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论文和设计-谢小飞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包括缸体、设于缸体两端的端盖、设于缸体两端的耳板,还包括贯穿于其中一端盖并与其中一耳板相连接的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设于缸体内部的活塞一,所述活塞组件与缸体之间形成主腔,所述活塞一将主腔隔开成左腔和右腔;所述活塞一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左腔和右腔连通;所述活塞组件还包括主活塞杆、流通部、气体补偿管,所述流通部与主腔连通设置,所述气体补偿管固定于流通部的尾部;所述流通部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主腔和气体补偿管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阻尼器自我补偿、自我调节机制,保证阻尼器功能稳定性,采用阀门式结构和低粘度介质,大大提升阻尼效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包括缸体(1)、设于缸体(1)两端的端盖(2)、设于缸体(1)两端的耳板(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贯穿于其中一端盖(2)并与其中一耳板(3)相连接的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设于缸体(1)内部的活塞一(6),所述活塞组件与缸体(1)之间形成主腔(8),所述活塞一(6)将主腔(8)隔开成左腔(801)和右腔(802);所述活塞一(6)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左腔(801)和右腔(802)连通;所述活塞组件还包括主活塞杆(4)、流通部(7)、气体补偿管(5),所述流通部(7)与主腔(8)连通设置,所述气体补偿管(5)固定于流通部(7)的尾部;所述流通部(7)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主腔(8)和气体补偿管(5)连通。

设计方案

1.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包括缸体(1)、设于缸体(1)两端的端盖(2)、设于缸体(1)两端的耳板(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贯穿于其中一端盖(2)并与其中一耳板(3)相连接的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设于缸体(1)内部的活塞一(6),所述活塞组件与缸体(1)之间形成主腔(8),所述活塞一(6)将主腔(8)隔开成左腔(801)和右腔(802);所述活塞一(6)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左腔(801)和右腔(802)连通;

所述活塞组件还包括主活塞杆(4)、流通部(7)、气体补偿管(5),所述流通部(7)与主腔(8)连通设置,所述气体补偿管(5)固定于流通部(7)的尾部;

所述流通部(7)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主腔(8)和气体补偿管(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一(6)上设有通道一(601)和通道二(602),所述通道一(601)内设有阀门一(603),所述通道二(602)内设有阀门二(604),所述通道一(601)和通道二(602)将左腔(801)和右腔(80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7)内设有通道三(701)、通道四(702)、通道五(703)、通道六(704),所述通道三(701)沿流通部(7)径向设置,所述通道四(702)、通道五(703)、通道六(704)均和通道三(701)连通设置;所述通道四(702)、通道五(703)、通道六(704)内分别设置阀门三(705)、阀门四(706)、阀门五(70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补偿管(5)内设有活塞二(501),所述活塞二(501)将气体补偿管(5)内部分成副腔(9)和气腔(10);所述气体补偿管(5)的尾部设有测压接头(502)。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7)固定于主活塞杆(4)的尾部,所述活塞一(6)围绕流通部(7)和气体补偿管(5)固定设置;所述缸体(1)的右端设有套筒(11),所述套筒(11)右端与耳板(3)连接,所述套筒(11)左端与端盖(2)连接,使得气体补偿管(5)在套筒(11)内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7)设于缸体(1)的外部,所述流通部(7)通过管道(12)与主腔(8)连通;所述主活塞杆(4)的尾部连接有副活塞体(13),所述副活塞体(13)的另一端连接耳板(3);所述活塞一(6)围绕主活塞杆(4)和副活塞体(13)固定设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或土木工程结构减振,具体是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是间隙式粘滞阻尼器,利用活塞体和缸体之间存在间隙,活塞和缸体之间相互运动切割高粘度阻尼介质以耗散能量、保存建筑或土木结构。阻尼器运动引起的阻尼介质温度变化以及环境引发的温度变化会导致阻尼器腔室内的压力变化,从而严重影响阻尼器运作性能的稳定性、甚至难以实现预定的技术目的或主体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阻尼器自我补偿、自我调节机制,保证阻尼器功能稳定性;采用阀门式结构和低粘度介质,大大提升阻尼效能。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包括缸体、设于缸体两端的端盖、设于缸体两端的耳板,还包括贯穿于其中一端盖并与其中一耳板相连接的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设于缸体内部的活塞一,所述活塞组件与缸体之间形成主腔,所述活塞一将主腔隔开成左腔和右腔;所述活塞一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左腔和右腔连通;

所述活塞组件还包括主活塞杆、流通部、气体补偿管,所述流通部与主腔连通设置,所述气体补偿管固定于流通部的尾部;

所述流通部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主腔和气体补偿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缸体内设置活塞组件,活塞组件包括活塞一、主活塞杆、流通部、气体补偿管,活塞组件与缸体之间形成了主腔用于灌装低粘度硅油,活塞一来回运动时将主腔隔开成左腔和右腔,低粘度硅油通过活塞一的通道在左腔和右腔之间来回的流动,起到保护结构的作用。流通部与主腔连通,气体补偿管固定于流通部的尾部,当气温过高时,主腔内的硅油开始膨胀,主腔内压开始高于设计内压,如果不减压,容易造成漏油,由此硅油通过流通部进入气体补偿管,通过气体补偿管的补偿作用使主腔内的压力保持恒定。

优选的,活塞一上设有通道一和通道二,所述通道一内设有阀门一,所述通道二内设有阀门二,所述通道一和通道二将左腔和右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活塞一上设置通道一和通道二,并配置了阀门一和阀门二,使得左腔和右腔连通,当活塞一来回运动时,硅油通过开启阀门一和阀门二实现来回流动。

优选的,所述流通部内设有通道三、通道四、通道五、通道六,所述通道三沿流通部径向设置,所述通道四、通道五、通道六均和通道三连通设置;所述通道四、通道五、通道六内分别设置阀门三、阀门四、阀门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流通部内设置多个通道,以及多个阀门,连通主腔和气体补偿管,当硅油温度升高、压力增加时,开启阀门三、阀门四、阀门五将硅油导入到气体补偿管中,利用气体补偿管的补偿作用,实现压力的恒定。

优选的,所述气体补偿管内设有活塞二,所述活塞二将气体补偿管内部分成副腔和气腔;所述气体补偿管的尾部设有测压接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气体补偿管内设置活塞二,活塞二将气体补偿管内部分成副腔和气腔,副腔内用于接收主腔中的硅油,并通过流通部的通道实现硅油在副腔和主腔之间来回流动,达到压力平衡。气腔内设有一定量的气体,当副腔内有硅油到来时,副腔的压力增加,活塞二向气腔一侧运动,气体被压缩,使主腔内的压力保持恒定。

优选的,所述流通部固定于主活塞杆的尾部,所述活塞一围绕流通部和气体补偿管固定设置;所述缸体的右端设有套筒,所述套筒右端与耳板连接,所述套筒左端与端盖连接,使得气体补偿管在套筒内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将流通部和气体补偿管内置于缸体内,通道三的通道口与主腔直接相连通,缸体的右端设有套筒,气体补偿管贯穿端盖并能够在套筒内运动。流通部和气体补偿管内置,减小空间,使用方便。

优选的,所述流通部设于缸体的外部,所述流通部通过管道与主腔连通;所述主活塞体的尾部连接有副活塞体,所述副活塞体的另一端连接耳板;所述活塞一围绕主活塞体和副活塞体固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将流通部和气体补偿管外置与缸体外部,通道三的通道口通过管道与主腔相连通,测压接头外置,便于测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流通部和气体补偿管,实现硅油在主腔和副腔内的流通,利用气体补偿管内的气体来实现主腔内部压力的平衡。当活塞一来回运动时,硅油通过开启阀门一和阀门二实现来回流动。当硅油温度升高、压力增加时,开启阀门三、阀门四、阀门五将硅油导入到气体补偿管中,利用气体补偿管的补偿作用,实现压力的恒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体补偿管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流通部和气体补偿管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气体补偿管外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缸体,2、端盖,3、耳板,4、主活塞杆,5、气体补偿管,501、活塞二,502、测压接头,6、活塞一,601、通道一,602、通道二,603、阀门一,604、阀门二,7、流通部,701、通道三,702、通道四,703、通道五,704、通道六,705、阀门三,706、阀门四,707、阀门五,8、主腔,801、左腔,802、右腔,9、副腔,10、气腔,11、套筒,12、管道,13、副活塞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

如图1和图所示,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包括缸体1、设于缸体1两端的端盖2、设于缸体1两端的耳板3,还包括贯穿于其中一端盖2并与其中一耳板3相连接的活塞组件,活塞组件包括设于缸体1内部的活塞一6,活塞组件与缸体1之间形成主腔8,活塞一6将主腔8隔开成左腔801和右腔802;活塞一6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左腔801和右腔802连通;

活塞组件还包括主活塞杆4、流通部7、气体补偿管5,流通部7与主腔8连通设置,气体补偿管5固定于流通部7的尾部;

流通部7内设有多个通道并将主腔8和气体补偿管5连通。

本实用新型在缸体1内设置活塞组件,活塞组件包括活塞一6、主活塞杆4、流通部7、气体补偿管5,活塞组件与缸体1之间形成了主腔8用于灌装低粘度硅油,活塞一6来回运动时将主腔8隔开成左腔801和右腔802,低粘度硅油通过活塞一6的通道在左腔801和右腔802之间来回的流动,起到保护结构的作用。流通部7与主腔8连通,气体补偿管5固定于流通部7的尾部,当气温过高时,主腔8内的硅油开始膨胀,主腔8内压开始高于设计内压,如果不减压,容易造成漏油,由此硅油通过流通部7进入气体补偿管5,通过气体补偿管5的补偿作用使主腔内的压力保持恒定。

如图1所示,活塞一6上设有通道一601和通道二602,通道一601内设有阀门一603,通道二602内设有阀门二604,通道一601和通道二602将左腔801和右腔802连通。本实用新型在活塞一6上设置通道一601和通道二602,并配置了阀门一603和阀门二604,使得左腔801和右腔802连通,当活塞一6来回运动时,硅油通过开启阀门一603和阀门二604实现来回流动。本实施例中,阀门二604靠近左腔801设置,阀门一603靠近右腔802设置。

如图2所示,流通部7内设有通道三701、通道四702、通道五703、通道六704,通道三701沿流通部7径向设置,通道四702、通道五703、通道六704均和通道三701连通设置;通道四702、通道五703、通道六704内分别设置阀门三705、阀门四706、阀门五707。本实施例中,阀门三705、阀门四706、阀门五707均靠近气体补偿管5设置。本实用新型在流通部7内设置多个通道,以及多个阀门,连通主腔8和气体补偿管5,当硅油温度升高、压力增加时,开启阀门三705、阀门四706、阀门五707将硅油导入到气体补偿管5中,利用气体补偿管5的补偿作用,实现压力的恒定。

如图2所示,气体补偿管5内设有活塞二501,活塞二501将气体补偿管5内部分成副腔9和气腔10;气体补偿管5的尾部设有测压接头502。本实用新型在气体补偿管5内设置活塞二501,活塞二501将气体补偿管5内部分成副腔9和气腔10,副腔9内用于接收主腔8中的硅油,并通过流通部7的通道实现硅油在副腔9和主腔8之间来回流动,达到压力平衡。气腔10内设有一定量的气体,当副腔9内有硅油到来时,副腔9的压力增加,活塞二501向气腔10一侧运动,气体被压缩,使主腔内的压力保持恒定。

如图1所示,流通部7固定于主活塞杆4的尾部,活塞一6围绕流通部7和气体补偿管5固定设置;缸体1的右端设有套筒11,套筒11右端与耳板3连接,套筒11左端与端盖2连接,使得气体补偿管5在套筒11内运动。本实用新型将流通部7和气体补偿管5内置于缸体1内,通道三701的通道口与主腔8直接相连通,缸体1的右端设有套筒11,气体补偿管5贯穿端盖2并能够在套筒11内运动。流通部7和气体补偿管5内置,减小空间,使用方便。气体补偿管5内置时,主活塞杆4的尾部和流通部7之间固定相连,气体补偿管5的左端固定在流通部7右端,活塞一6固定在流通部7和气体补偿管5外部。

如图3所示,流通部7设于缸体1的外部,流通部7通过管道12与主腔8连通;主活塞体4的尾部连接有副活塞体13,副活塞体13的另一端连接耳板3;活塞一6围绕主活塞体4和副活塞体13固定设置。本实用新型将流通部7和气体补偿管5外置与缸体1外部,通道三701的通道口通过管道12与主腔8相连通,测压接头502外置,便于测量。气体补偿管5外置时,主活塞体4的尾部与副活塞体13固定连接,主活塞体4与副活塞体13连接处配合活塞一6的形状与活塞一6连接。

本实施例中,外置方式和内置方式的主活塞体4的形状不同,即图1和图3的主活塞体4的形状不同,是为了配合主活塞体4与流通部7的连接以及配合主活塞体4与活塞一6的连接,实际生产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配置主活塞体4的形状,图1和图3的主活塞体4仅仅是其中一种示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只能使用图1和图3中的这一种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置。

工作过程:

(1)气体补偿管5内置方式,如图1所示:

常时工况下(非地震工况下):活塞一6在主腔8内来回缓慢运动,主腔8之间的硅油通过开启阀门二604来实现硅油在左腔801和右腔802内来回流动。当气温过高时,主腔8内的硅油开始膨胀,主腔8内压开始高于设计内压,如果不减压,容易造成漏油。对此,主腔8内的硅油通过开启阀门三705进入副腔9,副腔9内的气体被压缩,促使活塞二501向气腔10一侧运动,气腔10内气体被压缩,副腔9和气腔10保持稳定,使主腔8内的压力保持恒定,即阻尼器在常时工况下始终保持恒压状态。

地震工况下:当地震来袭时,速度开始加快,阀门二604被关闭。达到设计速度时,阀门一603将会被打开,主腔8内硅油通过阀门一603时产生热量,将地震的动能通过活塞一6的来回运动,转化为热能被消耗,从而起到保护结构的作用。在活塞一6运动过程中,主腔8内的硅油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增加,会有部分硅油流入副腔9内,使得副腔9压力增大,副腔9压力增大时,阀门四706将会被开启,实现副腔9和主腔8硅油来回流动,当地震的持续时间较长时,过多的硅油流入副腔9时,过载保护的阀门五707将会开启,迅速的将副腔9内的硅油流出,保持主腔8和副腔9的压力平衡。

(2)气体补偿管5外置方式,如图3所示:工作过程与气体补偿管5内置时一致。

气体补偿管5内置时,减小了本实用新型的占用空间,使用方便;气体补偿管5外置,成本降低,由于测压接头502外置,便于检查内压,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流通部和气体补偿管,实现硅油在主腔和副腔内的流通,利用气体补偿管内的气体来实现主腔内部压力的平衡。当活塞一6来回运动时,硅油通过开启阀门一603和阀门二604实现来回流动。当硅油温度升高、压力增加时,开启阀门三705、阀门四706、阀门五707将硅油导入到气体补偿管5中,利用气体补偿管5的补偿作用,实现压力的恒定。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阻尼器自我补偿、自我调节机制,保证阻尼器功能稳定性;采用阀门式结构和低粘度介质,大大提升阻尼效能,阻尼指数可以实现0.04以下。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8956.3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510989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F16F 9/18

专利分类号:F16F9/18;F16F9/32;F16F9/512

范畴分类:27C;

申请人:无锡安特斯密减隔震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无锡安特斯密减隔震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4200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新街街道新城路256号

发明人:谢小飞

第一发明人:谢小飞

当前权利人:无锡安特斯密减隔震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群

代理机构:1170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智客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气体补偿式粘滞阻尼器论文和设计-谢小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