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固定化论文_孔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胶囊固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胶囊,酵母,孢子,脂肪,糖苷酶,苯丙氨酸,氧化酶。

微胶囊固定化论文文献综述

孔军[1](2017)在《肌酐降解酶系的酿酒酵母孢子微胶囊固定化技术及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酐是检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重要指示物质,及时准确地诊断肾脏状况对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肌酐临床检测的方法中,酶学检测肌酐的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理是偶联肌酐酶(CA)、肌酸酶(CI)和肌氨酸氧化酶(SOX)的酶催化反应,通过对产物H2O2的检测,以确定样品中肌酐的含量。为了开发成本低、效率高的肌酐检测试剂盒,基于以上原理,本论文运用酿酒酵母孢子微胶囊固定化酶技术对肌酐降解酶系中的CA、CI和SOX进行了固定化,形成了孢子固定化酶微胶囊。其优点是:无需对纯酶进行提取,使成本大幅降低,且操作简单,室温储存性能好,抗逆性能强,pH和温度作用范围广泛,可实现对多种酶的共同固定化等。本论文开展了酿酒酵母孢子对以上叁种酶的微胶囊固定化研究,为肌酐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做好理论铺垫。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酿酒酵母孢子微胶囊固定化技术,分别对来源于假单胞菌PS-7(Pseudomonas sp.PS-7)的CA、来源于恶臭假单胞菌KT2440(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的CI和来源于芽孢杆菌NS-129(Bacillus sp.NS-129)的SOX进行了单酶固定化研究。把上述基因分别转化入酵母细胞中,诱导产孢后,对孢子分离纯化,经冷冻干燥后就可得到孢子固定化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酶活分析,证实了以上叁种酶分别在酵母孢子壁中成功固定。孢子固定化酶比未经孢子固定化的游离酶有更强的抗逆性、更高的热耐受性和更广的pH适应范围,说明孢子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能得到了改善。虽然固定化导致的糖基化使得CI和SOX分子量均有增加,但并不影响酶的固定和酶学性质。其次,在对最佳孢子固定化菌株的筛选中,利用不同的孢子壁突变株(wt、osw2?、dit1?和chs3?)对以上叁种酶分别进行了固定,并对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由于osw2?突变株孢子壁最外层二酪氨酸层孔径较大,该菌株不但可以固定大量的目标酶类,而且酶活高于孢子壁完整的wt,差异显着或极显着;与缺失了二酪氨酸层的dit1?菌株相比,osw2?固定化酶虽然Km值较大,但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重复利用性能和室温储存性能。综合考虑上述各菌株固定化酶酶学性质,选择osw2?突变株为最佳固定化酶菌株。最后,利用最佳固定化菌株osw2?孢子壁突变菌株,对肌酐降解酶系中的叁种酶进行了共固定化的研究,建立了“一孢多酶体系”的孢子共固定化酶方法。其中,在“一孢两酶法”的研究中,实现了CA和CI在osw2?孢子中的共固定化,以肌酐为底物,产生尿素的量是单酶固定化孢子最佳重量配比的2倍;在“一孢叁酶法”的研究中,实现了CA、CI和SOX叁种酶在osw2?孢子中的共固定化,且展现出良好的酶学性质和室温储存性能;通过对检测体系的优化,可检测的最低肌酐浓度为0.1 mmol·L-1,使得检测灵敏度比单酶固定化提高了50倍,肌酐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50 mmol·L-1。由于该检测结果十分接近临床对肾脏病的判断值,论文最后利用酶标仪对高通量样品的检测进行了初探。无需低温储存、可进行高通量检测的肌酐检测体系基本完成。(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蒋彬彬[2](2017)在《磁性二氧化钛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固定化脂肪酶领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物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但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游离的脂肪酶对温度和pH值敏感、易失活和难回收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传统工艺上采用固定化载体对其进行固定化来克服其缺点,但常见的固定化载体只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固定化脂肪酶活性。本文设计和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应用能量微系统磁性二氧化钛相变材料微胶囊(MTPCM)并将其作为具有温度调节功能固定化脂肪酶的载体材料,扩展了其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磁性微胶囊以结晶TiO_2/Fe_3O_4无机材料为壁壳,既能够防止相变材料的泄露又能提高热传导率降低材料的过冷度;结晶TiO_2结构紧凑不仅有利于固定化脂肪酶,而且具有无毒、抗菌、高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等特点;Fe_3O_4无机纳米粒子也赋予微胶囊超顺磁性,为后期固定化脂肪酶的回收利用提供便利;以正二十烷相变材料为核与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相匹配,为提高脂肪酶的热性能提供可能。第二章首先设计了以正二十烷为核、结晶TiO_2/Fe_3O_4无机杂化材料为壁壳的MTPCM的制备方法:第一步,通过Pickering乳液方法将Fe_3O_4无机纳米粒子自组装到正二十烷表面;第二步,钛酸正丁酯前驱体通过界面缩聚形成TiO_2壁壳;加入NaF结晶诱导剂诱导结晶MTPCM。然后,对MTPCM羧基化处理,用琥珀酰亚胺基团进行活化后通过一系列的共价键反应将脂肪酶共价链接到MTPCM载体-表面上。第叁章主要是通过控制含有引发剂的混合液的滴加速率来研究其对MTPCM载体的影响,选择最佳制备固定化脂肪酶载体的方案。发现在0.5 mL·min~(-1)、0.7 mL·min~(-1)和0.9 mL·min~(-1)混合液滴加速率分别可以形成“核—壳”结构的正八面体、类球形和类八面体混合体以及微球MTPCM,经各项表征发现0.9 mL·min~(-1)混合液滴加速率条件下形成的微球形貌的MTPCM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比表面积,更适宜作为脂肪酶的固定化载体。第四章则是在第叁章的基础上用最佳方案制备的MTPCM载体经改性共价固定化脂肪酶(MTPCM-CRL),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证实脂肪酶被共价固定到载体表面;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析表征了MTPCM-CRL磁分离性能;通过对比纯TiO_2固体载体固定化脂肪酶(TiO_2-CRL),本实验制备的MTPCM-CRL展现了更好的生物活性、高热稳定性、持久的储存稳定性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主要是因为MTPCM载体材料的温度调控性能。本实验的研究开拓了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新的发展和应用领域,并为脂肪酶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6)

孔军,李子杰,中西秀树,高晓冬[3](2017)在《固定化酶新技术——酿酒酵母孢子微胶囊固定化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固定化酶技术的日新月异,微胶囊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传统微胶囊生产技术不同,文章介绍了一种"天然的"微胶囊固定化酶生产新技术——酿酒酵母孢子微胶囊固定化酶技术,详述了该固定化技术原理及实例。该技术优点在于:固定化酶的组装"自然"完成,具有天然抗逆性,大小均一,可重复使用,绿色环保,可实现多种酶的共同固定。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01期)

王月,靖宇,王运东,于燕梅[4](2016)在《微胶囊固定化P507萃取Sm~(3+)的性能研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溶剂萃取回收稀土中两相分离困难、溶剂流失和设备庞大的问题,利用溶剂萃取法结合同轴环管微通道装置制备聚砜微胶囊,研究了微胶囊固定化P507对Sm~(3+)的萃取性能及其优化。系统地考察了微胶囊固定化P507对Sm~(3+)(300 mg·L-1)的萃取动力学、反萃性能和循环萃取反萃稳定性,揭示了微胶囊萃取体系的优点,操作简单、萃取剂流失较小、稳定性高。为强化传质过程,提高萃取、反萃动力学,用煤油稀释负载的P507,考察P507-煤油溶液中P507体积分数对萃取效果的影响。P507-煤油溶液中的P507体积分数为40%时,在液液体系中对Sm~(3+)的萃取效果最好。将其用于微胶囊体系中,和稀释前相比,萃取平衡时间由120 min缩短到40 min,萃取容量从由45.09 mg·(g P507)-1增大到69 mg·(g P507)-1,P507利用率由55%提高到84%,反萃完成时间由600 min减小到120 min。用煤油稀释负载的P507能有效提高萃取速率、平衡萃取量和反萃速率。20次萃取反萃循环表明P507稀释后微胶囊仍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郭锦[5](2015)在《基于同轴电喷法微胶囊制备及其酶固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生物催化剂。自由酶(FL)稳定性差,易失活。酶的固定化可有效提高其工业应用性能,脂肪酶的固定化包括新型酶固定化材料的研发和酶固定化方案的设计。本论文参照植物细胞膜壁结构仿生设计脂肪酶的固定化,采用同轴电喷技术将脂质体预包封的脂肪酶(LL)包覆于钙化的海藻酸钠凝胶微球中,制备多孔凝胶微胶囊(GLL)。论文首先改进了水相酶活的测定方法,采用乙醇作为有机相溶剂,实现了脂肪酶水相活性的均相测定,得到了脂肪酶活性均相测定的详细参数及测定方法,研究了FL在该测试方法下的酶学性能。论文以脂质体预包封脂肪酶,为脂肪酶构建仿生微环境,得到了具有合适粒径脂质体微球的制备工艺条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脂质体对脂肪酶的包封效果及包封酶的酶学性能。论文创新性的将上述脂质体包封酶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同轴电喷方法制备了含酶多孔凝胶微胶囊,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了工艺参数,得到了高包封率的GLL微胶囊。将凝胶包覆自由酶的微胶囊(GL)作为对照组,研究多孔凝胶内脂肪酶的泄漏问题。测试了FL、LL、GL和GLL四个不同体系中脂肪酶的催化活性和催化条件,并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耐酸碱稳定性以及重复使用性。论文基于自由酶和固定化酶催化性能,依据酶催化理论、流体流动理论和传质动力学理论,分别建立表面吸附及内部包埋脂肪酶球状颗粒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计算不同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性质。结果表明:乙醇作为有机相溶剂配备均相底物反应液能简便有效的测定脂肪酶活性。FL的最适反应p H为5.5,反应时间为5 min时的最适温度为45℃。FL在该均相体系中催化的水解反应满足阿伦尼乌斯方程,活化能Ea为 31.7 k J/mol。且该反应符合米氏方程,Vm为1.99±0.116 U.mg-1,Km为5.17±0.176 m M。脂质总浓度、配比和水化时间等因素对脂质体粒径大小及分布情况存在影响,且微乳液体系中存在脂质体自融合现象。制备粒径大小约为100 nm脂质体的工艺条件为:卵磷脂/胆固醇总浓度2.0 mg/ml,质量比为4:1,水化时间为3 h。该工艺条件下LL对脂肪酶的包封率为81.2%。最优催化环境下(T:50℃,p H:6.5)脂肪酶酶活力大幅增加,比酶活为165%。采用同轴电喷法制备GL和GLL,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的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列举如下:脂质总量为2.0 mg/m L,ALG-Na质量浓度为2.0 wt%,Ca Cl2浓度为0.10 mol/L,电压为8 KV,核壳流速比(Vi:Vo)为1:2。GLL对脂肪酶的包封率为57.45%,同等条件下GL的酶包封率为63.42%。相比于FL、GL和GLL的最适催化环境发生变化。LL、GL和GLL体系中固定化脂肪酶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及储存稳定性均高于FL,且GLL内的脂肪酶稳定性最好。将不同酶体系在65℃下保存1 h,FL残留酶活不足20%,而GL和GLL的残留酶活分别约为40%和50%。凝胶包封后,酶的储存稳定性增强,储存30天时,FL活性已不足5%,而LL、GL和GLL内酶的残留酶活分别为28%、46%和67%。GL和GLL具有可重复使用性,10次重复催化反应后,GL和GLL的残留酶活分别为47%和72%,通过测定酶的泄漏率确定被包埋酶的绝对酶活分别为85%和92%。理论计算得p-NPP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的扩散系数为D’=4.13×10-13m2/s。仅考虑外扩散效应,对建立的微颗粒表面固定化酶催化模型进行理论分析计算,表面固定化酶的催化效率因子(外扩散效率因子)ηout=41.6%。仅考虑内扩散效应,对内部微孔包埋酶的纳米球形颗粒流化床催化反应模型理论分析计算,酶催化效率因子为ηin=96.7%。脂肪酶催化反应的反应系数为k-2=1.72×10-2,催化反应类型为零极反应。同轴电喷技术可应用于酶固定化领域,通过与合适材料的结合实现对酶的高效固定化,即不仅使酶充分发挥催化活性,酶的耐热、耐酸碱、耐储存等稳定性也大大增加,还兼具重复使用性。改进的脂肪酶活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测试面广等优点。均相体系中自由酶和不同方式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模型的理论分析结果,可为脂肪酶的工业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5-05-01)

张金峰,柳志强,郑裕国[6](2013)在《液芯ACA胶囊固定化腈水解酶催化IDAN生产IDA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氨基二乙酸(IDA,iminodiacetic aci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和医药中间体,在精细化工、农药、染料、水处理、医药、功能高分子、电镀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生产世界产量最大的除草剂草甘膦的主要中间产物。研究建立新的生物催化工艺,即利用微生物腈水解酶催化水解亚氨基二乙腈(IDAN,iminodiacetonitrile)制备生产IDA,以替代传统的高耗能、叁废多的化学生产过程。本文利用新型的、温和的液芯ACA胶囊固定化方法固定腈水解酶微生物静息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IDAN水解反应,实现IDA的绿色清洁生产。通过SEM扫描电镜发现液芯ACA胶囊膜厚约为15μm,表面光滑致密,比较研究了固定化细胞的表观酶学性质及催化特性,结果表明液芯ACA胶囊固定化细胞的酶活力回收率可达到100%,最适催化反应温度和pH与游离细胞相同,均为35℃和7.5,说明这种新型固定化技术对胞内腈水解酶的性质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研究固定化细胞催化腈水解反应的米氏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表观K_m和V_(max)为17.6±0.3 mmol l~(-1)和97.6±1.2μmol min~(-1)g~(-1);固定化细胞可重复使用15次,酶活力损失仅为10%左右;利用500 ml鼓泡式和填充床反应器进行了批式和连续催化IDAN水解制备IDA,最大催化剂产率和生产率为2.7gg~(-1)和45.6 mmol 1~(-1)h~(-1)。(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4)

周林,罗世翊[7](2013)在《响应面法优化微胶囊固定化粘红酵母生产L-苯丙氨酸的工艺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胶囊固定化粘红酵母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粘红酵母转化反式肉桂酸(t-CA)生成L-苯丙氨酸过程中转化体系温度、pH值、cNH+4/ct-CA对L-苯丙氨酸积累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对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转化条件为:温度30.75℃、pH值11.58、cNH+4=4.77mol.L-1、ct-CA=10g·L-1,在该条件下,L-苯丙氨酸积累量为27.5g·L-1。(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3年05期)

赵亚南,张卫明,钱骅,赵伯涛[8](2012)在《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二步法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步法制备的ACA微胶囊为载体,对β-葡萄糖苷酶进行固定化,以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酶比活力和酶的稳定性为考查指标,对影响二步法制备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各因素及其性质进行了探讨。ACA微胶囊二步法固定β-葡萄糖苷酶的优化条件是:3.5%海藻酸钠溶解0.15g酶,逐滴滴入到2%的CaCl2溶液中引发25min,所形成微球先在0.4%壳聚糖(0.5%(v/v)醋酸溶解)溶液中进行成膜反应,再在0.2%海藻酸钠进行覆膜反应,然后用1%戊二醛交联4h(4℃)。用上述最适条件制备固定化酶,总酶活的回收率为68.3%。4℃下贮藏,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力在一个月内保持稳定,重复使用3次后其活力仍保持在原来的80%以上。固定化酶反应的最适温度是60℃,最适pH是4.6。(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06期)

杨婷,侯文龙,牛少莉,刘晓敏,段志青[9](2011)在《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胶囊固定化蔗糖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复凝聚法制备了粒径约3.0 mm的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胶囊,并用其固定化蔗糖酶。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胶囊固定化蔗糖酶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蔗糖酶溶于质量分数为0.02的壳聚糖溶液,滴入质量分数为0.015羧甲基纤维素溶液中并在其中固化24 h。固定化酶耐酸性好,在pH3.6~5.0范围内其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而游离酶在pH3.6时其活性仅为最大时的63%;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Km=54.11 mmol/L)大于游离酶的米氏常数(K=35.62 mmol/L)。(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易喻,张杨,蒲通,钱捷,应国清[10](2011)在《SA/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酵母细胞合成胞苷叁磷酸》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海藻酸钠/纤维素硫酸钠-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SA/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酵母细胞将胞苷一磷酸(CMP)转化为胞苷叁磷酸(CTP),考察了各种因素条件对CTP转化率的影响,以提高CTP的转化率。通过考察分批补料添加葡萄糖,固定化酵母量,CMP浓度等以达到提高CTP转化率的要求。结果在250 mL锥形瓶中加入20 mL反应液(CMP60 mmol.L-1,葡萄糖150 mmol.L-1,磷酸缓冲液250 mmol.L-1,氯化镁20 mmol.L-1,pH6.5),加入固定化酵母25g,在35℃下每反应2 h添加葡萄糖0.27 g一次,当添加2次后,即反应总时间为6 h,CTP转化率可达80%以上。该固定化酵母细胞可以反复利用5次,且转化率稳定在70%左右。(本文来源于《氨基酸和生物资源》期刊2011年02期)

微胶囊固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脂肪酶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物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但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游离的脂肪酶对温度和pH值敏感、易失活和难回收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传统工艺上采用固定化载体对其进行固定化来克服其缺点,但常见的固定化载体只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固定化脂肪酶活性。本文设计和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应用能量微系统磁性二氧化钛相变材料微胶囊(MTPCM)并将其作为具有温度调节功能固定化脂肪酶的载体材料,扩展了其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磁性微胶囊以结晶TiO_2/Fe_3O_4无机材料为壁壳,既能够防止相变材料的泄露又能提高热传导率降低材料的过冷度;结晶TiO_2结构紧凑不仅有利于固定化脂肪酶,而且具有无毒、抗菌、高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等特点;Fe_3O_4无机纳米粒子也赋予微胶囊超顺磁性,为后期固定化脂肪酶的回收利用提供便利;以正二十烷相变材料为核与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相匹配,为提高脂肪酶的热性能提供可能。第二章首先设计了以正二十烷为核、结晶TiO_2/Fe_3O_4无机杂化材料为壁壳的MTPCM的制备方法:第一步,通过Pickering乳液方法将Fe_3O_4无机纳米粒子自组装到正二十烷表面;第二步,钛酸正丁酯前驱体通过界面缩聚形成TiO_2壁壳;加入NaF结晶诱导剂诱导结晶MTPCM。然后,对MTPCM羧基化处理,用琥珀酰亚胺基团进行活化后通过一系列的共价键反应将脂肪酶共价链接到MTPCM载体-表面上。第叁章主要是通过控制含有引发剂的混合液的滴加速率来研究其对MTPCM载体的影响,选择最佳制备固定化脂肪酶载体的方案。发现在0.5 mL·min~(-1)、0.7 mL·min~(-1)和0.9 mL·min~(-1)混合液滴加速率分别可以形成“核—壳”结构的正八面体、类球形和类八面体混合体以及微球MTPCM,经各项表征发现0.9 mL·min~(-1)混合液滴加速率条件下形成的微球形貌的MTPCM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比表面积,更适宜作为脂肪酶的固定化载体。第四章则是在第叁章的基础上用最佳方案制备的MTPCM载体经改性共价固定化脂肪酶(MTPCM-CRL),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证实脂肪酶被共价固定到载体表面;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析表征了MTPCM-CRL磁分离性能;通过对比纯TiO_2固体载体固定化脂肪酶(TiO_2-CRL),本实验制备的MTPCM-CRL展现了更好的生物活性、高热稳定性、持久的储存稳定性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主要是因为MTPCM载体材料的温度调控性能。本实验的研究开拓了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新的发展和应用领域,并为脂肪酶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胶囊固定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孔军.肌酐降解酶系的酿酒酵母孢子微胶囊固定化技术及应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7

[2].蒋彬彬.磁性二氧化钛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固定化脂肪酶领域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7

[3].孔军,李子杰,中西秀树,高晓冬.固定化酶新技术——酿酒酵母孢子微胶囊固定化酶技术[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

[4].王月,靖宇,王运东,于燕梅.微胶囊固定化P507萃取Sm~(3+)的性能研究与优化[J].化工学报.2016

[5].郭锦.基于同轴电喷法微胶囊制备及其酶固定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5

[6].张金峰,柳志强,郑裕国.液芯ACA胶囊固定化腈水解酶催化IDAN生产IDA的研究[C].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7].周林,罗世翊.响应面法优化微胶囊固定化粘红酵母生产L-苯丙氨酸的工艺条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

[8].赵亚南,张卫明,钱骅,赵伯涛.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二步法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制备[J].食品工业科技.2012

[9].杨婷,侯文龙,牛少莉,刘晓敏,段志青.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胶囊固定化蔗糖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

[10].易喻,张杨,蒲通,钱捷,应国清.SA/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酵母细胞合成胞苷叁磷酸[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1

论文知识图

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微胶囊固定化...微胶囊固定化大肠杆菌的生长...生物微胶囊固定化微生物的示意...一1生物微胶囊固定化细胞模型示意...生物微胶囊固定化模型示意图生物微胶囊固定化细胞模型示意...

标签:;  ;  ;  ;  ;  ;  ;  

微胶囊固定化论文_孔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