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紫癜,激素,体积,细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论文文献综述
刘延河,文金全,张维华[1](2019)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药物剂量的不同将4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分为研究组25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与对照组20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两组治疗观察16周,记录两组疗效与患儿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6.0%)显着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4,P=0.014)。两组治疗后的CD4~+、CD8~+、IgG、IgM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IgG、IgM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性较高,小剂量治疗效果更好,通过调节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24期)
李燕青,郭春连,卢家淇[2](2019)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组50例和标准组48例。小剂量组采用小剂量(100 mg/m~2)利妥昔单抗治疗,标准组采用标准剂量(375 mg/m~2)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PLT、PT、APPT水平。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小剂量组分别为68.00%、4.00%、6.00%,标准组分别为62.50%、6.25%、20.83%,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相比较,两组PLT、PT、AP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LT、PT、APPT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和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果均比较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但小剂量治疗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徐静,鲍计章,周永明[3](2019)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建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鉴于ITP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晰,因此探讨人类ITP发病相近或相似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ITP发病机制的认识与治疗效果的评估。系统回顾ITP模型的发展过程,对不同时期ITP的主动诱导、被动诱导(包括:抗血小板和单、多克隆抗体诱导、过继转移)以及基因工程病理模型在ITP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为ITP的发病机制与药理学研究等提供研究的方法和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12期)
姜小云,张丽珊[4](2019)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指标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期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价不同指标对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本院362例ITP初诊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18例和未感染组344例,分析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学分布,并用ROC曲线预测不同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能力。结果 362例ITP儿童发生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为4.97%;粒细胞缺乏症、激素用量、累积用药时间是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激素用量和累计用药时间2项指标预测发生医院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3,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798,诊断效率优于单一指标。结论 ITP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期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联合以上指标有助于提高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罗洪强,钟永根,封蔚莹[5](2019)在《rhTPO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TP患者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前、后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及B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BA技术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35例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及B淋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48例ITP组外周血Th1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h2细胞因子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B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19+细胞和CD5+CD19+细胞数及IL-2水平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r=-0.75),IL-4与血小板数呈正相关(r=0.81),经rhTPO治疗后Th1细胞因子水平及外周血CD19+和CD5+CD19+细胞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h2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B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ITP病情严重程度与Th1和Th2细胞因子及B淋巴细胞相关。TPO治疗后血小板数上升,可能通过调节ITP患者外周血Th1和Th2免疫平衡及B淋巴细胞水平而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张加勤,侯香华,洪强,陈志奇,卢榕[6](2019)在《MPV、PDW联合PAIg对急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诊断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在急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P)患儿中的变化及其联合检测对aITP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用Sysmex XN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分别检测36例aITP患儿和33例未累及巨核细胞系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ATP)的血小板数量及其相关参数、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其分类;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组PAIg水平;SPSS软件处理数据,分析两组患者MPV、PDW、PAIg的分布,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成熟的影响因素后,绘制ROC曲线,计算MPV、PDW、PAIg及其联合检测对a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诊断的ROC曲线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与ATP患儿组相比,aITP组MPV、PDW及PAIg升高,Plt和产板型巨核细胞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RBC、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位面积巨核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MPV、PDW及PAIg进入回归模型,其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χ2=65.491,P=0.000,R2=0.713)。MPV+PDW+PAIg联合检测的AUC为0.863,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167%和89.697%,均高于单独检测及MPV、PDW、 PAIg两两联合检测。结论:MPV及PDW用于a ITP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诊断存在不足,联合PAIg检测能够提高诊断效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赖正清,王庆,凌剑蓉,周郁鸿[7](2019)在《使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周郁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方用药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周郁鸿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药处方的整理、分析,总结周教授治疗ITP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筛选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周郁鸿教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治疗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处方1 102首,其中男性46人,女性71人,以中医传承系统(V2.5)软件为平台,专人录入,双人审核,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统计中药使用频次,分析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核心药物组合及新处方。结果对处方进行分析,中药使用频次前五位的是仙鹤草、黄芪、茜草、茯苓、紫草。组方用药关联规则分析,前五对分别是"黄芪,仙鹤草""茜草,仙鹤草""炙甘草,仙鹤草""黄芪,茜草"和"茯苓,炒麦芽"。中药药对规则分析,前五对分别是"当归,黄芪""党参,仙鹤草""炙甘草,仙鹤草""白术,仙鹤草""酸枣仁,仙鹤草"。中药用药关联度分析,前五位分别是"黄芪,牡丹皮""白芍,紫草""茯苓,水牛角""黄柏、旱莲草""白芍,芦根"。挖掘出30个4~5味中药的核心组合,在此基础上得到9首新处方。结论周郁鸿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丰富,临床上她多使用益气滋阴、补益气血、调理肝脾,清热凉血、滋阴凉血及温补脾肾中药。(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王玲[8](2019)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评估对血小板的改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重症ITP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发率,检测血小板(PLT)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3.87%(26/31),高于对照组的64.52%(20/3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5/31),低于对照组的35.48%(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患者PLT分别为(72.68±5.12)、(84.04±5.26)、(94.32±5.71)×109/L,均高于对照组的(63.25±4.33)、(77.37±5.18)、(89.41±5.30)×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重症ITP患者,能够短期显着提高临床疗效,上调血小板水平,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苏于泰[9](2019)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常见出血性疾病,尽管该症具有自限性,但仍有部分患儿病情易反复或迁延持续,转变为难治性ITP,影响患儿的健康。该症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有学者认为,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TPO)不足是ITP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因此临床可通过外源性增加TPO,以改善临床预后[1]。对此,本研究对近年我院收治的43例ITP患儿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辅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娜,谢长好,孙景巍,黄玉柱,田净忆[10](2019)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断为急性ITP的住院患儿71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联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使用地塞米松治疗,分析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并追踪患儿出院后3个月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出血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 d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入院后3、5 d观察组重型和非重型患儿血小板计数均上升,且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出院后0.5、1、2、3个月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能快速缓解患儿的出血症状,升高血小板计数,对于疾病的复发情况控制良好,整体效果优于单用地塞米松。(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组50例和标准组48例。小剂量组采用小剂量(100 mg/m~2)利妥昔单抗治疗,标准组采用标准剂量(375 mg/m~2)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PLT、PT、APPT水平。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小剂量组分别为68.00%、4.00%、6.00%,标准组分别为62.50%、6.25%、20.83%,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相比较,两组PLT、PT、AP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LT、PT、APPT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和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果均比较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但小剂量治疗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延河,文金全,张维华.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2].李燕青,郭春连,卢家淇.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9
[3].徐静,鲍计章,周永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建立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4].姜小云,张丽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指标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5].罗洪强,钟永根,封蔚莹.rhTPO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6].张加勤,侯香华,洪强,陈志奇,卢榕.MPV、PDW联合PAIg对急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7].赖正清,王庆,凌剑蓉,周郁鸿.使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周郁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方用药规律[J].中华全科医学.2019
[8].王玲.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9
[9].苏于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
[10].李娜,谢长好,孙景巍,黄玉柱,田净忆.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J].中国临床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