.2 研究建议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新中国历任国家主席和夫人* |
C.《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夫人”报道样本及编码 |
(3)传播与接受: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1950-2015)(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框架 |
第一节 文化外交:国际关系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探源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传播学的“5W模式”辨析 |
第四节“5W模式”和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主体控制:政府的传播导向与宏观政策 |
第一节 政治导向:政府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
第二节 文化导向:构建开放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体制 |
第三节 战略导向: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的机制化与法制化 |
小结 |
第三章 媒介与内容:高校管理制度与教学内容之变迁 |
第一节 封闭管理下的“对外宣传” |
第二节 开放管理下的文化传播 |
第三节 趋同管理下的文化互动与认同 |
小结 |
第四章 受众与效果: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的互动效应 |
第一节 认知过程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 |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 |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文化适应 |
第四节 多元文化背景与文化认同 |
第五节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的实证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传播与接受的启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总结与思考 |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议程设置 |
第二节 接受者的文化期待与认同 |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实施过程和内容深化 |
第四节 传播效果和传播信度 |
第五节 新时期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〇八-二〇一〇)(论文提纲范文)
二〇〇八年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二〇〇九年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二〇一〇年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5)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〇一-二〇〇四)(论文提纲范文)
二〇〇一年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二〇〇二年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二〇〇三年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二〇〇四年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7)超时代生存 第四届中国纸业发展大会在京隆重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举行“纸业商会成立五周年庆典” |
举行“第四届中国纸业发展大会” |
第一板块:“宏观形势与政策取向” |
第二板块:“战略方向与发展模式” |
第三板块:“控制成本与提高效率” |
第四板块:“节能减排与持续发展” |
第五板块:“渠道整合与市场格局” |
(8)中国管理学大事记(2008年12月)(论文提纲范文)
1 2 月3日 |
1 2 月4日 |
1 2 月5日 |
1 2 月5日~6日 |
1 2 月6日 |
1 2 月6日~7日 |
1 2 月8日 |
1 2 月8日 |
1 2 月9日 |
1 2 月9日 |
1 2 月9日~10日 |
1 2 月10日 |
1 2 月10日 |
1 2 月11日 |
1 2 月11日 |
1 2 月11日 |
1 2 月11日 |
1 2 月1 2日 |
1 2 月13日“第四届MBA华东联盟峰会暨南京理工大 |
1 2 月13日~14日 |
1 2 月13日~17日 |
1 2 月16日 |
1 2 月16日 |
1 2 月17日 |
1 2 月18日 |
1 2 月19日 |
1 2 月20日 |
1 2 月21日 |
1 2 月22日 |
1 2 月27日 |
四、CERNET五周年庆典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D]. 肖隆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D]. 蒋欣欣. 重庆大学, 2018(04)
- [3]传播与接受: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1950-2015)[D]. 石彤喆.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4]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〇八-二〇一〇)[J]. 邢丽凤. 东吴学术, 2016(06)
- [5]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〇一-二〇〇四)[J]. 邢丽凤. 东吴学术, 2013(04)
- [6]海内存知己——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回顾与思考(春夏篇)[J]. 范承祚.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2(01)
- [7]超时代生存 第四届中国纸业发展大会在京隆重召开[J]. 梁川,杜荣荣. 造纸信息, 2011(12)
- [8]中国管理学大事记(2008年12月)[J]. 《生产力研究》编辑部,中国管理学网,《生产力研究》信息资料室. 生产力研究, 2009(02)
- [9]2005-2006年新诗纪事[J]. 李润霞,伦丹,刘瑶.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7(00)
- [10]2005-2006年新诗纪事[J]. 李润霞,伦丹,刘瑶.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